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大明奇女子 >

第103部分

大明奇女子-第103部分

小说: 大明奇女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禹说:“唉!要是完全做到这些,连尧帝也会感到困难啊!知人善任是明智的表现,能够用人得当。能安定民心便是给他们的恩惠,臣民都会记在心里。能做到明智和给臣民恩惠,哪里会担讙兜?哪里还会放逐三苗?哪里会惧怕花言巧语、察言观色的奸佞之人呢?”

    作为完整的《尚书》中的一篇,皋陶是对参与治理国家的人提出了修身、知人、安民三项要求。

    而这次试题就提了修身,这就有些偏门了。

    虽然科考经历这么多年,从最开始的完整议题作答,后来为了避免重题,也会抽出几句作为考题,可即使抽出来的考题,也会是这论断中的中心句,不会如此弄出个开头几句的,真不知道这次出题的大儒们是怎么想的。

    明远琢磨了小半个时辰竟无法下笔,索性把笔放在桌上闭目养神,慢慢思量这次出题的意图,想着想着,明远突然明悟了。原来这竟然是东林党的试探,看看考生对天子的态度。

    如果考生写天子该修身立德,就会指出天子德行有失,迎合了东林党,也可能入了这次姜逢元的眼。那么就站在了皇上的对立面,以后只能成为东林党的党羽,做党争的棋子。

    可如果不顺着东林党的意,那主考官和把持成绩的人就会看你不顺眼,自己就可能上不了榜。

    怎么办哪,明远不禁出了一身冷汗。

    明远又想到木川几个人,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领悟了其中的意思。

    号场里木川看着试题也皱起了眉,明远在考前给几个人透露了一下主考官是姜逢元,让他们关注下《尚书》。

    对试题的这一段木川也看过,他倒没有明远想的那么多,不过也没有谄媚东林党的意思,内容还是偏向了皇上。

    李厚德年长,他经历的事多,特别是这几年和秦家以及柳心的接触,也逐渐窥得了朝廷的一角,对皇权和东林党的矛盾还是看在眼里的,一看这试题,没有犹豫,开题就是一个标准的保皇党立场。

    秦昌明和秦明文看见题目后,像其他考生一样,没有想到它的政治性,就把它当作一个论断,结合自己对其理解,中规中矩的做了答,没有明显的倾向性。

    在号场里,明远的心乱了,一上午都没有动笔,中午的时候吃了点干粮,又假寐了一会儿,这才坐下来。

    明远甩了甩头,把这些患得患失的思绪抛开,想着自己是太子伴读,深受皇恩,娘还受到了东林党的迫害,这次自己宁可落了榜,说什么也得站在皇上这一面。

    明远终于下定了决心,顿时文思如泉涌,洋洋洒洒的一篇大文章出炉了。

第169章 考场舞弊() 
号场的第一个夜晚来临,明远把木板拆下来安上床,打算睡觉,突然隔壁传来几声低低的鸽叫声,不一会又咕咕两声飞走了。

    这号场里怎么飞进了鸽子。明远有些疑惑,侧着耳朵听了听,没听到什么动静。

    第二天明远比较轻松,把头天的草稿仔细的修改润色了一下,把需要避讳的地方都检查一番,在天黑前确保万无一失,就把稿子放好,准备休息,这时又听到了隔壁几声“咕咕”的鸽子叫声。

    第二场考试的司法判案,明远答得中规中矩。第三场策论因为事先知道了试题,明远早就准备的妥当,也没费什么力气。

    唯一有些异样的就是在此期间,第二场和第三场的第一个晚上和第二个晚上,明远都听到了隔壁的咕咕声,让人甚是不解。

    九天的考试结束,明远出了考场。

    即使做了充足的准备,明远还是觉得一阵阵的眩晕,外边的阳光让明远觉得眼睛有些刺痛,身上的衣服有一股馊味,胃肠中已经被这几天的干粮搞得直返酸水儿。看看周围的考生,一个个脚步踉跄,年老的几个出门后就走不动了,外边人赶紧把他们抬上了马车。听着外面的老百姓议论,说这九天中,已经抬出了五个,至今生死不明。

    人群渐渐离去,明远和木川李厚德他们碰了面,五个人虽然都有些憔悴,不过好在精神头还行,就一起结伴往外走。

    柳心带着两个侍卫,赶着两辆马车,正在人群中急切的寻找着几个人。

    五个人看见自己的马车,也顾不上说话,赶紧钻进车里。

    到了家门,明远还勉强睁着眼睛,其他四个人都已经睡着了。家里的众人赶紧把五个人都扶进了卧房。

    明远在外边还能支撑,把他放到了床上,也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等再次睁眼的时候,早已经是天光大亮,原来已是第二天上午。

    明远揉着眼睛走出了房门,碧玉看见他,高声的叫道:“大少爷也起来了!”

