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颠覆晚唐 >

第172部分

颠覆晚唐-第172部分

小说: 颠覆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各式商铺林立,粮市、菜市、骡马市、特色小吃等琳琅满目,却又各不相混,井井有条。

    徐怀玉不得不佩服敬翔在政事处理方面的能力,见到了这些,对敬翔也有了一丝敬佩之情。

    汴州、亳州、宋州三州正如火如荼的实施新政令,大力发展生产,虽然正值年底,正是农闲的时候。可亳州的古井酒厂正在火热的扩建之中,各种高低档白酒已经陆续上市销售。棉纺基地的建设在赵免的主持下也已经略具规模,就等着开春河水解冻之后就可以投入生产了。

    各种煤矿、铁矿、铜矿的勘探工作也在火热进行中,已经有一个小型的煤矿和大型的铁矿被这方面的专家勘测到,也等着来年就开始开采。

    宣武军各方面的建设都正在火热展开

第261章 大梁银行() 
伴随着火热的经济建设和官员体制的改革热潮,中和三年这一年完美的落下了序幕,在这一年风雨飘摇的中华大地经历了很多。黄巢手下最得意的弟子也是最得力的战将朱温投靠了李唐,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虽然没有给黄巢来一个倒戈一击,但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紧接着潼关守将大将张全义投靠李唐,被唐僖宗赐名张全义。这两员大将的临阵投敌,给在长安的黄巢带来的打击不光是战略上的,更是心理上的。万般无奈之下黄巢不得不退出长安,巍峨壮观的大明宫被付之一炬,这个堪称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

    大明宫的占地面积是北京紫禁城的四倍,是凡尔赛宫的三倍,是克林姆林宫的十二倍,是卢浮宫的是三倍,是白金汉宫的十五倍,足有五百个足球场那么大。可就是这个在世界历史上都堪称是最雄伟、最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就这么被黄巢和孟楷他们付之一炬,这不得不说是一大损失。

    这一年对于朱温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他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拥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了,虽然宣武军处于四战之地,可在朱温的治理下正逐渐走向正规,新的吏治制度和全新的经济模式,还有十分人性化的赋税制度,得到了各州县百姓的热烈拥护。相信在新的一年里他定然还会继续走向更加灿烂的辉煌,宣武军下辖的百姓们也定然会在多年的战乱之后重新过上安定的生活。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金银如流水般花了出去,但朱温一点都不心疼,因为他知道,这一切都会换来更大的回报。现在几乎每一天古井酒厂都有非常可观的盈利,虽然每天的盈利不过才千两白银,可随着酒厂规模的扩大,相信以后的收益会更加可观。

    朱温比任何人都知道“不积跬步不以成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道理。所以在战乱过后的宣武军,他不惜花费巨资来搞经济建设,来带动百姓就业,鼓励百姓生产劳作,为的就是让自己下辖的百姓能够过上温饱的日子。因为在这个刚刚经过战火洗礼的大地,百姓们能够吃上饱饭的几乎微乎其微。

    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朱温派张虔裕绕过黄巢统治的区域,经徐州南下从扬州购买了大量的粮食回来赈济那些吃不上饭的百姓。

    把那些很多逃难出走或者死在战乱中的人家遗留下来的田产低价卖给了贫民,无钱的可以只需签字画押就可以,来年庄稼收获之后再给钱也不迟,一年还不清就两年,两年不行就三年,不过一年要给一成的利息。

    不过这种田地只卖给那些没有田产的或者是田产少的贫民,并不卖给那些富商大贾,即便是他们想出高价买也不行。

    而且以后的税赋要按田地的多少来缴纳,不像以前那样按照人口来缴纳了。这一点深得普通民众们的欢迎,可是富商大贾们就有些不高兴了,不过这也是在朱温的情理之中,无论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碗水端平的。既然有受益者,就一定会有利益受到损害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朱温还招募了一批精明干练的账房先生,经过朱温短时间的亲自培训过后,宣武军控制之下的汴州、宋州、亳州都开办了银行。让那些经济紧张的贫民和刚刚低价买到田地的贫民可以在银行里借贷,每年收一成的利息,这可比当时那些富商或者是地痞们放的高利贷要好多了,高利贷是利滚利,几乎一个月的利息都要两成,一年就要翻两番。

