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村头那棵樟树 >

第32部分

村头那棵樟树-第32部分

小说: 村头那棵樟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蔡两口子分家后,靠着那三升米和一些红苕干,熬成汤汤水水的,凑合着每天糊上两顿,特别是玉桂,挺着个大肚子,更是饿得慌,不一会就饿了,就喝着井水解饿,一起干活的有些跟玉桂差不多一起嫁过来的新媳妇,看着实在造孽,也就东家西家的时不时凑点粮食过来接济一下,总算熬到了新谷出来的时候,可偏偏这个时候,玉桂早产了,还是一个儿子。也许是实在饿的太苦了,那孩子营养跟不上,在肚子里面闹起了意见,想早点出来看看外面到底是怎么个事,怎么弄的没吃的,也许是玉桂分家时,因为细脚子的心狠,后来娘虐待新媳妇,把玉桂给气的发作了,或许还有老蔡上大学被人顶替之事,这所有的一切造成了玉桂身心极度虚弱,体力不支就造成了早产,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早产,足足早了三个月,7个月就生了,幸亏是这儿子命大,好歹总算是活了下来,可惜到后面才知道,由于早产了将近90天,孩子有些器官还没完全发育成熟,比如那耳膜就没有长起来,造成了耳背耳聋,要说很大的声音才能听见,由于从小就耳聋,又没人教他说话,说话也是含含糊糊,说不清楚了。关于这个早产儿,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生下来的时候,得了肺炎,在大队卫生所里打了庆大霉素,引起了副作用,把个耳朵诊聋了。话说回来了,也许那个年代医术就那个水平,先天性耳聋的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就跟他配上耳机,也就是助听器,可那个年代究竟有没有那种东西,或者普通人根本就弄不到,失去了最佳的治疗和学说话的最佳年龄段,以至于后来终究是半聋半哑,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残疾人了,再后来,由于老蔡和玉桂的性格缺陷,跟赵姓的一户人家为了一点宅基地的事,小事闹成了大事,结果两家发生了打斗,老蔡和玉桂倒没有什么,那半聋半哑的儿子却被人家打成了精神分裂症。。。。。。
  唉,先不表这伤心欲绝的事了,那都是改革开放后,人心变了,社会风气与日俱下,才发生的那事,跟大时代的背景是紧密相连的了。
  这边早产儿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新谷出来,有的吃的了,那早产儿也就成活了下来,老蔡那个时候还没完全察觉这个儿子的缺陷,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取了个名字,叫“蔡书航”吧,就是说要把那船开起来,早日出海,早日奔出去,有点出息。
  这新谷收上来的时候,这一年四季就进入了相对的农闲时光,不过生产队里照样还是要早上出工,晚上收工的。没多久,突然就来了很多的山外的人了,说是要驻扎在这一带的各家各户里,修马路修水库。
  老蔡家虽然小是小点,但还有个大堂屋啊,那是跟蔡家旺两家共用的堂屋,山外来的人,操着不同的口音,很多还很不好懂,这就奇怪了,隔的不是很远,竟然口音都不一样,嘿嘿,这地方就是这样,不大的一个地方,说话口音那是被称着九板十三腔的,有的说话卷舌头,有的说话像过去的唱戏,有的说话像鸟叫,叽里呱啦的,很是热闹。不过这驻扎还真有点像部队的那个作风,每家分配几个名额,由东家负责腾出地方统一安排打通铺,负责提供喝的水,吃饭吧,那倒是有统一的食堂的,白天干活,晚上睡觉,前期主要是开山炸石,拓宽马路,完了以后,就进山里面5里地的地方修水库。
