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铁十字 >

第41部分

铁十字-第41部分

小说: 铁十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佩尔默然地点头:坦克是英国人发明的,但这次大战中却是德国人用得最好,还发展出了闪电战战术,取得了上次大战中想都不敢想的战果。

    “发展导弹也是我们基于现实的无奈之举。从地理环境上看我们与美国之间远隔大洋,他们可以利用海军优势不断压迫我们,或是利用军舰执行封锁任务,或是利用海空优势进行两栖登陆,而我们只能在非洲、欧洲大陆上严防死守却永远打不到他们,美国人或许希望这样,但这么被动的局面绝不是我的性格。当然我们也可以发展海军,但这花费过多、速度太慢,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奏效的,必须另外寻找捷径。我希望将来我们能有一种洲际导弹装载着超级炸弹从柏林直接打到华盛顿,或者可以用潜艇装载着导弹从大西洋中央随时发射到纽约——我们不一定要用导弹打仗,但必须有可靠而威力巨大的东西威慑到他们。到那时候美国人才会真正重视我们的诉求,才能彻底奠定德意志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我们的政治家和外交家说话才有人听,我们的人民出门去才有尊严——我敢说距离这个时刻只要15-20年,如果我们不做好准备,很快就会再打一次战争,那输掉的一定是我们。”

    施佩尔想了一想,又是默然地点头:从1919年一次大战落幕到1939年波兰战役开始总监正好间隔20年,这场战争或许几年后也会结束,如果再间隔20年,只怕元首刚才说的一切都要成真。

    想通了这一点后他的脸色好看了不少,说道:“我会履行我的职责,拨付所有必须的资源并派遣得力人员管理有关项目。”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这次战争将是一场速决战,我两年前甚至半年前都仍然持有这种观点,但战争已不可避免地长期化了,或许再过3-4年都不能结束。所有因为不能迅速发挥作用、看上去可有可无的项目必须重新启动或者加速。”霍夫曼一字一顿地强调,“这不光是对我们自己负责,也是对德国的未来负责。”

    施佩尔换了个话题:“超级炸弹项目我已将您的意思转达给了海森堡教授,显然他对美国情报持有深刻的怀疑态度,不过仍旧答应重新计算一下,我安排其他教授同步验证的事情他也勉强接受了,并主动表示会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我不想瞒着让他事后感觉不愉快。”

    “这是对的,我们既要有怀疑精神,又要尊重权威的价值。”霍夫曼问道,“5亿马克的拨款他接受了么?”

    “他对此十分吃惊,认为元首对这个项目的重视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这也是他答应举行学术会议的动机。我原以为这些款项绰绰有余,但如果按照您今天对导弹基地的部署要求,那些提炼工程也同样办理的话,届时预算会大大突破。”施佩尔苦笑道,“我起初还以为这些预算够他们用到战争结束,打算先找一个隐蔽点的地面工厂先开始呢。”

    “这两个才是我们真正的战略1号、2号工程。”霍夫曼沉吟了片刻,“为加快进度,地面工程先开始试验,同时兴建地下工程——可以在南部找山脉掏空后使用,那样更有利于防空。”

    “工程量恐怕会很大。”

    “找希姆莱吧,就说是我的意思。”霍夫曼伸出一只手,“先以开矿的名义准备50万人,工程仍然是鲍曼管。”

    “预算经费呢?”

    “可以把戈林收藏的那些画通过合适渠道卖给法国人、瑞士人,其他地方查抄出来的古董、名画、珠宝一概照此办理,其他股份和不动产对内消化,这个项目的预算没有上限也不走正常途径,需要多少就保证多少。”霍夫曼忽然笑了起来,“弄钱的是他,花钱的还是他,我敢说鲍曼同志今后的任务恐怕轻不了。”

    施佩尔也笑了:“您这是要累死他啊!不过他的人品我信得过。”

    ;

第九章 气愤的丘吉尔() 
一股袅袅的青烟缓缓升起,在空中幻化出不同的形状,下面是一个胖子坐在沙发上若有所思的模样,他就是大英帝国现任首相、不列颠岛上那个最著名的胖子——温斯顿·丘吉尔。@坐在他身边的都是战争开始后大英帝国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今天他们重点要听取外号“大c”、现任军情六处处长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的汇报。

    “你是说,希特勒在进行大清洗?”

