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残寇 >

第39部分

残寇-第39部分

小说: 残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三哥,这一趟路还是要你来跟船吧,责任重大,你一路要小心。”

    “少爷你就放心吧,有我在,还有几十位弟兄,出不了事。”

    珠江口一带原就是红旗帮的地盘,他们和在本地发展的天地会陈开等人也算是老熟人了。

    陈开是佛山人,他童年家贫,水手出身,以前靠做木匠、放排、撑船为生。因为他夙好结纳江湖豪杰,为人四海,身手又好,入会后便渐渐做到了广州天地会的首领,其余的会首还有丰宁寺和尚邝能(和尚能)、梁培友、李文茂等人。

    “周大少爷,陈开这便去了,山高水长,我们下次再会!”

    “兄弟们一路顺风!我周某也是一诺千金,许下的酬金,我会让三爷给各位兄弟留下。”

    “那就多谢了!”

    陈开也不再客套,拱拱手,跳上船板,便招呼手下配合“伍家”船队的护卫、水手们升帆。

    近两百吨货物,虽然有三百多个壮劳力落力搬运,也一直从天黑搬到天色微明,已是未时末辰时初刻。等到船队开始渐次离开,在水上讨生活的渔民们已经三三两两出现在了江面上。

    好在这个时候,广州水师的巡查船只还没那么早出工。而且有王管家出面照应着,又有伍崇曜的手令,行事真是畅通无阻。以前伍家并十三行牙商,做惯了装运鸦片,拐卖猪仔的买卖,大摇大摆的进出珠江口,那水师巡查的兵勇除了收银子,从不多加干涉。

    王怀中现下出面经营伍家剩下的产业,他全家老小也已经随船去了南洋,加上之前他做出了背主求荣这等大事,周晓峰倒不怕他反水。否则面对官府追究、天地会追杀、周家反击,再算上周晓峰这尊杀神,一旦背主,那就是祸不旋踵,就连天王老子都救不了他一家老小了。

    在可能的情况下,人都会选择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周晓峰相信这位前管家,现任的大掌柜不会是个傻子。

    “钱能通神!”

    这就是周晓峰最大的依仗,当初他敢于对伍家下手,一是仗着身手好,手下精锐,能控制住伍家这百十口人。另一方面,他有钱,周家有钱,伍家也有钱,在广州城南门外,不论黑道白道还是商道,他还真没有什么摆不平的事情。

    能用钱摆平的事,那就不算个事。

    。。。。。。

    “事情可还顺遂?”

    此时已过了三日,这几天王怀中还真是忙了个脚不着地,先是送了船队出海,回头又得东奔西跑接管或是转让伍家的生意。

    “托主子的鸿福,诸事顺利,该接手的生意,该转让的产业,都已经办完了。”

    “如此甚好,你们都辛苦了!”

    王怀中得了一句夸赞,登时如同喝了蜂蜜水,浑身都舒坦了。

    “这是小人的本份。”

    而这几天,周义成也是里外忙,既要联络周家的关系户接收伍家的产业,还要四处拜访,为以后的‘大事’打基础。

    “晓峰,伍家已经败落,我们也该去拜访潘家了。”

    “也好,这领头羊,还是得别人来做。来人!这便去伺候伍老爷上路吧。”

    “喏!”

    。。。。。。

    咸丰二年六月二十七,怡和行商和十三行公行总商伍崇曜‘自尽’于家中,一家老少全数‘失踪’,而一封‘遗书’则似乎又滴水不漏。

    接到伍府管家王怀中报案之后,广州知府衙门立刻派了数十名衙役前往调查。

    其时,经小吏清查,伍家银库尚有白银五十余万两,那是周晓峰给群狼留下的一点甜头。等到该府报告广东巡抚衙门时,库存数目神奇地变成了四十万两。待抚台衙门再度清查后,数目又减为伍崇曜遗书所称的‘现银二十余万两’,用以“报效朝廷,酬君恩于万一”。

    这经手的许多官员吏目,都在伍崇曜自杀案中捞了个盆满钵满,其中广东巡抚柏贵个人捞了十万两,两广总督叶大人也收了五万两,上上下下尽皆表示满意。

    在这一场瓜分盛宴之后,伍案便无声无息地淡化了下来,再没有人翻伍家的旧账。那点道德上的污点,经过了王怀中出面打点,周家的暗中配合,在‘以死谢罪’‘忠心报国’的大义下,被轻轻揭过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伍老爷真是贤明,实乃我辈楷模啊!”

