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国崛起1900 >

第58部分

大国崛起1900-第58部分

小说: 大国崛起1900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载沣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交际圈子也就是一些同等年岁的贵胄子弟,和他几个弟弟。

    因此载沣当了皇帝后,自然是重用这些人。

    可是这些八旗少年们,对光绪的观感还是不错的,甚至很多人都曾经卷入了光绪的戊戌变法受到了牵连,而光绪是被袁世凯背叛的,连光绪被慈禧幽禁的时候,听说每天都画乌龟,背上写个‘袁世凯’然后拿箭射。

    光绪都这样了,这群八旗少年自然也是恨袁世凯入骨,很多人都认为如果不是袁世凯,戊戌变法就能成事。

    载沣上台后,像他两个弟弟,载涛、载洵,以及堂兄弟,载振、载泽,少年袭爵的恭亲王溥伟等人都受到了重用,组成了一个亲贵圈子。

    其中尤其是溥伟,要杀袁世凯的心最重,甚至刀子都准备好了,就是当年咸丰皇帝赏赐他家的白虹刀。

    溥伟要杀袁世凯,除了要给光绪报仇之外,还因为他认为袁世凯才是心腹大患,这点他倒是有点远见卓识,因此一杆年纪不大的八旗贵胄,就打算效仿当年康熙杀鳌拜的法子,把袁世凯召进宫中,他们一起动手斩杀。

    康熙杀鳌拜本就有些儿戏一般,根本就没有顾忌到鳌拜党羽造反,鳌拜党羽没有造反,本就说明鳌拜专权靠的不是实力,而是威望罢了。但是袁世凯跟鳌拜不一样,袁世凯手里是有兵的。

    但袁世凯的兵在哪里?

    在天津!

    八国联军撤出北京城后,本来第一时间是袁世凯的新军进入北京的,那时候袁世凯不可或缺,因为整个北方,就只有他手里有这么一只军队,载沣为了继位,跟李鸿章达成协议,也确实得依靠袁世凯。

    可是等皇位稳定后,载沣开始组建了一只八旗子弟的禁卫军,接着就将袁世凯的军队,一步步调出北京城去了。

    如果袁世凯的大军在北京,给那些八旗子弟八个胆子也不敢动袁世凯。

    同样的道理,袁世凯一听有人要杀他,立刻就往天津跑,因为天津有他的军队。

    因为八旗手里有兵了,所以载沣敢杀袁世凯,而要抱住性命,袁世凯也必须手里有兵。

    有兵还得有枪,所以杨潮才发觉袁世凯有些不对劲,原因就是袁世凯太需要这批枪了。

    “原来如此!”

    杨潮听完袁克定的话后,这才明白过来。

    说起来北京城的动向,他还是太后知后觉了,在北京的情报能力太差。

    以前也不是很关心,但是现在发生这样的事情后,杨潮感觉自己似乎应该加强在北京的情报网络了,否则朝廷大势都不知道,如何在潮水中进退自如,这一点袁世凯就比他强多了,八旗贵胄要杀自己,八旗权贵庆亲王会亲自报信,宫里的太监会亲自阻挡。

    如果载沣要杀杨潮,怕是刀砍到脖子上,他都不知道。

    “杨兄,小弟还有一事。不知道杨兄可还能弄来洋枪?”

    袁克定说完后,就立刻询问,杨潮送来了一万只步枪,但是对四万新军来说远远不够,袁世凯的新军中,充其量也就两万只能用的步枪,还是汉阳造,所以至少得在买一万只。

    可是一万只步枪那就是四十万两银子啊,杨潮就是有钱也不能这么糟蹋,更何况他现在其实也亏空着呢。

    “枪倒是有,年底前应该能造出一万只来。只是这钱却是——”

    杨潮抱歉的笑笑。

    袁克定摆摆手道:“银子的事情,杨兄不用为难,家父这里已经备下了一百万两银子,足够杨兄弄来一万洋枪,在加三十门大炮。”

    袁世凯此时却是没钱,没法跟手握三千万英镑的载沣相比,但是要说他连一百万两银子都凑不出来,也太小看他了。

    既然有钱,杨潮乐得做这笔生意:“如此的话,袁兄就放心吧。”

    “那小弟就静候佳音了。”

