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23部分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23部分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胍灿Ω檬俏难晕模暇拐庑┳侄际且坏兑坏兜乜躺先サ模绻玫氖前谆拔牡幕埃垡怖鬯懒恕

    om发布所幸这其中的大多数字我都认得,再加上我也有些文言文的基础,谁让咱们初、高中的语文课本上就有文言文呢。所以有些看不懂的字,我也可以从行句的意思摸索出来。只是初时看得十分吃力。过了一两天也就越看越顺了。

    om发布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我都懒得再去看了,在军校时我都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我看的主要是行军布阵的知识,因为冷兵器的行军布阵与现代的差别就很大。行军还好些,也是分为常行军,急行军和强行军。当然,在行军速度上,这时代的步骑兵说什么也赶不上现代的机械化部队。宿营的差别就大了,而冷兵器时代的宿营必须要考虑到水源,要考虑到防火攻和防水攻,交通要便利,一旦有敌人来能快速地出营布阵,还要布置哨兵等等。

    om发布至于布阵,这一块对我来说可以说是完全空白,我研究了几天,发现这些阵法虽有几十种之多,但都是大同小异的,使用阵法的目的就是充分地利用并发挥每个士兵的实力,我看了几天便将这些阵法归纳为进攻型、防御型、行军型和高难度型。

    om发布进攻型的阵法,比如说鱼鳞阵和锋矢阵,它们的战术思想其实就是“中央突破”。余玠在淮河之战用的鹤翼阵也是一种进攻型阵法,它的战术思想便是“左右包抄”。

    om发布防御型的阵法,比如说方圆阵,这种阵法是大将位于阵形中央,外围兵力层层布防,长枪、弓箭在外,机动兵力在内,与优势敌军交战时使用。他的战术思想就是“密集防御”。但因队形密集而限制了机动,缺少变化,敌军败退也难以追击,攻击性较差。

    om发布行军型的阵法有一字长蛇阵和衡轭阵,衡轭阵就是在宽敞的地方行军时,多几条长蛇而已。这两种阵法都强调机动性,攻、防都很差。

    om发布高难度的阵法,比如说车悬阵,这种阵是机动兵力在外,结成若干游阵,临战时向同一方向旋转,轮流攻击敌阵,形如一个转动的车轮。其意义在于:向敌军的一部不断地施加压力,使其因疲惫而崩溃,己方则因为轮流出击而得到补充和休整,恢复战力。但此阵受地形的制约大,要便于机动;要求大将有高超的战术指挥能力,应善于寻找战机和在军队的轮换中避免疏漏;战力持久却不利速决。

    om发布经过十余日的苦读后,我终于对阵法有了理论上的了解,但我知道要想真正领会阵法的精意,还要在实际上应用才行。而且阵法这玩意,并不是主将想摆出什么阵就能摆出什么阵的,这更多的还要靠平时对士兵们的操练,这也就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所以,在这时,我心中突然有了一种想带兵的***。

    om发布

    起点中文网om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第38章 圣旨() 
绍定三年,五月。

    稻田一片金黄,燕子与晚霞一起倒映在淮水中,轻风拂过,惊起稻浪涟涟万顷。

    五月是楚州百姓最繁忙的一月,这个月,他们要忙着收割稻谷,收割完后没过几日又要耕种。

    楚州的百姓普遍种的都是双季稻,这种双季稻的第一季是二月播种,五月收成,这季称之为早稻。第二季是五月播种,至八、九月收成,这季称之为晚稻。因为这种稻差不多是在百日内收成,所以又称作百日稻。这种双季稻的口感自然是比不上单季稻,而百姓们普遍种这种稻的原因,大部分是因为这种稻的产量高和收成的时间短,这两个优点正是战争中的宋国所需要的。就比如说这次,虽然我们打败了金人,缴获了大批的粮草,可是到了十几天后的今天,粮草却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如果不是因为稻谷已经可以收割了,楚州的百姓将会再次尝到挨饿的滋味。

    好久没有出来透透气了,看着城外正在帮百姓收割稻谷的崇捷崇锐军士兵,我不禁暗暗点了点头,这个余玠倒也确实不差,知道人民群众就是军队的基础,知道和百姓搞好关系。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军队打战才能事半功倍嘛。

