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

第9部分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第9部分

小说: 成大事者处世101箴言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大事者认为,所有骄傲,都是虚弱的,都是不应该的。

    人不能过于骄傲自满,虚骄自大,过于骄傲自满的人不易取得成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人们都不应该过于骄傲。要学会谦虚,要学会低调。这样不但能够保全自己,而且能够不断进步。

    骄傲是大敌,人一骄傲就很容易招来祸患。一般,人的骄傲有三种情况:恃宠而骄、仗功而骄、幻想而骄。

    恃宠而骄是仗着领导对自己器重而骄傲起来,看不起别人,对别人表示傲慢。得到器重是可喜的,但同时也是容易招来怨恨的,在这种时候更应谦虚谨慎,保全自己。而很多人做不到,他们在这个时候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向其他人炫耀自己是如何受到器重。他不明白往往有些人会把这些话转告给他的领导,然后小心奉劝领导对这种张扬的行为加以制止。领导肯定会听从的,如果他够明智的话。对领导而言,这种张扬的行为不制止的话,那么就等于宣布领导和他是小团体,用人唯私,领导自然会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这种影响,而消除的最好办法就是找个借口严惩骄傲的人。当然另外还有一种领导,他更是相信这种人的忠心,但是在他看来这样的人就是棋局上的一颗棋子,随时都可以利用,也随时都可以丢弃而保全其他。恃宠而骄容易使自己孤立起来,等于不给自己留后路。如果靠山不在了,那么自己也要卷起铺盖走人,甚至会受到一些十分不公正的待遇。向人炫耀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如果真的有本事,还要那虚荣干什么?如果什么本事都没有,更要虚心学习,哪能有半点虚荣呢?仗着领导的关爱而骄傲起来的人,能做的事情就十分有限了,因为他已经自我孤立了。如果得到领导的关爱,更要谨言慎行,更加低调努力地工作来回报领导,这才是正途,也是自我保全的唯一办法。

    仗功而骄是依仗自己的功劳而骄傲起来。红楼梦中贾府看门人焦大是什么地位?别人是怎么看他的?他仗着曾经救过主人,结果骄傲了几十年,处处向别人炫耀自己当年如何如何,如果不是他又会如何如何,结果所有人都嫌弃他。功劳越大,越容易招来怨恨,周围的人越意疏远。很简单,太阳过于明亮,就挡住了星星的光辉。一个人功劳过大并不一定是件好事,例如韩信,到最后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因为功劳而骄傲起来的人显然是没有城府的表现,本来功劳已经树大招风了,骄傲更是招风,最后得到的只是一片嫉恨。如果有功劳的话,最好是更加低调做人,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绩。如果有功劳而不能低调的话,那么一生的成就也就局限在那功劳之上了,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下次有立功的机会,别人也很难想到他,因为上一次的功劳就骄傲,沾沾自喜,这回肯定不会再谨慎谦虚,事情很有可能办砸,骄兵必败。即使侥幸获得成功,别人也担心日后你更加膨胀,更加目中无人,更加让团队离心离德,也是不敢任用的。所以仗功而骄同样是自毁前程。

    幻想而骄是指莫名其妙的骄傲。这种骄傲有些莫名其妙,让人摸不着头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这个人就那么骄傲。也许是以前他有什么“丰功伟绩”,可是谁也不知道,他就骄傲起来了,而且十分喜欢听恭维的话。这种幻想而骄的人大概是听惯了别人的好话,于是把自己想得是无所不能,是个大英雄,大豪杰。于是他骄傲了,莫名其妙地骄傲了。如果没有恃宠而骄,也没有仗功而骄,人们就是很骄傲,十有八九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骄傲,这种骄傲最要不得。

    骄傲是满足虚荣心的需要,自卑的人会有更强烈的虚荣,需要用虚荣来填补自己的生存空间。但是只要能够将虚荣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反而可以促进自己更好地工作。

