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

第67部分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第67部分

小说: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等欲铲除吕氏势力。周勃对吕禄掌管的北军说:“为刘氏者左袒。”将士全部露出左臂,周勃遂控制北军。],甲盾山立,济则赖君灵,不济则全臣节。凭陵风涛,纵横锋镝,今逾一纪矣,岂复以浮词曲说动其心哉?来书温慎,故报数行。若斩使焚书,适足见吾意之不广,亦所不为也。”

    十五年,与成功会师将入江,次羊山,遇飓,引还。十六年,成功复大举,煌言与俱,次崇明。煌言曰:“崇明,江、海门户。宜先定营于此,庶进退有所据。”成功不从。师防江,金、焦两山间横铁索,隔江置大炮,煌言以十七舟剪江而渡。成功破瓜洲,欲取镇江,虑江宁援至,煌言曰:“舟师先捣观音门,南京自不暇出援。”成功以属煌言,煌言所将人不及万,舟不满百,即率以西。降仪真,进次六合,闻成功拔镇江,煌言致书,言当先抚定夹江郡县,以陆师趋南京,成功复不从。煌言进薄观音门,遣别将以轻舟数十直上攻芜湖,分兵掠江浦。成功水师至,会芜湖已降,趣煌言往抚,部勒诸军,分道略地,移檄诸郡县。于是太平、宁国、池州、徽州、广德及诸属县皆请降,得府四、州三、县二十四。煌言所过,秋毫无犯,经郡县,入谒孔子庙,坐明伦堂,进长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远近响应。

    方如徽州受降,闻成功败,还芜湖收兵,冀联合瓜洲、镇江军为守计,既,闻成功并弃瓜洲、镇江入海,煌言兵遂溃。两江总督郎廷佐发舟师断煌言东下道,书招煌言。煌言拒不应,率余兵道繁昌,谋入鄱阳湖。次铜陵,师自湖广至,煌言与战而败,抚残兵仅数百,退次无为,焚舟登陆。自铜城道霍山、英山,度东溪岭,追骑至,从者尽散。煌言突围出,变服夜行,至高浒埠,有父老识之,匿于家数日,导使出间道,渡江走建德、祁门乱山间,痁作[痁作:疟疾发作],力疾行,至休宁,得舟下严州。复山行,经东阳、义乌至天台达海,收集旧部,成功分兵益之,屯长亭乡,筑塘捍潮,辟田以赡军。使桂王告败,桂王敕慰问,加兵部尚书。十七年,移军临门。十八年,廷议徙海上居民绝接济[廷议徙海上居民绝接济:指清王朝为断绝抗清义军的救济来源,命令沿海居民内迁。],煌言无所得饷,开屯南田自给。

    成功攻台湾,煌言移书阻之,不听。师下云南,取桂王。煌言遣其客罗纶入台湾,趣成功出兵,成功以台湾方定,不能行;遣使入郧阳山中,说十三家兵,使之扰湖广,以缓云南之师。十三家者,郝永忠、刘体纯辈,故李自成部将,窜据茅麓山,衰疲不敢出。康熙元年,煌言复移军沙堤。成功自攻江宁败还,取台湾谋建国。鲁王在金门,礼数日薄,煌言岁时供亿,又虑成功疑,十年不敢入谒。及闻桂王败亡,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俄成功卒,煌言还军临门,又有议奉鲁王监国者,煌言使劝锦,以李亚子锦囊三矢相勖。

    二年,鲁王殂,煌言恸曰:“孤臣栖栖海上,与部曲相依不去者,以吾主尚存也。今更何望?”三年,遂散遣其军,居悬澳。悬澳在海中,荒瘠无人烟,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煌言结茅而处,从者纶及部曲数人,一侍者、一舟子而已。廷臣与提督张杰谋致煌言,得煌言故部曲,使为僧普陀,伺煌言,知踪迹,夜半,引兵攀岭入,执煌言及纶,与部曲叶金、王发,侍者汤冠玉。煌言至杭州,廷臣宾礼之。九月乙未,死于弼教坊,举目望吴山,叹曰:“好山色!”赋绝命词,坐而受刃,纶等并死。煌言妻董、子万祺先被执,羁管杭州,先煌言死。

