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升职记 >

第56部分

大明升职记-第56部分

小说: 大明升职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大明问道:“什么路子?要打通什么门路。”

    柳鹏当即说道:“不需要什么路子,想必陈叔叔也知道,直接印书写传记,现在是肯定不成的,而且就是印了陈叔叔的年谱传记出来,大家也未必会看。”

    陈大明在黄县是大人物,但放在整个大明就是蝼蚁都不如的小人物,即使是在黄县这一亩三分地上,再过三五十年,又有谁能记住陈大明的名字,又有谁对陈大明的生平感兴趣。

    陈大明觉得柳鹏说得很有道理:“柳贤侄说得字字在理,那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柳鹏继续说道:“陈叔叔应当知道现在印行最多流传最广是什么书?”

    陈大明当即说道:“应当是时文集子,省里府里每年都要下文查抄各类时文集子,但是没人把这当作一回事。”

    时文就是大明版的高考复习突击材料,现在是时文最流行的时代,大家根本不去读《四书大全》、《五经大全》这些原着,而且是直接去背诵时文。

    而且背时文的效率很高,只要把时文倒背如流,就很有可能中秀才中举人甚至是中进士,大明朝甚至有背时文照抄文章得中会元的例子。

    因此大明也屡屡有查抄时文的命令,只是广大科举之士对时文的需求太过迫切,查抄的命令最终都只能流于形式。

    而且围绕时文已经形成一条产业链,每年都有很多种时文集子被印行出来,然后又有很多书坊专门出售各种时文,更有名师评点教导时文,根本查不胜查。

    因此陈大明问道:“时文选集这东西跟我应当没有什么关系吧,让我印时文集那肯定不成。”

第115章 天马行空的思路() 
柳鹏倒是闹了一个大红脸,他倒是没想到陈大明的理解跟自己完全不一样,不过他还是故作从容地说道:“陈叔叔,那是你想得有些差池,时文集怎么算是流传最广的书卷,也就是考制艺的那些酸秀才用得着,别说是普通人家,就是富贵人家,也没有多少人读时文用时文。”

    柳鹏这么一说,陈大明立即明白过来:“你是说各类演义小说啊!那确实是印得多抄得多看得也多,流传得也最广,特别是那忠义水浒传,讲得真好看,我听人说了三四遍都觉得不过瘾,特别是征辽征王庆那一段太好看了!”

    柳鹏当即说道:“好看的书可不止一部忠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演义都是极好的……”

    “部部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就象咱们山东地面,很多人不知道本县知县是谁,本府知府是谁,可是一提起及时雨宋公明,不管是男女老幼,就是乡下的村夫都知道那是梁山好汉。”

    在晚明,时文集子虽然版本多印行也广,但普及程度跟演义小说一比,那根本不值得一提。

    很多演义小说被重印几十遍,到了后来甚至有好些翻刻的闽刻本打着“京本”的名头来滥竽充数,而且很多演义小说很快会以说书的形式传播开来,就象今日的山东,哪怕字不识丁的村夫,也知道水浒传与这部书上的大部分故事。

    陈大明当即明白过来了:“对对对,是这么一回事,可是那部书该怎么写出来,我就是个凡夫俗子,没有什么神通本领,这一辈子折腾下来,也不过是三五件能值得一提的事迹,但跟演义小说里的盖世英雄一比,什么都不是了!”

    说到这里,陈大明还真觉得自己份量不足,根本进不了那些演义小说,而且他根本不明白:“就是把我陈大明直接写进了演义小说,那别人也难免会指指点点,说些闲话。”

    这本来是陈大明最苦恼的事情,而柳鹏早有办法,他当即说道:“陈叔叔,你这么弄,就是太直接粗暴了,我们要别开生路走别人不知道的羊肠小径!您可以这么弄,你本来是爱读书的性子,然后某年某月某日,无意之中翻到了一本大明英烈传……”

    陈大明还有点不明白:“翻到了一本大明英烈传又如何?”

    柳鹏说道:“这是个抄本,只是这部大明英烈传跟世间所传的皇明英烈传并不是一部书,主角是一个叫陈大明的人,对,应当叫陈达铭,跟陈叔叔你音同字不同!”

