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097-验方新编 >

第118部分

097-验方新编-第118部分

小说: 097-验方新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矣。尝见岩谷中行旅感冒,渴饮涧泉而即毙者,是名寒痧,盖饮寒毒结,多致不救也。若 
幸遇放痧之人,毒血一行,便无阻滞。故方书有服阴阳水者,不独取井水,即此故耳。是以 
久服凉饮痧有未痊者,略用三香温和之剂,实为权宜之术。若骤用桂、附、干姜、吴萸、参 
、之属,则又误矣。 
痧皆属火,火有君、相之别。手少阴君火也,右肾命门为手心主,乃手厥阴胞络之脏。 
《经》言心之原出于大陵。凡刺大陵穴者,以泻手心主相火之原耳。又有手少阳三焦,合为 
表里,神脉同出现于右尺,二经代君行令。故相火之为病居多,火性炎烈,以致三焦阻塞, 
六脉全乖,昏冒痰喘。然相火作病,犹有可回,若犯心君,殒在须臾,莫谓术疏耳! 
痧犯咽喉,则痰喘如锯,先放痧,急用薄荷、牛蒡、山豆根、童便之类清之,兼吹竹一 
方,余症且缓治。 
痧症危急,大便不通,急宜放痧,用润下丸以攻之。小便不通宜放痧,用土四方以分利 
之。 
痧有心胸高起如馒饺者不治(曾用竹六方愈一妇),心胸左右或背心一点痛者凶,角弓 
反 
黎 
俱 

卷二十二痧症
绪论第九
属性:痧感气分而毒在肌表者,或作胀作呕,或微眩微恶寒,不饥饿,宜急刮之,毒瓦斯不致内 
攻则愈,是刮之不可不早也。若入血分而毒在血肉者,或痛或泻,或懊恼不安,或发热,或 
两胁胀痛,宜急刺之,毒瓦斯得以外泄则愈。若深入而重者,毒滞于脏腑经络之内,直攻心腹 
,呼之不应,扶之不起,危在须臾,虽经刮刺,仍不能不用药救之。但有风寒暑湿之宜分, 
食积痰气之宜辨,所当因症而施治者也。且先灌凉水使痧气少降,或以阴阳水调白矾灌之而 
后进药,庶可得生。最忌热汤热酒、粥饮米食。若不知禁,则轻者必重,重者必危,或结痧 
块,以致变出奇症,尤必先行刮刺以泄其毒,用药方能取效。 
闻江南溪涧有射工虫,含沙射人影,即寒热头痛,筋急体强,闷乱呻吟,涎流咳嗽。始 
中便不能言,朝轻暮重。不识者,指为伤寒。土人曰∶此痧病也。用真正玉枢丹磨服一锭即 
安。凡渡有毒虫处,先用竹竿击水面,急渡则无妨。 
按∶射工溪毒中病者,状如伤寒,寒热发疮,偏在一处。用红苋茎叶捣汁饮一升,日再 
服,以渣敷之。马齿苋同。惟鹅喜食此虫,故邻近家多畜鹅。 
岭南烟瘴,尤多痧病,乃溪毒、沙虱、水弩、射工、蜮、短狐、虾须之类,俱能含沙射 
人。被其毒者,憎寒壮热,百体分解,肢节痛酸,似伤寒初发状。彼土人治法,手扪痛处, 
用角筒入肉以口吸出其砂,外以大蒜煨热捣膏封贴疮口,即愈。诸虫惟虾须最毒,若不早治 
,十死八九。其毒入骨、状若虾须,疮类疔肿。彼地有 、 、 、 等鸟,专食诸虫,以 
此鸟毛、粪 灰服之,及笼此鸟于被毒人身畔吸之,其痧闻气自出而愈,其余治法,详前后 
各条。 
瘟疫与痧胀皆气为之,或因风雨寒暖不时,山泽湿热蒸动,又兵荒积尸之气,随天地升 
降流行,人在气交中无可逃避,转相渐染,故痧有触秽一症也。凡人尤忌夜行,多致犯痧, 
以受阴浊之气故耳。 
明末癸未京师大疫,有胸腹满生白毛者,有头大如斗,眼鼻俱没者,有两腮红肿痰喘壅 
塞者,呼吸间,死以万计,皆痧类也。针挑血出随愈。顷之,变为嗽喘,症虽轻不半日随毙 
,用前法挑之亦随愈。放痧之法,由来久矣。 
按∶所谓大头瘟者,下非不病,特甚于上耳。疙瘩瘟,内非不病,特见于外耳。虾蟆瘟 
,腹非不病,特痹于喉耳。症类多端,惟以清热解毒为主,治之先上先下,从内从外,自当 
因症而施。以上诸症,用普济消毒饮,最好添加祛瘴辟瘟汤一方。 
辛酉一妇,孕几八月,夫不在家,黄昏时忽饥不可忍,即炊米一升为饭,食尽而睡。少 
顷,隔房听其啼叫三声,以为产矣,呼之不应,持灯照之,妇已死、腹内依然,如此怪症, 
焉知非痧?然亦不及措手矣。 
解 亦症,解者骨节解散, 者筋不收束,似寒似热,困怠烦懑,腹疼饮食不美, 
呕吐酸水。或因伤酒中湿,或感风寒、房劳、女人经水不调、血气不和,皆成此症,即痧类 
非伤寒也。宜先用热水蘸搭臂膊,以苎麻刮之,甚者刺十指、委中出血,或以香油灯照身背 
有红点处烙之,使腠理开通,血气舒畅而愈。又宜服苏合香丸。 
(汾)按∶解 不尽为痧,然暗痧、慢痧,每似解 ,人所当知。《名医类案》更解 
以痧名,未为无见,但后附载杭氏说,力辨解 非痧,适与庸医之见同,勿为所误。 
白虎病,凡太岁后一位为白虎,如太岁在已、则白虎辰,太岁在申则白虎在末。其神所 
值之方,小儿出入居处,或有触犯则病。其身微热或冷,有时啼叫,屈指如数物状,以集香 
汤治之,用沉、降、檀、乳四香,参、草、茯神、枣仁,水煎,临服入麝香少许,存滓房内 
烧之。 
至如小儿出 疹,一名麻、又名痧,散见于皮肤,与沙粒相似。小儿出疹,必先身热 
咳嗽,或呕吐腹痛,时隐时现,三日乃平。今时痧症,亦有细粟红点,或隐或显,额上最多 
,胸、胁、颈、项次之,手、足、腰、背又次之。在内则心腹胀疼,在外则肌肤芒刺。其原 
皆因血热毒炽,故与小儿之痧疹同名。若小儿果系痧疹,必从本科正治,又不当混入此痧症 
也。治痧当明杂症,其于兼痧、类痧等症,方能兼治无误。 
缪仲醇曰∶绞肠痧属胃气虚,猝中邪秽,郁遏不得吐泻,以致绞肠异常,胸腹骤胀,遍 
体紫黑。细寻头顶心必有红发,速拔去之,急以三棱馋针刺委中,挤出热血,可立苏,次用 
新汲凉水入盐两许恣饮,得吐泻即止(蛇虫伤亦有红发)。 

