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清末当悍匪 >

第73部分

回到清末当悍匪-第73部分

小说: 回到清末当悍匪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前已经制造了八艘,其中六艘被送往庙屯,两艘留在海军基地使用。

    船舶设计院那艘建造已经耗资快五百万大商银币的无畏舰,此时还只是一个雏形,重炮正在研制中,估计即使一切顺利,也还要两到三年的时间才能全部研制完成下水,再加上一年的海试,够王一再念一次大学本科的。不过即便这个研究速度,王一也感动很满足了!船厂里一半左右都是外国人,他们都加入了大商国籍……现在是东北共和国的国籍。也正因为有他们的帮助,大商才能走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稳。当然,王一也算对得起他们。住得好,吃得好,养老,医疗,工伤,意外,造船厂给他们在大商保险公司投了四险,孩子可以进入大商附属小学读书,完全没有后顾之忧。除了保密措施极度严格,让初来之人有些不太适应之外,这里就是人们的理想家园。

    船工们操着各国方言,跟王一打着招呼。因为他总过来,所以彼此都很熟悉。

    张敬孝此时道:“先生,他们说您要去前线?”

    王一一愣,道:“我去做什么?我还是个孩子!”

    张敬孝笑道:“当年可是您带我们去剿灭土匪的!那时的您才是个真正的孩子……生理上的。”

    王一无所谓,道:“打仗这种事,你不能总指着我一个人吧!”

    张敬孝点带头道:“先生,说的是!不上战场亲自指挥,永远锻炼不出一个好的军事家。空谈者比比皆是,其中多半不是赵括,就是马谡。”

    王一摇摇头,道:“赵括和马谡未必就不是良将,可惜机会给的太少,锻炼得不够!而且第一次就给那么大的压力,这是揠苗助长。若是多几次经历,不论胜败,我看多半还是能打出来的。”

    张敬孝倒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说法……

    王一道:“我不否认天地下有天才这回事,但是更多的还是后天培养!赵括和马谡打失败的这两场仗,与其说使他们俩的问题。不如说是选这二人作为主帅的那两位决策者的问题。就像一个孩子没学好,那不是孩子的责任,是老师没教好!”

    “老师的意思是……”

    “斯科别列夫别看他在中亚能够纵横无双,但是在大商的一亩三分地上,他就等着死吧!第一批十万人不成,我就招二十万,二十万不成,我就四十万!我把我所有的部下都要练成百战之师。我允许他们犯错误,可以打败仗,我会为他们铺好后路。只为让他们能够放手一搏!” 

第九十二章 游击战() 
在大清做生意其实是件满累的事情,因为所谓的厘金制度,从最初的百里抽一,执行到现在早已经突破了“一”的界限,少则二三厘,多则四五厘。问题是在一个地方落地需要收税,运输过一个厘卡也要收税,所以一个商人进行长距离买卖,谁都可以想象其中税金之重。不过每当看到这里时,王一总会不自觉地想起后世的那些所谓高速公路收费站,感情人家是和大清末期的厘金制度一脉相承的。

    不过怎说后世也比清末强盛,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高速公路收费站能本国商人和外国商人一起歧视!没有搞特殊化!而清末则窝囊多了,列强的一份份不平等条约签下来之后,列强们只需向由英国人赫德领导的大清海关上交5%的关税,其后就不用再在地方上被收取厘金。这里面的一进一出,迅速抹平了本地商家的本地优势和大清低廉劳动力的成本优势,给列强向大清倾销产品赋予了条件和特权……

    说句题外话,要是活在清末的话……哥们儿要买个iphone或者ipad3是不是能便宜点?

    正是因为税收制度上的差异,所以王一当初才坚定地收购了旗昌洋行的大部分股份,一方面能获得稳定的内外贸航运能力,另一方面也算是拿到了一张免厘金牌照。

    大商现在是走两条贸易路线,一条是真正的国外贸易,向国外出口大商本身的高科技产品。另一条就是出口转内销路线,不过这也是被逼无奈后的权宜之法。

    王一本身对偷税漏税,变相抗税是没什么心里挂碍的,心安理得的很。他并没伤害平民百姓,这么做只不过是把本应该被清廷地方政府拿走的厘金,间接放回了百姓的腰包。而大商的产品大多也有没外地竞争者,许多连外国竞争者都没有,所以也谈不上打击了本地商家。