    延伸阅读

    复明的浪漫传奇

    南明弘光朝廷覆灭后,流散旧臣和士绅相继拥立一些宗室,企图延续明朝国统。然而宗室之间的妒嫉,政治宗派的纠葛,军人首领的野心,如梦魇一般继续纠缠着流亡的朝廷。事实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明朝复兴的希望已经消逝。

    正当政治前途渐渐无望时,一些浪漫的故事开始久为传诵。明末抗清的志士张煌言幸运地远离了流亡朝廷中的纠葛,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清。张煌言尽忠的朝廷虚弱不堪,而他却成就了孤独的事业。复辟的前景黯淡,正可勾勒出激励人心的浪漫主义英雄传奇。

    张煌言投身反抗活动时,明朝复兴的希望已经十分渺茫。在张煌言坚持的19年间,清朝的统治日渐巩固。人们不会责备张煌言毫无建树。事实上,他被视为坚持孤忠的节义之士,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者,为理想决然赴死的殉难者。

    清末的革命党人在面对黯淡的时局时,就以效法张煌言一辈的浪漫传奇为荣。循着先辈的足迹,革命党人向旧王朝发动毁灭性政治冲锋。这种浪漫主义的冲动,与同时兴起的国族启蒙运动一脉相承,深深地印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第84章 顾炎武革新学风() 
(近代)赵尔巽等

    导读

    本文选自清史稿卷四八一顾炎武传。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中原文化格格不入。剃发令颁布后,新朝廷企图灭绝中原文化的用心昭然若揭。对抵抗者而言,他们的奋斗已经无关某一皇族的兴废,而是为中原士人引以为傲的文化传统坚持绝望的反抗。这些抵抗者不仅有遗民之痛,也能更冷静地反省旧王朝的传统。这种王朝政治传统,自秦改制以来,可谓一以贯之。抵抗者大多谙熟王朝政治典章以及前朝的历史,在前朝政府任时经历了前朝的抵抗和崩溃。既然亲眼目睹了前朝的崩溃以及清军的乘虚而入,他们就无法从历史神秘主义的观点中获得安慰。

    在清军的镇压下,南方的抵抗运动一败涂地。幸免于难的抵抗者在各地流亡,结揽士人、官员和会党,以观时变。清朝的统治日渐巩固,抵抗事业渐渐绝望。在大规模的抵抗事业衰落后,抵抗者被迫放弃了政治反抗的努力,将更多的时间用以反省自己先前为之奋斗的事业。此举既是对殉难故旧的纪念,亦可作为将来恢复的准备。

    顾炎武一族是江南典型的仕宦家族,族人参与了抵抗者近乎绝望的事业。在清军的镇压中,全族几乎灭绝。在顾炎武自己的故交中,许多人遭遇了与此相似的命运。顾炎武身负国恨家仇,一生念念不忘光复的事业。他生前奔走各地,以待世事之变,同时将自己的体会写成著述。这些著述十分庞杂,包括了对军事、经济、地理、文物、典章制度的评述。顾炎武生前未能实现光复的理想,但他遗下的著述却深刻地影响了新王朝的学风。

    顾炎武,字宁人,原名绛,昆山人[昆山:今江苏昆山]。明诸生。生而双瞳,中白边黑。读书目十行下。见明季多故,讲求经世之学。明南都亡[南都亡:指清军攻占南京],奉嗣母王氏避兵常熟。昆山令杨永言起义师,炎武及归庄从之[归庄:顾炎武好友]。鲁王授为兵部司务,事不克,幸而得脱,母遂不食卒,诫炎武弗事二姓。唐王以兵部职方郎召[唐王:名朱聿键。明太祖九世孙,明亡后,联络各地抗清军,然内受制于郑芝龙,外与鲁王势同水火。后败于清,被杀],母丧未赴,遂去家不返。炎武自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所至辄小试之。垦田于山东长白山下,畜牧于山西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遍历关塞,四谒孝陵,六谒思陵[孝陵、思陵:明帝陵墓],始卜居陕之华阴。谓“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实他邦所少;而华阴绾毂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亦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有志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乃定居焉。

