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颠覆晚唐 >

第273部分

颠覆晚唐-第273部分

小说: 颠覆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令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甚至把整个幽燕地区的青壮年全部编入军队,穷兵黩武,曾数次攻击魏博镇的罗绍威和成德镇的王镕,都被朱温麾下大将葛从周击退。

    刘仁恭还与北方的契丹开战,这时的契丹还没有统一,各部落之间互不统属,可汗痕德堇软弱无能,数次都被刘仁恭战败,就连儿子也被刘仁恭生擒,耶律阿保机见痕德堇可汗过于软弱,就蛊惑各部落首领要推翻痕德堇的汗位,另一方面暗自发展自己的势力。

    可他想不到的是另外一股人马闯入了北方的草原,这股人马不但有草原民族的齐射,还有他们所不具备的优点,就是他们都受过统一的训练,彼此之间配合默契,数次交锋就把还处在一盘散沙状态的契丹族杀了个打败。

    这股势力就是李克用的沙陀军,他们是突厥人的后裔,突厥人曾是草原上的王者,那个时候作为鲜卑人后裔的契丹人还是突厥人的附庸,他们对突厥人有一种天然的恐惧,就好像是二战以后英国人见了德国人就害怕是一个道理。所以李克用很快的就控制了北方的草原。把契丹人赶到了更加寒冷的极北之地。

第410章 免赋税() 
当时的草原上,突厥族已经没落,吐谷浑也被李克用打败,回纥人也已经风光不再,就是那曾经辉煌一时的渤海国也逐渐走向没落。

    渤海国曾经是靺鞨民族建立的国家,本来国号为震,在李唐鼎盛的时期依附于唐朝,唐玄宗封其国王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靺鞨人已渤海为号。后来改为渤海国,全盛时期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地域辽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

    由于两百年来渤海国一直与李唐王朝关系密切,所以其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不可避免的受到李唐王朝的影响,李唐王朝由盛而衰,渤海国同样也没有逃掉这历史的规律,曾一度辉煌的渤海国这些年来屡屡被契丹人的游骑袭击,已经过惯了安逸日子的渤海国人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对手,被契丹人抢去了大批的牛羊和粮食。

    渤海国人虽然也是以靺鞨族人为主,但还有很多回鹘人、韦室人、高句丽人还有契丹人,这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他们大多数人居住在辽河以东地区。从唐朝引进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不但畜牧业发达,就连农业也是相当发达的。所以他们不但有大群的牛羊,还有充足的粮食,黑土地上的小麦产量很高。

    充足的粮食对游牧民族的诱惑很大,所以新近崛起的契丹人老是打渤海国的主意,可这时的渤海国已经风光不再,根本不是契丹人的对手,屡屡败于契丹人之手,他们向李唐求救,可这时的李唐王朝更是自顾不暇,哪里有闲工夫去远征塞北?

    就是朱温也没有那个功夫去理会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渤海国,毕竟这时北方还刚刚平定下来,百姓需要休养生息,长期的战乱造成的损失不是一时半刻能够平复的了的。

    朱温知道,不用他去对付契丹人,李克用到了塞北之后,一定会与契丹人发生冲突,毕竟一山难容二虎,耶律阿保机与李克用都是当世枭雄,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们在互相攻伐的同时也必将损耗兵力,这正好让朱温可以座山观虎斗,何乐而不为呢?

    更何况渤海国虽然没落了,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三方面的局势很可能在北方的草原上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如果他们在草原上互相攻伐,就有可能让朱温有足够的时间来先平定南方,之后再顾及北方。

    这也是华夏民族长期以来襄外必先安内的政治策略,说实在话,这种策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还是有其必行的理由的,如果连自己都顾及不了,哪里有力量来对付塞外的事情?

