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颠覆晚唐 >

第290部分

颠覆晚唐-第290部分

小说: 颠覆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章也道:“刘将军之言有理,渤海国两百年来一直与中原来往频繁,虽然他们是靺鞨族的后裔,却一直以仰慕我们中原的文化,就连国家的制度和政策也与我们中原别无二致,可契丹却是未开化的民族,现在也想妄自称王称霸,还他娘的什么天皇王,依我看我们直接挥师北上,打的他姓耶律的找不到北,看他还敢不敢称帝!”

    王彦章本就是一个粗豪汉子,这时激愤之下竟然在皇上面前口出污秽之言,说完之后心里就有些后悔,刘鄩急忙道:“王将军,皇上面前,怎么能说这种市井之言?你身为大将,怎可像那泼妇一般?”

第434章 战歌精忠报国() 
王彦章这才知道在皇上面前不该说话如此粗鲁,不由的干笑了两声,挠了挠脑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末将一时疏忽,还望陛下莫要见怪。”

    朱温笑道:“王将军生性耿直,没有什么心机,有什么说什么,何罪之有啊?好男儿正应该如此,有什么就说什么,憋在心里的话,憋也憋死了。”

    朱温的话让很多武将都感到很是舒服,毕竟武将们都是常年征战沙场的人,就是想让他们文雅也未必文雅的起来,特别是那些经常冲锋陷阵的将士,比如李思安、王彦章、夏鲁奇、张存敬等人,现在张存敬坐镇雁门关,所以并未出席这次会议。

    这一次契丹和李克用的动向就是张存敬用快马送到汴梁的。

    众武将都主张远征塞外,虽然渤海国一向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可他毕竟也是大梁的属国,在朱温登基的时候也表示了臣服,并送了大批的贺礼和朝贡,如果大梁王朝刚刚建立,就眼睁睁的看着这个属国被人攻占,岂不让天下其他属国心寒?

    除了渤海国,大梁周边的属国还有交趾、南诏、吐蕃、回鹘,高丽、新罗、百济(均在朝鲜半岛)、日本、泥婆罗(今尼泊尔)、骠国(今缅甸)、赤土(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诃陵(今印尼爪哇)、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狮子国(今斯里兰卡)、大食(今阿拉伯)、波斯(今伊朗)等国家也都与中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常年有商旅往来。

    这些小国在盛唐时期也曾是李唐的属国,年年派使节前来中原朝贡,商旅更是络绎不绝,最近几年由于中原战乱不断,这才让周边的属国大都脱离了李唐的控制,逐渐独立起来,可他们依赖中原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还有茶叶、瓷器、丝绸等东西,是以虽然在战乱之中,依旧有少数行商不远万里来到中原进行贸易,更有一些人埋骨于这场战乱。山口梅子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当年他在广州城被朱温攻破的时候,死于乱军之中,而下达屠城命令的人就是朱温。

    可朱温也是无心之失,当时由于朱温的二哥朱存为了救朱温,而战死在广州的瓮城之中,朱温在急怒攻心之下才下达了屠城的命令,让广州这个国际性大都市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幸亏黄巢及时赶到,才制止了朱温的进一步屠杀,而当时死于战乱的人也不下两万。

    每一次朱温响起那场屠杀心里都有些不是滋味,因为朱温知道,每一个人无论贵贱都有其对生存的权利,谁也没有权利以任何理由来剥夺别人的生命,可在战乱年代,人的生命就是如草芥般不值钱。

    如今渤海国被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联手围攻,渤海国国主大玮瑎派信使求援,朱温不得不发兵,虽然中原的战乱刚刚平定,正需要休养生息,可他更知道这时如果他不派兵救援渤海国的话,以后大梁王朝在其他小国眼中的地位就会一落千丈。也不会再有小国来依附大梁王朝成为属国。

    可在朱温更加清楚的认识到远在辽东的渤海国在底层士兵的眼中并不是中原的领土,跟他们没有丝毫的利益关系,士兵们在保家卫国作战的时候可以表现出过人的勇猛,但在远离他乡作战的时候却未必能够有平时一半的勇气,这一点朱温比任何人都清楚。

    历史上很多次的远征军都损失惨重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对作战动机的缺乏,所以士气也不能有效的够提的起来。所以很多的远征行动都是以失败告终,包括隋末隋炀帝的三次远征高句丽行动,虽然都是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去攻打相对弱小的国家,却每一次都是伤亡惨重,并直接导致了大隋王朝的灰飞烟灭。