    说道,柳鹏在书桌上把“陈达铭”这三个字写了出来,陈大明虽然识字不太多,却也知道这三个字跟他的“陈大明”确实是音同字不同,但是真正的明眼人都会知道书里的陈达铭,实际就是他陈大明。最新最快更新

    “太妙太妙!”陈大明不由为柳鹏的创意拍手称快:“这确实是个办法,这办法挺好!”

    柳鹏继续说道:“陈叔叔,您继续听我讲,您翻过这书以后,发现书里的陈达铭不但英雄盖世,而且跟您不但性名相近,习性相通,甚至连祖籍都是一地,人生际遇亦是相近,正所谓高山流水有知音,不由起了惺惺相惜之感。”

    “偏偏这部大明英烈传,世间没有印本,只有半部抄本而已!”

    柳鹏谋划得天衣无缝:“陈叔叔觉得这样的好书不应当埋没于乡野之间,所以专门凑齐了一部抄本,特意印行出来公诸于众,与天下人分享这本奇书。”

    “好好好!”陈大明已经拍手称快:“这段文字放在哪里?”

    柳鹏当即答道:“放在全书的最前面,请县里的名门世家写一段序言,详细说明印行这部大明英烈传的前因后果,后面再附上陈叔叔的详细履历如何?”

    “大妙大妙!”陈大明还没想到柳鹏居然有这么一手:“这法子太妙了,只是这部大明英烈传怎么写?”

    陈大明虽然是粗人,知道那些演义小说前面有序言,虽然他从来不看这些高深莫测的序言,但也知道作序是既荣耀又风雅的事情,往往只有最有名望的名士才有资格作序,没想到自己的名字列在序言最显眼最重要的位置中,这可是光宗耀宗的美事啊!

    而且这么一操作,不但他陈大明的名字会被千古传颂,而且操作起来的风险就小了很多。

    柳鹏继续说道:“先不谈书中的故事,到时候可以说是陈叔叔登高一呼,梦雨与县内有识之士共襄盛举。”

    正所谓法不责众,若是专门印行陈大明本人的集子,自然是太过显眼,但是换成了陈大明领头发起,谷梦雨等县内有识之士共襄盛举,不但不显眼,而且法不责众,哪怕追查起来都不会太严厉。

    陈大明觉得柳鹏这思路确实是寻常人想不到的:“大家可以一起印行这大明英烈传,也能在这书上留个名字,好事好事!”

    他就知道好几位跟他情况相近的同僚、商户、土豪甚至是读书人,都有着与他同样的烦恼,所以修桥造路事事争先,惟恐落于他人之后,只是不管怎么经营怎么折腾,名声都不够响亮。

    柳鹏这办法太好,到时候一群有识之士共襄盛举印行这《大明英烈传》,大家都是地方上有份量的人物,加上《大明英烈传》这名字一听说就是扶保大明戮心王事,谁敢严查谁敢办这案子。

    说起来,哪个老爷真要查禁这即将印行的《大明英烈传》,恐怕公文之上也是难以下笔,因此他越想越妙:“还是柳贤侄办法多,换了别人,恐怕就想不出这样的主意,我再去找几家朋友过来,到时候大家不但都能流芳百世,还能把印书的银钱分摊掉一部分。”

    谷梦雨也觉得柳鹏的主意不错:“陈叔叔,若银钱不凑手,我们谷家可以帮你补足了这缺额,就象柳鹏弟弟说的那样,你登高一呼,我就一同响应共襄盛举了!”

    柳鹏说道:“银子可是足够的话,我们可以去找内府经厂来代为刊印,大内经厂刊印出来的本子,没人敢挑毛病。”

第116章 陈达铭的故事() 
内府有经厂,专司印制各种书籍,内府的版本不但是从制版还是印刷质量来说都是极佳,如果用来收藏那绝对是上上之选,

    很多司礼监的大太监,特别喜欢让经厂印行一些关于天地仁义道德文章的书籍,但这些书籍自然没有多少销路,即使强行摊派下去仍然卖不动,所以政策性亏损十分严重。

    偏偏经厂是个官僚管理下的超大型企业,体制僵化机构庞大人员众多,靠自有业务完全吃不饱,还好经厂背景深靠山硬,可以依靠印行各种流行演义小说甚至饥不择食对外招揽各种灰色业务才能生存下去。

