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升职记 >

第237部分

大明升职记-第237部分

小说: 大明升职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灾之年施粥固然能收买人心,但实际也是杯水车薪的作用,杨广文觉得关键还是要把大家的怨气往衡王府与福王府身上引过去,而柳鹏笑了起来:“这件事交给丁子杭去办就行了!”

    而此时的青州府,也在准备着对付柳鹏的阴谋。

    现在在青州府主持福王府丈田事宜的是福王府典膳所的典膳正徐进,典膳正是芝麻大的八品王府官,而徐进过去在内府连芝麻都算不上,只是他自小跟随福王,在福王侍候周全,所以福王对他恩宠有加,到河南就藩的时候也把徐进带上了。

    对于徐进来说,这是人生中天差地别的一步,内府太监多如狗,像他这样小太监那真是连狗不如了,现在跟着福王就藩福王,他也是福王府的一只狗,就准备在山东狠狠咬上几个人,好向福王献一献忠心。

    而现在就有人给他提供了乱咬的目标,只是徐进对这个目标并不满意,他问道:“周内使,你的意思是让我去找龙口的麻烦!”

    “是啊!现在姜老儿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正是福府下手的最好机会,您可知道,他那龙口一带过去都是泾王遗地,这一次全部划给了福府,现在却被这柳小贼据有已有,您老人家身为福府内使,如果不替福府讨还家业,恐怕福府之内有很多人不服气啊!”

    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正是柳鹏与谷梦雨的老熟人,只是现在的周杜达虽然还是衡王府一个没什么名分的内使,但是因为前次赶十里桥的事情闹得太大,反而让他有机会在衡王露脸甚至戴罪立功,现在更是派人跟福王府谈判。

    只是徐进却是稳若泰山:“我知道龙口的事情,也知道那位柳大少的名字,我出京的时候,就有人跟我提过这个名字了!”

    何止是提过这个名字,是有人通过好几个途径提醒了徐进徐典膳一番,告诉徐典膳到了山东以后,很多事情要尽量咨询柳鹏柳大少的意见,不然好多事就不好办了。

    这话说得莫名奇妙,徐进好歹是个八品王府官,为什么要去咨询这位柳大少的意见,为什么不跟柳鹏柳大少接触,好多事情又不好办了。

    但是传话过来的这几位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而且传话过来的幕后黑手虽然不知道是谁,徐进却觉得自己招惹不起,所以他只能把心事藏在心底,等到了山东,他才明白,福王府想在登州府丈田,恐怕非这位柳少不能办。

    这位柳鹏根本就是登州的土皇帝,他甚至还直接占据了过万亩的泾王遗地,至于是一万一千亩还是一万五千亩,具体数字不好说,反正这位柳大少胆大包天,敢把福王府应得的田地全部划到自己碗里去。

    因此徐进到了青州府以后,一直就没同柳鹏正式接触,而周杜达显然看出徐进的心思:“徐典膳,莫不成您想纵容柳小贼霸占你们衡王府的庄田不成!”

    这当然不成,从来只有福王府霸占别人的田地,没有别人霸占福王府田土的道理,只是这个时候徐进却是说道:“我听说这位柳巡检还是比较好说话,我准备找他过来谈一谈,大家谈个价码出来,生气和财!”

    “价码好谈,可徐典膳准备收多少银子?一亩地是三分,五分,还是七分五,顶多也就是千儿八百两银子,可是您要知道,那龙口地方一年可是收好几万两银子,您若是只拿千儿八百两银子回去,恐怕这个典膳的位置也保不住了。”

    徐进不由一惊:“一年好几万两银子?我还以为这龙口港一年只能收几千两银子,真有好几万两银子?”

    周杜达当即加了许多夸大之词,他说道:“何止好几万两银子,说不定都有十几万两银子,整个登州府的公私港口就数龙口排在第一位,嗯,应当说,整个山东省内的港口,龙口也是第一位的!您如果拿到了龙口,一年至少有好几万两银子进项。”

    一年有好几万两银子进项,自然是做什么都好,而且还可以在王爷面前买一个最好的位置,不对,一年如果有好几万两银子,那还考虑王府里面的位置干什么!

    因此徐进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但他还是要拿捏一下:“龙口虽然有金山银山,但是我手上只不过百来号人,据说那位柳巡检本来就管着三十多个弓兵,手上还有好几百人的巡防队,不好对付啊!”