    之后袁克定安排了一桌美食,两人吃吃喝喝一直到太阳落山,这时候才派人去码头卸货,载沣买军火可以大大方方,袁世凯此时就得秘密行动了。

    帮袁克定卸完军火,杨潮直接就坐船离开了。

    袁克定带着军火,秘密回到了天津。

    袁世凯竟然还没有睡觉,一直在等着他,听到军火平安这才放心。

    “可惜了,他竟然有了妻室,也难怪,年少多金,是该早早成亲的。”

    袁世凯感叹道。

    袁克定在一旁诺诺附和,杨潮有了妻室是他告诉袁世凯的,但其实他自己都不知道,完全是瞎编的,他看得出袁世凯很看重杨潮,但袁世凯越是看重,他就越是不能让袁克文那一帮子人跟杨潮走的太近。

    像现在这样就很好,由他出面跟杨潮交往,不是一样能拉近杨潮跟袁家的关系。至于女人嘛,袁家找几个绝色女子还不容易。

    其实袁世凯一开始确实打算跟杨潮联姻的,因为他感觉到杨潮跟德国人关系密切,而他是山东巡抚,他家有那么多女儿,确实不在乎嫁一个给杨潮。但是他很快就升任了直隶总督,跟杨潮的地位差距就拉开了,犯不着嫁女儿了。这时候他儿子回报说杨潮已经有了妻室,因此袁世凯就更不在意了。

    之后看到杨潮修铁路跟德国人争路权,更是让袁世凯认为自己以前的判断完全失误了,杨潮竟然不是德国人的亲信,他也跟载沣一样,倾向于相信杨潮只是南洋某个大家族来的,只是回国报效国家的。既然跟德国人没有关系,完全单打独斗的话,那就不值得袁世凯费心拉拢了。

    可是这次杨潮帮他弄来一万只步枪的事情,又一次让袁世凯感慨起来,这种靠着自己的本事站起来的人,有时候更加可怕,更加值得拉拢啊,所以他不得不惋惜起来。

    杨潮的船一日夜终于到了山东。

    货船是青岛德国人的货船,因此直接在青岛停泊,杨潮又给兵工厂带来了一百万两银子的生意,克虏伯派来的厂长马尔斯巴不得呢,立刻就按照要求生产。

    时间很紧迫啊,载沣哪里还有一万只步枪没有交货,加上袁世凯这里的一万只步枪,今年的产量就要达到四万只,而本来预计产量只有三万只,因此不得不加班了。至于大炮倒是不用担心,袁世凯只要十门炮而已,大炮生产线也已经开工,产能绰绰有余。

    在青岛逗留了一天,等到了往上海方向去的客轮,然后带着马腾飞和张国柱直接南下。

    这次去上海,目的不是为了去上海,而是去南通。

    杨潮是去找张謇的,早就定好了时间。

    杨潮很忙,张謇同样很忙。

    所以都得约定时间。

    杨潮在上海有三天时间,跟在此处理事务的盛宣怀见了一面,吃了一顿饭。

    又逛了逛十里洋场,等到船后,就立刻坐英国客轮赶去南通。

第七十四节 招商() 
清末这一阶段,杨潮佩服的人物有三个半,李鸿章、袁世凯、张之洞和张謇。

    第一个是李鸿章,第二个是袁世凯,张之洞只能占半个,但是张謇却能占一个。

    原因很简单,杨潮觉得自己跟张謇的精神状态最接近。

    张謇是清末状元,这状元据说来的不正,但是名头放在那里,如果当官的话,必然步步青云。

    但是他们没有入官场,而是放弃仕途,一心经商。

    他经商却也不是纯粹的商人,而是一种理念的实验,因为怎么看他都不是为了挣钱,他办纱厂,利润除了用来分红之外,就是办学校,垦荒田,救济百姓,改善交通。

    他是实业救国的提倡者。

    很显然这人是一个有理念,有抱负,而且敢于行动的人。

    杨潮认为清朝缺的就是这种人,不是李鸿章那样的官僚,不是袁世凯那样的枭雄,也不是盛宣怀那样的官商,而是张謇这样能够付诸行动的理想家。

    所以他来是想邀请张謇北上办厂的。

    论起来,有办厂经验的,不止张謇一个,盛宣怀办了那么企业,经验比张謇丰富多了,可是杨潮跟盛宣怀见面的时候,却一个字都没有提。

    原因就在于张謇办厂能抓钱,而盛宣怀办厂却只会向朝廷要钱。

    当然盛宣怀办的是重工业,是炼钢、造机器,可是在钢铁和机器大量进口的年代,重工业真的不能挣钱吗?

