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

第34部分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第34部分

小说: 马铃薯高效栽培技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5。清洁田园

    在精耕细作的园田和保护地栽培的田块,马铃薯收获后一定要把残枝落叶,病烂薯块清理出地外深埋掉。如果残留在地里,将成为发病的侵染源,因为很多病菌可在马铃薯茎叶、块茎残体里生存越冬。

    6。种薯生产搞好隔离

    使所繁殖的种薯远离病源和毒源,减少受侵染和发病的机会。

    7。正确选用针对性有效的杀菌剂

    根据病害预报和经验,有针对性并全面安排使用的药剂,防止只顾一种病害而忽视另一种病害,造成顾此失彼,药钱没少花还出现了病害,造成减产减收。还要选用高效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确保食品安全。

    8。正确施药

    选择高效的打药机械,确定较准确的施药时期,准确的用量,遵守施药间隔和安全隔离期。

    skbshge

(二)真菌性病害() 
1。晚 疫 病

    【病症识别】 在田间识别晚疫病,主要是看叶片。一般初侵染典型症状是暗绿色、不规则的、水浸状的小斑点,当湿度较大时病斑迅速扩大,病斑一般在叶尖或叶缘出现,病斑外围有褪绿稍黄的晕圈,然后再扩大,病斑如开水烫过一样,墨绿色,发软,叶背面有白霉,是晚疫病的分生孢子梗和孢子囊。空气继续保持湿润,病斑会向全叶扩展,变为墨绿色(如果空气干燥、阳光充足,病叶则干枯呈黄褐色)。叶柄和茎部感染后经一段时间症状才表现,顺茎出现褐色条斑,严重时也产生白霉,之后全株叶片萎垂、腐烂、枯死。孢子梗随雨落在地上,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块茎感病后,表皮出现褐色病斑,起初不变形,后来随侵染加深,病斑向下凹陷并发硬。有人把这种症状叫铁皮子。如果湿度大,软腐病菌入侵又变软腐烂,呈梨渣子样(图31)。

    图31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传播途径】 晚疫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初侵染源,是带病种薯,有时带病种薯没有任何表现,或很轻微,很难挑选,播种时把这样的芽块播进地里,有可能在幼芽萌发后就被感染,成为田间新生苗最初的侵染源,之后再把病菌传给健康植株,引起茎部感染,但症状不明显,很难检查到。当遇到空气湿度过大并较凉爽时,或雾天、阴雨连绵即空气湿度连续在75%以上,气温在10℃~20℃。叶子上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和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扩展。有一部分落在地上,进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块茎。这样循环往复,不断传播。

    所以,国外一些专家认为,晚疫病可以在马铃薯生长各个时期发生,只是流行需高湿、凉爽的环境条件。

    科学家近年发现,在自然界中存在晚疫病交配型卵孢子(A1

    型和A2

    型),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土壤中及残体中也能存活,接触土壤的叶片常常首先被侵染。这就又增加了一个初侵染源,给防治带来困难。

    有时虽然发生了中心病株,但由于天气干旱,空气干燥,湿度低于75%或不能连续超过75%,便不能形成流行条件,被侵染的叶片枯干后病菌死亡,因而就不会大面积流行。

    【防治方法】

    (1)消灭种薯携带的病菌,降低初侵染源

    ①种薯生产者要在杀秧前5~6天,每667米2

    用金纳海(福美双)80克+鸽哈(甲基硫菌灵+百菌清)80毫升喷施,可有效防止植株带病而侵染块茎。或在杀秧后收获前,用硫酸铜、可杀得(氢氧化铜)、泉程(氢氧化铜)、必备(80%波尔多液,其中含水胆矾、石膏)等铜制剂,喷洒田面,杀死地表、残秧上的晚疫病菌,减少其进入薯块的机会。保证提供的种薯翌年少带或不带晚疫病菌。

    ②播种前药剂拌种做包衣,用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500~600克及百菌清500克,均匀掺在12千克滑石粉中,拌在1000千克芽块上,形成药粉包衣。