卷二十二痧症
手法第十
属性:脉不明不可乱用药,症不明不可轻用药。手法不明即药亦不能速效,故手法为治痧要着 
一曰 。痧在肌表未发出者,以灯照之,隐隐肤间,且慢 ,若既发出,状如蚊咬,粒 
如麸。疏则累累,密则连片,更有发过一层复发两、三层者。 法看头额及胸前两边, 
或 
腹 
一曰刮。痧在肤里发不出者,则用刮。若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肩臂弯,用铜钱或 
碗口蘸香油刮之。若在头额项后两肘臂膝腕,用棉纱线或苎麻绳蘸油戛见红紫血点起方止。 
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痧既刮出,痛楚亦轻矣。 
一曰刺。古言东南卑湿利用砭,以针刺放毒血,即砭道也。痧重者经铁器难解,放痧当 
用瓷锋作针,为妥善得法。 

卷二十二痧症
放痧有十处
属性:头顶心百会穴(只挑破略见微血,以泄毒瓦斯,不用针入)、印堂(头痛甚者用之,针锋 
微 
大头 
(乳头 
两手 下 
或谓针 
中名委中 
上下前后, 
直刺委中, 
恐令筋吊 
痧筋现者毒入血分,宜放。乍隐乍现者毒入气分,及现而放。微见者乃毒阻气分,治宜 
通其肠胃,痧筋自现。至伏而不现者,必从脉症辨之,血则散,食则消,痰积则驱,结既解 
而筋复现,然后刺放可也? 
痧筋或现数处或一处,必刺去恶血,令痧毒尽泄。或误饮热汤,痧筋反隐而不现,略现 
亦刮放不出,急饮冷水解之,后可刮放,痧为食积所阻,刮放不出者,当先消食积而再刮放 
。热极血凝,瘀阻胸腹,刮放不尽者,当先散瘀血而再刮放。痧发兼遇恼怒,伤肝作胀,刮 
放难尽者,又当先用破气药再刮放,如此,痧毒皆可渐消矣。 

卷二十二痧症
用药大法第十一
属性:凡治病用药,若得其宜,未有不效者。痧之为病,乃感受四时不正之气,故当以驱邪为 
主,养正非所先也。宜疏散不宜大表,宜下降不宜升提,宜凉解不宜辛热,宜清理不宜滞涩 
,宜消导不宜补益,宜开通不宜收敛,宜行气不宜补气,宜活血不宜补血,佐之以解毒,兼 
之以清火,化气以消其胀,行血以逐其邪,此用药之大法也。又须因病制宜。用荆芥、防风 
之类者,从表而散也。用陈皮、青皮之类者,从中而消也。用枳实、大黄之类者,从大便而 
下也。用木通、泽泻之类者,从小便而下也。山楂、莱菔,所以治其食之阻,槟榔、莪术, 
所以驱其积之滞,香附、砂仁,所以开其气之闭,红花、银花,所以活其血之凝,此因病用 
药之大法也。 