  说是修水库,其实水库早在60年代中期也就是文革前夕就修好了的,现在只是加固水库罢了。要说这水库,那是这一带差不多十年前最大的工程了,当然比那农业学大寨的小打小闹的梯田大得多的工程。原来一直流淌在赵家湾门口月亮湾的这条河,也叫青山河的,从上面的大峡谷一直流下来,那时候的水很大,也很清,成天哗啦啦的流水声门前响起,优美的山村风貌。但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中,要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不叫这条河的水白白的流淌,要在上游最险要的两山的隘口建一座大坝,把河水拦住,修成大坝大水库,然后沿着山边修成渠道,绵延几十公里,一直延伸到山外地势稍高的每个村角落,发挥灌溉功能;另一个就是建成小型发电厂,跟山区供电;当然也有防洪的考虑,还可以放些鱼苗水库里,每年冬天的时候,收获不少大鱼。
  从此,老蔡家门口的这条小河,以后就改叫港汊了,或者叫着港沟的,水量少了嘛,只有潺潺的流水了。
  从赵家湾到老蔡住的这个地方其实是隔着一个牛头颈的小山包的,中间只有一条沿着山边和水边的羊肠小道,从大老太蔡一直走到老老蔡,现在又到老蔡这会也是一直沿着港边的这条羊肠小路去学校教课的,这次因为要加固水库,必须要用大点的石头,山里面当然因为都是长树的山,不好采石,即使有大点的石头,在修水库那会都采的差不多了,现在只有老蔡住的这牛头颈边上,有一大片不长毛的石头山,这次就是来这个地方采石来了。
  这采石的带队的是个公社的民兵连长,驻扎在老蔡家的堂屋里,高高的个头,黑黑的脸庞,做事的那个干练,负责着全面的开山放炮和修路的工作,闲余的时候碰到老蔡还会山南海北的闲扯一下,很有点水平的。这牛头颈的石头山,前面交待过的,他是个弧形或者弓形的山形,而老蔡家的房子刚好就建在弓弦的中间点的位置上,看来大老太蔡当初置业的时候,还是动了很大的心思的,或者肯定的说是请了风水先生的,连民兵连长都这么说。因为民兵连长选的采石场位置,放起炮来,那飞溅的碎石根本就砸不到老蔡的房子这边,这让大老太蔡他们悬着的心总算落了下来。工程进展很快,老蔡门口的这条马路很快就拓宽了,底下铺上大石块,上面再盖上泥土,泥土上面再铺一层小碎石,很平整的马路,特别是那牛头颈月亮湾的地方,在拐弯口削平了小山包的口子,大马路从那羊肠小路的上面一直延伸上去,经过赵家湾,经过董家口,一直修到了青山水库的脚下,跟水库大坝连在了一起,便于运输石料和木料,加固那水库堤坝。
  这年农历快要过年的时候,眼看着这修路的工程马上就要结束了,民兵连长他们的队伍就要转移到山里水库大坝上去施工了,可蔡家这边有一个女人却是有一股深深的失落。。。。。。
  话得从头说起,自从民兵连长带着队伍过来开山炸石修路之后,就不免会有一些队员受伤,有炸石头时不小心雷管爆了炸了手指头的,也有打风钻时松动了石头砸了脚的,还有着了凉感冒的,各种各样的小伤小病总是不断,队里还是配了一个卫生员的,临时驻扎点就放在蔡家旺家的那个新盖的偏房里,蔡家旺那婆娘由于生了那书舤之后,这几年也歇了下来,正好没什么事,看着临时卫生点设在了自家门口,也就跟那民兵连长说情,说能否跟队里申请,说是这边人手不够,要求自己不在队里出工,在这边跟着卫生员打打下手,帮帮忙什么的,边说还边朝那民兵连长挤眉弄眼的,民兵连长朝那女人耸耸鼓鼓的胸前看了两眼,说是可以去说着试试,也是暧昧的眼神。
  就这样,蔡家旺的婆娘几个月就不用去生产队出工了,在家里有事无事的帮着卫生员打着杂,多少还学会了打个屁股针啊扎个伤口啊什么的。有时卫生员请假,那连长也经常往那临时卫生点里钻,打情骂俏的,有时还被受伤的队员碰到。。。。。。