    看待虚荣可以用这样的态度:虚荣是弱者自我表现的方式,自己并不是弱者,并不需要这样来表现自己。事实确实也是如此。只有半桶水才晃来晃去,真正满桶的水是不晃的。

    成大事者认为,必须疏远那些善于奉承的人。因为他们的好话常常使人无法保持清醒的头脑,无法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和实力,以致于做出一些自不量力的事情。正如一句谚语所说,如果想帮助一个人,那么给他一个中肯的批评;但如果想毁掉一个人,那么就在他的耳边说上一千句好话。

第24章 思慕虚荣,损失惨重() 
成大事者认为,思慕虚荣,必然导致损失惨重,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人不能爱慕虚荣,爱慕虚荣是人生致命的弱点。人不能成为虚荣的人。爱慕虚荣的人往往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攀比心理使他们不能拒绝诱惑,最后成为诱惑的俘虏。

    为什么爱慕虚荣?原因在于没有自信,生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于是他们要创造一个光环,让别人都认为自己了不起。其实别人是否看得起自己,是别人的事情,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人物照样也有很多人看不起,但是丝毫不影响这些人物的伟大。况且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又都可能是偏见,他们看不起自己并不代表自己不优秀,而代表他们的眼光有问题。我们又何必太当一回事呢?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孔子评价这个弟子时候说,他能够安贫乐道,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品质。颜回家里很穷,粮食刚刚够过日子,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忧愁和不快乐。相反他很快乐。对他而言,既然富贵求不来,他为何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我们承认这个社会对富贵的追求和崇拜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将拥有多少财富作为衡量自己能力的标准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要把它当成唯一的标准。衡量一个人的能力的标准还有很多,包括这个人处世的态度以及个人精神状态,等等。对于没有金钱的人,千万不要因此而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人人都是平等的,爱慕虚荣的行为完全是人的自卑心理在作怪,是人的偏见在作怪。

    我们需要财富,但是财富并不是我们唯一需要的。有一个穷鞋匠,虽然他的家里很穷,经常揭不开锅,但是他一直都保持着很乐观的心态。他每天早上都愉快地歌唱,在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富人的庄园,里面住着一个并不开心的有钱人。每天他都听到这个穷鞋匠在唱歌,心中很是羡慕,他不明白这个穷鞋匠这么贫穷,怎么会有那么好的心情。有一天,他把这个穷鞋匠叫到自己家里来,对他说:“我给你一笔钱,但是从今以后你不能唱歌。”穷鞋匠听到这话,刚开始的时候很是开心,毕竟他需要一笔钱过日子,于是答应了富人的要求。他把钱拿回了家,接下去的好多天,他都没有唱歌。但是他突然发现自己不像以前那么快乐,以前虽然很穷,但却很是开心,现在虽然自己有了一笔钱,自己的快乐却被剥夺了,他越想越难受,想唱歌又不敢唱。最后他把钱拿去还给了那个富人,然后每天继续唱他最喜欢的歌。其实人们真正富有了以后,就会发现其实自己需要的并不是财富,而是一种简单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我们自己。但我们往往不能认清楚自己的能力,不能充分地挖掘自己,而是一味地去附和别人,去凑热闹,这就是一种爱慕虚荣。一个人之所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不是因为他有多么光鲜的外表,而在于拥有值得别人欣赏的内在。这种内在是别人取代不了的,也是别人所不具有的。正是因为他们不具有,他们才会更尊崇有加。所以,一个人要真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不应该爱慕虚荣,不应该去凑热闹,而应该潜心来修炼自己,让自己的才华得以彰显。一个注重积累的人,他的才华总有喷发的时候。

    同时,对于一个人来说,要有一种很清醒的心态,当社会普遍遵从一个东西的时候,可能这个东西已经很成熟了,或者已经快被淘汰了,不值得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我们要学会寻找一些还没有被人挖掘的东西,然后在这些东西上多下功夫,自然容易取得成功。爱慕虚荣,遵从社会的一些很时髦的观念,最后会发现很多东西并不是自己想要的,即使自己很有能耐,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而一个没有底蕴的人得到社会的认同只是一时的,无知迟早都会显露。