    有钱人也可以把银子存在银行里,每年可以收半成的利息,由于这银行是宣武军以官府名义开办的,所以很多中等阶层的人又没有什么大买卖要做的都喜欢把银子存进来。可一些大的富商大贾却不屑于去挣那半成的利息,再说了,他们也怕存在那里不安全,还是放在自家的地窖里比较稳妥。

    虽然只有一些中等收入的人存款,暂时还不够那些贫民借贷的多,幸亏只有三州之地建立银行,朱温投入了五十万两银子作为启动资金也差不多够用了。朱温还借鉴了现代银行的管理办法,凭借存款文书还可以异地提取现银,不过要缴纳一定的费用。

    鉴于在古代交通不便,运送大量的现银极其不便,一般商家若是运输大量的现银还要雇佣镖局来负责安全,花用也十分不菲,所以这个制度一公布,有很多大的商家也都愿意把钱存进银行,不过银行也事先声明,存款时间不足一年的没有利息可领。

    但那些大的商家哪里在乎这个,光不用雇佣镖局的费用就可以节省很大一部分开支了,对于这一点利息和手续费他们那里会在乎。更何况他们大多数时候都是这边存了银子,到了那边就取出来用,主要也就是为了省去雇佣镖局的费用,银行的手续费相对来说比镖局的费用要便宜很多,这也是银行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由于宣武军的治所在汴州的大梁城,朱温建设的银行的总部当然也设在大梁,银行的名称就叫做“大梁银行”。

    这个计划早在朱温离开大梁之前就已经付诸实施了,朱温只是把详细的流程和具体思路告诉了敬翔,还有那一批优秀的账房先生,具体的办法就由他们去操作。这时候将近年底,三个州的三家“大梁银行”已经建了起来,营业正在逐步走上正轨。

    朱温也曾微服到大梁银行亳州的分行去巡视过,账房的先生们也都十分和蔼可亲,很耐心的为前去办理业务的人讲解着他们借贷一年要缴纳多少利息、存现银的话一年可以得到多少利息等等的细节,还有借贷需要用田产或者房产做担保等等。

    出于朱温的建议,大梁银行的几个办理业务的柜台窗口都用铁栅栏与外边隔开,以防止有什么歹人前来捣乱。为了安全起见,银行里还安排了四个全副武装的兵丁,负责银行的安全。街上的巡逻队也经常在附近转悠,以确保万无一失。

    由于银行在唐末那个时期是一个新生事物,掌柜的也亲自坐在大厅里,不厌其烦的为百姓们做着解说,一天下来由于话说的太多,茶水都喝掉好几壶。不过他们看着客人渐渐多起来的银行,心里面还是很高兴的。

    他们都是干了多年的老账房了,从来不知道还可以经营银子这样的买卖,他们只听说过卖东西的,可是头一次发现原来银子也可以买卖,中间还有利可图,实在是让他们兴奋异常。他们都为自己能成为第一批进入这个行业的人而感到自豪。

    朱温看到银行顺利的开了起来,虽然暂时还没有大的商家愿意存钱进来,可他相信,大梁银行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一定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存款和借贷,银行的发展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他还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发放银票,他知道在这个战乱的年代,用现银交易需要很大的风险,听敬翔说在唐宪宗年间也曾经有过一个叫“飞钱”的业务,就是某商家如果要到外地采买货物,就把银子存在出发地,写明要取钱的地点,之后拿着官府开具的证明就可以到相应的地点领取现银,不过要缴纳一定数额的手续费。这其实就已经是银行汇兑业务的雏形,只是后来由于战乱没有继续发展下去而已。

    朱温却是要利用他掌握的后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经营方法,来吧银行办成一个真正的可以给各地的商家和百姓提供便利的机构,而且是一个可以盈利的机构,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可发行银票现在还不是时候,诸多条件还都不够成熟,现在大梁银行提供的业务也就是存款和借贷,还有异地汇兑业务,银票的发行还要等一等才行。由于交通不便朱温把异地取款的手续费暂定为百分之二,就这样在几家商号试验了几个小的交易之后,就已经感到这个东西很划算,毕竟雇佣镖局运输现银的费用更大一些。

