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

第34部分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第34部分

小说: 穿越明末之扬我中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元化拍案而起,赞了一声:“好一个硬而不脆!原来诀窍竟在这里!”这个词很形象的说明了白口铁与灰口铁的区别,孙元化自然不懂金相学,但是铸炮用的生铁硬而脆、不易加工、发射多次便有裂纹的缺点他是心知肚明的。

    他激动地吩咐听差:“请刘老弟升炕!”这是礼数升级的表现了。巡抚大人请一位百姓升炕对坐,这是莫大的荣誉了。

第58章 交谈() 
刘烨作受宠若惊状,等听差将盖碗茶移到炕几上,道谢坐下。

    刘烨刚坐定,孙元化迫不及待地问:“刘老弟可曾炼制出了这种生铁?”

    “此种生铁炼制不易,不仅要挑选上好的矿石,还要掌握火候,这些我们都做到了,唯独缺一样东西。”刘烨见孙元化进了自己设下的套,便开始收网,把话题引向自己此行的目的。

    孙元化隐约猜到了几分:“刘老弟不远千里从广东来到登州,想必就是为了这样东西吧?”

    “大人高见!小人正是为此物而来。通常炼铁用木炭,而我们炼铁用煤,缺的就是煤。”

    孙元化是明朝少有的技术型官员,对于炼铁并不陌生,闻言很是不解:“煤?据我所知,北方不少地方就是用煤炼铁,但是炼出的生铁不见得多好啊?反倒是广东炼铁不用煤,却比北方的生铁好,所铸之炮也更为精良。”

    孙元化虽然不懂原理,但是却道出了明清时期南方铸炮质量比北方好的关键:北方直接用煤做燃料炼铁,导致生铁中含硫量过高,这种生铁非常脆,铸造的大炮极易炸膛,南方森林资源丰富,多用木炭炼铁,含硫量远低于用煤炼的生铁,所以质量好于北方。官府不懂其中奥妙,只知道广东等地铸炮好于北方,从明末直到清朝,都在广东铸炮,再运往京城和辽东。

    刘烨见孙元化开口就切中要害,心里也是佩服不已,古人能有这般见识实属不易,对方果然是难得的技术性官员。

    “大人有所不知。这位奇人说,把煤密封起来加热,便可去除煤中对炼铁无用的渣滓。这样炼出的生铁,才能达到硬而不脆的效果。”

    刘烨对炼焦的原理只知道一点皮毛,他也不怕告知孙元化会泄露技术,自己好歹是后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尚且弄不清炼焦的原理,谅孙元化几句话也听不明白。再说了,就算知道炼焦的原理又如何,不知道炼焦需要的温度,没有合适的高炉,以此时工匠的水准,怎么都炼不出灰口铁。

    孙元化听得心里痒痒,恨不得马上就把这位奇人带到登州来给他炼铁铸炮。他试探着问道:“刘老弟如此劳心费力,大炮若是铸成”

    刘烨拍拍胸脯,作大义凛然状:“小人虽为一介商贾,但也曾读过圣贤书,这等军国利器,若是做成了,自然是要送给朝廷打鞑子的。”

    孙元化抚须点头,孺子可教,若对方有功名在身,少不得要设法送他一个前程。

    刘烨左右看看,靠近孙元化,低声说:“旁人我信不过,抚台尽心竭力为朝廷编练新军,天下人都看在眼里;再说,天下教友本是一家,这份功劳,自然不能给了别人”

    虽然自诩为朝廷效力,没有追名逐利之心,但官至巡抚,又岂能没有更上一层的想法,孙元化听到这番话非常受用,呵呵笑道:“老弟真乃妙人。你不妨直说,此行来登州,有何需求,本官必然鼎力相助,在东三府,我的话还是管用的。”

    何止管用,整个山东东三府,登州莱州青州,除了皇帝的圣旨,就属你老人家最大了,刘烨心中说道。他半真半假的一番话,成功地抱上了孙元化的大腿,此次登州之行,基本上成功了一大半。

    “那位奇人说了,炼铁所需之煤,在广东境内是没有的,两广福建等地,只有一种劣煤,不堪大用。山西产煤最多,煤质也最好,但运输不便,只有山东境内煤质不输山西,又能走水路运回广东,比之陆路更便捷。所以小人此次来登州,就是为了煤而来。”

