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92部分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92部分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眩晒坯沧幽讯愿堵穑孔嫦仍缫迅嫠呶业雀萌绾巫隽恕!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84章 西川经略 丁口徭役() 
“置使大人。”听到了我讲到的待敌、保山险、收聚粮食三点,张珏很快就提出了他的疑问:“守城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战场之上瞬息万变,有时我等必然要到野外去面对鞑子。不知大人对此又有何良策?”

    “问得好。”我点头赞了一声,讲学时听者能够自由提问也是宋朝课堂的一大特色。对于宋朝的文人来说,不单是在讲学时言论自由,在朝堂之上同样也是这样。宋朝自太祖赵匡胤起,便有不杀大臣、刑不上大夫一说,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在廷争上放胆高谈阔论。因为只有宽谅免责,才能让大臣们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这一点却是其它朝代甚至是在唐朝的鼎盛时期,都无法与宋朝比拟的。

    “孙子兵法也不是万能的。”我笑了笑说道:“所以郑言便想到了十大军事原则,郑言想以此做为对付鞑子的法宝。”

    “十大军事原则?”乍闻这个新名词,堂中的百余名将领纷纷交头接耳,但他们问来问去,却没有一个人问出个所以然来。

    见此我暗笑了一声,十大军事原则是在近千年以后,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军事理论,这时代的人自然是不会知道的。

    “这便是了。”我从怀中掏出了空闲时写下的军事理论,递给了立在身旁,同样是一脸迷糊的徐格说道:“郑言也是自一位伟人那学到这些的,十大军事原则,重在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其以‘保存自已,消灭敌人’为作战目的;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作战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方针进行作战。试想蒙军人少,兵源紧缺,这何尝又不是蒙军的短处、我军的长处?所以我军若能做到这十大军事原则,那么就算是暂时失去一些城池,丢掉一些土地,但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我们的。”

    “一: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强大之敌。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徐格如获至宝地捧着手中的折子,轻声地念道。堂中的百余名将领则是鸦雀无声,双眼紧盯着徐格侧耳细听,生怕漏掉了什么。

    “呼”将十大军事原则念罢,徐格情不自禁地长长舒了一口气,摇头说道:“此十大军事原则,就算比起孙子兵法来,也是有过之无不及。让徐某奇怪的是,徐某自认学富五车,如此高明的兵法之前却是从未听过。今日得见,真是幸甚,幸甚!”

    听完徐格所念的十条原则,王坚、张珏等一众知道其中利害的将领,眼中全都露出了震惊之色,个个过了好半天才反应过来,争先恐后地围着徐格抄录,立时堂中便有如集市般的一片哄乱。

    ————————————

    “置使大人。”已散讲,徐格快走几步赶到我身旁,惭愧地对我拱了拱手道:“适才徐某有羞辱大人的意思,还望大人见谅。”

    “无妨,是郑言不对在先。”闻言我笑了笑说道:“好在郑言平时整日都在想着如何对付鞑子,否则今日定要出丑一番了。”

    “大人的讲学确是十分精彩,徐某自愧不如。”徐格再次对我微微一拜道:“由此也可见大人整日忧国忧民,却更让徐某对今日的小人行径深感愧疚。”

    “徐大人无需如此。”见此我忙将徐格扶起道:“些许小事,徐大人无需放在心上。更何况,徐大人也整日为治民而奔波,如何能以小人自称?对了,说到治民,不知徐大人访察民情进行得如何了?”