    所以朱温要么不出征,既然出征就一定大胜,而不能是惨胜,这就要让士卒们对渤海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让他们了解到渤海国也是大梁王朝的领土,渤海国的国王不过是大梁王朝任命的渤海郡王,渤海国的国土其实是大梁王朝的领土忽汗州,而渤海国的国主是大梁的忽汗州都督。

    所以朱温在出兵以前先让各军的长史、参军等人向士卒们宣传关于渤海国是大梁王朝的一部分的知识,就像当年毛爷爷要决定抗美援朝的时候做的一样,说朝鲜人民是中国人民的好兄弟等等是一个道理。

    一时间各军营掀起了一股渤海风,几乎人人见面都谈论渤海,或者有的人说忽汗州,把忽汗州当做大梁王朝的一份子,就好像这渤海国成了中原人民多年未见的远亲一样亲切。

    这时朱温再让人把渤海国正在被沙陀人和契丹人围攻的消息放出去,一时间各营将士纷纷表示要挥师北上,把沙陀人和契丹人赶离辽东。有些低级将领纷纷向上司请战,士卒们也都热血沸腾。

    朱温见时机成熟,就在大校场校阅三军,朱温身穿明黄色重铠,站在高台上,看着校场上一眼望不到变的士卒,他心情激荡,高声道:“兄弟们,你们都是大梁王朝的健儿,是保家卫国的勇士,而现在我们的好兄弟忽汗州的百姓正在被沙陀人和契丹人围攻,残暴的沙陀人和契丹人正在掠夺他们辛勤耕作的劳动成果,正在烧毁他们的房屋,抢走他们的妻女,把他们变成草原上的奴隶,你们说我们该怎么办?”

    朱温内力充沛,这番话是他用内力发出去的,几乎数万人马都听的清清楚楚,一时间三军将士一起呐喊:“赶走残暴的契丹人和沙陀胡虏,救出忽汗州的同胞,保家卫国,保家卫国”

    一时间朱温也被数万将士的呐喊声所感染,心情激荡之下,不由的唱出了屠洪纲的那首精忠报国。

    “狼烟起江山北望

    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心似黄河水茫茫

    二十年纵横间谁能相抗

    恨欲狂长刀所向

    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

    何惜百死报家国

    忍叹惜更无语血泪满眶

    马蹄南去人北望

    人北望草青黄尘飞扬

    我愿守土复开疆

    堂堂中国要让四方

    来贺”

    歌声苍凉悲壮,却又不乏一股浓浓的豪情,加上朱温年轻的时候本就喜欢没事的时候哼几句,这时身居高位,唱出这种豪情万丈的歌曲自然有一股大气磅礴的气势,一时间众文武百官和校场上的数万将士都被这歌声中的豪情所迷醉,深深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这一刻朱温也第一次被这歌声中的豪情所感染,以前他也曾不止一次的唱过这首歌,却从来没有今天唱的这么好过,也从来没有唱的这么投入过,估计就是原唱听见也会羞愧无地。

    朱温的长子朱友裕颇通音律,他听父亲唱了一遍之后,父亲再一次唱第二遍的时候他迅速跑到校场的高台上,擂起了战鼓,雄壮的战鼓声配合着朱温的歌声的韵律,更增加了感染力。

    朱温内力悠长深厚,他的歌声即便在战鼓声中依然是那么的清晰、高亢,更加的具有煽动性。

    这一次阅兵,让朱温这个大梁王朝的开国帝王再一次成为了全军士卒的偶像,以前朱温在很多士卒的眼中不过只是一个统帅,一个帝王,却总是高高在上的存在,经过这一次阅兵,很多士卒都把朱温当成了一个可以为其效死的朋友和亲人。

    他那苍凉悲壮的歌声彻底的把士卒们的心征服了,到最后将士们纷纷高声应和“何惜战死报家国我愿守土复开疆”

    这次阅兵的效果相当的成功,就连皇后和几位重要的嫔妃都知道了这件事,张小惠和黄颖等人在后宫都齐声夸奖朱温厉害之极,不但行军打仗厉害,说道鼓舞士气那也是别人拍马也追不上的。