    大商在过去几年收入是非常喜人的,靠着旗昌这牌子行走大清大江南北。不过大商真正获利最丰厚的却不是那些产品生产企业,而是大商银炉。

    自从1873年美洲西部发现极大规模的银矿之后,各大国陆续开始实行金本位制度,对白银的需求量陆续减少,这就导致全世界范围内的白银价值大幅走低,而大清的金银比价明显跟不上世界的变化。

    李御珍利用大清银钱比价不合理的落后局面,在其中翻江倒海。他利用旗昌洋行这块牌子,在1876年末,开始在全大清逐步干起了与银炉性质类似的铜炉业务。银炉当初就是用来抹平银子成色不同而造成价值不同才建立的,不过现在大清境内各地滥发辅币制钱,弄到最后也成了不同种类铜币之间成色不同,价格不同。

    而李御珍所作的事情,就是利用大商本身丰沛的银源,收购各种高价铜币,一般都是乾隆朝之前的铜币,每年但从湖北一地就能收购百万串之多。

    其中一部分被运回营口,大商可从每串铜钱中提取白银一两上下,其中的金银被大商保留下来,而剩下的铜块或者卖给大商各个需要铜块的生产厂,或者在卖回各地用于制钱生产。因为这样收购之后,会照成世面上铜钱流通减少,从而使价格上扬。所以大商在把铜块卖回各地的过程中,还能再赚上一笔铜的差价。

    而另外一部分铜币,李御珍将他们留在本地,用来从事不同铜币之间的兑换业务,可小额地赚取差价。这个过程中,大商银炉会建议各个商家使用大商自己铸造的银元作为中间交换媒介。简单说,就是向全国商家推荐使用大商银元。不过在最开始阶段,真正选择这种方法的人不是很多。一般都是与东三省有贸易关系,或者跟旗昌有贸易关系的商家才会选择这个办法。不过久而久之,随着大商旗昌在各地业务的渐起,再加上大商银炉开始在全国各大通商口岸城市开办新的分行站点,不时还向各地政府提供小额贷款,来提高自身信誉。老百姓们终于渐渐地发现,大商银元似乎价格比较稳定,远比使用各地政府滥发的劣质铜币强很多。

    大商银炉在全国实行的这两种政策,第一条是短期高回报,第二条在于掌控大清的金融控制权。当然,第二条不是短期可以做到的,再加上一堆外国竞争者,可谓任重而道远。

    虽说如此,大商银币如今也算有了相当的名号!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外国银行在上海设立的分支机构和代理店已达11家,主要业务是给外商办理汇兑,一般中国本土金融机构没有往来,主要依靠低息从社会上收取巨额资金获利。而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本土钱庄为了扩大规模,便需要资金的注入。而其中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外国银行提供的信用贷款贷款,两天一结,一般利率是7%。而本土钱庄在转手贷给其他实体商户的时候,利息是10%。中间就有了一个差额,而这就是本土钱庄追求的利润来源。也正因为这个差额的存在,本土钱庄也逐渐被外国银行所控制。

    1872年6月的时候,大清茶丝出口进入旺季,不过突然出现外国银行握着**十万两不肯放出的事情。外国银行对上海本地钱庄信用贷款的规模在300万两左右,如今断了将近三分之一。利率一下上升到了一两5,相当于年息49%。与此同时外商还开始抬高汇价,借此对丝茶出口华商施加压力,在拆息奇重的情况系,不得已开始抛售手中汇票,结果1872年丝茶出口停顿。

    1873年初,根据以往的惯例,上海钱庄是春季放银,新丝开盘后归还。结果当年五月的时候,拆息行情再次上升,长时间徘徊在一两4。又因为欧美金融危机,导致丝茶滞销,所以钱庄无法回收贷款。等到9月贷款收回的最紧张时刻,外资银行突然宣布拒绝贷款,并且扬言要收回全部已带出信用贷款。这下拆息一下便飙升到了2两8,合年息90%。于是年终之时,上海一下到了五六十家,亏银200万两,1874年开业数不及1873年的一半。

    1872~1873年这一次的外资银行行动,有可能是因为欧美金融危机的自保行动,但是其后他们开始食髓知味。经过几次试探之后,开始找到了上海金融市场的规律。市面上银两超过其所需三十余万两时,日息2钱,合年息8%,可一旦外国银行收回拆票,日息就会立刻增加到一两,合年息33%。

    1878年的时候,丝茶再次交易沉闷起来,钱庄受拖累,外资银行收缩放款200万两,市场立刻出现恐慌。到年底时,二三十家中国钱庄倒闭。1879年虽然贸易有所起色,可到了5月的时候,外资银行再次开始重施故技!

