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

第21部分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21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最高的目标是活得幸福,而不只是让他们成就事业。当然成就事业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有些人丝毫不考虑自己的未来发展,一味地想成为过于优秀的人,不但毁了自己,也毁了家庭。更何况,过于优秀的人没有多少人喜欢,

    有些道理是再明显不过的,但是人们总是视而不见。可能人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人们往往对强者的毁灭有一种幸灾乐祸的态度,而对弱者总是无节制的同情。正是这种心态在作怪,就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收敛自己的光芒。

    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人们会认为如果一个人过分优秀,往往是难于接近的。

    要学会适应环境,既不要表现太优秀,也不能表现太过平庸。过于平庸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同。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如果不得到认同,原因很可能不在自己,但是却可以通过改变自己来得到认同。

    向更多的人学习。不要太张扬自己,即使自己很有才华,即使誉满天下,也要学会谦虚谨慎。

    拿人的惯常心态来看,如果一个人过于优秀,或者见解十分独特,刚开始的时候人们或许听得津津有味,但是听多了,总是老生常谈,就会觉得像祥林嫂一样啰啰嗦嗦。因此,在该表现自己的时候适当表现一下,得到赞扬后更要谨慎躬行,往往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优秀的人,努力向他们学习,不是疏远,也不是嫉妒,更不是崇拜。每一个人都是为了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任何崇拜到最后都会迷失自己。当大家对过于优秀的人发起群攻时,一定要保持自己的中立态度,要知道这个世界上群体很多时候都是盲目的。

    如果一个人从小接受的是一种精英教育,那么他很容易将那些有非凡成就的人作为自己的榜样,希望自己以后一定要成为那样的人。这个时候容易出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容易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千万不要将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不要把自己想象成为能力非凡,谁也不是救世主,谁也不能在为难的时候一个人支撑起庞大的局面。所以在社会中生存要学会务实,要学会见机行事,而不要被一些迂腐的道德束缚住手脚。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就不要显得格外突出。

第58章 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成大事者认为,过刚易折,柔弱胜刚强。

    做人不要太刚,太刚容易让亲近自己的人受伤。光芒夺目的太阳周围是没有星星在闪烁的。历史上,有很多人由于过刚,而让周围的人受到很大的伤害。

    马超是为人过刚的典型例子。作为三国中的骁将,他联合韩遂一起对曹操发动进攻,而且节节胜利。而曹操则利用马超过刚的弱点,用反间计来离间马超对韩遂的信任。马超过刚,他听不进别人的劝告,却听信了谗言,逼迫韩遂投降了曹操,使马超军队大败。后来马超又被杨阜算计,被屠了宗族。这都和马超为人过刚有很大关系。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过分地相信自己,过分地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就容易表现得过刚,自然也会伤害周围的人。

    明成祖朱棣攻破南京后,让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方孝孺不愿意,朱棣一再逼迫,方孝孺于是拿起笔写了四个字“燕贼造反”。朱棣十分愤怒,对方孝孺说:“难道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方孝孺回答说:“你诛杀我十族我都不怕!”于是朱棣真的把方孝孺的朋友、师生算作第十族一并诛杀。方孝孺的回答很硬气,但是他的那些朋友和师生却死得实在是太冤枉。

    相对而言,五代十国的冯道做人就不那么刚烈,而是韧性很强。他的经历比较离奇,他生活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但并没有死在乱军之中,相反他最后活了七十三岁,与孔子同寿。冯道在五代十国时期十分有名望,他并没有像那些乱世诸侯一样揭竿而起,而是当了一辈子官。他当官不说,而且在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契丹六个政权中当官,在相位上近三十年。他五次被封公,死后被封为瀛王。冯道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争议较大的一个人物,不同的人对他的评价不同,比如欧阳修说他不知道礼义廉耻,司马光说他是奸臣中最奸诈的;而苏轼却说他是佛,李贽把他归为圣人。这些有争议的评价我们暂且不管,关键问题是冯道在乱世中好好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

    人如果太刚不仅会让自己受伤,而且也会让身边的人受伤。太刚往往表现为太讲原则,很多事情认为自己办不到,即使丢掉自己现在的一切,也办不到。让他说别人一句好话,他做不到,更不用提让他拍别人马屁了;让他揽上一个别人犯的错误,他做不到,他认为谁犯的错,谁就应该承担责任。这种人太刚,不能灵活机动,做人不够聪明圆滑。

    冯道不是一个过分讲原则的人,他比较务实,怎样做对国家和百姓有利,他就怎样做。比如他并没有立石重睿为皇帝,而是去迎立石重贵。后世有人以这件事情为由来说明冯道这个人圆滑,是个奸佞小人。按照忠臣的一贯做法,无论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只要是先皇嘱托的,就一定要好好辅助。如果地方势力起兵造反,大臣就要组织抵抗,实在无法抵抗就要死节,而绝对不能投降。如果地方势力不造反,大臣就要尽心辅助幼主,即使幼主是个昏君,只要自己尽心,也可以被称为忠臣。到幼主长大成人,忠臣就要交权,但在这个时候交权最大的问题是容易被陷害,而且容易被安上谋反的罪名。后世会把忠心辅助幼主的过程叫做奸臣当道。与其惹出这么多麻烦,倒不如像冯道一样务实,去迎立长君。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变通,在变通中实现既定的目标。

第59章 用人格魅力影响别人() 
成大事者认为,人要学会用人格魅力来影响别人。尤其是地位比别人高的人。

    人与人交往,很多时候是一种很平等的往来。因此人要想影响别人,让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就要学会运用人格魅力。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容忍别人的过错,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度量,同时对人不会过于苛求。任何人都有缺点,即使存在上下级关系,也要学会善于运用人格魅力。人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但是不要过于严格要求别人。

