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升职记 >

第629部分

大明升职记-第629部分

小说: 大明升职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在朝廷是必须应付两个方向的威胁,辽东方面是交给了袁崇焕全权主持,而山东方面的重要性同样堪比辽东,但是山东方面用谁来充当主帅,却是一直没定下来。

    谁都知道这支新军的主将是个真正的肥缺,一年至少有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流水过手,随便抓一把都是几千几万两的银子,偏偏现在朝廷无人可用,因此争得也特别厉害,而且魏忠贤身边红人想伸手的也特别是多。

    因此大家以为这个主将的位置怎么也要拖一拖,但是没想到魏忠贤这么快就敲定了主意了,李永贞在这件事收了别人不少好处,当即试探地问了一句:“这支新军的主将魏公公属意于谁?”

    “这事情暂时先不急,反正暂时让曹允平把这支新军抓起来,练出个样子再说!”

    曹允平是谁?

    李永贞想了好一会才想起来,这个曹允平好象是曹文衡的本家侄儿,曹文衡离任的时候曾给让曹允平把他苦心编练的东昌新军撤到济南府去,结果半路上支遭受了海北镇的突然袭击,当然塘报上是说“流贼袭击”。

    虽然曹允平这支东昌新军一路损失惨重,但是最后还是有两三百人跟着曹允平撤到了济南府,而且朝廷也觉得曹允平人才难得,所以还升了曹允平一级官,而现在魏忠贤又亲自点了曹允平的名,让他暂时署理这支新军。

    这曹允平升官的速度真让人刮目相看,但是李永贞觉得暂时没有比曹允平更好的人选:“那这支新军要有多少兵力?”

    “海北镇战兵数万,而徐南镇战兵逾万,咱们在济南府与东昌府怎么也编一万精兵出来才能心中有底,虽然现在交由曹允平暂时署理,规模小一些,但怎么也要三五千人才行!”

    三五千人的新军?这其中的油水真是金山银山,现在的李永贞与王体乾都觉得这曹允平真是走了狗屎运。

    不过这样也好,朝廷在山东方面总算有一支可用的精锐,到时候就可以与海北镇一战了。

    对于魏忠贤来说,他现在的想法是“可以与海北镇一战”,而对于海战镇来说,魏忠贤现在已经向海北镇开战了,而且是全面开战了。

    这段时间以来,包括锦衣卫、东厂在内的各个强力部门,魏忠贤至少往海北镇派遣了三五百名探子、刺客与江湖人物,颇有意图不轨的意思。

    虽然这些魏忠贤的探子多数属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存在,但是他们当中的少数精英还是给海北镇制造大麻烦,而且更麻烦的是他们开始与山东本地反对海北镇的诸多地下势力结合起来。

    海北镇崛起得太快,自然得罪了很多人,还有更多人因之利益受损,这其中包括各地王府、官府的失意官吏、利益受损的豪绅土霸、破产商人、无业流民、江湖流寇甚至是一些与海北镇执政理念有冲突的读书人。

    虽然海北镇软硬兼施,但是这些海北镇内部的反对派始终是此起彼伏,时不时给海北镇制造骚乱与骚乱。

    而魏忠贤派来的这批探子就起到煽风点火的作用,他不但给出了口头承诺,还带来了空白的委任状,这些地下势力自然认为朝廷在对付海北镇这个问题上坚决支持他们。

    因此形形色色的骚乱民变突然剧增;不但出现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而且还伴随巨额的财产损失。

    如果说骚乱中出现少量人员伤亡还能接受,但是如此海北镇绝对不能接受巨额的财产损失,因此包括钟羽正在内的海北镇高层一致认为魏忠贤已经对海北镇正式宣战,海北镇绝对不能坐以待毙,而是必须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迅速而有有力的反应。

    因此魏忠贤派出的这些探子、刺客、使者莫名奇妙地卷入到一些莫名奇妙的案子中去,甚至有很多人莫名奇妙地失踪了,还有一些人则在海北军的拷打之下成了海北军发展的双面间谍。

