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抗日之不败战神 >

第180部分

抗日之不败战神-第180部分

小说: 抗日之不败战神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雨在花台方面,日军两个师团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协同攻击,将中国守军第八十八师右翼第一线阵地全部摧毁,第八十八师残部只好退守到了第二线阵地。当天夜里,日军第十八师团就占领了芜湖。

    十二月十一日,日军第十六师团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国军队阵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区,教导总队坚决抗击。

    激战终日,日军毫无进展,惟其右翼部队攻占了第2军团防守的杨坊山、银孔山阵地,进至尧化门附近。

    日“上海派遣军”为使其第十六师团进攻容易及适时切断守军的东退道路,又从正在镇江等船渡江的第十三师团中调山田支队,从第十六师团右翼加入战斗,向乌龙山、幕府山炮台进攻。

    日军第十军的第一一四师团及第六师团主力继续攻击雨花台,而中国守军第八十八师的第二线阵地又被摧毁,守军被迫据守核心阵地。

    日军第一一四师团右翼部队开始攻击中华门,城门被炮火击毁。少数日军一度突入城内,但被中国军队第八十八师据守城垣的部队歼灭。

    日军第六师团左翼部队之一部沿长江东岸北进,在上新河击退宪兵教导二团的一个营,占领了水西门外的棉花堤阵地。日军国崎支队在当涂北慈湖附近渡过长江,沿西岸北进,向浦口运动,占领芜湖的日军第十八师团因转用于杭州方面,不再参加进攻南京的作战。

    武汉大本营对南京的战况极为关注,每日均有询问及指示的电报,当发现撤至南京部队的战斗力及士气已远不如淞沪作战,南京外围主阵地带仅防守两三天即告失守,而复廓阵地立足未稳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敌突破、迫逼城垣时深感形势严峻;当得知当涂附近已有日军渡江时,更感局势危急。

    为避免南京守军被敌围歼,老蒋于十一日中午考虑令南京守军撤退,遂令时在江北的顾祝同以电话转告唐生智。顾要唐当晚渡江北上,令守军相机突围。

    唐生智由于自己曾力主固守,现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后责任难负,因而要求必须先向守军将领传达清楚最高统帅的意图后方能撤离。当晚,老蒋致电唐生智:“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唐生智于当夜与罗卓英、刘兴两副司令长官及周参谋长研究后,决定于十四日夜开始撤退。遂于十二日凌晨二时许召集参谋人员制订撤退计划及命令。

    十二月十二日自拂晓起,日军即集中炮兵及航空兵火力对复廓阵地及城垣发动猛攻。

    城南方面,战斗至上午十时前后,雨花台阵地被日军攻占。

    防守该地的中国守军第八十八师第二六四旅残部因中华门城门已经堵死,无法退入城中,遂在敌火力下作横向移动,沿护城河绕城北进,伤亡甚大。

    日军占领雨花台后,居高临下,加强了对中华门的火力袭击。第八十八师第二六二旅部分官兵坚守城垣阵地,奋力阻击;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率师直属队及第二六二旅一部兵力擅自向下关退却,企图渡江北撤,在挹江门内被第36师师长宋希濂劝阻,仍返回中华门作战。

    城东方面,日军第十六师团仍在孝陵卫西山及紫金山一带激战。“上海派遣军”因第九师团在光华门一带遭守军反击后顿兵城外,毫无进展,于十一日命控制于苏州附近的机动部队第3师团迅速前进;于十二日晨令第九师团停止进攻,进行整顿,令第三师团由第九师团左翼加入战斗,向城垣进攻。

    中午前后,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下,中华门及其以西城垣数处倒塌,一部日军在炮火掩护下由缺口突入城内。第八十八师遂即撤走。当时中华门内大批居民为逃避炮击和日军,纷纷向城北部难民区逃跑,与溃退的散兵拥挤在街道上,城中秩序开始陷于混乱。

    卫戍司令部为了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撤退,于十四时指示第三十六师负责维持城中及下关的秩序。

    但此时日军第六师团一部已突入至中华门内,第十六师团及第三师团已逼近中山门及光华门,第六师团左翼旅已逼近水西门。

    中国守军第二军团退至乌龙山,教导总队退至紫金山,第七十四军派人去三汊河架设浮桥,企图渡江撤退至浦口,被第三十六师制止,南京守军已开始呈动摇态势。唐生智等决定改在当夜撤退。