    刘备一生中,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但是对亲信要求并不严格,这是他得到拥戴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备能够接受吕布,能够接受魏延,就充分表明了他的大度。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刘备做到了。

    要想成为卓越的领导者就必须严格区分做人和做事,对己和对人。跟随者做人如何对于领导者来说关系并不大,关键是要看他们做事情如何。如果做人态度很糟糕,但是做事情却是很优秀,那么为了工作又怎么可以不用呢?人无完人,所有的人都有缺点,领导者千万不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无限夸大跟随者的缺点,这样会导致关系紧张,最终会影响创业成效。领导者可以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但是不要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跟随者,因为领导者既然选择了这样的跟随者,那么他首先就应该了解跟随者的为人,既然已经接受了跟随者的为人,那么就不应该再用很高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跟随者。如果刘备在刚打天下的时候就要求关羽张飞守礼守节,见面都要十分恭敬地叫一声:“哥哥好。”那么刘备怎么可能得到这兄弟俩的忠心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孟尝君很善于招揽人才,他对人才没有整齐划一的要求。他手下有三千多个食客,各个都很有本领,他是个很包容的人。后来,秦昭襄王对孟尝君很是仰慕,于是请他到秦国作客。孟尝君便送上了一件名贵的纯白狐裘,以此作为见面礼。两人一见如故,秦王十分钦佩孟尝君的才华,希望能够拜他为宰相,这一决定引起了秦国大臣的嫉妒。有些大臣开始在秦王面前进谗。刚开始的时候,秦王根本就不理会这些谗言,但是久而久之,三人成虎,秦王最后居然相信了谗言,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孟尝君被软禁后,他的门客万分着急,跑去求秦王的宠妾燕妃帮忙。但是燕妃想让孟尝君也送她一件纯白狐裘。孟尝君听到后十分犯难,因为纯白狐裘只有一件,现在已经在秦王那里,再到哪里去找一件纯白狐裘呢?就在这时候,一个食客站出来保证他明天天亮之前能够把白狐裘给弄出来。这位食客偷偷潜入王宫,然后装作狗叫,把所有的卫士引开,偷回了那件白狐裘。孟尝君于是用这件白狐裘收买了燕妃,燕妃便在秦王面前说了不少好话。秦王心一软,就释放了孟尝君。孟尝君特别担心秦王反悔,于是一被释放就立即趁黑往齐国逃去。到了秦国边界的函谷关的时候还是深夜,城门紧紧地关闭着,按照秦国的法令,只有等到鸡鸣以后才能放行。但是如果等到天亮,秦王一定会派人来追杀他们。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门客突然拉开了嗓子,学着鸡鸣,结果全城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守城的士兵一听到那么多的鸡都在叫,以为天亮了,便打开了城门,放他们出行了。

    人要有宽容的雅量,要务实而不能务虚。一个人的魅力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容人之量。藏污纳垢、容忍他人的某些欲望和缺陷才能得到他人由衷的归附和尊敬。凡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崇尚清高的人,往往得不到拥护。

    在三国中,有个事件最能够说明人必须藏污纳垢的原因。

    董承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并约了王子服等人共同举事,准备诛杀曹操。然而董承发现其家仆庆童与其侍妾私通,便将庆童杖罚。庆童怀恨,便去向曹操告密,说董承等人图谋不轨。结果计划惨败。董承提着脑袋在做大事,却在小事上斤斤计较,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成大事者认为,用人格魅力去感染别人,最重要的就是有宽容的雅量。

第60章 厚积才能薄发,一时激情点不燃梦想() 
成大事者认为,厚积才能薄发,一时的激情点不燃梦想。

    一个人有理想,就会为理想去努力。为了理想实现的一刻,人们往往要花费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的时间。当理想实现的那一刻,人们很可能会泪流满面。一生的时间实现了一个理想,确实很不容易,但是人生的意义难道仅仅是实现这个理想吗?

    其实并不是。如果为了实现一个理想,而一辈子生活在痛苦之中,那么这个理想实现的意义并不是很大。实现理想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懂得享受生活。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意思是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极度的艰辛中,产生了大成就。司马迁这段话是在自己受宫刑发奋创作史记时自我激励的话。很多人从中读出了要想有大成就,必须付出倍于常人的艰辛。甚至有人进一步下结论,人要实现理想,往往会活在痛苦之中。

    事实上,司马迁的意思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很多人的意义延伸是不对的。要实现理想,获得大成功,固然需要有毅力,有决心,有努力,有付出,但是并不意味着人一定要活在痛苦中,在痛苦中不能自拔。艰难困苦中生活的人固然能够创造奇迹,但生活在幸福生活中的人也同样能创造奇迹。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成功人物,虽然他们通过非凡的努力达到成功,但是这种努力丝毫不影响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活甚至比很多人都幸福。这种人懂得平衡事业和生活,不但生活幸福,而且也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就。

    其实,坚持理想并不意味着你要放弃幸福生活的。而且越是坚持理想,越是要追求幸福的生活。

    在电视剧决战玄武门中,江丰一心想成为天下武功第一,这是他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离家到昊天门去学武。和他青梅竹马的秦惜惜舍不得他,于是不顾他的反对,一直跟随着。然而江丰醉心练武,冷落了她。她感情失落,这个时候李世民出现了。两人很快产生了感情。等到江丰武功大有成就想找惜惜时,发现一切都已经晚了。后来秦惜惜成了帝位争夺的牺牲品,而江丰为了秦惜惜而答应帮助夺位。到最后发现原来一切都是个阴谋,自己悲情谢幕。

    虽然故事是虚构的,但是故事中的道理却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