    (2)生长季节杀菌剂的施用 在用药策略上,应根据所用种薯状况来决定,如果所用种薯在上年生产季节没有晚疫病发生,同时防病喷施杀菌剂次数到位,也就是种薯基本上不带病。本年早期应先以保护性杀菌为主,保护薯苗不受病菌侵染;中期是湿度较大的危险期,应以治疗剂兼保护剂为主,保持叶片正常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后期以保护为主,也要兼顾治疗,特别是要用对块茎有保护作用的药剂,保护块茎不受病菌侵害。如果所用种薯状况不好,有带病菌的可能,早期就应使用治疗加保护剂型的药剂,杀死初侵染源;中期比较安全了,可使用保护性杀菌剂;后期仍使用保护兼治疗药剂。如果田间发现病株(或周边有别人田里出现病株),除采取措施处理外,要缩短打药间隔时间,加大剂量施用不同治疗内吸剂,不仅要控制地上茎叶病情不发展,还要尽量多地杀死病菌,防止病菌落入土中侵染块茎。

    具体做法:根据田间情况,未发病时和已发病时要采取不同处理方法。

    (3)未发病时晚疫病的药剂防治方法 首先应掌握苗高10厘米左右时天气情况,来决定第一次打药的时间,在北方一季作区大约是在6月上中旬,如果降雨量大,空气湿度大,第一次打药应早一些,在6月20日左右开始,反之则可推迟到6月27日左右开始打第一次药。二季作区和冬作区可根据薯苗的高度来决定第一次打药时间,如果天气湿度大,要在苗高10厘米左右打一次药,反之要在15厘米时开始打第一次药。

    第一次打药,如果种薯有带病的嫌疑,要用内吸治疗兼保护剂,如克露(霜脲氰+代森锰锌)72%可湿性粉剂100克/667米2

    ,或玛贺悬浮剂(甲霜灵+代森锰锌)60毫升/667米2

    ,或菲格(4%精甲霜灵+40%百菌清)500倍液等。如果认为种薯不带病菌,则可用保护性杀菌剂,如大生80%可湿性粉剂、新万生80%可湿性粉剂、安泰生70%可湿性粉剂、猛杀生75%干悬剂、喷克80%可湿性粉剂、美生80%可湿性粉剂、大生富(代森锰锌悬浮剂)等代森锰锌或丙森锌类药剂,任选其一,每667米2

    用80~150克。也可以用有特殊保护作用兼杀细菌病害的金纳海(福美双)80%水分散粒剂,每667米2

    用80克。

    第二次打药,仍可用上述代森锰锌类保护性杀菌剂及金纳海。

    第三次打药,根据第一次用药情况安排,如果第一次用的是治疗兼保护剂,这次还可用代森锰锌类保护性杀菌剂。如果第一次用的是保护性杀菌剂,这次可选用保护兼治疗的阿米西达(嘧菌酯)25%悬浮剂,20毫升/667米2

    ;或用具有强渗透能力的保护剂百泰(吡唑醚菌酯+代森联)60%水分散粒剂,40~60克/667米2

    ;或凯润(吡唑醚菌酯)25%乳油,20~40克/667米2

    易保(口恶唑菌酮)68。7克水分散粒剂,75克/667米2

    。

    第四次到第七次打药,可分别选用克露、金雷(瑞毒霉+代森锰锌)、玛贺、抑快净(霜脲氰+口恶唑菌酮)52。5%水分散粒剂,用量为40~50克/667米2

    ;银法利687。5克/升悬浮剂(霜威盐酸盐+氟吡菌胺),用量为80~100毫升/667米2

    ;安克50%可湿性粉剂(烯酰吗啉)用量30克/667米2

    ;瑞凡(双炔酰菌胺)25%悬浮剂,用量为20~40毫升/667米2

    ;杀毒矾(口恶霜灵+代森锰锌)64%可湿性粉剂110~130克/667米2

    。

    第八次、第九次、第十次打药,以保护地下块茎为主,兼有保护茎叶作用。主要用科佳(氰霜唑)100克/升悬浮剂,每667米2

    用药53~67毫升;福帅得(氟啶胺)500克/升悬浮剂,每667米2

    用药27~33毫升。应在收获前7~10天停止用药。还可用可杀得101、可杀得2000、泉程等铜制剂预防真菌、细菌通过土壤裂缝侵染薯块。

    为了防止病菌对农药产生抗性、降低防效,用药时最好交替使用。

    因为低毒、高效、低残留农药不断出现,所以用药品种可随之更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效果好、价格低,使用方便的农药。

