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

第26部分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第26部分

小说: 香港商战风云录(上)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      警方办案不力。利氏家族把缉拿凶手的悬赏从1万港元提至2万港元。 各报章又大肆渲染一番。      关于利希慎的死因,民间有许多版本。      暗杀距利希慎赢那宗名誉权官司才半个月。澳门鸦片专员罗保败北, 但真正受损的恐怕是佑生行老板廖坚弼。不过,据鸦片商说,廖氏只是眼 红鸦片生意,并不算黑道之人,料他也没这个胆量。警方曾调查过廖氏, 查无证据,不了了之。      在14年前,利希慎曾与一帮鸦片商对簿公室。利氏赢得价值百万大洋 的98箱生鸦片。这帮鸦片商濒临破产,深仇大恨,岂能善罢甘休?法律上 赢不了利氏,就不可施以暴力?推理滴水不漏,那么证据呢?      从利良奕到利希慎,利氏家族经营鸦片达数十年。黑道上的生意,难 免在海上及内地与人结仇。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此时下手,正是时候。 警方调查之时,很多人不予配合,还说利氏“该死”。时间历经数十年,地 域跨越数国,从何处去寻蛛丝马迹?      不少人认为是“替天行道”的组织干的。鸦片买卖及消费虽是合法, 但人们皆认为鸦片是残害人的毒品,鸦片生意被视为捞偏门,鸦片商遭致 社会的普遍唾弃。      约10年前,一位惠州商人在香港开百顺公烟馆 (鸦片馆)。百顺老板引 诱一位富孀的独子染上鸦片。富孀训子子不听,把先父遗下的家产挥霍一 空,没钱抽鸦片就打劫,被警方投入班房。寡妇万念俱灰,投海自尽。是 夜,百顺烟馆被捣,老板被打成重伤。蒙面人在门上贴上 “替天行道”的 字幅。      百顺老板向警方报案,警方派人来调查过,便不再理会。实际上,港 府及警方,对这类案件的查办总是敷衍塞责,怕激起民愤。法律保护鸦片 商的合法权益,常处于疲软状态。好几任港督均表示过他们扮演尴尬角色 的苦衷,他们明知进出口这种麻醉兴奋药品,是用于毒害人,为了港府的 
… 页面 109…

财政收入,又得以法律的形式维侍下去。      百顺老板不敢在香港呆下去,躲回惠州老家再也没露面。其他烟馆老 板均不敢诱使少年抽鸦片,但对自愿上门者,多多益善。      因此,许多人认为利希慎遭暗杀,是那个“替天行道”组织的义士干 的。      开烟馆者,虽是可恶,但只算是帮凶。真正的元凶是大烟枭。利希慎 不算省港澳最大的烟商,却是名声最大的烟商。当时香港百姓对利希慎均 怀憎恶,有人编一首打油诗,诗的第一个字便是利希慎的“利”。打油诗在 港九流传甚广,家喻户晓:       “利己害人,欺贫重富,神憎鬼厌,街知巷闻。”      更有人认为利氏之死,是因果报应。佛家语:积善得善果,作恶得恶 果。生死轮回,作恶多端之人,死后必打入十八层地狱。佛门善女张莲觉  (何东夫人张静蓉法名),怜悯利氏夫人悲痛欲绝,请来法师为利氏做道场 超度亡灵。张莲觉在其佛学心得中,如是记述:       “我佛云:慎勿造因。利园主人利希慎君,惨遭非命,其夫人攫发切 恸,痛不欲生。余以佛力不可思议,度脱轮回,劝延聘栖霞僧众莅港,建 水陆法会,超度利君,解释冤愆。利夫人欢示同意。”      利希慎尸体,置放在利园山屋中,以冰块围之。他的两子、两女在国 外留学,闻讯正在奔丧途中。人既已死了,在港的华商多前往悼念。由利 希慎筹资建立并任会长的南华体育馆 (又名国术馆)下半旗向利希慎致哀。      利希慎的葬礼极隆重,坟墓极豪华。      利希慎之死,直到战前仍是港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见利氏之死影响 之大。      利希慎的死因,迄今仍是谜。                                    福荫后代      利希慎传下六子七女,分别由一妻三妾所生。      利希慎生前早已立下遗嘱,安排财产分配。可见他对自己的死已有预 感。      利希慎死后,家族便停止了鸦片生意。他留下的一处物业,恐怕后代 一辈子也吃不尽。      它不是金山银山,而是一座荒山。      这座荒山叫鹅头山,原是渣甸洋行 (怡和前身)的地皮。原山势如鹅, 鹅嘴即是渣甸仓 (今轩尼诗道与坚拿道交界处);鹅颈即昔日大三元酒店及 桥;鹅尾伸到了今日庄士敦道;鹅头高仰,就是鹅头山。鹅头山因地势高, 始终未开发,仅有怡和洋行的两间屋子。      利希慎深知香港今后的地价尺土寸金,就在1923年斥巨资380万港元, 从怡和手中买下这座鹅头山。这笔巨资相当今日的数亿元,在当时是笔天 文数字。在当今看来,廉价得等于白送。它不是一幢物业的地皮,而可建 一整片街区。      这座荒山,使战后利氏家族成为地产巨子。捞偏门的利希慎极富远见 卓识。      利希慎在当年设立一间地产公司——希慎置业。他几度想把荒山夷为 
… 页面 110…