    这十余日来都躲在余玠的书房内看兵书,虽然很累,但是感觉很充实,心里也多了些底气,我甚至可以把这几日我看的兵法和现代的战争理论结合起来。现在的我,再也不是当初那个对冷兵器作战知识一无所知的郑言了。但越是这样,我心中带兵的***就越强烈,毕竟,如果手上没兵的话,有这些知识也是毫无用武之地。

    我漫步在城墙上,郭朝进等人一直跟在我的身后。他们倒是蛮尽职的,我在书房里苦读的时侯他们也日夜不停地轮番守卫。我对他们的存在也渐渐地习惯了,同时在他们的眼里,我也看出了点以前没有的东西,那就是尊敬和崇拜,呵呵,现在我还真有点做领导的感觉了。

    这时,一位军士匆匆跑上前来作揖道:“郑公子,临安来了圣旨,请郑公子速去接旨。”

    听到要去接旨,我的脑袋轰的一下就乱了。圣旨吔皇帝老儿说的话,还有玉玺在上面盖印印。这这这这玩意如果到了现代,那能值多少钱啊

    我匆匆随着军士跑到会客厅,厅中已摆上了香案,余玠也已换好了朝服,此时正与一位皮肤白皙得可怕的黄门分座两旁,边上站满了威风凛凛的殿前卫。

    见到我冒冒失失地跑了进来,那黄门扯开他那令人毛骨悚然的嗓门说道:“这位便是郑言吗?”

    “回杨公公,正是郑言。”余玠忙陪笑着说道。

    “嗯,”那黄门用他那双小眼睛打量了我一会儿,说道:“果然是英雄出少年,想不到郑公子年纪轻轻便立下了如此盖世功勋,咱家真是佩服。”

    “哪里,哪里,公公过奖了。”我强忍着想吐的感觉,陪笑作揖道。

    “嗯,余玠、郑言接旨。”

    余玠和我忙并排跪地叫道:“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靠,第一次跪地,心里怪别扭的,特别还是跪这个阴阳怪气的公公。跪在地上的我,只觉得心上好像压着块大石头一样,闷得慌。

    只见杨公公不慌不忙地从袖中取出一个黄色的卷轴,展开,用他那特有的怪腔叫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绍定三年四月,金贼犯我楚州。余玠、郑言,退敌有功,各赏金百两。封郑言为礼部宣义郎,即日赴京面圣。钦此”

    “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我毫无感情色彩地跟着余玠叫道。

    同时心里暗自为余玠抱不平,他打生打死的,才只是得金百两。崇捷崇锐军可是死伤一万余人啊!我转眼望向余玠,却见余玠的表情却十分坦然,好像事情本来就该这样似的。

    “呵呵,郑公子。”杨公公笑了几声道:“郑公子自愿留在楚州抗敌,且用计以弱胜强一事,早已传遍临安的大街小巷了。此时的临安文人,个个都以郑公子为榜样。就连皇上也对郑公子赞不绝口。日后郑公子飞黄腾达之日,还请公子多多提挟啊。”

    “一定,一定,公公如此说便是见外了。”我笑着说道。

    “杨公公。”余玠说道:“今日天色以晚,不如我安排个住处,请公公在此小住一晚,明日再启程吧。”

    “也罢,那就有劳余将军了。”

    待余玠领着杨公公走后,想起了我的新官职,我转身问身旁的郭朝进道:“这礼部宣义郎是什么官啊?大不大?”

    郭朝进用些许怪异的眼神看了我一眼道:“回郑公子,礼部是主管大宋典礼和教育、贡举的。宣义郎是五品官员,虽不算大,但公子以平民身份一下就进入五品,也可算是平步青云了。”

    唉哟闻言,我不禁惨叫一声,现在我深深后悔装什么劳什子文人了,到现在变成了还要管教育、贡举,还有什么典礼,这宋朝有什么典礼我还不知道呢,真是报应啊

    临安,倚翠楼,一位身材娇好的女子正对着窗外发愣,丫环推门进来她也没发觉。

    “小姐,小姐”

    “嗯。”那位女子在丫环的叫唤之下,惊愕地转过身来,却正是临安四翠之一的翠莲。

    “小姐,你最近怎么老是这样心神恍忽的,自从你从楚州回来后就这样了。”

    “啊,没什么。”翠莲有些尴尬地说道:“可能是那次出海太累了吧。”

    “小姐,你听说了吗?”丫环神秘地说道。

    “听说什么?”