    老蒋虽然致电唐生智,令其在不能持久时相机撤退,但总从政治方面考虑较多,希望能多守一段时间,因而在十二日又以致函形式致电唐生智、罗卓英及刘兴,提出他自己的企望。

第363章 撤离南京() 
十二月十二日下午十七时,南京卫戍司令部召集师以上将领开会,布置撤退行动。唐生智首先简要地说明当前战况,询问大家是否还能继续坚守,与会将领无一人发言。唐生智遂出示老蒋的命守军相机撤退的电令,即由参谋长周斓分发了参谋处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围计划。

    南京卫戍司令部突围计划的基本精神是大部由正面突围,一部随司令部由下关渡江。

    但在书面命令分发后,唐生智又下达了口头指示,规定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第七十四军及教导总队“如不能全部突围,有轮渡时可过江,向滁州集结”。

    这就大大降低了命令的严肃性,也为不执行命令制造了借口,以致计划中规定的由正面突围的部队,除广东部队第六十六军及第八十三军之大部按命令实施突围外,其余各军、师均未按命令执行。

    有口头指示为依据的部队,必然一起拥向敌人尚未到达的下关,以便迅速、安全地渡江北撤;许多未接到撤退命令的部队因发现友军撤退而撤退。虽接到命令而并不知道撤退计划详情的旅、团长们也都认为上级既然要军队撤退,在下关必然已准备好大量渡江工具,因而亦皆拥向下关。

    自行决定由下关渡江的军、师长大多未按命令规定的时间开始撤退,而是在散会后立即部署部队撤退。有的单位在接到命令前即已撤走。

    如卫戍司令部第2军团负责固守乌龙山要塞以掩护其他部队撤退和突围,应最后撤退,但徐源泉于十二日下午即率其第四十一师和第四十八师从周家沙和黄泥荡码头,乘坐其预先控制于该处的民船最早渡至江北,经安徽去江西整顿。

    乌龙山要塞部队在徐源泉部撤走后,也于当晚毁炮撤去江北。有的将领只向所属部队打撤退电话,或回去安排一下撤退事宜就脱离部队,先行到达下关,随同卫戍司令部及第三十六师乘渡船先到江北。

    如第七十一军军长王敬久、该军第八十七师师长沈发藻等根本未回指挥所;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回到富贵山地下室指挥所后告知幕僚撤退任务,即留参谋长邱清泉处理文件等,自己单独先去下关;其第二旅旅长胡启儒得知撤退消息较早,不等会议结束,即以奉命去下关与第三十六师联系为由,电话通知其第三团团长代行旅长职责,独自先去下关。

    由于城中各部队多沿中山路向下关撤退,而挹江门左右两门洞已,长谷川部队在南京中华门外准备总攻击经堵塞,仅中间一门可以通行,各部争先抡过,互不相让,不少人因挤倒而被踩死。

    如教导总队第一旅第二团团长谢承瑞,在光华门阵地上曾英勇地抗击日军多次冲击,却在挹江门门洞内被拥挤的人群踩死。有的将领,如第八十三军第一五六师师长李江见城门无法挤过,就从门东侧用绑腿布悬吊下城出走。

    下关情况更为混乱,各部队均已失去掌握,各自争先抢渡。由于船少人多,有的船因超载而沉没。大部官兵无船可乘,纷纷拆取门板等物制造木筏渡江,其中有些人因水势汹涌、不善驾驭而丧生。

    因乌龙山要塞守军撤走,原停泊于草鞋峡、三台洞(燕子矶南)的“文天祥”鱼雷快艇中队也于十二日夜驰去大通,十二月十三日拂晓,日军山田支队未经战斗即占领了乌龙山;日海军舰艇通过封锁线到达下关江面,日军第十六师团一部亦乘舟艇进至八卦洲附近江面,大量正在渡江的中国军队官兵被日海军及第十六师团的火力和舰艇的冲撞所杀伤,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即死于半渡之中。