    在吹吹打打的唢呐锣鼓声中,伍崇曜果然得以风光大葬。而不经意间,伍家的产业已经悄悄姓了王。

    或者说,姓了周。

    ******

    继续求收藏。。。 

第六十章 缙绅名流() 
更新时间:2012…12…15

    两广之地,富绅文士颇多。

    而缙绅名流集中之地,又在广州这两省首善之区,这一座千年商都,人文荟萃,占尽了风流。

    若说伍崇曜这个老家伙和十三行大半奸商都是民贼、劣绅的话,许多行商坐贾和乡下地主还是称得上‘良绅’、‘义绅’二字的。

    广东人有好善乐施的传统,不管发家前是瓮牖绳枢之子,或是引车卖浆者流,只要发了财,鲜有不慷慨好施的。

    而潘仕成,便是这样一位热心公益和文化教育的传统士绅,被誉为“轻财好义,地方善举资助弗吝”。

    “这里就是海山仙馆?”

    抵达一座极致奢华的庄园前,周晓峰恍若到了某位王公贵族的宅院,亦或是皇家园林,帝王行在。

    “可真够富丽堂皇的,豪阔!气派!”

    随行的周义成也深有同感,他手指着偌大一座庄园道:

    “这位潘爷算得上是一段传奇了,他家世渊源,祖上乃是盐务官,家资颇丰,从娘胎里带来的富贵,加上少年得志,多年前捐资二十万两得了一个二品衔,是十三行里官位最高的一位。”

    “潘老爷经营数十载,积下了数百万资产,近年来又耗费半生心血修建了这座海山仙馆,占地数百亩,排场广府第一,里边光是护院、杂役、婢女就有一百多人,还有妻妾五十多人,子女又是数十人,一家子在海山仙馆过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妻妾五十多人?”

    我勒个去,这万恶的封建社会,真他马是有钱人的天堂啊,翻牌子都累得慌,尼玛!

    “确是如此!”

    周义成心有戚戚焉,用羡慕的口吻继续介绍道:

    “潘爷年少多金,向来风流,几十年下来红粉知己无数,这五十多位妻妾已经算少了。潘家之富,在广府也仅次于伍家,他又好个收藏,海山仙馆中所藏金石、古帖、古籍、古画号称‘粤东第一’,制台大人和抚台大人私下接见洋人,也经常上这儿来呢。。。”

    “高富帅,这位就是一位一等一的高富帅,官二代了。”

    周晓峰暗暗给这家主人下了结论。

    广东自古富庶,十三行的风云际会就可以算作明证。十三家商行撑起了一条路的声名,十三行的故事更是口耳相传。最神奇的就是在某一年发生的大火中,十三行路上熔化的银子竟然绵延流淌数里,其富由此可见一斑。

    潘仕成就是这十三行中最成功,最富有的一位巨擘。他的先祖以盐业起家,干的是国家垄断的生意,那是一本万利,发达得无以复加。他成为十三家行商之一后,凭借其人脉和家资经营盐业以至洋务,迅速成了十三行的巨头。

    潘仕成不像伍崇曜那般是有严重道德污点的人物,在晚清,他享誉朝野。他曾经协助林则徐抗英,他出资自行研制水雷、他从国外引进牛痘,大力推广,获得官员和民众的普遍赞誉。

    1841年2月,英军攻破虎门,广州垂危,潘仕成主动负担了招募300名海防兵勇的雇资。再后来,他又出资数万两自主研究水雷,成功后,道光帝都不晓得怎么奖赏他了,鞑子皇帝纠结啊:“一个二品的红顶商人,难道让他官升一品?”

    作为红顶商人,二品官绅,潘仕成平生有“三喜”:一是喜欢赈灾济贫,广东地区常有灾情,潘仕成不止一次捐款,最多一次出银上万两(个人一次性捐款上亿的,少见啊),平生累计捐款数十万两(我kao!);二是喜欢修路,方便行人;三是乐于资助教育,开办书院。他还敢为天下先,大力倡种牛痘,并且通过他的影响力建议官府、亲友推广种牛痘,并代购进口种痘洋刀,输送洋种痘。

    “同样是有钱人,人和人之间,境界为嘛就介么大呢?!”

