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12星座--星座帝国 >

第163部分

12星座--星座帝国-第163部分

小说: 12星座--星座帝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说,我让你现在离开家门,去一趟街上的超市,你一定会问我:为什么?我为什么要去?而我要是回答你说:你应该骑自行车去,或者说,你可以开车去;你一定会说我答非所问,笑我白痴的。可是那些答非所问的所谓哲学家和学者们,不也是“白痴”吗?
如果说,人的一生像一条江,那我们是不是站在江岸时,冷不防被一种外在的力量“从后面一脚踢进了江水里”?不是我自愿跳进去的!真的!没人和我商量,我的父母也没和我商量:你做我的儿女好吗?假如你愿意,我就生下你,假如你不愿意,我就不生了。
那好,现在的事实是,已经被踢到江水里了,那就向前游吧!可是,更重要的问题又出现了,而且是每个人都难以忽略的问题——这条江有没有彼岸?彼岸在哪里?
从前是有彼岸的,有人告诉我们说,上帝就是彼岸;可是到了20世纪初,有个叫尼采的疯子站出来说:“上帝死了”。“上帝死了”,也就是说,这条江根本就没有彼岸,我们在江里游泳毫无意义,早晚都是沉下去淹死,早晚都是无知无觉,不论你怎么游,不论你是勇立潮头,还是随波逐流,你和大家一样,殊途同归,最后是一样的无知无觉。
有的人自杀,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一样挫折,比如为了失恋什么的;有的人自杀,是因为找不到生存的意义,比如诗人、文人、哲学家、思想者的自杀。可是谁又比谁高贵点呢?难道名人的自杀都比凡人的自杀要高贵吗?要有价值吗?这是一种多么势利的观念!
“上帝死了”之后无神论时的“祛魅”时期,彼岸世界不可赖,新的根基又没有出现,人类处于存在的暗夜,如果说人只有通过重塑人的精神来建立新的信仰和价值系统,也就是说只能*自己,这自己就真能可*吗?永远也停不下的建立,永远疲劳的精神追逐,几千年以来人类到底失落了什么?《等待戈多》中两个小丑之类的人物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而始终不会到场的“戈多”,全剧没有丰满、完整的人物性格的刻画,没有精彩富有哲理的人物对话,代之的是没有跌宕起伏的、无头无尾的情节,毫无人格魅力的卑微、肮脏、猥琐的“非人”和重复机械、单调乏味、不合乎逻辑的语言,人类在一个荒谬宇宙中的尴尬处境里,再现了“上帝死去”后人生意义和终极目标的失落造成了人存在的虚无与荒诞感。新的根基在哪里?人类陷入存在的暗夜。
我爱科学,但是科学无法解决精神的、情感的、道德的和信仰的种种矛盾和需求问题,无法为人们提供人生价值判断的尺度,或者说,人类存在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不属于科学的研究领域之内。
何必要嘲笑自杀者的“懦弱”?我们这些苟活着的人们呀,为什么不嘲笑一下,自己为自己的懦弱而寻找出的种种借口?还有面对苦难、阴暗、龌龊的现实而作出的种种妥协?人是一种会找借口的动物,要想把黑说成白,或者把白说成黑,借口和论据是永远可以找得到的,因为,人也是一种懂得玩弄智慧和语言的动物。
附:2005年4月23日北大跳楼女生的遗书
我列出一张单子
左边写着活下去的理由
右边写着离开世界的理由
我在右边写了很多很多
却发现左边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写的
回想20多年的生活
真正快乐的时刻,屈指可数
记不清楚上一次发自心底的微笑是什么时候
记不清楚上一次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归宿感是什么时候
也许是我自己的错吧
不能够去怪别人
毕竟习惯决定了性格
性格决定了命运
我并不是不愿意珍惜生命
如果某一时刻你发现活下去
二十年,三十年
活着,然而却没有快乐,没有希望
不愿去想象
还要这样几十年下去
去接受命运既定的苦难
看着心爱的人注定的远去
越来越不堪忍受的环境
揪心的孤独感,年轻不再
最终多年以后一个孤苦伶仃的可怜老人形象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苟延残喘活在过去回忆的灰烬里面
那又为什么不能够在此时便终结生命?
不用再说生命的价值了
是的
比起任何一个还要忍受饥饿、干渴、瘟疫的同龄人
我真的觉得自己很幸福,但这是相对的
二十年回忆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时刻屈指可数
我不明白
为什么小学的时候无比盼望中学,曾经以为中学会更快乐
中学的时候无比盼望大学,曾经以为大学会更快乐
盼望离开欺负与讥讽自己的人盼望离开被彻底孤立的环境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最后,充满了难以再继续下去的悲哀
不得不靠环境的彻底改变来终结
难道说到了现在
已经走到了终点
对于亲人,我只能够无奈
或许死后的寂静
就是为了屏蔽他们的哭声
就是能让人不会在那一刻后悔
是的,二十年,
但是却无法忍受这种行尸走肉一般的生活
觉得生活如同死水泥潭一般
而我自己其中
猥琐、渺小而悲哀
不可能再做出任何改变
如果人死的时候可以许一个一定会实现的愿望
我也许会许下让所有人更加快乐吧
人应该有选择死亡的权利
无法负担
以前或许不明白这种感觉
对自己的悲哀
痛到心尖在颤抖
或许死亡本身就是一个轮回的开始
用悔恨来洗刷灵魂然后新生
或者回到过去重新开始