    张小惠笑道:“真没想到,以前也没怎么听他唱过歌,竟然在万马千军之前能够引吭高歌,并让数万将士轰动莫名,实在是让人想不到,不行,等他回来也要他在我们面前唱一遍,让我们姐妹几个也听听陛下的歌喉有多感人。”

    当天朱温回到后宫之后,张小惠这个皇后起头,黄颖、韦凤等人也跟着瞎参乎,非要朱温唱一下那首歌给她们听听,也让她们感觉一下朱温的歌声是什么样子。朱温被他们纠缠不过,只得答应,不过他没有唱那首精忠报国,而是唱了另外一首屠洪纲的霸王别姬,这首歌高亢时风雷并起,温柔时缠绵悱恻,更加符合众女子的胃口,一时间后宫中的众女也都陶醉在这美妙的歌声中。

    从那一天起,朱温不但是大梁王朝的帝王、第一猛将,还是一位音乐天才,有专门的礼乐官把朱温哪天在校场上唱的那首精忠报国编了曲,做为梁军的战歌,在军中广为传唱

第435章 加特林机枪() 
大梁开平二年五月,镇远大将军朱珍率领五万精锐出飞狐口,一路北上,六月底抵达龙泉府附近,与契丹的二十万大军接触。

    耶律阿保机麾下的那些叶护、伯克等人见梁军就来了五万人,一个个都嗤之以鼻,他们麾下有二十万大军,而且大部分都是骑兵,而对方只有五千骑兵,其余四万多人全是步兵,这点儿人马千里奔袭想救援渤海国,简直是痴人说梦。

    可耶律阿保机可不敢大意,耶律阿保机的皇后述律平也不敢大意,一直以来耶律阿保机做任何事情都要征求述律平的意见,所以这一次也不例外。

    述律平道:“大王,我们麾下兵马虽多,可都是草原上的牧民,在边境劫掠一些百姓还可以,真要跟中原的官军对敌的话,未必能够讨得好处,加上梁军向来以强悍著称,李克用在河东经营近二十年,都被朱温的梁军轻易的赶了出来,你想那梁军是好惹的吗?”

    这一点耶律阿保机当然知道,可现在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已经称帝,如果就此退兵的话,各部落的将士们怎么看?他可不想让自己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人马再一次成为一盘散沙,他知道,如果契丹人不团结起来的话,永远也只能在贫瘠的草原上奔波。

    他既然称帝,既然敢打渤海国,就有面对梁军的胆量,就有与不败的梁军一战的勇气,无论成败,他都要放手一搏。

    他之所以把战场选在龙泉城下,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的目的是南下,占领中原的花花江山,那里有的是粮食和金银珠宝,有的是如花的美女,有的是草原上稀缺的绸缎和茶叶。可他知道如果自己千里奔袭中原,一旦战败,可能连返回草原的机会都没有,既然一战在所难免,不如把战场选在自己的地盘。

    这些年来中原征战多年,正是自己崛起的良机,如果放任中原休养生息的话,不出五年,中原在朱温的治理下一定会像当年的大唐王朝一样强盛,到那时,自己的契丹只能向中原称臣。这当然不是他所想要看得到的。

    耶律阿保机自幼生活在契丹贵族家庭,契丹各部落之中经常互相厮杀争夺牧场和牲口,甚至是女人,每年都有小的部落被强大的部落吞并,血腥的杀戮不止一次的在草原上上演,不是面对异族,而是自己人的互相争夺,因为物资的匮乏,粮食的短缺,还有草场资源的不足,加上草原上各部落人口的增加,都让各部落的物资显得那么的不足,他们迫切的需要通过杀戮和掠夺来维持下去。在杀戮中人口就会锐减,各种资源才会变得充足,这就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自然规律。

    草原上也曾以这种方式几度繁荣又几度衰落,每次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物资匮乏都要引起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很多时候他们都会选择南下,与中原争锋,数次塞外民族的南下都是出于这种原因。汗时的匈奴、南北朝时的五胡乱华、隋唐时的突厥都曾因为草原上匮乏的资源和落后的生产力而不得不南下与中原争锋。

    可最终的结局不是被赶回塞外就是被汉人悠久的文化所同化,这时候的草原上有契丹、沙陀、鞑靼、室韦、回鹘,还有靺鞨族人的渤海国,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人都在这一块草原上放牧,不时的因为肥美的草场而相互拼杀。他们为了有限的资源而不得不通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