平地,无奈工程浩大,不得不暂时放弃。他在山上建利园山游乐场,他便 得利园山主人之称号。      战后填海,利园山的土石卖给填海公司。利园山开发出波斯富街、利 园山道、恩平道、新会道(新会为利氏祖籍)、新宁道等。地产商竞相向希 慎置业购地皮建物业。其中不少物业,为希慎置业自建。      利希慎还做了一件极富远见的事是:在子女的教育上不惜资本。子女 呀呀学语,他就聘请家庭教师教他们英语、国语;稍大点送至贵族书院念 小学、中学,直至留洋。      利氏几兄弟均十分重视后代的培养。他们的后代大都学有成就,在商 界政界叱咤风云。其中影响较大的几位是:      利希慎长子利铭泽。他12岁赴英读中学,其后考入牛津大学工程系。 回港后做则师(工程师),并打理家族生意。利铭泽是个爱国人士,抗战时 投身中国的抗战活动,认识不少中共人士,这些人后来成了共和国的高级 官员。      利铭泽在港府下的委员会任好些会长头衔,他是两局议员,曾获英皇 颁发的勋章。他是家族公司希慎置业的总裁,并兼众多公司的董事。      利铭泽是香港风云人物,知名度极高。内地人对他恐怕比较陌生。不 过,熟悉广州的人,一定知道五星级的花园酒店,那就是利铭泽的投资杰 作。1980年,花园酒店奠基,杨尚昆等中国领导人出席奠基仪式。      利铭泽病逝于1983年,中国领导人李先念、杨尚昆、习仲勋、余秋里、 谷牧、姬鹏飞等从北京发来唁电及送来花圈。理署港督夏鼎基爵士指出, 利铭泽之逝世,对香港是一种损失。      昔日,其父利希慎葬礼虽奢侈,但受到的待遇,绝没有这么崇高。      利孝和是利铭泽的同父异母弟,7岁随利铭泽留英,获得牛津大学文学 及法学双学士。毕业后从事律师业。      1946年,利孝和被国民党政府任命为外交部顾问、中国常驻联合国代 表。      利孝和在香港商界政界亦很活跃。他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应数他与弟 弟利荣达在60年代投资香港电视业,是香港电视的创办人,1967年,利孝 和出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利国伟属利氏家族,但不属利希慎这一支。他任过两局议员、中文大 学董事会主席、恒生银行董事局主席等要职。他在香港名气显赫,本书将 在相关章节,对他另作介绍。 
… 页面 111…