    历史上第一部《三国演义》的印本就是内府印出来的,这一次《三国演义》的印行甚至开启了晚明无数通俗演义小说的风潮,也正是靠这些印量超大的通俗小说,经厂才能维持下去。

    只要有足够的利润,内经厂仗着有内府的背景什么书都敢印。

    万历年间,内经厂甚至印行了无数精美考究的红阳教宝卷,红阳教也正是因为走通了经厂的路子,印行的经卷数量与质量皆居各教门之首,才能流布各地持久不衰。

    因此只要有足够的银子能走通内府经厂的路子,地方官一般就不敢查禁内府的印本,陈大明觉得这主意好:“内府经厂这名号一出来,谁敢查我们这部《大明英烈传》,只是这部书到底该怎么写?”

    柳鹏则是十分严肃地继续说道:“其中书中的故事,我已经想好了,主角叫作陈达铭,也是县里的吏员,神通广大,广交四方朋友,断案如神,查获了无数案件,缉拿了无数盗匪,这人跟陈叔叔名字相近,习性相近,出身相同,就是祖籍都一般!”

    “故事讲的是陈达铭如何断案?”陈大明开心得不得了:“我倒是破过好多奇案,而且也听人讲过很多匪夷所思的案子,都可以用起来。”

    在陈大明眼中,这部《大明英烈传》等于他半部人生自传,若真是有心人,当然能一眼就看出这所谓“陈达铭”就是他陈班头的化身。

    只是柳鹏的想法却不一样:“断案的故事自然是要写的,而且多多益善,但是关健在于讲陈达铭怎么升官发财,在书里他扶保大明大公无私,破了无数奇案,拿获了无数乱党反贼,步步高升,最后做到了一省按察使!”

    柳鹏这么一说,这部故事的体裁自然为之一变,从自传性质的纪实文学变成了类近空想的官场小说,跟真实的陈大明陈班头形象相去甚远。最新最快更新

    这样一来出版的阻力就更小,只是陈大明却想到另一方面去:“怎么陈达铭最后没做到总督巡抚?”

    在大明朝的体制之内,吏员是非常底层的存在,几乎没有晋升的机会,虽然名义上号称“三途并用”,但是实际上杂途等于一辈子都没机会升不上去,象陈大明这样的小班头,哪怕想要谋一个杂官的位置,都比读书人连中三元还要难一些。

    国初洪武朝尚有吏员直迁知府的例子,到了正统朝,已经明文规定吏员出身者一律不得充任知府,以后正途之外的出身越来越没有出路,到了本朝初年张居正当国,山东出了两个吏员出身的知县,已经被认为破格用人了。

    越是没有前途内心苦闷,越是想要步步登天,一听能在书中当一任按察使,陈大明已经乐开花了,但是觉得按察使还是差了点意思,而谷梦雨当即在旁边提出了质疑:“陈叔叔,毕竟那陈达铭是吏员出身,能做到一省按察使已经不错了。”

    “不够不够!”陈大明对于这部还没写出一个字的演义小说代入很深:“最少也应当是一个布政使才行!”

    柳鹏也没想到陈大明有这方面的考虑:“那陈达铭有经天纬天之材,立下过救驾之功,别说是总督、巡抚,就是做太子少保、六部尚书都没问题了。”

    “那便好,那便好!最好是先做一任户部尚书,然后转任吏部尚书,然后入阁做了阁老,不要做什么刑部尚书,那我就心满意足!”

    “那好办那好办!”柳鹏跟陈大明探讨起小说细节来:“陈达铭可以做东阁大学士,户部、吏部两个尚书一肩挑,然后直接入阁做了首辅。”

    虽然陈大明也知道“非进士不得入阁”,一个杂途出身的小吏员连知县都当不了,但这并不影响他兴高采烈地说起这部小说的剧情:“这样甚好,这样甚好,那做东阁大学士的时候,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一肩挑可好?”

    虽然他内心有点对刑名有些看法,自己都看不起自己,但终究是做了几十年刑名实务,听说有机会最后还是想过一把刑部尚书的干瘾,而柳鹏当即答应下来:“陈叔叔既然这么说了,那肯定没问题啊!您就是做了首辅,也可是兼挑了六部尚书啊!”

    这句话若是在官场上说出来,肯定会被人笑话几个月,但是陈大明却觉得最最顺理成章最最合理不过,只是他还是有个疑问:“只是这么说来,陈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