爱情中的博弈(1)

爱情中的博弈
一对恋人好比一对囚徒,囚于情丝编织的牢笼,并在牢笼里上演爱情的博弈,谁输谁赢,往往靠的不是情深爱笃,而是博弈手段的高低优劣。 恋人,既是你的合作伙伴,也是你的对手,甚至敌人。在恋爱的这场不太好玩的“游戏”中,谁能熟练地驾御游戏或博弈规则,谁就是爱情的赢家。
……所以,要想在恋爱中成为赢家,你最好是不遵守爱的诺言,如此才能走出“囚徒困境”。
然而,这个结论在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恋爱成功的人并不少见,厮守一生的人也不少见,你不能说他们都是勉强的。
我相信,多数情侣的爱情生活过得还是可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制让他们信守誓约呢?
这也可以从博弈论中找到答案。————内容提要
恋爱是容易的,成家是困难的;相爱是容易的,相处是困难的。而爱情博弈论试着用最大的理智来指导感情,如果你希望有一段以婚姻为目的爱情,希望有一段以白头偕老为目的的婚姻,不妨把博弈论应用到爱情与婚姻中去。
恋人最天真的选择是天荒地老,最理性的选择是分道扬镳,最糟糕的选择是被另有新欢的对方无情抛弃。既然天真的结局过于不真实,糟糕的结局过于心痛,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要么不再付出爱,要么有所保留的爱,千万别把爱当成生命来对待。
但是,现实中的恋人,大都希望天荒地老,没有谁愿意回头是岸,甚至被对方抛弃了也不死心。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纵爱的恋人与纵火的囚徒,其博弈状况有一个重大的不同。囚徒被警方抓住之后,是隔离审查的,因此无法订立功守同盟,即便能够订立,谁能保证自己或对方永远不毁约呢?
一对恋人好比一对囚徒,囚于情丝编织的牢笼,并在牢笼里上演爱情的博弈,谁输谁赢,往往靠的不是情深爱笃,而是博弈手段的高低优劣。 恋人,既是你的合作伙伴,也是你的对手,甚至敌人。在恋爱的这场不太好玩的“游戏”中,谁能熟练地驾御游戏或博弈规则,谁就是爱情的赢家。
所以,要想成为赢家,就要学会与伙伴一样的恋人合作,还要学会与敌人一样的恋人周旋。面对对手围追堵截的爱情围剿,要学会闪转腾挪的诸多反围剿的手段。实在不行了,再三十六计走为上:对不起,不陪你“玩”了!
几乎所有的博弈论书籍,都从经典的囚徒困境说起。虽然那是说一对纵火犯的,但其原理也照样适用于“纵爱犯”。爱,本来也就是一场大火嘛。……
恋人被爱情抓住以后,一般并不是隔离的,而是整天泡在一起。泡在一起干什么呢?除了发誓,还是发誓!人生发誓最多的时期,大概就是恋爱期。发什么誓呢?无非就是什么非你不娶啊非你不嫁啊的一类誓言罢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能够天荒地老而此情不渝。
他们希望彼此忠诚,从而换来一个好的博弈结果。而且为了防止对方变心,总要设法让对方相信,遇到我是你三生有幸,而我遇到你也是万世不毁。
可是,世间没有什么誓约是永恒的。所有爱情的悲剧,都从背弃誓约开始,而天下又似乎没有没有誓约的爱情。
天各一方的恋人,更不容易恋爱成功,像被隔离审查的囚徒一样,除了违背誓约,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所以,要想在恋爱中成为赢家,你最好是不遵守爱的诺言,如此才能走出“囚徒困境”。
然而,这个结论在实际上是有问题的。因为,恋爱成功的人并不少见,厮守一生的人也不少见,你不能说他们都是勉强的。
我相信,多数情侣的爱情生活过得还是可以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机制让他们信守誓约呢?
这也可以从博弈论中找到答案。