    古时候的圣贤,惟恐自己的才学太张扬,而不断收敛自己,韬光养晦,最后得到了极大的尊重。正是因为他们不求地位,所以得到了地位。那些对地位十分痴迷的人,到最后却可能没有地位。很多时候越是苛求,就越是得不到。

    成大事者认为,思慕虚荣的人应该将精力用于修炼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逐步充实起来,不受外界一些观念的影响,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很多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一开始就吵吵嚷嚷要伟大,生怕别人不知道,而是他埋头苦干,生怕别人知道,他们的德行才像日月一样长久,才让人觉得底蕴十足。

第25章 不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 
成大事者认为,没有必要委屈自己去取悦别人。我们固然要虚心听取意见,但是没有必要一定按照别人的眼光来改变自己。

    我们固然要进行换位思考,为他人着想,但这并不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我们最终的归宿应该是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这不仅要求自己有主见、有思想,而且也要求自己不要过于追求完美,不要过于在乎别人的眼光。毕竟人不是生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中的,而且也没有办法让所有的人满意。

    有一个人用多年的积蓄在马路旁边建了一座房子。房子盖好以后,他还有一些结余,准备拿来做点小买卖。结果三天后,有一个老汉经过这个房子,然后嘟囔地说了句“好难看”。这话传到这个人耳朵里,他立即拉住那个老汉。问“哪里难看”。老汉说房子应该朝东才对,这样每天早上都可以看到太阳升起,而且也不会受到马路上车辆的影响。这个人一想确实如此,于是立即让人将房子推倒,重新盖了一间朝东的房子。房子盖好没三天,有一个人经过时嘟囔了一句“没品位”。这人一听连忙问“哪里没品位”。那个人说你的房子应该朝西才对,你想落日多美,满天彩霞,一点欣赏眼光也没有。这人一想,确实也有道理,于是就把房子改成朝西。没想到改成西后他受到的责难更多,最后房子改朝南,后来又改朝北。这样改来改去,把积蓄都用光了,房子还没有建好。

    做一件事情,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如果试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的话,那么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五代十国的冯道,在六个朝廷当过官,在相位近三十年,做了很多了不起的事情。他很体恤百姓,经常拿自己的俸禄来帮助他们。他敢于说自己口无不道之言,同时门无不义之财。最让人佩服的是,当契丹人打到中原大肆屠杀百姓的时候,这个已经六十岁的老者,不顾年事已高,跑去找契丹国君。契丹国君和他以前有过交往,知道冯道来此是为了让他们停止杀戮,于是很漫不经心地说:“你为什么要来?”冯道回答说:“现在又没有城可守,又没有兵可以打仗,我为什么不能来。”契丹国君又问:“你以为你是谁?”冯道仍然笑着回答说:“我是个又没有才能,又没有品德的痴顽老头。”契丹国君一听这话,也开心地笑了起来,于是洋洋得意地问冯道说:“你觉得现在天下百姓谁救得了?”冯道很是“谄媚”地回答说:“现在天下百姓佛祖出了都救不了,只有陛下救得了。”契丹国君一听特别开心,于是立即下令禁止军士滥杀。中原百姓因为冯道这一句话得到保全的相当多。然而即使是这样一个人,在当时,他也知道在朝廷中十有八九的人反对他。他死的时候老百姓都对他感恩戴德,纸钱烧的灰把树都染成了青灰色。就是这样一位十分伟大的人物,在后世也受到很多人的诟病,欧阳修就骂他是小人中的小人,不知道礼义廉耻。像冯道这样掌握着人生大智慧的人都没有办法让别人满意,更何况一般的人。但是冯道更加智慧的地方在于,他从来就没有想过要让所有人满意。“上不欺于天,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冯道认为自己对得起天地,问心无愧就行。

    有一个画家一直想画一幅让全天下人都满意的画。他用了十年时间,终于画成了一幅。于是他将这幅画放在路边,让经过的人在画得不好的地方画一个圈。令人十分沮丧的是,当这个画家傍晚去收画的时候,发现画上面已经画满了圈圈。有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