    原来最先起来的是李厚德,是一个时辰前起来的,明远是第二个。

    明远和李厚德相视一笑,真是困惨了。

    一个时辰后,另外三个人也起来了,柳心让人熬的米粥和几碟清爽的小菜已经摆在桌子上,几个人这时才觉得真的饿了,狼吞虎咽把桌上的饭菜吃完,然后才闻到自己身上的这股味儿实在是太酸了,赶紧又回去,让家里的下人烧着几锅热水,把浴桶搬进了屋里,洗个干净,等到吃晚饭的时候,五个人才终于恢复了正常。

    五个人来到书房,开始说起了这次考试。

    在说起第一场的试题时,明远和李厚德都有些沉重,其他三个人这时才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儿,这下五个人都沉默了。

    原本因为知道了策论的题目,五个人都准备的很充分,这次应该是胜券在握,可刚刚听明远和李厚德一分析,大家都觉得太倒霉了,没准第一关五个人就得被评判的大佬刷下来,全军覆没。

    木川生气地说:“难道我们就这么算了!”

    明远说:“我这就去进宫,和太子说说,不管我们能不能取中,总得让皇上明白真相!”

    明远也顾不上休息,连夜进了宫。

    太子听明远说完,顿时长大了嘴巴:“明远,探花郎你当不上了!”

    说完这句,太子马上反应过来,不仅仅是这么回事儿,于是大眼睛一瞪,气愤地说:“你等着,我不能让东林党他们得逞,你丢了这探花郎,我当那状元郎也没有什么意思!”

    小正太急匆匆地找父皇说事儿去了,明远转回家休息。

    等待着发榜是一个焦急的事儿,五个人趁着榜文还没出来,也出去闲逛了下。

    这天,五个人走得累了,在一个僻静的酒楼歇了脚儿,找了个封闭的单间雅座,点上几道小菜,打算喝几杯再走。

    今天酒楼里的人不多,静悄悄的,明远几个人进去后也没有大声说话,只是静静地吃着菜,想等一会填饱肚子再痛快地喝几杯。

    就在这时,旁边的雅间一阵喧闹,一伙人吵吵嚷嚷地进来了。因为明远他们已经先进去了,所以来人也不知道这里还有人,索性在隔壁就大放厥词:“这地方肃静,一个人也没有,咱几个痛快地喝一杯!”

    “哎,徐三,王大人家的小公子,这次应该能中了吧!”

    “当然当然,不但王大人家的,就是张侍郎家的那个草包,这次应该也中了!”

    “你说那信鸽,真的挺好用,居然能找到地方!”

    “你不知道,他那鸽子都养多少年了?他家里有一个专门训练这东西的老仆,开始我也不信,他让我坐在那儿,把鸽子抓来闻了闻我身上衣服的气味儿,然后把鸽子送出了好几十里,结果一松手,鸽子就自己飞回来了,又站在我肩膀上,你说这奇了吧!”

    “啊,通过气味就能找到,还没听说鸽子有这特殊本事呀!”“那是没人会训练,训练好了,传个信儿还不是小菜一碟,那边把试题写完,让鸽子给带回来,家里找几个前科的状元榜眼,还不是一晚上就能做出锦绣文章,再让鸽子捎回去不就行了。这次不就是帮上人家王大人和张侍郎家两个公子了,平时这两人都是草包,举人那一关就是这么通过的,这次又占了便宜。”

    那边屋里说得热闹,这边明远的脑袋嗡的一下。

    “信鸽!”明远想起了那几个晚上的咕咕声,心里暗惊,原来隔壁是在考场舞弊。

    明远赶紧用手在嘴上“嘘”了一下,示意众人不要说话。

    几个人也听到了隔壁的声音,这时候觉得发出声来,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也都赶紧不再言语,只是默默地夹着菜。

    隔壁胡言乱语热闹了一大阵,过了一个多时辰,终于吃喝完毕,吆喝着出了酒楼。

    五人看到这伙人没了动静,才长出口气,慢慢的从单间里出来,和小二结了帐,赶紧回了家。

    回到家里,明远郑重的问另外四个人:“你们在考场里听到咕咕声了吗?”