    孙元化感叹道:“这位奇人不仅懂的炼铁铸炮,连哪里有煤都一清二楚,莫非开了天眼?如有机会,定要见见。”他顿了顿,清咳了一声,“不知刘老弟能否说服那位奇人,来登州炼铁铸炮?若能铸成那种不易炸膛的红夷大炮,献给朝廷,我可以上奏皇上,为你二人求得一官半职。”

    刘烨连忙摆手:“小人只是想为朝廷打鞑子出份力,并不是为了求官,抚台的美意小人心领了。不过来登州铸炮是不成的,不是我等不愿,而是登州并无上好铁矿,且广东气候温润,山东气候干燥,相比之下,广东更利于铸炮。”

    这一番话半真半假,所谓气候之说纯属胡扯,不过孙元化知道广东铸炮一向优于北方,也没有起疑,只是叹息道:是无缘见到那位奇人了,不过只要铸成大炮,刘老弟务必要运来登州。你放心,你为朝廷效力,必不会让你吃亏,每门炮作价两千两白银卖与我如何?”

    两千两银子算是时下铸造红夷大炮的成本价,孙元化贵为巡抚,却也不敢提高价格,因为朝廷拨付下来购置火器的款项毕竟有限。

    “大人说多少便是多少,我也不赚朝廷的钱,只求保本。”刘烨顺着他的话答应下来。

    且不说登州之乱后孙元化能不能保住性命——历史上登州之乱生后,在温体仁及其党羽的陷害下,崇祯可是秋后算账,不仅罢免了孙元化的职务,还以叛军之的罪名将他处死——就算历史因自己的到来生了偏差,孙元化没有丢官丧命,到时卖给他几门炮也无妨,反正红夷大炮那样的重量也只能用来守城,对自己没有什么威胁。

    与孙元化的见面异常顺利,套用一句后世的话,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中深入探讨,交换意见,达成了共识。

    孙元化为得到一个潜在的助力而高兴——这炮若是铸成,不仅可以为辽东战场增添胜利的砝码,也能帮助自己仕途更上一层楼,若铸不成,也没有什么损失,怎么看都是划算的;刘烨为得到孙元化的支持而兴奋,只要孙元化不倒,不仅煤矿的事情有了保障,兵变之后说不定还能在登州吸收难民,补充兵源和劳动人口。

第59章 事态有变() 
出了巡抚衙门,等候着的林三等人围了上来。刘烨得意地晃动了一下手中孙元化的名帖——有了这个东西,在东三府内基本上可说畅通无阻,挖煤运煤更不在话下,剩下的事就是找煤矿了。

    官面上的事进展顺利,不过在寻找龙口煤矿的过程中倒是经历了波折。按照梁小明的说法,龙口煤矿就在山东省龙口市,位于蓬莱市西南方,只是两人都忽略了,这是后世的行政区划,在本时空,并无龙口这个名字。

    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众人都没有打听到龙口这个地方。刘烨忽然想起当初与梁小明寻找石碌铁矿时的一幕,当地人不知道石碌这个名字,只知道亚玉岭。他改变策略,直接打听蓬莱——也就是登州府城——西南方的县,很快就问到了地名,原来在明朝,龙口市所在地方称为黄县。

    众人直奔黄县而去。黄县离登州府城很近,十多里路就到了。

    梁小明记得没错,这里确实有煤矿,而且此时已经有人雇人开采,不过每日开采量不大,主要卖给临近府县烧火取暖之用。矿主姓李,是当地一名大户,族中出过进士,在登州也能称得上望族了,他无意现了本地产煤,雇人开采,也算是开辟了一个小小的财源。

    当初李矿主除了打点官府花了几十两银子,另外并无什么开销,官府只看重金银铜铁矿,煤矿并不重视。不过刨去矿工的工钱,煤矿的盈利很是一般,加上近年煤价卖不上去,有人买断,李矿主也乐得脱手,当下尝试开出了两百两的“天价”,没曾想刘烨价都不还,当即拿出了两百两银子,写下契约,连同几千斤存煤一并买入,让李矿主后悔价格还是开低了。

    签了契约后,刘烨给留下的矿工加了三成的工钱,并以同样的价格招纳新矿工,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山东从万历年起就不太平,十年前还爆发了徐鸿儒发动的白莲教起义,波及了大半个山东,近几年又连遭水灾,官府的田赋加派一日重过一日,许多百姓靠种田已经无法维持生活,一见有人高价招纳矿工,就有不少人慕名而来,煤矿的开采量很快就翻了一番。