卷二十二痧症
药忌
属性:用药一差,凶危立见。先知其忌,则思过半矣。参、 、白术、山药,恐补毒瓦斯,痧所 
大禁。熟地、白芍,补血敛血,痧所大忌。甘草,用之恐成痧块,难治。一应甘甜之味俱不 
宜。茯苓、猪苓,恐其渗湿,转实痧气,俱在禁例。半夏、白芷,苍术,性燥忌用。升麻、 
禁用,恐提痧气,上升难遏。麻黄,发表太过,禁用。肉桂、附子、吴茱萸,禁用,恐助毒 
,立时有变。干姜能助热毒,当忌(过服冷水宜少用,以善散寒气)。五味子、木瓜,酸敛 
忌用。竹沥,性寒忌用,用须姜汁,方走经络,不如弗用为佳。杜仲、补骨脂、枸杞子,即 
腰疼不可用。茯神、柏子仁、酸枣仁,即虚烦不寐,亦不可用。苁蓉、巴戟,尤所大忌。 
评∶半夏、藿香止吐。凡治吐症用半夏、藿香,独痧症作吐,半夏性燥,须防益助火邪 
,必不可用。藿香惟取其正气以治秽触,倘肠胃有食积、血瘀,阻滞痧毒,骤用此以止吐, 
反有闭门逐盗之忧。 

卷二十二痧症
药宜
属性:陈皮、青皮,陈行痧气,青伐肝气,痧气壅阻郁结不行者,非此不利。枳壳、枳实,破 
痧气,驱毒瓦斯,除胀气,下食气,积滞壅塞者,非此不开。枳壳性缓,枳实性速,各有所宜 
。荆芥,透肌解表,散痧毒。痧筋隐隐不发者,非此不现。防风,透肌发表,为臣使之功, 
寒热往来,痧毒壅滞郁遏不发者,非此不清。柴胡,和解表里,专治少阳胆经寒热往来。前 
胡,疏风消痰治嗽,表热者宜用。干葛,散阳明胃经之邪,兼能解渴。紫朴,宽中治呕,消 
痰下气。薄荷,辛凉利窍,消肿解毒,消气清喉。紫苏,疏风顺气,身热当用。独活,发散 
治热,其性至颈而还,力不能过发,且可活血解痧毒是最要之味。细辛,透窍散痧之妙药, 
勿以其味辛而疑之。 
(汾)按∶细辛极散真气,过服即能杀人。壮实而痧重者多止钱许,老稚单弱者酌减少 
用 
桔梗,入肺经,其性上而复下,故能引枳壳破胸中至高之气。香附,行血中之气,恐香 
燥须便制,行血酒炒,敛血醋炒。延胡索,活血行气,理血气凝滞作痛;五灵脂,善消宿血 
,血块凝滞不散,非此不破。郁金,能入心经散郁消瘀,痧毒攻心者,非此不能奏功(时以 
价高用姜黄代之,终不妙)。木香,行滞气,燥湿气,驱寒气,开郁气,痧后腹痛不解,此 
要药也。砂仁,顺气开郁,散痧消食,始终可用。乌药,善行周身之气,凡痧所阻滞者, 
得此无处不到。秦艽,活血驱风,消痧毒筋骨疼痛,壮实不清者,非此不解。连翘,消痧毒 
,解诸经火邪,清热而不滞,治痧要药。栀子,凉心去火,发斑并痧根红者可用。贝母,川 
贝专治热痰,土贝兼破瘀血。白芥子,胁下之痰,非此不达。天冬、麦冬,润肺消痰,一治 
其本,一治其标(去心)。杏仁,泻肺润肠胃,利气消痰涎(去皮尖)。桑皮、兜铃,治嗽泻 
肺 
(汾)按∶兜铃清热降气,但肺虚挟寒者大忌。曾闻之世医者云∶凡治嗽禁用诃子、兜 
铃 
用 
赤芍,血热发斑者可用。陈香圆,破结气可用。丹参,亦活血之剂;山楂、卜子、麦芽 
、神曲,痧为食壅,善消而不暴。红花、茜草、银花,活血解痧毒。桃仁,破瘀活血,瘀为 
血阻,非此不流。痧为血滞,非此不顺。苏木,取恶血新瘀者莫及。荆三棱、蓬莪术,食积 
心痛、痧毒阻滞痞闷者宜用。牛膝,活血,引痧气下行。香薷,通上彻下,利水气,治暑伤 
之要药(说详金三方)。牛蒡子,解痧毒,清喉,痧中要药。刘寄奴,散瘀血,解痧毒,下 
气 
产 
至 
药 
破 
胃 
明 
汤 
山甲 
痢下血 
清热 
天仙子 
评∶荆芥细辛防风∶痧症寒热,不由外感,其毒从鼻吸而入,搏击肌表。荆芥、细辛, 
善能透窍,使由窍入者亦由窍泄。防风臣使为佐,不比麻黄、羌活,专计发表,反有升发火 
毒之虑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