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

第18部分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第18部分

小说: 中国的光荣与梦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口法》的立法调研工作;2008年,有关部门为户籍制度改革确定了大方向,将按照居住地进行登记,深圳等一些地方开始用“居住证”取代“暂住证”,不仅给外来人口以身份的肯定和认同,还为其赋予社保、教育、计划生育、公共交通等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内容。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发轫于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大胆尝试的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不但发展了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而且成了当时“解放思想”的一次垂范。30年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一次,人们的目光又投向了农村。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中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过去30年,以中央出台10份“一号农业文件”为标志,中国的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而接下来,如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则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当年的小岗村改革之所以在中国改革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就在于他们的“首创精神”。中国下一步的改革,包括农村改革,需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事实上,在中国广阔的田野上,农民有着丰富的创新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勤奋毅力,尊重他们的创造,保障他们的权益,农村改革才能取得强大的动力。

    改革开放30年后,人们再次把关注目光投向农村,并从这里开始新一轮改革的攻坚,最终的获益者,将不分城乡,不论地域,而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

    在2009年,中国继续加大对“三农”的各项补贴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实施“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年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实际增幅6%以上,继

    续保持增粮增收势头,实现了“三农”的持续稳定发展。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仍涉及“三农”,如此一来,这是中央连续第七

    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关注“三农”问题。至此,在21世纪前十年间,从2004

    年开始,中国“三农”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持续、有效的巩固和加强,中国农民的命运

第一部分 第50节:国脉(25)

    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第二节蒸蒸日上

    我们的休假年代

    乡下人的好日子在步步高升,而城里人从一开始就比乡下人过得舒坦。当享受完1999年国庆50周年庆典所带来的激动和喜悦之后,城里人发现接下来一周的时间都不用去上班了。

    国庆50周年之前,1999年9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签发《全国年假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劳动节、国庆节和新年为“全体公民假日”。其中春节、劳动节和国庆节为三天(元旦为一天),加上调整的前后两个双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个连续7天的长假。

    一下子就休息这么长时间,勤劳惯了的中国人有些适应不过来。在市场经济之前,人们几乎没有休假的概念。那时工作第一,既没时间也没钱来休假。特别是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在更多的中国人看来,人生来就是为了工作,都把工作、劳动视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做不了更多的工作,也不能闲下来,好像那样就会显得“懒惰”了。

    1995年之前,中国人都在按照传统的方式休假——每周工作六天休息一天。到了1995年5月,中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制度,每周工作5天,休息两天。双休日是对中国人传统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第一次冲击。到了1999年9月,中国又推出了“7天长假”休息制度,使中国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达到了114天,几乎每年有将近1/3的时间都在休息。这对中国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又是一次更大的冲击。

    即使是不习惯,但还是有不少人想出去走一走。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长假到来时,席卷全国的假日旅游热潮令各方都始料不及。第一个长假里竟然有2800万人次出游;这似乎还不显山露水,到了2000年春节长假,有2000万人出去旅游;到了2000年的“五一长假”,出游的人数达到了破纪录的4600万。八达岭堵车7小时;华山游客被挤得动弹不了;泰山一天接客量达到创纪录的5万人次;张家界的游客找不到住处,跑到市政府要求解决到了2000年的“十一长假”,外出旅游的人数达到了5980万。

    所有的休闲旅游场所都人潮涌动,人们尽情地享受假日的狂欢。每年这个时候人们连问候方式都变了,“吃了没有”被“去哪儿玩了”代替。这让人们发现,人生中除了工作之外,还有另一种休闲娱乐的价值,它让人更放松、更自由、更体现自我个性和价值。原来的意识观念在不知不觉中被改变——人不是工作机器,相反,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闲暇时间的增多,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此同时,人们的休闲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用于餐饮、购物、旅游、健身、娱乐等方面的消费与以前相比大幅度增加。仅在1999年国庆第一个长假,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了141亿元;2000年“五一长假”旅游总收入达到181亿元,“十一长假”达到230亿元。

    由于周末和节假日本来就是商业消费的集中时间,7天长假更是旅游、交通和商业集中消费时段,人们疯狂地购物、旅游、娱乐。从那时起,在每个长假里,商家们都是赚得“盆满钵满”。商家们惊奇地发现,原来7天长假里面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黄金”。每个长假掀起的旅游消费热也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生活的新亮点,这时7天长假有了一个新的名称——“黄金周”,而“假日经济”这个词也开始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来。

    除了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满足外,“黄金周”里的“假日经济”成为长假制度的又一大功效,而这一功效,也正是当初长假制度设计者们所“处心积虑”的最大由衷。1996年中国经济软着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8年中国已经实施了40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被终结,多个因素导致国内经济趋冷低迷。政府想启动消费,老百姓却拼命存钱。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1999年中国政府出了不少的招儿:20元的钞票问世,公务员工资上涨,利息税开征,高校开始扩招,就连股市也被启动了个“5·19”行情1999年5月19日,沪深两大股市启动了一波上涨行情,该行情持续时间长,上涨股票多,是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一次大牛市行情,被称之为“5·19”行情而通过长假制度给予人们充足的休闲时间,刺激老百姓经济思维从简单的“积累型”向“积累——消费型”转变,创造出一些新的需求,以此来启动部分内需,还真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让决策者们也颇感意外。