    说起来还是心态的问题,张謇是把做实业当做救国来做的,而盛宣怀只把办洋务当成做官来做的,两人的出发点不同,付出的精力,关注都不同,盛宣怀的工厂里贪污**,走后门进来吃干粮的比比皆是,张謇这里却绝对找不到一个冗员。

    不提盛宣怀,就是跟张謇同时期创办苏纶纱厂的陆润痒,就差了许多,差就差在对方办实业也是以当官的形式办的,办实业不过是他的政绩,而张謇却是出于理想。

    “杨大人久仰了!”

    张謇在南通码头上亲自迎接杨潮,态度十分诚恳。

    杨潮此时已经有了偌大的名头,不说朝野皆闻,起码官场上都知道了这么一号人物,消息灵通的商人,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读书人也都听过杨潮的名头,毕竟一次次做出震动**件,想不被别人知道都难。

    “状元公客气了。”

    杨潮连忙回礼道。

    张謇直起身来,直视杨潮,嘴里啧啧感叹。

    “年轻!”

    杨潮看起来也就是十几岁到二十岁的样子,谁能知道后世的他也是活到五十的老狐狸呢。

    “呵呵。”

    面对张謇的感叹,杨潮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张謇顿觉自己失礼,官场上说人年轻,等于说人年少无知。

    杨潮看到张謇尴尬,立刻岔开话题,立刻就问:“不知道张公考虑的如何了?”

    邀请张謇去山东办厂,早就在电报中沟通过了,但是张謇一直没有答应。

    “杨大人放心,山东设厂一事,老朽老夫应下了!”

    张謇说的很果决。

    杨潮倒是很意外,之前一直都不肯答应,如何突然答应了。

    张謇看出了杨潮的疑惑,解释道:“杨大人救灾一事,实乃大善事也,朝野莫不称颂。”

    杨潮想明白了,张謇是看到自己当时动员了上万人救灾,又出了一大笔钱购买物资的原因,知道杨潮是真心为民办事的。

    好吧做好事确实有好报。

    接着张謇邀请杨潮到他的企业看看。

    大生纱厂确实规模不小,厂房面积上百亩,纱锭四万多,占据全中国纱锭的一成以上。

    接着又去了张謇在南通海边圈占的盐碱地,看到数千亩良田连成一片,分成一块一块,每块二十五亩,上面有一座房子。

    张謇开了这些盐碱荒滩后,将土地分成一块一块,每一块租给一户人家,这样就给了一户人家生计。

    只是杨潮觉得,这样岂不是把土地资源分散了,不是历史大势啊,不过此时中国人口大大富裕,无业人口太多,人口问题才是最主要的社会问题,因此张謇的所作所为放到当下,杨潮也不知道是对是错。

    杨潮来看张謇的荒地,另一个目的是学习,他手里也有大批的盐碱地,不知道怎么处理,当地农民都不知道怎么开荒,杨潮就更不知道了。

    询问张謇后才知道,麻烦着呢,不是一般老百姓能办的事情。

    张謇的方法称作:铺生盖草,防盐保苗。

    所谓铺生,就是从别的地方挖出生土盖在盐碱地上,在割荒草铺上一层,跟原来的盐碱土层隔绝开来,然后在其他地方挖来土壤铺垫,这才能种庄稼。

    很显然这是一种很费力的工作,如果一家小农户,是没有能力去做的,因为不等他们开出一亩地,就得饿死了。必须是有资本有实力的人家来经营,张謇就是筹建了一家通海垦牧公司,在海边雇人开荒种地,开出的荒地又转手租给百姓。

    看到连片,长势极好的棉田,杨潮想了想,东营村哪里的荒滩不比南通这一代少。

    南通一直北到海州(连云港)过去都是盐场,但是河流淤积,海岸向大海推移,很多盐场废弃了,造成了绵延数百里的盐碱荒地,面积足足五百多万亩。

    山东哪里的荒地只多不少。

    “山东近海也是荒滩无数,张公若去了,定能大有一番作为。”

    杨潮对张謇说道。

    张謇笑道:“还要仰仗杨大人多多扶持了。”

    杨潮笑道:“张公客气了。张公开一厂,活一方百姓。在下敢不支持!”

    杨潮的态度让张謇很满意。

    他办实业,不是没有掣肘,就是江苏本地许多官员都反对,中国古老的政治体制下,如果要找人解决问题总是找不到人,可是如果要做些实事,却总是有人管这管那。

    很少遇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