    看到徐进心动了,周杜达赶紧说道:“有什么不好对付的,那位柳鹏柳大少再强横,能强横得过万岁爷,谁不知道万岁爷与郑娘娘最心疼最宝贝福王爷,您这次到山东来,可是带着圣旨过来,柳小贼再强横,还能强横得过陛下的圣旨不成!”

    说到这,周杜达又说道:“再说了,衡府仪卫司有将士一千三百人,健马数百匹,现在都可以交由典膳统率东进!”

    徐进吃了一惊,根据这段时间他获得的情报,衡府仪卫府可是整个东三府数得着的一支强大武力,除了登州营与即墨营这两支营兵之后,一般卫所由于京操任务繁重,实际的战斗力反而不如衡府仪卫司。

    如果能借到衡府仪卫司这支武力,在东三府没有他解决不了的问题,说不定能从东三府多丈走十几万亩的田地。

    “好好好!”徐进很开心:“小周,衡王爷怎么能把衡府仪卫司借给我使用,这可是有违祖制啊!”

    周杜达当即说道:“衡王爷早就想好好收拾柳小贼,只是今年时机不合适!”

    这一次百年大旱打乱了衡王府的许多计划,原本衡王府与临清郑家准备挑起一场生丝战争,狠狠收拾柳鹏与王之道的联军,但是今年整个东三府的生丝生产都因为旱灾受到很大影响。

    既然大家用尽一切办法保证蚕茧与生丝的正常供应,但是这场生丝战争只能没有开始就告一段落,衡王爷准备了无数惊天动地招数,却是全部落空,气得他咬牙切齿,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到徐进身上。

    毕竟现在衡王府是师出无名,他们在青州府内可以自由活动,却不敢进入登莱两府,莱州王知府更是公开放出话来,衡王仪卫司不许有一兵一卒进入莱州府,一旦擅自进入莱州府责任自负,莱州府概不负责他们的安全,而在登州府活动风险那更是九死一生。

    而现在福王府到东三府来圈占庄田,那自然是师出有名,衡王仪卫司的精兵强将可以交由徐进统带,出了问题都有万历皇帝帮忙善后,自然可以万无一失,肯定能给柳鹏那小贼致命一击。

第401章 施粥() 
只是徐进却还是有些犹豫:“动刀动枪不好,那柳小贼有好几百人马,你们衡府仪卫司不可能尽数出动,到时候我手上也就是几百人马可用,未必能稳操胜券。

    只是对于这个问题,周杜达早有准备:“徐典膳只管放心,王爷还特意准备了一路精兵强将。”

    徐进大喜望外,他问周杜达:“是哪一路精兵强将?”

    周杜达当即回答道:“是沂州卫的义士。”

    “沂州卫?”

    徐进没搞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沂州卫的军士怎么会听你们衡王府调动?”

    他不是山东土着,根本不清楚这其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实际就是山东土着,也未必能搞清楚这其中的缘故。

    沂州卫虽然在山东境内,但是并不属于山东都司,而是直属于中军都督府,这是朱元璋当年精心设计的制度,但现在早已经是错漏百出千疮百孔。

    不管是已经成了摆设的中军都督府,还是山东都司都对沂州卫有鞭长莫及总是管不到的感觉,而沂州卫的军士也在这种情况下因此有了更多行动上的自由。

    因此衡王府才能借用沂州卫的军士,让他们出来打个零工,周杜达就说道:“徐典膳,沂州卫军士月粮不给,穷苦至极,您随便事后随赏一些银子,他们就愿意替福府效力。”

    当然周杜达的潜台词并没有说出来,沂州卫的军士擅自向登州方向出动自然是最犯忌讳的事情,但是替福王府圈占庄田又不一样,福府庄田是万历皇帝眼中重中之重的当务之急,不管沂州卫的军士搞出了什么问题,最后都有万历皇帝出面善后。

    徐进也装作听不懂周杜达的潜台词,他只是说道:“原来沂州卫有这么多忠心义胆之士,不过这次出师要名正言顺啊,我们要告诉登州父老,我们是为了泾王遗地去的,与登州父老无关!”