    生平精力绝人,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所至之地,以二骒二马载书,过边塞亭障,呼老兵卒询曲折,有与平日所闻不合,即发书对勘;或平原大野,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尝与友人论学云:“百余年来之为学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然不得其解也。命与仁,夫子所罕言;性与天道,子贡所未得闻。性命之理,著之易传,未尝数以语人。其答问士,则曰‘行己有耻’,其为学,则曰‘好古敏求’。其告哀公明善之功,先之以博学。颜子几于圣人,犹曰‘博我以文’。自曾子而下,笃实无如子夏,言仁,则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危微精一:古文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心与各种物欲联系,是危险的;道心就是各种伦理道德的准则,是微妙的。只有“精则察乎二者之间而不杂”,“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是必其道高于夫子,而其弟子之贤于子贡也。孟子一书,言心言性亦谆谆矣,乃至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之所问[万章、公孙丑、陈代、陈臻、周霄、彭更:皆人名,多为孟子学生,孟子中有与孟子问答的内容],与孟子之所答,常在乎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而今之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去就辞受取与之辨,孔子、孟子之所恒言,而今之君子之所罕言也。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炎武之学,大抵主于敛华就实。凡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之属,莫不穷原究委,考正得失,撰天下郡国利病书百二十卷;别有肇域志一编,则考索之余,合图经而成者。精韵学,撰音论三卷。言古韵者,自明陈第,虽创辟榛芜,犹未邃密。炎武乃推寻经传,探讨本原。又诗本音十卷,其书主陈第诗无协韵之说,不与吴棫本音争[吴棫:宋代音韵训诂专家。著有韵补一书,认为古人用韵较宽,有古韵通转之说],亦不用棫之例,但即本经之韵互考,且证以他书,明古音原作是读,非由迁就,故曰本音。又易音三卷,即周易以求古音,考证精确。又唐韵正二十卷,古音表二卷,韵补正一卷,皆能追复三代以来之音,分部正帙而知其变。又撰金石文字记、求古录,与经史相证。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精诣之书,盖积三十余年而后成。其论治综覈名实,于礼教尤兢兢。谓风俗衰,廉耻之防溃,由无礼以权之,常欲以古制率天下。炎武又以杜预左传集解时有阙失,作杜解补正三卷。其他著作,有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营平二州地名记、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谲觚、菰中随笔、亭林文集、诗集等书,并有补于学术世道。清初称学有根柢者,以炎武为最,学者称为亭林先生。

    又广交贤豪长者,虚怀商榷,不自满假。作广师篇云:“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读书为己,探赜洞微,吾不如杨雪臣;独精三礼,卓然经师,吾不如张稷若;萧然物外,自得天机,吾不如傅青主;坚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中孚;险阻备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博闻强记,群书之府,吾不如吴志伊;文章尔雅,宅心和厚,吾不如朱锡鬯;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精心六书,信而好古,吾不如张力臣。至于达而在位,其可称述者,亦多有之,然非布衣之所得议也。”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科:又名“博学鸿词科”。皇帝特旨开设,由地方官推荐参加。],又修明史,大臣争荐之,以死自誓。二十一年,卒,年七十。无子,吴江潘耒叙其遗书行世。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延伸阅读

    明末江南社会

    明代后期,日本和美洲白银的输入,为中国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贵金属通货。随着人口的自然增加,迫于生存压力,一部分农民从传统农业社会之中游离出来,努力在商业集镇中寻找新机会。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在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的地区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商业集镇,其中尤以江南地区为最。

    在商品经济之中积累资产的富裕地主、商人、农民,出资供养自己的子弟就学,参与科举考试。这些新兴的地主、商人子弟一旦科举得中,便可在官员集团之中占据一席之地。这个官员、士绅的混合阶层不断试图向北京的朝廷施加自己的影响;而在地方上,它们又与当地初级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