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论语别裁(上册) >

第5部分

论语别裁(上册)-第5部分

小说: 论语别裁(上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 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 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

 42

    学 而 第 一92

    要一百元。 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 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 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 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 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至于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除非这位老师很有地位。 据我所经验的,每个学生要拿学位,作论文的时候,便随时来找:“老师怎么办?”很亲切。 我还碰到过这样的事实,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来,来了非常恭敬,甚至觉得他恭敬得过分,我家里的孩子们说:“这个学生好,真有礼貌。”但是,你得注意,这是“币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礼来,还送得蛮讲究,我说你送礼送得这么重,虽然有研究费领,可是一个月的研究费也不够买这些东西,何苦呢?

    他说:“对老师应该恭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

    、“币重言甘”是靠不住的。 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不见了。 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现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实。 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所以我在这里要讲到师生的道理。

 43

    03论 语 别 裁

    吕端大事不糊涂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

    ,在家里是个孝子。(怎么才叫孝,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暂且不谈。)

    “出则弟”

    ,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

    ,作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不要变成小器。 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

    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 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 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键,他是绝不马虎的。 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最好榜样,我们可多研究诸葛亮,这里暂且不提。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 同时又“泛爱众”

    ,有伟大的胸襟,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 理论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

    “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自己一样,理论容易,

 44

    学 而 第 一13

    要修养到如此真难。 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而亲仁”

    ,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做到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

    ,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家也可以,爱作别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由。

    饮 食 男 女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 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 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 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注意的。 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 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

    ,两个贤字,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 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

    ,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作“女色”

    、“女人”

    、“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

    “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

 45

    23论 语 别 裁

    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

    ,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 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 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 一个性的问题,一个生活的问题。 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

    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 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错。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 但宋儒解释“贤贤易色”

    ,为了作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情。“事父母能竭其力”

    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 前一两年,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的(不是教育的)

    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

 46

    学 而 第 一33

    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 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 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 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 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

    ,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 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实。 他们认为这是专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化的“君”

    字是什么意思。 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

    字,“尹”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 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思称他老

 47

    43论 语 别 裁

    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

    ,如果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没有这回事。 日本人学我们中国文化,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

    ,竭尽自己身、心的力量。 就好比结婚一样,要做到从一而终。 否则当初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讲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切不同意,反而捣乱扯腿。 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 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诚恳。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 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 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事实上却很困难。 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容易。 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尽管这个人没有读过一天书,我

 48

    学 而 第 一53

    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书吗?

    因此,我们不要跟着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释,整篇连贯读下来,自己就搞清楚了。

    没有朋友的上帝

    下面讲到学问态度,那就更妙了。 引用了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百板,乱注乱解错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

    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一样都见过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他们读了这句“君子不重则不威”的书,就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来,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们谈笑会有第二个方式,还不是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 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蹩起嗓子道:“嘿!你们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 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

    ,可是他们不知道“重”

 49

    63论 语 别 裁

    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就是“重”

    ,为什么呢?

    “君子不重则不威”

    ,硬要重,“学则不固”

    ,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接着“无友不如己者”

    ,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 这句话问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

    “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 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

    “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势利小人,该打屁股。 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