                      第十六章风驰电掣颜黄邓胡瞻启德      中华巴士公司,其创始人却是靠轿子、木船起家的颜成坤、黄旺财。 九龙巴士公司创立人是赫赫有名的邓肇坚爵士。中央的士公司老板胡忠, 拥有香港最庞大的出租车队,而10多年前,他却是一贫如洗的猪农。启德 机场是全世界最大的航空港,它的创建人是华商何启、区德,他们填海建 机场,气派不凡!                               沦陷时期的香港经济      1941年12月25日,香港被日军占领。1942年2月20日,日本陆军中将矶 谷廉介任港督,总督部设在汇丰银行大厦,香港改名为香岛。街名、官方 语言、机构设置等,一律推行日本化。      日本将所有大公司、仓库贴上封条,将大批物资运往本国。物资奇缺, 市面供应紧张,日军配给的粮食,每人每天6两4钱,后跌至3两。黑市米涨 到每斤200港元,居民大批饿死。      燃料缺乏,停电频繁,最长一次停电4个月。居民无法聊生,纷纷外逃。 日军开始限制人口外流,后无法解决供应,强迫驱赶居民出港。另外,抓  “抗日分子”与诱骗华工,押运到日本及日本占领区做苦役。      日军在香港设立慰安所500余间,除日本、韩国、中国内地的妇女外, 还有不少香港妇女遭日军蹂躏。      日军在香港实行军用票制,规定2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不到1年又宣布 4港元兑换军用票1元。到1943年6月30日,日军宣布一律停用港币,使用军 用票。居民所拥有的港币,结果变成一把废纸。日军借军用票搜刮了香港 大量财富,居民深受其害。      二战时,澳门偏安一隅,外逃的港民多去澳门。在外逃港民抗议日军 暴行的集会上,一位志士说:“英国人做海盗占领香港,但治理香港还颇有 绅士风度。而日本人,从占领到治理,彻头彻尾就是强盗!”在日治的3年 多时间,香港沦为人间地狱,人口从战前的160万人,锐减到60万人。      香港早期的陆地交通工具,首推轿子。1841年英国占领香港,香港只 有婉蜒起伏的山径,除了轿子,什么交通工具都无法通行。其后港府开山 修马路,也只是沿海的一条皇后大道。      1843年,英人从马尼拉运来马匹马车,往返于中环与铜锣湾。马车的 线路有限,且价格昂贵,仍是中国的古老轿子大行其道。      大约在19世纪60年代,香港出现黄包车 (港人多叫其为车仔),黄包车 较马车灵活,价钱又低,很快在香港流行开来。到1896年,登记挂牌的黄 包车为585辆。      现代化公共交通工具——山顶缆车与有轨电车,分别出现在上世纪末 和本世纪初。缆车公司与电车公司均由洋人经营。这两种交通工具有个最 大的缺憾,就是必须行走于固定线路。      火车较电车稍晚几年出现,线路也是固定的,由南九龙油麻地总站过 罗湖桥通往广州。火车用于远程运输,不作为市区交通工具。      真正使市区交通发生质的变化的,是汽车的出现。不过这种变化较漫 长,最初的汽车是奢侈品。 
… 页面 112…

     香港第一辆汽车出现于1909年,车主是富裕的英国医生罗保。这种老 爷车的外形古怪,其实是当时马车的变种,只不过配有动力装置而已。车 速为10英里,比马车稍快点。罗保驶车去跑马地兜风,围观者人山人海, 仿佛争睹赛马。罗保大出风头,神气活现。      汽车大约用了3个月就坏了。罗保请马匹将汽车拉回私邸。罗保狼狈不 堪,当时香港无人会修汽车,汽车便放在私家花园供人观赏。很多人断言, 这种昂贵的时髦玩意,成不了气候。      1911年,港督卢押的座车从英国运抵香港,司机与修车师同时到达, 这是香港的第二辆汽车,这辆车比罗保的更高级,性能更好。到次年,香 港的汽车猛增到12辆。车主多为洋人,唯有一辆归华人所有——太白楼主 李宝龙。      1913年,香港开始出现货车和公共客车,车主是清一色的洋商。其后, 汽车货运业与客运业蓬勃发展,基本是洋商一统天下。那时,连众多的华 人都说这样的话:“这种洋车只能由洋人来包揽,我们华人只配经营轿子与 车仔(黄包车)。”                                     中华巴士      中华汽车公司又名中华巴士公司。中华已士公司的创始人是颜成坤与 黄旺财。      颜氏、黄氏都是从事交通运输业的,颜氏是从事陆地交通,开办颜氏 轿行:黄氏则跑海上运输,有一间黄记船务。      颜成坤父亲是香港最早一批轿行业主。那时的轿子分私轿与公轿两种。 私轿自然是大户人家的专轿,轿夫穿主人家的号衣,一路奔走,一路吆喝, 煞是威风。公轿是专门载客的、分简易与豪华两种,什么价钱坐什么轿。 那时的洋人,也都喜欢坐豪华轿,坐轿的感觉迥异于乘马车,下面有4个壮 汉扛着,人上人的感觉袖然而升。况且,马车去不了的地方,轿子都能畅 通无阻。      轿行传至颜成坤手中已有相当的规模。颜氏轿行又是轿行中的特殊行 业,它只做租轿生意。租轿者,一是置不起轿子的贫穷华工;二是办大事 的有钱华人,多时要祖百分顶。每日清晨,轿行外有许多穷人守在那儿, 租轿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