    每次打药的间隔时间一般是7~10天,具体应根据所用药剂的药效持续时间的长短、马铃薯生长速度的快慢、周围马铃薯田有无发病、天气及空气湿度等情况来安排。特别是要掌握好天气状况,多看天气预报。如果赶上打药日,预报有降雨,就要提前1~2天把药打上,以掌握主动。如果等降雨过后再打药,有可能给疫病的发生、发展留下机会,造成被动局面。

    (4)有晚疫病发生的特殊情况下如何进行防治 在马铃薯旺盛生长时期,如果天气阴雨连绵,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上,前期防治不力或周边马铃薯地块发生晚疫病,有大量菌源存在,很有可能在田间出现初发病株或病区,一旦出现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力争控制病害发展流行,避免造成危害。具体要做好3件事。

    第一件事:处理好中心病区。安排专职人员,穿上塑料鞋套和塑料套裤,进初发病区,对只感染叶片的要摘除病叶,严重的要拔除病株,装在塑编袋内集中就地埋掉或带出地外埋掉。同时,从病区向外10米之内,由外向内,用喷雾器喷洒金雷或克露300~400倍液,或银法利500~600倍液,进行封闭。打药时要特别仔细周到,宁重勿漏。禁止人员随便走到非疫区,打完封闭后出地时大家走同一条路线,打药人员退行,随退行随喷药,出地后每人鞋、裤都喷药消毒,防止人为传播菌源。

    第二件事:加强田间监视。安排好田间检查人员,密切注视非疫区是否有病害发生。田间检查人员同样要搞好防护,尽量不到疫区去。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统一组织处理。

    第三件事:全田加密打药防控。做完中心病区处理后,马上进行全田打药,第一遍用银法利,667米2

    用药量增到100克,全田普遍打一次;第五天再用金雷或克露,药量增加到每667米2

    用200~250克,全田喷洒一遍;再过5天再用银法利100克全田普喷一遍。这样,就可基本控制住病情不再发展。之后用药转入正常,每间隔7天打1次原来安排的农药。

    注意事项:在打药过程中,拖拉机经过疫区进入非疫区之前要停车,用75%酒精把车轮、车头、底盘、打药机底部,全部喷雾消毒,严防把病菌传入非疫区。

    其他综合防治、农艺措施等不再重述。

    2。早 疫 病

    【病症识别】 早疫病斑在田间最先发生在植株下部较老的叶片上。开始出现小斑点,以后逐渐扩大,病斑干燥,为圆形或卵形,受叶脉限制,有时有角形边缘。病斑通常是有同心的轮纹,像树的年轮,又像“靶板”(图32)。新老病斑扩展,会使全叶褪绿、坏死和脱水,但一般不落叶。严重时叶片从下部向上逐步干枯,植株成片提前枯死,有时发展到全田,每提前枯死1天,每667米2

    减产50千克。块茎上的病斑,黑褐色、凹陷,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经常出现紫色凸起,边缘明显,病斑下薯肉变褐。腐烂时如水浸状,呈黄色或浅黄色。

    图32 马铃薯早疫病症状

    【传播途径】 早疫病也是真菌病害。早疫病真菌在植株残体和被侵染的块茎上或其他茄科植物残体上越冬。病菌可活1年以上。翌年马铃薯出苗后,越冬的病菌形成新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和昆虫携带,向四周传播,侵染新的马铃薯植株。一般早疫病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植株生长旺盛则侵染轻,而植株营养不足或衰老,则发病严重。所以,在瘠薄地块的马铃薯易得早疫病。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突降阵雨,而后晴天暴晒,这样的干热和雨水交替出现时,早疫病最易发生和流行,而且发展迅速。

    【防治方法】 对早疫病的防治,过去都不太重视,认为早疫病不会造成太大的危害,重点都放在晚疫病上了,结果近年出现了早疫病突发,造成了很大损失。早疫病的防治,除综合防治的农艺措施外,现在已有很多有效杀菌剂可用,通过实践证明防效很好,现介绍如下。

    ①世高(哑醚唑)10%水分散粒剂,为内吸性杀菌剂,持效期可达14天,对早疫病有超强的防治作用,用量为每667米2

    35~50克。

    ②博邦(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是新一代三唑类内吸、传导、广谱性杀菌剂,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对作物安全、低毒、低残留、环保型,是对马铃薯早疫病治疗和预防的特效剂。每667米2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