    “回置使大人。”徐格抬头说道:“属下为了得到西川的真实情况,这几日已派出了近千名军士,分别探访了西川的工、农、商三业,已基本了解了西川的生产状况。”

    “哦,说来听听。”

    “回置使大人。”徐格说道:“在几日的访察之后,属下才发现,原来西川的工、农、商三业已是鱼龙混杂,难以分清界限了。这是因为大多数的农民在农闲之时,便会相约入市,或为工出售劳力,或为商做些小本经营。”

    “哦!”这也许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前兆吧,人人都说宋朝是一个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朝代,现在看来果然不假。闻言我不由眉头略展,说道:“这么说来,成都百姓的生活必定宽裕吧。”

    “不然。”徐格叹了一口气说道:“西川苛捐杂税奇重,农民即便是在农闲之时为工、为商,却是连温饱都不能解决。”

    “竟会致此?”闻言我大吃一惊。

    “甚于置使大人所想。”徐格苦笑着摇了摇头道:“西川实行的税制是丁口徭役,三丁抽二,二丁抽一,并照丁口课税而不论土地的多寡富贫。所以有的嫁母,有的不聚,有的出家作和尚或作道士(出家人不用纳税),更有甚者还将刚出生的婴儿溺杀于水中”

    “竟有这等事?”我难以致信地望着徐格。

    “自然不假。”徐格叹道:“西川本是鱼米之乡,百姓又个个都是种庄稼的好手,是以土地足以养民,但由于丁口税,百姓年年都只有半年的粮食。另半年的粮食,便要出外为工、为商,借贷,甚至为匪才能酬得。百姓农忙时在家,秋后出外‘营生’已成为一种习惯了。而且有些百姓在土地被富豪吞并后,按丁口徭役他还是得纳税,那么这些百姓便只有为匪或是死路一条了。”

    竟然已经到了如厮田地,听到这里我觉得心上像压了块大石头一样沉重。我很清楚,百姓若是到了被逼着当土匪的地步,那也差不多就到了社会崩溃的临爆点上了。甚至我可以说,只要有人号召,西川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农民反朝廷的大联合,等到这些农民有了组织、有了领导人,那就是我武德军到处救火的时侯了。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85章 西川经略 成都首富() 
“立即改革税制。”我转身对徐格说道:“下调税额,并将原来的按丁收税,改为按土地多寡富贫收税。”

    “是。”徐格应了声,但他迟疑了一下,很快又接着说道:“大人,问题还不光这些啊。”

    “说。”对此我并不感到奇怪,百姓的成分多种多样,各成分的利益都有所不同,治民在很多时侯都是要以伤害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所以治民绝对要比治军困难得多。若徐格发现的问题只这么一点,我却还要怪他失职了。

    “大人。”徐格拱手说道:“治民的问题实是多得数不胜数,几日下来由民间反应上来的问题便可以千计。不过经过属下的整理之后,这些问题大致都是由两个弊端所造成的。

    其一,地主以高利贷粮。每到播种时节,必有许多农户家中无存粮,致使无粮可种,所以不得不向地主贷粮。但地主富豪却又互相勾结,借此以高利将粮贷出。农户收成时,借一担便要还两担,再加上缴税,所以即便是在丰收之年,农户所得之粮也十分有限。这又导致下个播种时节又无粮可种,不得不再次贷粮。如此年复一年,粮食大多都流入地主富豪仓中,而农户每年辛苦耕作却还是不够养家糊口。”

    “嗯。”我皱了皱眉头,心知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官府插手以低息将粮食贷给百姓才行。可是要解决全西川近两百万百姓的种粮问题,这需要的资金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啊。

    “其二。”徐格继续说道:“商贾囤积居奇。每到天灾人祸,粮食紧缺之时,商贾便会大量收购囤积粮食,以待价格上扬之后再行出售。比若现在,成都以北的百姓遭蒙军劫掠,以南的百姓又遭宋军劫掠,只有成都以置使大人才得以幸免。成都的商人都看准了这个时机,在成都之战后便开始大量收购并囤积粮食,此时的粮价,已由原来的一两二分购买一石,涨至三两一石了,而且上涨的势头还不见止。若不是日前大人下令放官仓接济长江沿岸各城的难民,此时想必还不止这个价。”

    放官仓接济难民是发生在三日前的事,成都历来都被当作西川的后勤补给基地,所以粮仓中的存粮还够接济难民,这避免了许多的不稳定因素,否则那些饿着肚子的难民造起反来,只怕现在的成都都要被他们包围了。

    “官仓中还有多少存粮?”我随口问了声。

    “官粮已不能再放了。”徐格无奈地叹道:“接济完难民之后,此时官仓中的粮食不过八万余石了,这些粮食供武德军一年的军粮还略显紧张,万万不可再放了。”

    “嗯。”这已是我料想中的事,我点了点头说道:“我等若是要购入足够的粮食解决百姓的种粮问题,徐大人可有算过共需多少银两?”