    “那位郑公子,听说他在楚州以三万人的崇捷崇锐军,打败了七万的金军呢?据说还有一万多的双旗军。”

    “嗯,听说了一些。”翠莲小声地说道,同时双眼不自觉地露出了向往的神色。

    “听说郑公子是在知道金军有七万人的情况下,自愿留在楚州的呢?还有”说道这里,丫环故意住口不说,双眼揶愉地望着翠莲。

    “还有什么?”翠莲急着问道。

    “郑公子要到临安来了,听说皇上下旨召他回京面圣。小姐,你说他会来找你吗?”

    “找我?找我做什么?”翠莲吃惊地问道,她自己也没发觉,她脸上已经泛起了一层红晕。

    “小姐你忘啦,你在离开楚州时不是让他来找你的吗?你还打算趁他来时,把他捉回去呢。”丫环装作一脸震惊地望着翠莲道。

    “可可是,爹爹不是说他打金贼,是条好汉,不捉他了吗?”翠莲慌忙说道。

    “现在战已经打完了啊,他就不是好汉了,你不是还说过要替张舵主出气的吗?现在正好把他捉了。”说道这里,丫环再也忍俊不住,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翠莲终于意识到自己被人捉弄了,只羞得她满脸通红,笑骂道:“你这臭丫头,什么时侯学会捉弄人了,看我不打死你。”

    “小姐,不敢了,不敢了,你饶了我吧。”丫环边跑边笑道。

    窗外的小鸟奇怪地看着房中的两人,它实在想不通,这两个人为什么打架还打得这么开心。啾它以它的方式叹了口气:人,真是一种奇怪的动物。

    第一卷,楚州风云卷终

    感谢各位大大看士兵的书还能坚持到现在,想必各位大大每次看士兵的书之前,在边上都有准备一个桶吧。不过大大们如果吐得还不算历害的话,不妨等明天再接着看下一卷。

第39章 京师临安() 
人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临安(今杭州)之后,我才知道这句话描写的是多么的贴切。临安的河流密如蛛网,湖泊呈半开放状,气侯温暖而湿润,这种地理条件,决定了这里是各种植物生长的天堂。所以这里到处可见草莽萋萋,花木森森,宛如一个奇妙、天成、辽阔、生动的野生大花园。

    om发布自从南宋定都于临安后,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这里大兴土木,使这里皇城九里,宫室飞檐;园林棋布,湖山增色;官绅效摹,别墅成群。俨然已经成为了南宋偏安政权的销金窟。

    om发布现在的地球人可能很多都不知道杭州,但在当时,却很少有人不知道临安。就像现在很少有人不知道埃及的金字塔一样。因为在当时,临安的城市规模,真正达到了古代城市化的最高境界。当时世界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临安时,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此后在世界其它国家的人,都知道了在美丽的东方,有这么一座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

    om发布我和杨公公一行人,在马车上颠簸了十余天,终于来到了这个当时天下闻名的临安城。虽然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当我看到眼前的景像时,我还是从内心里感到一种震憾,我目瞪口呆地看着远处纵横交错的街市,忙碌的人群,一眼望不到头的楼阁好像天下所有没有的东西都汇集在这里了,旁边更有湖光山色锦上添花。将其称之为“人间天堂”确实不过份。

    om发布马车,在铺满青砖的路上走得特别的平稳。我透过车窗,看着外面如飞而过的民房,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才只是临安的郊外而已,这样规模的城市,可以说在现代也没有几个,听杨公公说,这里共汇集了大宋军民一百一十万,当时全宋的人口还不足一亿,可见这里的人口密度是多大。而就是这样繁华的城市,几十年后,便要在蒙古人的铁蹄之下呻吟,到时,这里的百姓将十不遗一。

    om发布终于,在一个时辰后,我们来到了临安城的艮山门(东北门)。一行人在城门口停下,随着渐渐变弱的马蹄声,四周交杂的机纾之声便抢入众人的耳中。杨公公告诉我说,这里个体丝织户与机纺作坊遍布,因此杭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