    与此同时,日军各师已分由中山门、光华门、中华门、水西门等处进入南京城内;原在镇江的天谷支队已渡过长江,正向扬州前进中;国崎支队已至江浦,正向浦口前进中。已渡至江北的中国军队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撤退。

    十二月十四日,根据中国大本营的指示,唐生智在临淮关宣布南京卫戍司令长官部撤销,撤至江北的卫戍军部队改隶第三战区。南京保卫战基本结束。

    从十二月十二日下午开始,南京卫戍军各部队撤退及突围的情况大致如下: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副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及长官部官兵,十二日晚从下关煤炭港乘预备的小火轮渡江至浦口,得到日军已至江浦附近、正向浦口包围的情报,遂徒步向扬州顾祝同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靠拢。

    十三日七时到达扬州时,顾祝同及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已移驻临淮关,临行时留下6辆卡车。唐生智等主要官员及卫队乘汽车至滁州转火车,于当晚到达临淮关。

    在司令部渡江后,第七十八军、第三十六师亦于煤炭港分批乘船渡江,至乌衣集结,尔后乘车去蚌埠,又转信阳去江西萍乡整顿。

    在叶肇及邓龙光两军长参加会议后,第六十六军及第八十三军(均为广东部队)共同研究决定:不遵守唐生智令第八十三军掩护其他部队突围后再于次日晨六时突围的命令,两军由叶肇统一指挥,按计划由正面突围,向指定地点转进,当即下令各师“按一六零、一五九、一五六、一五四师之顺序,由太平门突围,经汤山、句容向安徽宁国集中”。

    十二日二十时前后,除一五六师因未接到命令外,其他三个师先后通过太平门,途经岔路口、仙鹤门、东流等地时,均遭日军阻击,第一五九师代师长罗策群率队冲击时阵亡。

    拂晓前到达汤山附近时,又遭日军第十六师团主力的猛烈攻击。部队逐渐失去掌握,各自为战,数百人或数十人一队,分头向指定地点转进。叶肇、邓龙光与各自的部队失散,均换着便衣突过日军包围圈。

    十二月二十日前后,各师大部分别到达南陵、歙县。第六十六军参谋处处长郭永镳在九华山一带收容失散的官兵约一千三百余人,临时编为三个营,一九三八年一月上旬,他们到达宁国附近归队。未接到命令的第一五六师师长李江率队与教导总队等一同撤至下关,部分官兵渡过长江,辗转归队。

    南京卫戍军的其他各部,均于十二日下午和夜间拥至下关。第七十四军组织较好,又掌握有一艘小火轮,约有五千人渡过江北,其余部队仅有一部得以渡江,大多留在江南,遭日军杀害。

第364章 徐州会战() 
当南京城破了以后,原本坚守南京城光华门阵地的新一团,被日军打得狼狈不堪,只能够跟随着大部分渡过长江往北撤退,突破日军的封锁线。

    当时,作为新一团团长的孙文武,只带领着不到二百人,也就是一个连的兵力,跟随着突破日军包围圈和封锁线的大部队,朝着徐州的方向撤退,到了徐州附近以后,休整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补充了上千人的兵力,以及武器弹药,重新恢复了新一团的编制。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侵略华东的日军侵占南京后,第十三师团北渡长江,进至安徽池河东岸的藕塘、明光一线;侵略华北的日军第十师团从山东青城、济阳间南渡黄河,占领济南后,进至济宁、蒙阴、青岛一线。

    日本大本营为打通津浦铁路(天津…浦口),使南北战场联成一片,先后调集八个师团另三个旅团、两个支队(相当于旅团)约二十四万人,分别由华中派遣军(一九三八年年二月十八日由华中方面军改编)司令官畑俊六和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指挥,实行南北对进,首先攻占华东战略要地徐州,然后沿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西取郑州,再沿平汉铁路(北京…汉口)南夺武汉。

    中国军队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先后调集六十四个师另三个旅约6六十万人,以主力集中于徐州以北地区,抗击北线日军南犯,一部兵力部署于津浦铁路南段,阻止南线日军北进,以确保徐州不落入日军之手。

    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六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向安徽凤阳、蚌埠进攻。

    中国守军第十一集团军第三十一军在池河西岸地区逐次抵抗后,向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