    有了孙元化的名帖开路,加上舍得使银子,刘烨很顺利的打通了一条从黄县到登州,再装船运往广东的路子。登州境内有很多帮助官府转运粮饷器械的商人,甚至有人来往北直隶和辽东转卖违禁货物,运几船煤自然不在话下。

    为了赶在兵变之前挖更多的煤,刘烨也是拼了,在黄县一呆就是两个月,原来的存煤加上新开采的,总数也有三万多斤了,在极度简陋的技术条件下,这个产量已经很不错了。

    此时已是十月底,局势忽然就紧张起来了。有消息说,被孙军门派去辽东打鞑子的孔有德部因粮草不足,私下袭扰百姓筹措粮草,军心不稳,恐怕会哗变。刘烨听到这消息,知道兵变在即,恐怕不久就会波及到黄县,马上把这三万多斤煤装船运往临高。为了避免有人觊觎,远航号不宜长期停靠在登州,也暂时返回临高。

    刘烨自己则继续留在煤矿,想在兵变之前再抢挖一批煤囤起来,等兵乱平息后运走。一旦登州大乱,恐怕很长时间都无法挖煤了,这时候囤多少算多少。再说就算孔有德此时酝酿作乱,打到登州来怕是要些日子。

    他依稀记得,兵变起于吴桥,吴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与河北省东南边缘,属于后来的沧州市管辖区,离登州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就算叛军一州一县打过来,怕是也需要不少时日。

    让刘烨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丝侥幸心理让他陷入了一场忽如其来的危机。

    刘烨毕竟不是梁小明那样的人型电脑,对历史的记忆无法精确到月。孔有德的消息传到黄县时已经过时了,此时他已经在同为东江镇旧人的李九成怂恿下发动了兵变。

    孔有德起初并无叛乱之心,只是对派去辽东心存怨言。后金汗皇太极亲率大军进攻大凌河,祖大寿被围困于大凌河城,孙元化命孔有德率本部人马赶去增援。

    孔有德不情不愿的率兵出发,却遭遇了沿途无法补给的困境。山东各地均不待见这支辽东兵马,沿途各县都拒绝提供粮草。士兵开始自发地向沿途百姓“筹措粮草”,孔有德睁只眼闭只眼,不加阻止。老百姓们深受其害,纷纷闭门罢市,唯恐躲之不及,辽东兵与山东人的关系更加紧张。

    如果说被勒令增援大凌河让孔有德憋了一肚子气,那么自己奉命北上,沿途各县不仅不提供粮草,反而紧闭县城大门,还出言讽刺,让他心中的邪火开始燃烧起来。

    引发矛盾爆发的导火索是一只鸡,后世有学者称一只鸡断送了明王朝。其实准确地说,应该是一只鸡断送了徐光启、孙元化等人军事变革的进程,在原本的历史时空,随着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投降后金,把登州城内孙元化苦心经营的火炮和工匠、技术人员全部带了过去,让明清之间的武器对比发生了变化,加快了明王朝的覆灭进程。

    孔有德部队到达山东河北交界处一处叫吴桥的地方,手下士兵又开始四处搜集粮草。不料这次却踢到了铁板,一个士兵抢了一户人家的下蛋的鸡,没想到这人是山东望族王象春的家仆。

    王象春为官僚世家出身,曾祖王麟,赠官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祖父王重光,官太仆少卿,户部员外郎。父王之猷,历任淮扬兵备道、浙江按察使,其兄王象晋,官至浙江布政使,全家五代皆为进士出身。王象春本人也是万历三十八年榜眼,与大名鼎鼎的钱谦益是同年,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这样的豪门,巡抚总督都要礼让几分,又哪是他小小的参将得罪得起的,更不用说明朝历来文贵武贱,以文驭武的传统了。

    在这户家仆的强烈要求下,孔有德忍气吞声,把抢鸡的士兵耳上穿箭,在营内巡游示众,这就是所谓的“穿箭游营”了。

    在军中,这种军法严酷和屈辱程度仅次于斩首示众,士兵们以沉默应对,累积已久的不满已经处在爆发的边缘。孔有德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不过仅靠剩下的一丝理智维系,避免冲动酿成大祸。

    这个家仆眼见不可一世的兵丁们如此丢人现眼,异常得意,开怀大笑。这笑声在所有士兵耳中是那么的刺耳,心中所有的屈辱和不满终于爆发,一名士兵挥刀砍下了这人脑袋。

    大祸已经铸成,无法挽回。王象春之子又岂是省油的灯,他不依不饶,一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