33 修水库挖矿山水泥厂(下

  这边在采着石头,修着马路,对面山的小山岗上也没停着,在一大队带着藤编的那种盔帽的穿着蓝色工作服的人一阵忙活着测量之后不久,就有人在对面的山岗上,掀开山岗上上的一层杂草,不一会就露出了红色的泥土和一大片发绿的石头,没几天一排排的红色砖瓦房子盖了起来,墙上写着红色的标语,蔡书舟小时候上外婆家的时候经常经过那个山岗,只见上面写着“大打矿山之仗”,后来还看到斜井,铁轨一直井里延伸到井外,许多工人们忙忙碌碌,好不热闹。
  这就是以后久负盛名的赵家湾铜矿了,好像说是公社企业,刚开采的时候,表面一层全都是富矿,也就是露天铜矿了,随着开采的深入,就一直钻了下去,好像有个几百米深的井吧,你说奇怪不,这矿明明就在赵家湾的山上,又叫着赵家湾的名字,可就是没一个赵家湾的工人,好像没赵家湾什么事,大家该干嘛还干嘛,这也就罢了,不久,这采石场的隔壁的地方又被矿山给占了去,说是要建个临时水泥厂,你说这一下子,赵家湾显得到处是工地,热火朝天的,外面的人都说,赵家湾火了,靠山吃山,以后赵家湾再也不用种田了,要当工人了。。。。。。
  铜矿倒是开起来了,当时很火,满山岗的露天的铜矿,就像铺在上面的绿色的元宝一样,在太阳的照射下还发着五颜六色的彩色的光,但那是属于公社的了,跟赵家湾一丝毫的关系都没有,公社企业嘛,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小生产队算什么,万财跑了好几趟,说是无论如何总要找个工人进去吧,但上面就是不理会,毕竟村子太小吧,也许是赵家湾没出什么人才,上面没人做官,根本说话不顶用,再说万财看自己的两个大点的儿子在村里都还可以,一个在山里看着林子,另一个在大马路路修通后,队里买了台手扶拖拉机开着平时搞些小运输,农忙的时候可以耕田的,算是半机械化的装备了,也就算了。
  水泥厂也是建在那牛头颈弓弦的另一头的地方,石头山底下炸了一大片的空地,垒了好几间大厂房,准备盖烟囱的时候,又停了工。因为这水泥厂是属于矿办的附属企业,也是边实验边建设,刚开始化验时,那外边的石头说是可以做水泥的,谁知道打到里面一点的时候,那石头竟然变了样,全都是黑色的铁石头一样,非常坚硬不说,做水泥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于是乎就停工了,落下了个半拉子工程。
  赵家湾的这些人倒是很高兴,毕竟没搞成,要是搞起来了,肯定又是一个受气的事,还有那机器的轰鸣,开山炸石的放炮声,石头的飞溅,毁了农田,灰尘的到处飘扬,或者还有尘肺病,门前那个港汊也逃不脱,说不好会变成废水沟。。。。。。
  但毕竟还是被炸开了一个大口子,动了那牛头颈的牛尾巴的地方了,伤了气血的,风水是跑了不少,但总归是换回了一座矮矮的能走四轮汽车的两孔的石头水泥桥,架在了赵家湾出山的港汊上,一直通向了矿山,通向了山外。。。。。。




34 蒋介石、董必武、康生

  费了两节的文字简单的说了一下发生在赵家湾的文革后期的一些工农业建设的事情,看起来跟老蔡没什么联系,好像教书先生天生就跟运动有关,其实老蔡对于这些建设是非常热心的,当初回乡插队就是冲着这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而来的,哪想到回来后会阴差阳错的当个教书匠呢。
  比如那修水库的事吧,那民兵连长跟老蔡很投机的关系,经常邀老蔡去工地上给写写标语啊,写个宣传稿子啊,有时候还讲讲时事政策啊什么的,给大家鼓鼓劲的,老蔡也非常乐意的做这些事情,很卖力气的,也不图什么报酬,纯义务劳动。这样一直到第二年开春,整个工程结束。
  这是跟这个时候大的国家形势相关连的,要说这几年,社会还是比较稳定,除了时常有一些正常的政治学习和运动以外,国家的基本建设一直没有怎么停止过,老蔡的家庭也是这样,结婚娶妻生子分家,慢慢的家庭总算稳定下来,玉桂除了正常的出工之外,其他时间,起早贪黑的种了些自留地,养了两头猪,带带家里的两个儿子。当然,带孩子是不能称之为带的,连看的机会都很少,出工的时候,小点的孩子,只能放在摇窝里,抽空回来喂个奶,换一下尿片,其他时间是随他饿啊、拉啊、哭啊的,累了自然也就睡过去了,醒来后继续哭,这样的来回,大一点的能走的,也只能把门锁上,随他们在家里大闹天宫什么的,只要不出事,当然也难免不出事的,那就要看老天长不长眼了,细脚子当然是不管的,哪怕你哭破了天,喊破了地,她就当她没听到的,坐在家里纳着鞋底。
  热火朝天的工程建设结束之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老蔡又回到了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重复着他的一到六年级的教学和政治夜校,扫盲班搞了几年,这时候是停了的,因为赵家湾的青壮年,在老蔡的努力下,都学会了自己的名字,也会认识了一些基本的文字和数字,大部分人都学会了用算盘算账,这应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果,而那些青少年那是直接在老蔡的手下接受正规的小学教育的,除了个别几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