这个问题的答案大部分归功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一位叫做罗伯特·爱克斯罗德的人。爱克斯罗德是一个政治科学家,他组织了一场计算机竞赛。这个竞赛的思路非常简单:任何想参加这个计算机竞赛的人都扮演“囚徒困境”案例中一个囚犯的角色。
他们把自己的策略编入计算机程序,然后他们的程序会被成双成对地融入不同的组合。分好组以后,参与者就开始玩“囚徒困境”的游戏。他们每个人都要在合作与背叛之间做出选择。
关键问题在于,他们不只玩一遍这个游戏,而是一遍一遍地玩上200次。这就是博弈论专家所谓的“重复的囚徒困境”。
“重复的囚徒困境”更逼真地反映了具有经常而长期性的人际关系。而且,这种重复的游戏允许程序在做出合作或背叛的抉择时参考对手程序前几次的选择。如果两个程序只玩过一个回合,则背叛显然就是唯一理性的选择。
但如果两个程序已经交手过多次,则双方就建立了各自的历史档案,用以记录与对手的交往情况。同时,它们各自也通过多次的交手树立了或好或差的声誉。虽然如此,对方的程序下一步将会如何举动却仍然极难确定。
举例说,好比我和你玩游戏,你我手中各有两张牌,一张牌叫忠诚(或者叫‘合作’),另一张牌叫背叛(或者叫‘不合作’);每一局我们同时出牌,这样玩下去你我要玩100局。
实际上,这也是该竞赛的组织者爱克斯罗德希望从这个竞赛中了解的事情之一。一个程序总是不管对手作何种举动都采取合作的态度吗?或者,它能总是采取背叛行动吗?它是否应该对对手的举动回之以更为复杂的举措?如果是,那会是怎么样的举措呢?
结果但爱克斯罗德和其他人深为吃惊的是,竞赛的桂冠属于其中最简单的策略:一报还一报。我把它叫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请看下章,您想看到的重点在下章!)
附:什么是博弈?
博弈又称游戏,还叫竞赛,狭义的可以是指围棋、桌球、运动比赛;广义的可是指世界与人生一切追求成功、获得价值的一个过程。
专业一点说,博弈论是指某个个人或是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从各自选择的行为或是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爱情婚姻中的博弈(2)

竞赛的结论是无可争议的。好人,或更确切地说,具备以下特点的人,将总会是赢家。1.善意的;2.宽容的;3.强硬的;4.简单明了的。
回过头来,再说恋爱。 …………摘要
“一报还一报”的策略是这样的:它总是以合作开局,但从此以后就采取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也就是说,一报还一报的策略实行了胡萝卜加大棒的原则。它永远不先背叛对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善意的”。
也就是打比方说:第一局,我一定出“合作”牌,如果你出的是“不合作”牌,那么在第二局我会报复你一次,如果第二局你出的“合作”牌,那么第三局我再出“合作”牌。
它会在下一轮中对对手的前一次合作给予回报(哪怕以前这个对手曾经背叛过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宽容的”。但它会采取背叛的行动来惩罚对手前一次的背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又是“强硬的”。而且,它的策略极为简单,对手程序一望便知其用意何在,从这个意义来说它又是“简单明了的”。
为了决出一个结果来,爱克斯罗德又举行了第二轮竞赛,特别邀请了更多的人,看看能否从一报还一报策略那儿将桂冠夺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