第一部分 第51节:国脉(26)

    长假制度没有辜负设计者们的期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每个黄金周外出游客大幅度增加,中国的旅游业一时之间出现了井喷现象。继2000年后,2001年三个黄金周累计出游人数达到1。83亿。到了2004年“五一”黄金周,出游人数首次突破了一亿人次,使黄金周旅游迈上一个新台阶。此后的“五一”、“十一”出游规模都始终保持在了一亿人次以上的高位水平。从2001年到2007年,每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从1。83亿人次增加到3。57亿人次,这相当于每4个居民中就有一人在黄金周期间选择出游。6年间,黄金周每年出游人数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4。3%,黄金周旅游日益成为大众化的消费行为。

    黄金周旅游在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01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到736亿元,到了2006年,三个黄金周旅游总收入达到了1512亿元。6年间,人均花费水平维持在400元左右,6年时间旅游总收入增长超过一倍,平均增长速度达到15。5%。同时,黄金周里的“假日经济”对交通、餐饮、商业的拉动作用显著。6年时间民航客运收入翻了一番,平均增幅达到14。9%,铁路客运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也达到9。1%。

    当然,政府的决策还经常会产生一些“非意图的后果”。黄金周不仅是“旅游周”、“消费周”,更是普通人的“休息周”,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黄金周不只是为了“黄金”和“周游”,而是为了更好地休息与休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而且这种带有强制性的休假制度,还能够有效地保证普通的工人、办事人员乃至农民工的休假权益。实际上三个黄金周除了春节特殊一些之外,其他两个可以说是为中国成功地推行了休假制度,黄金周的社会效益大过了经济效益。

    黄金周使“假日经济”一片繁荣,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为刺激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黄金周存在的问题也凸显出来。“上山看人臀,下山看人头,行走穿人缝,观景找人空”,这句顺口溜幽默地反映出集体出游的尴尬。

    每当黄金周期间,喷涌而来的游人,使得很多景区完全超过了其承载能力。一些景点常常出现接待量100%、甚至300%的情况,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破坏。一些热点旅游城市和景区还出现人满为患、住宿难、吃饭难、返城难的窘境。交通拥挤、服务缩水及成本增加等问题已制约了黄金周旅游的健康发展。近一亿人次在一周时间内频繁穿梭在有限的交通、旅游线路上,这种“大串联”式的旅游让很多人难以找到幸福感,使得黄金周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低质次旅游。

    而且还有人指出,黄金周本身并不能创造需求,它仅仅是将需求集中释放而已。由于长期过度强调黄金周的经济契机和“挖金”这一非常态市场扩张行为,导致黄金周一过,商家门前冷冷清清,在销售上明显缩水,一年时间平衡下来并没有增加多少收益。

    黄金周里商家的短期成本剧增,消费者所享受到的服务质量明显下降,政府公共管理费用增加,对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迹造成破坏,甚至造成“假日综合征”导致劳动者工作效率下降这些问题让质疑黄金周的声音不断出现,有人甚至提出取消“五一”或者“十一”黄金周的建议。

    黄金周从稀罕逐渐成为常态,历经锤炼之后,其铅华褪尽渐显本色。2005年“五一黄金周”,节节攀高的旅游出现了滑坡,媒体借用婚姻的用语渲染道:“黄金周遭遇7年之痒。”北京市统计局在这个黄金周做的一项调查显示,78。1%北京市民不愿出行,理由是“节日期间人多拥挤,不能达到旅游放松的效果,还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随后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提议取消黄金周制度,还有人大代表和民间人士呼吁要用“带薪长假”取代“黄金休假”,彻底给黄金周降温。

第一部分 第52节:国脉(27)

    黄金周遭遇的尴尬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7年11月,国家发改委在其官方网站上刊出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九成网民支持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由10天增加到11天,七成多的网民支持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八成网民支持保留十一国庆节和春节两个黄金周,九成多网民支持全面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

    2007年,黄金周在中国已经走过九个年头。截至2007年“十一”前,9年时间里黄金周累计旅游收入达到7440亿元人民币,中国各地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1亿人次。黄金周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的大众化市场,成为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假日制度安排。而就在这一年11月,国家发改委按照前述的民意调查,对休假制度作出了调整:取消“五一黄金周”的7天长假,增加清明、端午、中秋3个传统法定假日。从此,一年三个连续7天长假成为了中国人休假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

    此后不久,2007年12月7日,中国《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出台。带薪休假规定提出,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中国人的休假制度又迎来了第三次变革。

    一项制度的出台,必然有其特定的背景条件。如果这个特定的背景条件随着时间的前进要发生变化,那么这项制度也必须发生变动——或是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