    甚至有个别探子良知犹存,明明是按照魏忠贤的命令来海北镇刺探机密,但是他们早对魏忠贤恨之入骨,第一时间就及时反正甚至把整个组织的机密都泄露给海北镇并为海北镇效力。

    因此魏忠贤派出的这批探子之中至少损失了近百人,还有好几十人现在替海北镇效力,正在向魏忠贤传递着完全错误或是海北镇特意挑选好的信息。

    只是对于海北镇来说,现在与魏忠贤、阉党的战争并不局限于情报战上,真正的决战战场应当是在宣传上,一定要把魏忠阉搞倒搞臭,顺便再把朝廷也搞倒搞臭。

    在这方面海北镇本来就占据了道德的优势,但是光占据道德上的优势还远远不够,必须把道德上的优势转换成为舆论上的全面压制,让海北镇的每一个行动都占据了绝对的道德优势。

    即便行动完全见不得光,也有一群仁人志士在海北镇百般辩解,说是海北镇的所作所为是迫不得已。

    而丁子杭就是宣传战场上的总指挥官,他现在坐在会议室询问道具体的细节:“曹文衡祸乱兖东恨史的稿子什么时候能写好?丁专员那边已经催了好几回,他急着要用。”

    “魏客秽乱后宫小志印出来多少部,只有两百部,太少了,这部书我看过了,质量很好,写得太粗俗了?现在外面就喜欢这种又粗又硬的书,我觉得这书至少能卖两千部,至少要再印五百部!”

    “对,这部书得多印一些!别看这是骂咱们柳督抚的,但这是小骂大帮忙,帮着咱们督抚引蛇出洞!”

    “还有,咱们要好好地帮魏忠贤宣传一下,让大家都知道朝廷去一魏忠贤易,但问题的根本不在魏阉身上,而是魏阉身后的那个人。”

    这么多年操作下来,丁子杭不但是海北镇的文胆与笔杆子,而且现在海北镇已经有一套成熟的宣传与洗地模式,虽然很多时候丁子杭还有许多解决不了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光是丁子杭出手就能解决问题了。

    现在海北镇的文宣已经不仅仅是“海北镇好”、“阉党不好”、“魏忠贤也不好”、“大明更坏”这一套思路,而是能向山东与邻近山东的数省提供足够多的精神食粮。

    有的是又粗又硬的色情文学,根本就是无中生有荒唐至极,而有的分析却很到位,而且还引用了一些内阁、六部才能看到的绝密文档与官府内幕,是各地官吏桌上的必读书籍。

    有的书籍部头很小,总共才只有二三十页纸,而有些时候则是两三百页纸的大部头,可是读者还嫌这些两三百页纸的大部头太少,读完之后意犹未尽。

    有的是传统的竖排,纸质粗糙,有的是则是海北镇强力推广的横排版式,而且印象特别精美,甚至还增加了海北镇新近推行的标号符号。

    有的是替吹嘘海北镇的战功与近年建设上的丰功伟绩,而另外一些看起粗制滥造的材料则是站在朝廷甚至魏忠贤的角度上说话。

第959章 反书() 
总而言之,丁子杭这边能提供海量的宣传材料,但是方方面面仍然觉得他所能提供的宣传材料不管是数量与质量都不够,希望他能提供更多的宣传材料。

    特别是萧夜这边的要求更是十分特别,他们不仅仅需要海北军伟光正的材料,而且还需要一些攻击海北镇甚至是痛骂海北镇的材料,当然这些揭贴、书籍并不是真正用来攻击海北镇,或是用来“大骂小帮忙”,或是准备引蛇出洞,是侦缉系统的最爱。

    而这些刻意编辑过的材料往往有着极好的效果,表面看起来攻击海北镇,最后大家停火攻击的对象却变成了朝廷与魏忠贤。

    现在魏忠贤秉政到处是漏子,连朝廷的很多官员都串联起来要跟魏阉斗法,对于海北镇的宣传攻势来说简直是势如破竹,如鱼得水,大家都觉得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大获全胜,但是大家没想到丁子杭对敌宣传上抓得更紧了。

    他一下子就决心抛出更多的“对敌宣传材料”,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所谓对敌宣传的“敌”到底是谁。

    而且别看海北镇与魏忠贤表面上没有撕破脸,但是在宣传战上丁子杭却是彻底撕破脸了,他甚至亲自上阵写了好些重磅文章,有些时候刚写完一篇海北镇立场上的文章,立即转身帮魏忠贤写歌功颂德的文章。

    最近丁子杭甚至妙笔生花,从阉党编集的宣传材料摘录了若干文字出来,然后以阉党的身份说明魏忠贤是如何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甚至为了朝廷大业如何忍让为国,最终取得了辉煌无比的宁远、熊岳之战。