    就在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在塞外争雄的时候,朱温在北方正在搞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煤矿、钢铁、石油等等的资源相继被开发,这样一来原有的交通工具就明显的不够用了。

    是以朱温迫不及待的研制了蒸汽机,并用于火车上,并修筑了第一条南北交通的火车道,从魏州(河北大名附近)向南一直经过汴梁宋州再到徐州,在经过与杨行密的协商之后,把铁路修到了扬州,大大加强了南北的交通运输能力,可以吧北方优秀的工业产品和煤炭等矿产运往南方,而南方的丝绸、瓷器、茶叶还有大批的粮食运往北方。

    一时间华夏民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又回到了太平盛世的局面。

    这些天来朱温忙的晕头转向,他的得力谋士敬翔、李振、韦肇等人也都一个个忙里忙外不得空闲,但他们一个个看着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心中充满了喜悦,虽然很累,但还是乐此不疲。

    朱温的二儿子朱友文善于理财,索性朱温就任命他为盐铁使,负责全国的财政,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大企业都直接掌握在朱温的手中,所以钱财当然是滚滚而来,所以现在府库中根本不却银子。

    朱温甚至推出了免却天下百姓的赋税的举措,让百姓们不需要交赋税,所有的各级政府的收入全部由各大企业的利润里面支付。当然那些有钱的大户人家还是要交税的,这一点与以前李唐王朝的执政方针刚好恰恰相反,以前的政策是百姓们都要交各宗各样的赋税,而那些有钱人一般都是有功名在身的,或者是与有功名的人事至交好友的,他们都不需要交赋税,因为那时候真正要交税的人大多都是穷人,越有钱的人根本就不用交税,

    这种政策可想而知,不把平民百姓逼迫反了才是怪事呢。

    可现在朱温却把二十一世纪的新政策用到了那个年代,百姓们听说不用交赋税,一个个高兴的跟什么似的,民间甚至把朱温当成了活菩萨来供奉,他们真的无法想象,自己可以不用交赋税,在他们的想象当中,以前当官的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名目来收税,可现在竟然干脆把赋税免了,这怎能不让他们高兴?

    以前农民种地,每次都是粮食打下来之后要先上缴一部分给官府,因为这是赋税,他们千百年来已经对这种政策视为想当然的现象,从来没有奢望官府能够免去他们的税收,这让他们心里在高兴的同时有有些不敢相信。

    不管是乡间小路上,或者是城里的茶馆酒肆之中,每每都能听见有人在谈论这个事情,农民种地可以免去赋税,可那些拥有大批土地的人却不能免税,因为他们有钱,这是朱温的说法。

    一次在朝堂之上,一个文官义愤填膺的道:“这简直是胡闹,让小民们不交税,反倒让士大夫们交税,这成何体统?”

    李晔听了也是频频点头,可他虽然有心支持他的观点,却怕朱温不答应,当时就把眼睛看向了朱温,朱温道:“小民们连饭都吃不上,你让他们再去交税,岂不是想让他们饿死?而所谓的士大夫,他们大多有良田千顷,家财万贯,让他们拿出一些钱财来支援国库有何不可?”

    那文官道:“自古以来哪里见过让士大夫来交税的?哪里有这个道理?如果都这样的话,大家不如都辞官归田的好。”

    朱温冷哼一声道:“做官的不理百姓疾苦,回家种田也无不可!你们想一下,当初如果不是赋税过重,百姓们也不用流离失所,更不用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当年正是因为过重的赋税,才导致了黄巢之乱,让天下几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可如果免去了百姓的赋税,百姓们能够吃饱饭,就能够安安稳稳的过太平日子,我们为政的就是要让天下人都能够吃饱饭。”

    朱温凌厉的目光扫视过各位大臣,接着道:“让有钱的人交赋税,让没钱的人不用交赋税,这只是第一步,以后还要实施更进一步的政策,就是做官的人不能置办田产,这也是当年黄巢在广州时提出的观点,或许大家都未必赞成,但我还是要说,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就无法让天下太平!”

    朱温的话掷地有声,一句句话仿佛如有金石之声一般,敲击着文武百官的心,一时间没有人说话,没有人敢说话,这些话已经出乎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可朱温是什么人?梁王,手握重兵的梁王,更是能够给他们这些人提供衣食住行等所有东西的衣食父母,如果没有朱温,他们这些所谓的官员连天子的安全都顾不了,哪里有权利去讨论什么人用交税,什么人不用交税的问题?