    其实大梁银行的银车也不用天天来回跑,这边有人存钱到那边取钱,同样那边也有人存钱之后到这边取,所以银行的银车很少需要来回运输现银的情况,除非有很大的交易额出现。

    可现在战乱刚刚过去,宣武军各州的商家还都没有太大的生意要做,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加上宣武军各州县都驻有重兵,银行的现银也都存放在州衙的府库中,安全情况几乎不用考虑。虽然现在交易额不是很大,但大梁银行开业一个月以来,业务量还是稳步上升的,虽然这一个月以来除去给聘用的那些账房先生开工资以外,盈利微乎其微,可这已经出乎了朱温的预料之外了,他原本打算的是前三个月都要亏损的,照这么看的话,第二个月就可以盈利,半年后利润就将会十分可观。

第262章 翠红楼逢故人() 
现在的朱温可说是一帆风顺,各方面的建设也都初具规模。唯一的一点就是马上就要过年了,家眷都在汴州大梁,而自己却身在亳州,身边没有一个体己的人。虽然在亳州也有那么几个丫鬟照顾,可毕竟都是一些庸脂俗粉,虽然有时候她们看向朱温的眼光也都火辣辣的,似乎巴不得这个老婆不在身边的年轻的节度使大人能够把自己收入房中,虽然未必能有什么名分,可她们还是时常心中有着这些不同寻常的想法。

    朱温可并不是这种随便的人,虽然很久没有碰过女人了,可他还是不会轻率的收女子入房,或许这就是朱温的与众不同之处吧。这时候他似乎有些后悔没有答应朱老夫人的提议把韦凤带来了,虽然未必非要跟她鱼水之欢,能有个体己的人聊聊天也是不错的嘛!

    这日已经是腊月二十九,明日就是除夕了,由于庞师古要负责亳州的防务,朱温就带着张虔裕和氏叔琮两人准备在街上溜溜,顺便看看年关将近的亳州城,看看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了解一下民生也是好的。

    由于朱温占领亳州以后主要是以安抚为主,亳州百姓的生活几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朱温也曾经想过效仿二十一世纪的经营理念,找一批青春靓丽的女子来负责银行的具体业务处理,可古代的女子大都没有读过什么书,虽然唐朝是女子比较开放的时代,可男女平等这种观念无疑是天方夜谭。

    即便是读过书的女子也大都是大户人家的大家闺秀,肯定不屑于在银行中做个小职员挣这几个小钱儿的。所以朱温的这个想法只能先放一放了,他想着是不是要建几所官办的学校,学校里可以男女都可以进去学习。

    但这也只能是一个暂时的想法,一时半刻还不能进入实施,如今战事十分紧张,黄巢和秦宗权的军队还有二十万之多,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打过来了,不把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解决掉,朱温是寝食难安啊。

    虽然已经是黄昏十分,可城里很多大户人家都在家门口点了大红灯笼,一片喜庆气象。

    朱温几人逛了一下午,也有些饿了,就到一家酒楼上去小坐一会儿,顺便喝几杯水酒,弄几个小菜,来祭一下五脏庙。

    他们三人在一个二楼靠窗的位置坐下,顺便能够从窗口看见亳州城的夜景,和街上往来的人群。朱温端着酒杯轻抿了一口,看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街上充斥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朱温正在感受着这种喧闹中的温馨的时候,旁边一桌客人的谈话声传到了他们的耳朵里。

    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商贾模样的人道:“老李你听说了吗?今天翠红楼的小梅姑娘要出台表演了,这可是每隔十天才有的机会啊,小梅姑娘那歌声真是没的说。也不知小梅姑娘什么时候能开始接客,这要是能跟小梅姑娘一番云雨的话,花再多银子我也愿意。”

    那被称作老李的人也是一身绸缎,脑满肠肥,呵呵笑道:“这小梅姑娘年纪不大,还是个清倌人,来亳州时间不长,可就这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红遍了整个亳州城,想打她主意的可不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