    周晓峰不由得感佩不已。

    “确实不容易啊,一位封建官僚出身的商人,居然有如此的觉悟,眼光如此深远,竟然能率先推广种牛痘,称得上是远见卓识了。”

    周晓峰所学过的历史教科书中,满清就是一片黑暗,几乎看不到半点光芒。其实在官场,在民间,还是有许多有良知,有勇气的人物的,譬如林则徐,再譬如,潘仕成。

    他都忍不住想要快点见到这位风流豪爽的开明绅士了,老子活了三十几年,见到过私人捐款过亿,平生铺桥修路,捐资助学无怨无悔的,吗?

    有木有?有木有?!

    只怕是,一个也没有吧。

    骗捐的,假捐的,挪用善款炫富的。。。作为现代人,真是汗颜呐。那些个顶着天使光环的魔鬼,可不都得羞死?那通红刺目的十字,倒成了莫大的讽刺。

    捐款,捐给了谁?

    “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别人的快乐看成自己的幸福”

    “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奋图强,用双手创造财富,为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所有。。。这才是最幸福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做慈善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资产,投入到无限的慈善事业之中去。”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

    。。。

    这是什么样的精神?

    “以后,对于商绅地主,不能头脑简单一棒子打死啊,像伍崇曜那样的奸商、劣绅,那是必然要当肥羊宰的,对于良绅和义绅,那是要拉拢、依靠、培养甚至是重用才行。这样的人,才是民族的精华所在,至于流氓无产的。。。唉!”

    。。。

    “哟,是周老爷来了,快里面请!”

    到了潘府门口,看门的仆人早已远远的见了,立刻迎了出来。

    周义成这些天已经是海山仙馆的熟客了,进了门自来熟,也不用门子领着,带头就往府里走。

    “小谢,今天你家老爷都有什么客人在?”

    “回周爷,今天的客人,您都认识,进去就知道了,几位爷都在喝茶呢,就等您了。”

    “呵呵呵,潘爷有心了。”

    。。。

    一路行去,只见楼阁廊台,假山池塘,湖光水色,花草林木,无不讲究到了极致,处处透着心思,那是费了无数能工巧匠几年辛苦建成的园林奇观。

    “晓峰,前面那间水榭,就是潘老爷平日会客的场所了,他为人爽快,朋友那是极多的。”

    听得脚步声响,亭子间内已经走出了一位儒服老者。

    “啊呀,周老弟,你可是来晚了!”

    “梁公,多日不见!”

    “这位气度不凡的小哥,想必就是老弟你屡屡提起的周晓峰周大少爷吧。果然,果然英气逼人!”

    “梁先生,晚辈有礼了!”

    周晓峰朝对方拱了拱手,那份卓然超群的风采令对方又是一阵啧啧夸赞。

    出门访客之前,周晓峰也是做过功课的。

    这位梁廷柟梁章冉先生乃是当世大儒,有个别号叫藤花亭主人,他精研史学,兼擅诗文戏曲,但科场失意,三十多岁才考中副榜贡生,曾任澄海县教谕,广州越华、粤秀书院监院,学海堂学长,粤海关志总纂,广东海防书局总纂等文职。一生著作三四十种,数百卷可谓是著作等身了。

    梁老算得上是睁眼看世界的人物,他写出了《粤海关志》、《耶稣教难入中国说》、《英伦偶说》、《粤道贡国说》、《合众国说》等著作,详细记述了广东海关沿革、中外通商历史情形,为时人了解海外各国打开了一扇窗户。

    他在著述中指出西方国家的长处,旨在正告国人:不能再沉迷在“天邦上国”的酣梦中,应当正视现实,迅速采取对策抵御外侮。

    时人评价梁廷柟先生“堪与放翁(陆游)抗衡”。

    与这位谦谦老者交谈不过片刻,便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果然是位博学鸿儒。

    “晓峰,来,我带你进去引见各位贤达,同辈。”

    “梁老先请!”

    进得屋内,早已有十余人就坐,梁老夫子拉着周晓峰,一一为他介绍。

    “这位是陈澧陈兰浦,人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