    朱温见一时间没有人说话,他把眼睛缓缓的移到了宰相崔胤的脸上,崔胤是朱温的铁杆支持者,并不是因为崔胤对朱温有多崇拜,更不是因为崔胤忧国忧民,而是因为他知道现在朱温能够决定所有官员的前程,就像当年的曹操,甚至连天子的生死都掌握在他的手里,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崔胤哪里管得了什么人交税,什么人不用交税的问题?他虽然也有田产,而且有很多,即便是让他拿出一些来交税,他虽然有些心疼,但相对于能够从朱温这里得到的好处来说,那交出去的赋税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所以崔胤当即附和道:“启禀皇上,臣以为梁王所说的方法很好,我举双手赞成,我身为宰相,俸禄已经足以养家糊口,可家中还颇有一些田产,每年也能收入万贯左右,就是让我每年拿出两千贯出来捐献入国库,有何不可?虽然看上去我吃了些亏,但依旧有八千贯钱的收入。可百姓们每年的收入也就是那么两三贯钱,你让他交出几百文钱的话,他们都会很是肉痛,为什么?因为他们本身就没有什么钱。与其从那些吃不饱饭的人手里面抠那么可怜巴巴的几个小钱儿,何不让我们这些有钱的人来拿出一些钱来?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第411章 预料之外() 
张浚也跟着附和,道:“梁王与崔相说的有理,臣也赞成,臣家中没有多少田产,不过臣也可以答应每年交一千贯钱入国库,为国分忧是我们的职责,我们做臣子的责无旁贷。”

    张浚也不是傻子,他们每年的俸禄虽然不是很多,但数千两银子还是有的,家中的开销和应酬虽然很多,也未必能够花销的了那么多钱,更何况家里的田产也确实不少,每年的收入一万贯那是往少了说的,崔胤家的田产每年的收入几乎有五万贯,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情,其实让他每年拿出一万贯他都不会反对,他主动说拿出两千贯,不过是为了走个形式而已,更可以在朱温面前表示一下忠心,何乐而不为?他张浚当然也不会甘居人后,是以也出言附和。

    既然两位宰相都答应了下来,其他的官员就更加不敢妄加议论了,毕竟朱温这人惹不起,两位宰相也惹不起,既然他们三个人全部同意,这些文武百官也不敢说什么了。他们想想也是,不就是千八百贯钱吗?何必因为这点儿小钱儿来得罪朱温这个煞星呢?到时候别惹怒了他直接被抄家了就得得不偿失了。

    当即一众文武全部纷纷附和,他们也都不是不知好歹的人,更何况不就是出点钱吗?更何况他们别的没有,就是有钱,更何况出这点儿钱也不是很多,几千贯而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温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那就这么定下来了,其实这种事情并没有你们想想的那么严重,人与人都是平等的,士大夫是人,平民百姓也是人,士大夫和乡绅们有钱,让他们缴纳一些赋税对他们并没有多大的影响,而平民百姓本身就吃不饱穿不暖,再让他们交赋税岂不是把他们往绝路上推?”

    朱温扫视了大家一眼,见所有人都没有意见,最起码表面上没有意见,朱温也没有指望这些所谓的文武官员能够有什么实质性的作为,当即接着道:“真正的施政方针要让众生平等,逐渐消除贫富差距,让所有人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如此则民心思定,天下才能太平。你们不要看各地流寇四起,那是因为他们没有饭吃,这才会导致他们不得不揭竿而起,铤而走险。可你们看看为什么宣武军没有流寇?因为这些年宣武军的百姓都有饭吃,其实百姓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让他们吃饱饭,他们就会很满足了。”

    朱温豁然转身,面向唐昭宗李晔,朗声道:“臣斗胆,为民请命,望陛下能够顺从民意,救百姓与水火。”

    李晔心中暗叹一声,心道:你们都已经定下来了,这才来问我的意见,我说与不说还有什么意义?

    虽然心里这么想,可表面上李晔还是做出一副悲天悯人的样子,道:“梁王体恤百姓,实乃百姓之福,我若不准的话,岂不让天下百姓骂我做昏君吗?明日即让舍人院出告,免除各郡州农户的各项赋税”

    各文武百官山呼万岁,就算是退了朝。

    李晔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