    明文和昌明摇了摇头。

    木川想了想说:“”我似乎听到点儿声音,但离我有点远。”

    李厚德说:“我有一天晚上听到过,但后来没听到,明远,你是不是有什么发现?”

    “就在我隔壁,每一场考试的第一个晚上和第二个晚上都有鸽子的咕咕声,三场都没落下过。”明远认真地说。

    “原来真的有考场舞弊,外面看守的人难道一点都不知道,这里面一定有猫腻!”木川气愤地说。

    “科考原来也可以作弊,这水更浑了!”几个人同时叹息一声!

第170章 釜底抽薪() 
京城贡院的灯光亮了大半宿,姜逢元揉了揉太阳穴,对面前几个同考官说:“名次都排完了?”

    “姜大人,一共选出三百名,他们都是第一场答题颇有风骨的佼佼者!”一位同考官躬身答道。

    “这次会试,朝廷很是重视,太子殿下那日把我叫去,似乎有所指,你们这次选士不可马虎,三百名外若还有才名显赫的,也要取上来。若是再出现前几年江南才子拒考的事情,我们就是罪人了!”姜逢元很是无奈地说。

    上个月,皇上把他选为东宫侍班首席讲读官,做太子的老师,这是文臣值得吹嘘半辈子的事儿。要是太子登了基,那自己的地位更是得直线般上升,到时什么天下文宗都可能纳入囊中,姜逢元心里激动得发誓要好好教导太子。

    可太子在宫中明显的对自己不满,而且那日把自己叫到东宫,简直是愤怒。姜逢元摸不清是什么缘故,他一直认为自己没有犯什么错,可难道太子是没缘由的耍小孩子脾气,仿佛也不像。

    所以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矛盾着,即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又想和皇上和太子拉近关系。

    这次出题是他和十八个同考官一起研究的,第一场他本来出的是《尚书》中的完整论段,可几位同考官认为篇幅太长,就选择了前面几句,姜逢元知道他们的意思,想为东林党挽回颜面,因为这两年东林党被皇上出手打击了几回,有些伤了元气,只能趁着科举选些人进来,姜逢元也是东林党,他自然不能驳了面子,就睁只眼闭只眼同意了。

    “姜大人,这次考生中还真没有名声太显赫的,京里的几次诗会没有太出彩的!”领头的同考官接着说。

    “好吧,那就糊名吧,明早上把榜单发出去!”姜逢元点点头让那些同考官去录名。

    “圣旨到!”一声高呼,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突兀。

    姜逢元拿着誊好的榜单正要回内室休息,听见这一嗓子,手一抖,差点把榜单掉在地上。

    转过头一看,贡院正堂挤进来二十多人,前面竟然是各个衙门的侍郎,后面还跟着翰林院和太子詹事府的人。

    “姜逢元接旨!”

    “臣接旨!”姜逢元直接跪在地上。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为国举才乃国家大事,礼部一力承担恐有失偏颇,今令兵部左侍郎王洽,刑部左侍郎张延展、工部左侍郎……”

    姜逢元已经听不下去都来了些什么人,他只知道圣旨最后说让这些人会同礼部一起为国家选才。

    自己这些人已经搞了几个晚上,榜单都出来了,现在让他们掺和进来一起选,那自己这些人还有什么用,简直就是釜底抽薪,信不过礼部了。

    不管姜逢元和十八位同考官怎么想,圣旨读完,以王洽为首的诸位新考评官已经在正堂上入了座,让校书递过考卷,一个个审核起来。

    这些人没有礼部看得那么认真,不过都是重点看了第一场,只要第一场不过关的就直接甩了出去,这样数量就下了一大半,等到卯时就把几千份试卷看了个遍儿。

    王洽看了看众人,沉声说:“各位都辛苦了,皇上的旨意我们要认真领会,现在按照各位的圈阅情况,排出前三百誊名吧!”

    “我等身负皇恩,自当尽力为国举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