    与登州父老无关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好好渲染一下龙口与泾王遗地的关系,告诉登州父,如果不把整个龙口划给福王府,那么就有一万五千亩的福府庄田落在登州府的名下,整个登州府都要共同承担这一万五千亩的地租,到时候柳鹏在登州肯定是步步难行举目皆敌了。

    龙口在莱阳县的施粥已经进入第六天了。

    江清月的眼睛又红了。

    她算是走南闯北见过很多大场面手上也不知有多少条人命的女汉子,但是看到莱阳县的这番场景,她眼睛红了不止一遍。

    “惨,实在是太惨了,没想到会这么惨!”

    龙口是一个被称为“小蓬莱”的地方,今年虽然遭遇了百年大旱,但是因为大眼井和方塘的关系,至少胡有六七分收成,江清月在龙口看得的是阵阵欢声笑语。

    可是到了莱阳就不一样,江清月没想到莱阳已经快成了人间地狱。

    江清月原来以为莱阳县的预备仓多多少少有些存米,而北海钱庄又借了差不多三千石米豆给莱阳县,情况应当不错,可是到了莱阳县以后,江清月才知道完全不是那一回事。

    莱阳县虽然已经开仓放粮,甚至还直接把很多米谷贷借出去,总算让莱阳的情况平稳下来,但是手上至少得有几个闲钱才能买米,哪怕是官府借粮,也得既有铺保历年又在里社解纳赋税才行。

    可是莱阳县的逃户流民就很难享受这样的待遇,更何况莱阳县的开仓放粮只针对莱阳县民,而莱州府的情况已经是接近惨绝人寰,他们在本乡本土找不到出路,只能蜂拥涌入邻近的莱阳县。

    现在莱阳县城有着数以千计的流民,在施粥之前,县城的大街小巷每隔一两天就有一具倒毙的流民尸体,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流民的死亡正在急剧上升。

    看到如同野狗一样的流民,江清月实在忍不住,已经哭了好几回,而旁边的丁子杭劝道:“大小姐别哭了,你不如跟柳少再写封信,让他先送二十石糙米过来。”

    旁边的庄调之补充了一句:“恐怕二十石糙米远远不够,现在离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最少也得三五十石!”

    庄调之这么一说,江清月倒是明白过来:“不写信了,我亲自回一趟龙口,跟柳少好好说一说这边的事情。”

    写信跟回龙口完全是两回事,江清月又问了一句庄调之:“调之,你还有什么想法没有?”

    施粥的主意最初是庄调之想出来的,柳鹏自己是东良巡检,所以招远就不准备在县城施粥,而是改在东良村附近收买人心,而莱阳却是龙口下一步经营的重点,所以江清月就带着庄调之与丁子杭一帮人来莱阳收买人心。

    只是对于莱阳这次施粥,江清月可以说是毫无准备,她原本以为散个十石八石糙米就够了,以至于根本没带粮食过来,而是准备从谷家粮铺借个十石八石糙石就够了。

    只是莱阳这边的情况远远比江清月想象中恶劣得多,大家包括江清月自己都是第一次经手施粥的事情,一时间手忙脚乱,根本没有任何头绪。

    还好庄调之是大店庄氏子弟,大店庄氏是莒县也算是数得头上大户,每逢灾年庄氏都会组织施粥,庄调之年纪虽轻,但也跟着长辈搭过几次施粥棚,因此他出马以后,这次施粥才变得有章法起来。

    按照江清月的看法就是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那些故意闹事的流民直接被驱赶出粥场,来占便宜的本地居民也在第一时间被庄调之带去游街示众,江清月手下甚至更是多了一支二十多名青壮流民的队伍来维持秩序,而维持这支队伍的代价是每天多喝一碗粥而已。

    而且不是庄调之出马,江清月根本不知道施粥之中居然还有这么多花样,一斗糙石应当该加多少水,让粥里虽然都是水,但总算还能算是一碗粥,又怎么样打着柳鹏的名义找莱阳的富户化缘,从他们手里硬生生抠出来一石几斗陈米。

    而且在庄调之的调度之下,这碗粥的质量变化不小,一会稀一会更稀一会稀得只剩下水,让流民们怎么吃不饱,然后再让流民到江清月面前报状,江清月会狠狠地训斥庄调之这些经手人,因此第二天粥就会立即变浓起来,只是这样的情况只能维持一两天,粥就会再次变稀,直到流民再次找到江清月告状为止。

    其它方面也差不多,只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