    “没错,从德国方面已公开宣布的事实和我们收集的情报来看,这是一次规模异常庞大的内部清洗。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涉案的有帝国元帅1人(戈林),元帅6人(维茨勒本、勒布、克鲁格、勃劳希契、博克和米尔希),大将或上将15人(贝克、霍普纳、哈尔德等),还有少校以上军官以上数百人,文官代表也有不少,包括原经济部长沙赫特、莱比锡市长戈德勒、普鲁士邦财政部长约翰内斯·波比茨,驻意大利大使冯·哈塞尔和外交部国务秘书冯·威茨泽克男爵等,据说还有一些大人物的名字尚未正式公开,比如我们的老对手卡纳里斯。”孟席斯在这些大人物面前显得很放松,一直侃侃而谈,“从已掌握的情况来看,德国内部反纳粹势力的组织和人员数量不少且大多集中在军队、财政和外交等要害部门。这些反希特勒力量绝大多数都是1933年纳粹党上台之后逐渐累积下来的,交织着左派、右派等各类形形色色的人物,不过目前还没有发现**人。不是说**人不反对希特勒,而是他们从根子上反对整个国家。这些反希特勒小团体有各自不同的诉求与理想,对德国未来的发展与设想截然不同,也没有统一的纲领与行动计划,指导他们行动的唯一出发点和立场就是反对希特勒。这在军队内部表现得尤为明显,军内反对势力大多数是老资格的军官团成员,在希特勒篡夺军权、粗暴干涉军政并对作战计划指手画脚的过程中,积累了相当大的矛盾。”

    “希特勒一口气清洗了近三分之一的元帅,六分之一的大将或上将,数百个将校级军官,他究竟想干什么?”工党领袖、战时内阁副首相兼自治领事务大臣克莱门特·艾德礼疑惑地问道,“就为了那些不知所谓的‘叛国集团’?”

    “有人说这是一场德国式的大肃反……或者说,是又一场长刀之夜。”孟席斯谨慎地回答。

    “不管怎么样,这结果都说明希特勒集团内部的分裂趋势进一步明确了,特别是鹰巢大本营未遂炸弹事件强化了这种被迫害的心理,真是好极了——这不是我们干的吧?”

    “不是,首相先生,虽然我很想揽下这个功劳。”

    “你们也可以尝试着这么干。”丘吉尔满不在意地挥挥手,“不管能不能成功,吓吓这个大独裁者也是好的,如果每一次都能让他发动一轮清洗,我们削弱纳粹集团的工作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再过几次他就找不到能替他打仗的将军了,军队的战斗力将迅速下降——就像斯大林曾经干过的那样。”

    丘吉尔习惯性叼着雪茄吸了两口,继续说道:“这些人中最值得注意的名字是戈林!这是跟随希特勒发迹的人物,也是他亲口指定的接班人,其角色和地位根本不是罗姆之流可以相提并论。现在居然被用‘叛国集团总头目’这样可笑的理由干掉了,充分说明了纳粹集团内部的倾轧是何等严重,我认为这个政权的高层如果不是人人自危也应该是战战兢兢了……”

    孟席斯对首相的论述做了补充说明:“目前希特勒集团的权利进一步集中,除希特勒本人外,希姆莱、施佩尔、戈培尔、鲍曼几乎掌握了所有权利,特别是施佩尔的地位上升很快,在总动员体系启动后几乎囊括了一切经济大权,人称‘经济元首’。希特勒自己身兼陆、空军总司令,还通过邓尼茨控制了海军主力,提拔了名不见经传的蔡茨勒担任陆军总参谋长。清洗这批高级军官后,现在他对军队的控制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对军官团的信任也降到了最低程度。”

    “这是我听到过的最好笑的笑话,一个陆军下士居然能兼任陆、空军总司令。”丘吉尔哈哈大笑起来,“我想听听你们的想法,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件事做一些文章?”

    “这些名字中或许还要加上一个隆美尔。”担任外交部长、保守党核心人物罗伯特·安东尼·艾登提醒道。

    “隆美尔?”听到这个名字,大英帝国的首相忍不住皱起眉头,两年来几乎每个季度他都要从失利电报中看到这个名字,简直成了他最不愿意面对的人物,他惊讶地问道:“他也反对希特勒?为什么?他不是元首的宠儿么?”

