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祭明 >

第63部分

祭明-第63部分

小说: 祭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弘阳说的也是一个大实话,大明国官员的俸禄其实并不高,但是大明国官员的福利却是极好的。俸禄是实打实的银子,这些东西,按照级别来制定,即便是一品大员,一个月也没有五百两。

    当然,现在的俸禄,比之前有所降低,毕竟,如今大权在握的是皇上,只有他才能决定大明国官员的俸禄是多少。

    众多官员陷入了沉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没有大笔的财政银两,那是万万不行的。足有半个时辰,梆子声响了起来,众人也没想出什么有效的对策。

    毕竟,于往常来说,接下来的财政缺口太大了,不论怎么说,都难以填补。

    “除却必要的银两支出我已经拟好了,接下来的日子,不管再怎么艰苦,希望大家都能够完成任务。”

    桑弘阳已经将折中的方案,写在了奏折上,银两的确缺口很大,但并不意味着真的没有办法。他已经将很多原本计划中的事情,进行了相当的裁剪。

    “众位爱卿,三个时辰的财政御前会议,朕已经听得有些眉目了!”桑弘阳的话音落下,朱勉方才从帘子后的内室走了出来,“缺口两千万两,你们可曾有什么办法吗?”

    “皇上,所谓缺口超支,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种办法,但臣下等讨论出来的,只有节流一种方法可行!”众臣朝贺完毕,唐修带头上前,说着自己的方案,“目前革新之下,仍然有许多机构臃肿,不妨精兵简政……”

    唐修的话音还未落下,朱勉便是打断:“唐爱卿所言,朕已经明了,所谓节流,只能节省很少一部分的银两。听了你们刚刚议论的过程,朕已经想了一个办法。”

    “请皇上示下。”

    众臣拱手,他们的确想到了一些办法,但是那些办法于大明国本身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故而,可以这么说,议论来议论去,到最后仍旧没有什么结果。

    “节流是不太可行的,朕意开源之下,以求自强!”

    “敢问皇上,如何开源。”

    “朕即可命令,民院之中,组建对外贸易司,着重发展与南蛮之地诸国的贸易。朕已经叫人测算过了,若是如此下去,每年可以增收一千万两。另外,江南各省,本就是养蚕大户,所产蚕丝,远销海外,若是能够多产一点丝绸,说不定能行?”

    朱勉滔滔不绝的说着,他的确让人做过测算,也的确如同他所说的那样。

    “皇上是说,改稻为桑吗?”

    skbshge

第140章 改稻为桑() 
唐修听着朱勉所说,立刻就想到了眼前的皇上想要做什么。

    大明国的江南省、岭南省等地,都是大明国的稻米产地。事实上,全国三分之一的稻米,都是产自于南方沿海各省的。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起来,南方各省的稻米产量的一半,就能够满足大明国一年的用量。

    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国稻米,即便是只靠其他省份供给,也是绰绰有余的。

    “今年的新稻,要等到三四月份以后才开始种植,此时改稻为桑,正合适!”

    唐修接上了话茬,他很清楚,改稻为桑的目的是什么。

    大明国的确是稻米年年丰产,但是所谓有得必有失,稻米丰产的原因,是因为这几年大明国的政策是朝着农垦方向偏移的,这也就意味着稻米种植面积会以几何倍数的形式增长。这也是大明国稻米产量增加的根本原因,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的话,用以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土地面积就会减少。

    “所以说,要现在发布命令,将原本的稻田分出去一半,去改种桑树,作为桑田。桑田之后,便是要让那些农民们多多产出真丝,再然后卖到南洋各国,以增加我大明国的外贸收入。”

    “至于具体步骤与措施,朕已经拟好了旨意,现在就可以发给你们看!”

    朱勉挥了挥手,示意身旁的万树天,将内室书桌上的圣旨拿出,分发给在场的众多大臣。

    “虽然如此,但是臣下仍然有话要说。改稻为桑,并不是不可行,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今东南沿海,东瀛倭寇泛滥,若是不加以清缴,那么真丝将会无法卖出去。换言之,海路就是我大明国的财路,海路不清,财路不宁!”

    唐修点了点头,眼前皇上的所做,的的确确是一个解决财政不足的最为有效的办法。

    不多时,万树天便是将朱勉拟写好的圣旨,分发到众位大臣的手里。

    “皇上,圣旨中所做的事情,可谓是一大创举啊!意图开拓海路,借此机会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纵然我们现在跟东瀛之间有着不平等的条约,但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我们借助官方的军事力量为我们的货船护航的话,那么即便是东瀛倭寇想要截船恐怕都没那么容易了。”

    众多朝臣心里都有个底,那就是当下东南沿海的倭寇,十有八九是东瀛王朝暗中资助的。倘若是没有他们的暗中资助,这些倭寇早就自生自灭了。

    “臣等谨遵旨意,绝不辜负皇上厚恩!”