    这篇文章的效果实在太远了,海北镇的军民看到这篇文章简直是气炸了,虽然这篇文章中提到了海北镇三两次,但是海北镇的出场除了充当背景板之外,就只能充当反面角色,论里面的说法海北镇除了朝廷添乱之外一无是处。

    按照这文章上的意思,如果不是海北镇给朝廷扯后腿,朝廷不但早就打过了辽河,甚至已经收复了辽阳与沈阳。

    见过欺负人的,没见过这么欺负人,海北镇几百万军民一下子就对朝廷与魏忠贤极度失望。

    要知道海北军光是在熊岳城之战就付出了五千多人的死伤,这些年海北镇在辽东战功第一,将士死伤数万人,可是朝廷却是把海北镇的功勋一笔抹消,这实在太令人心寒。

    伤心透顶的还有各地的缙绅,这篇文章把魏忠贤夸得十全十美,把大明朝也吹得十全十美,但是大家很快就把这个十个十美与现实对比起来,结果就是大家越看越伤心,觉得投奔海北镇之外已经没有任何出路。

    而今天丁宫又来催促丁子杭:“子杭老弟,你狠批曹文衡的材料写好没有?我正准备趁热打铁,但是你还没有写好的话,我这边只能等米下锅了!”

    现在曹文衡在兖东道离任并没有多久,正是集中火力集中批判的好时刻,如果再等下去等热度过了,丁子杭再怎么妙花生花也没用了。

    丁子杭赶紧答道:“我都亲自帮你写了文章,只是咱们这边出了点事情,我要亲自处理,所以还是得等一等!”

    丁宫就有点急了:“是什么大事要子杭老弟你亲自处理啊!”

    丁子杭与丁宫都是标准的海北镇老人,而且都是黄县出来的核心骨干,因此他在丁宫面前已经没有忌讳:“我们正在跟学习院还有研习院这边研制油墨,很多事情可以我亲自出面协调,所以就只能等一等。”

    “油墨?”

    丁宫知道油是什么东西,也知道墨是什么东西,但是油墨这两个字加在一起,他就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丁子杭当即就跟他说明了这其中的利害得失,在有明一代印刷是一件近于奢侈的事情,不管是官刻、王府刻还是私家印刷,一次印刷的代价都大得惊人,其中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刻工。

    在活字印刷没有普及的明代,刻工属于重体力活动的技术工人,刻一部书不但费心费力,而且刻版所需的材料与工钱也可以用惊人来形容。

    但是用传统的墨水来进行印刷,那么用惊人代价制成的刻版根本印不了几百本,一般来说由于墨水的腐蚀性,首次印刷多数时候只有八十本到一百本,至多只能印两三百本。

    而一部刻版在印过三五百本之后已经是损耗严重,字迹常有散漫不清的情况,想再继续印行下去的话就必须重新找刻工刻板,在这种情况下印刷成本居高不下,抄本自然十分流行。

    而现在丁子杭与学习院、研习院的合作就是找到了一条价格更为低廉的印刷方式,而这一技术革命的核心就是从泰西传来的油墨。

    虽然称为“油墨”,但事实上跟食用油与墨水都没有太大关系,丁子杭并不愿意泄露具体的配笔,只是告诉丁宫:“实在妙极了,我们试过了,改用油墨印刷以后,即使印了两千本以后仍然能继续印下去,而且这还不是最佳的配比。”

    对于印刷业来说,这简直是一场革命,原来印上几百本就必须重新刻版,而现在印上两千部还能继续印刷,而且这还是油墨的最佳配比,因此丁宫能明白丁子杭的这种选择:“好好好,我这边稍稍等一等没问题,但是曹文衡这贼子的书得多印几千套!”

    “这可不行!”

    丁子杭直接回绝了丁宫的提议:“油墨与纸的价格可不低,我可以给你先印个三五百套,但是不能帮你印太多,除非丁宫你肯帮我到督抚那边一起跑个项目下来……”

    看到丁宫还有点犹豫,丁子杭又补充了一句话:“这个项目如果跑下来,对你们也有好处!”

    丁宫当即问道:“到底是什么项目,子杭你跟我说说!”

    丁宫知道丁子杭现在调配对敌宣传材料给的是友情价,虽然文宣系统多多少少有些利润,但是不管是他自行编写印刷材料,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