    “情况是这样,这次被抓的人物中有一个叫施陶芬贝格的陆军上校,他原来是隆美尔在北非的得力助手,这次随同隆美尔回国不但要协助其管理、训练德国后备军,隆美尔还准备将其提拔为后备军的主要负责人,但他被查出属于密谋分子,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外围人士,属于当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密谋政变的核心人物……隆美尔据说因为这件事住进了医院,不知是真病倒还是被采取了其他措施。”孟席斯遗憾地说了一句,“那医院封锁得很严密,我们的人混不进去。”

    这句话让众人不由得想起了前任首相张伯伦导演的慕尼黑事件,丘吉尔的脸色很不好看,愤愤地骂了两句:“这就是所谓给我们带来整整一代人和平的恶果,要是当时他强硬一点再和德国内部的反希特勒人士合作,哪有现在这场战争?”

    对丘吉尔的这番泄愤之语大部分人没有出言附和,反而觉得他不够厚道——也没见你那时候拼命反对啊。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对面那个战争贩子又在发疯。”眼看会场沉闷了下来,丘吉尔忍不住站了起来,“我原先一直对希特勒撤换隆美尔的举动感到奇怪,认为他安排隆美尔回国有更重要的作战任务,特别是俄国斯大林格勒方面的第6集团军司令发生变化后就更加明显,后备军司令无非是过渡职务,但结合这份情报就完全可以放心了……”

    “首相,第八集团军发来的电报。”丘吉尔刚刚坐下,机要秘书便在旁边小声提醒。

    “蒙哥马利向敌人进攻了么?”

    “进攻了。”

    “打赢古德里安了?”

    “不,没有。”

    “什么,输了?”丘吉尔完全没料到这种结果,吃惊地站起来,雪茄灰都掉落在裤子上。

    “也没有。”随从忽然露出难以言说的表情,“电报在此,您还是亲自看一看吧。”

    丘吉尔疑惑地接过了电报,仔细一看后却火冒三丈,恨恨地将报文纸扔在桌子上。电报先是向他告捷,说一举俘虏了三个意大利师4万人,吹嘘俘虏的意大利军官足有“几英亩”那么多,随即又不好意思地宣称作战中没能逮住德国部队主力而是让他们溜了,最后又含蓄地说明作战出现了一些程度的损失,其中包括300辆以上的坦克、250架以上的飞机,还有大量的物资和补给,希望能尽快得到增补,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表示将在增补到位后继续追击敌人。

    丘吉尔的脸色迅速阴沉了下来,他也是当过海军大臣、上过战场、并在一战中面对土耳其人有过达达尼尔海峡大失败“经验”的老资格政治家了,他当然看得出来这封捷报避实就虚、遮遮掩掩的背后隐藏着很多水分:俘虏全是意大利人,德国人溜了?再想到“一次程度”的损失,他立即敏感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这说明德国人不但溜了还狠狠地咬了第八集团军一口,现在蒙哥马利把这些损失都推到了意大利人头上,仿佛后者才是造成他们重大损失的根源。意大利人真要是这么能打会有三个师几万人的俘虏?别开玩笑了,上次大战他就知道意大利人是些什么货色。

    “让你们贻误战机、谎报军情……”胖子发起脾气来劲头可真不小,大家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能面面相觑。

第十章 前所未有的严厉() 
“首相为什么这么生气?”

    “听说蒙哥马利将军俘虏了4万意大利人。”

    “这有什么可生气的?”

    “因为把古德里安和德国人放跑了。”

    “跑了就跑了,啊……只抓了些意大利废物?”

    艾登和艾德礼毕竟嫩一点,对着电文翻来覆去看了几遍没看出里面的猫腻,反而对丘吉尔的愤怒情绪感到不以为然,劝解道:“阁下,我们应该从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看这个事,最起码我们打赢了阿拉曼战役,挫败了轴心国对埃及的觊觎,保卫了开罗和亚历山大港,逮住了几万意大利人,虽然有一点损失且没有抓住德国人,但总体结果仍然是可以接受的——我们的人员损失不是很大。是否建议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