    “这个属下倒是没有算过。”闻言徐格面带惊奇地说道:“大人,自从皇上被汪世显掳走之后,汴京的财富便化为泡影。若我等要收购粮食,这必定不是一笔小数目。更何况粮价一直都在上涨之中,以我等今日的一穷二白,如何能”

    “这点郑言自会解决。”我想到了王夔,现在也该是动用他那笔钱的时侯了。我举手制止了徐格的话,说道:“徐大人只需大略地估算出还需多少粮食,若以一两二分的价格购买需多少银两便可。”

    “是。”徐格眼中的疑惑的眼神一闪而过,但是长期生活在政治斗争中的他,知道此时并不是他该问的时侯,所以徐格很知趣地对我一躬身,说道:“如此下官便告退了。”

    “等等。”我出言唤住了正要退下的徐格,说道:“徐大人可有打听到成都领头的商贾是谁?”

    ————————————

    一位书生!才过而立(而立为三十岁)之年的书生!

    当我在徐格的引领之下,走进一座充满奢华之气的大府邸,见着这位书生时,简直不敢相信面前这位举手投足之间便体现出儒雅之气的人,便是人称富可敌国的成都首富的毕富国。这与我想象中胖脸、肥腰、小眼的奸商也相差太远了吧。

    “哈,原来是徐大人光临寒舍,有失远迎,有失远迎啊。”

    听着毕富国的口气,我猜测徐格之前必是已经找过毕富国了。果然,毕富国随后便接着说道:“徐大人此来还是为了粮食吧,呵呵,真是难为大人了。老朽却也十分为难,上上下下几百人等着吃饭”

    “毕官人。”徐格好似不想让我知道他在此碰过钉子,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毕富国的话,不悦地说道:“这位便是西川制置使郑言,郑大人。”

    “你便是郑言?”闻言毕富国一惊,端在手中的茶杯不由轻颤了一下,几滴茶汁很快便染上了雪白的儒衫。

    “失礼,失礼。”毕富国稍稍一愣,便连忙起身对我躬身道:“小民毕富国,参见置使大人。”

    “免礼。”我点了点头,开门见山地对他说道:“正如毕官人所说,我等正是为了粮食一事而来的。”

    毕富国闻言又是一愣,他显然没有想到我会这么直接,人还没坐下便说明了来意。但久经商场的他很快便冷静了下来,对我微微一笑,说道:“大人请坐。”

    “既然大人如此坦白,那么老朽便也直说了。”待我坐定之后,毕富国对我拱了拱手说道:“虽然老朽也知道若是没有大人,也许老朽的头颅都已给蒙古鞑子割去了。但为商之道便是只见利,不见情,所以老朽不能如大人所愿,还望大人见谅。”

    老朽?看着毕富国那三十余岁的样子便自称老朽,我不禁有种想笑的冲动。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古人的寿命都较现代人短,五十余岁便寿终正寝的大有人在,所以三十余岁便自称老夫、老朽原本就是十分正常的事。

    如果您喜欢这本书,请来起点中文网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186章 西川经略 粮食() 
“毕官人说笑了。”见毕富国还没有等我提出条件,便想将我的口堵住,我不由哑然失笑道:“郑言此来并不是向毕官人要粮的,而是来向毕官人买粮的。”

    “哦,有生意上门老夫自是求之不得。”毕富国闻言打了个哈哈道:“只是现今的粮价可不低啊,不知大人愿意出什么价钱?”

    “一两银子一石如何?”我笑道。

    “大人说笑了。”毕国富好像早就料到会这样似的,干笑了几声说道:“大人想必久在军营,故不知市面行情。一月前的粮价还是一两二分呢,此时已是三两白银一石了,或许在我等说话这一刻又涨了几分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