    而此时大商银炉瞧准机会,突然大规模入市,以大商银元为支付手段,联手旗昌洋行,不但低价收购各地生丝,而且还贷款给上海本地商家,以及与大商关系友好的十多家大钱庄。不过几日功夫,大商银元就从原本的辅从地位,一跃成为上海当地重要的支付货币媒介。而那些被收购来的低价生丝被运往大商联合价格联盟在奉天安东(丹东)新成立的纺织品生产基地,其后他们的低端纺织品开始在朝鲜,东南亚和大清国内销售,中段纺织品开始被运往日本进行倾销,挤迫他们的本土生产企业,而高档纺织品则进入欧美等地。除了生丝之外,旗昌还收购了部分上等新茶,加工之后,一部分留在东北,一部分被从伯都讷通过商队运往蒙古各地,与日薄西山的大盛魁展开竞争。

    经过此次大商对上海金融市场的突然干预,不但抢占了一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且还有力地保证了上海金融市场的稳定。不过几天的时间,初来乍到的大商银行,便赢得了上海各界的好感。而大商银行在上海分行的行长丁晓雨,也成了本地的知名人物,经常会出席一些筹款慈善晚宴,受到富家千金们和交际名媛们的热烈追捧。

    王一现在拿着裘嫣儿提交上来的大商1881年第三季度财报,看着各个厂的运营情况,心中很欣慰。不过看到后边的开销情况……他又很痛心,打仗实在是太花钱了!

    说来现在外东北战场正处于一个奇怪的状态中,斯科别列夫将手下的三个军从南向北,面东依次展开,部署在格尔必齐河和额尔古纳河西岸。这里是当年尼布楚条约划定的清俄两国国界。格尔必齐河以东是外东北地区,格尔古纳河以东是黑龙江境内。

    正当这位中亚屠夫准备在清国的土地上大展拳脚的时候,老天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连月的降雨,硬是让两条界河河水泛滥。他的三路大军,面对如此情况也无能为力。而趁此机会郑海涛甚至让人在格尔必齐河东岸拉上了铁丝网,不断加建碉堡战壕,气得斯科别列夫也能徒呼奈何,无能为力。

    而相比之下,拉杰茨则更为顺利,他已经来到外兴安岭北侧,有两条路可以选择:。

    第一条,是1649~1658年哈巴罗夫*斯捷潘诺夫,沿乌勒克马河穿外兴安岭,不过走此线的话,出外兴安岭就到了格尔必齐河的西侧,除非拉杰茨想遇斯科别列夫兵合一处,不然不会选择这边。而第二条就是1643~1646年波雅科夫选择从中路南穿外兴安岭。

    根据越境进入外兴安岭北侧的侦查小队传回来的电报看,拉杰茨是选择了第二条通路,与吴晓等人的判断一致。

    为了给建立阻截阵地赢得时间,吴晓派出五百人,携带保1卡宾枪,保1通用机枪,保1狙击枪,60mm迫击炮,炸药,地雷,分成五个连小队,开始对进入外兴安岭的拉杰茨大军展开袭扰游击战。

    而从进入外兴安林之后,拉杰茨的大军就开始倒了霉,五支小队都由武校毕业的中级军官负责,弄得俄**是频于应付,焦头烂额。

    就在刚刚,不知从哪里射来的一颗子弹,差点要了拉杰茨的命,若不是突然想要解手而下了战马。在慢上三五秒……看着那名被打碎脑袋的年轻参谋,拉杰茨自己都不敢想象。

    “这帮胆小而卑鄙的蚊子,真可恶!”拉杰茨故作镇定道,安慰着周围有些慌乱的军心。不过话虽这样说,他也不敢再明晃晃地骑在马上,徜徉在步兵之间。这显然是作死!

    “大家放心,那帮土匪只敢使用这种偷袭的龌蹉伎俩,只要我们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