    此刻,桑弘阳已经明白过来,原来大明国的财政情况,早就被皇帝朱勉装在了肚子中了。要不然,也不会给出如此妥善的解决方法,更何况这等方法可谓是一举两得。往深了一层次想,大明国水师一旦建立起来,在经过和倭寇的作战后,将来与东瀛打仗那可是十拿九稳的胜利。

    要知道,自从不平等条约签订以来,大明国朝堂上下都憋着一股子气,希望皇上能够一战而定乾坤。现在,正好是这个契机。

    skbshge

第141章 抗议() 
朝堂上的圣旨,自然是以最快速度传播到了各个行省之处。当然,建立大明国水师的命令,也随之一道传到了各级都督之处。

    正月一日还没过去几天,江南省的行高官徐庆的府邸中,就坐满了一众江南省各地官员。这还不到正式办公的时间,但恰恰这些都督郡守之类的官员,都来了。

    这在新年时节,本不应出现的局面,却出现了,且每个人的眉头上,都写满了古怪神情。

    “各个郡守知府,今日前来,想必是为了皇上发布的改稻为桑的命令吧?”徐庆不用猜,都能够明白这些人前来这里究竟是为了什么。

    江南省在大明国的南方,又是靠近大海,正好处于大明国对外贸易的门户。故而,朝堂上发布的改稻为桑的圣旨,对于江南省来说极为重要。要知道,江南省虽然作为产粮大地,但基本上都是用于出口海外的,与真丝一样,都是作为大宗海外贸易的货物的。如果改稻为桑实行起来的话,那么产生的后果将会十分难以预料的。

    从货物的价格来看,真丝远比稻米来的贵重,但真丝的需求量,却是远远不及稻米的。南方沿海,稻米的销售,主要往较为远方的南洋各国,那里虽然四季风调雨顺,但是百姓们没有开化,而且稻米种植技术远远不如大明国,故而对大明国的稻米需求十分旺盛。

    至于真丝,其销售的对象,是跨过南洋,转到西南,往大陆另一边而去,这一来一回的时间,都得有半年有余,故而真丝的价格在那边极为昂贵。当然,其需求量并不是很多。

    利润虽高,可总的收入却并不如稻米。

    “改稻为桑,的确是一项惠民的措施,但是稻米出口占据江南省财政大部分收入,皇上这么做,恐怕是有些文不对题了。”金陵府的知府张守夜脸上有些忧愁,“虽然说,种植桑树的成本,远比稻米来的低,单价所获得利润也是稻米的几十倍,可就需求量而言,真丝反而不如稻米。所以,一旦改稻为桑,恐怕其结果并不会如同想象的那么好。”

    “是啊,金陵府的张大人说的对极了。稻米带来的出口收益,远远比真丝大得多。现在一旦改稻为桑,我们江南省必定会造成亏损,尽管,对于全国来说,南方各省实行这样的政策,确实是有益的。”建业府的知府郑少青脸色极为铁青,从整个江南省的角度出发,实行改稻为桑,必定会对江南省造成大范围的影响。

    从稻米这一领域出发,到时候必定会造成整个行省范围内的稻米价格波动,甚至是远高于现在的几倍。由此而产生的后果,恐怕不是真丝利润所能够弥补的。

    再者,稻米的作用,远远不是作为食物的那么简单,由稻米二衍生出来的米酒,也是整个江南省最重要的经济物品。

    有传言称,朝堂上将会把盐、铁、酒等大宗资源收归于国有,以增加财政收入。那么如果改稻为桑实行的话,必然会对这些东西造成影响,其后果也不是人们所能够预料的。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话,言下之意,很明显是在抗议朝堂上的政策,徐庆自然清楚,不过他认为,这些人怕是对朝堂政策产生了误解。

    skbshge

第142章 初见成效() 
尽管朝堂上发来的圣旨,徐庆已经让人传达下去了,但其中的过程,必定会有人以讹传讹,导致皇上的意图遭到了曲解。

    “本官知晓,你们对皇上的意思产生了误解,一级一级的传播下去,原本只有一丝一毫的疑惑,等到了最后就是极为广大的不解了。以讹传讹,人言可畏!”

    徐庆拍了一下面前的桌案,厅堂中的众人,旋即安静了下去。

    “大人,我等也是为了江南省财政着想。”

    众人见着徐庆有些微怒,便是赶紧请罪,他们的出发点很好,但对于实际情况确实有着太多的不理解。

    首先一点,如果朝堂上不明白实行改稻为桑的弊端和利益,那么断然不会下此决断,要知道当今皇上乃是罕见的明君。其次,朝堂上传来过消息,皇上已经让人对财政进行估测,若是不能够实行改稻为桑的话,恐怕今年的财政税收都会下降一个档次。

    最为关键的一点,皇上要借助这个契机建立一支强大的大明国水师,这是利国利民的策略,若是不能够按照计划完成,那恐怕到到最后这些地方官吏都没有好果子吃,尤其是像徐庆这种身在高位的一方封疆大吏。

    “皇上下令改稻为桑,并没有要求将所有的稻米田地全部改变,而是发布诏书将现有的稻米田地十之二三改造。这是最佳的比例,身为皇上,他怎么会不知道实行一项新政策的后果?”

    “那万一百姓们愿意呢?”有人提出了疑问,虽然众多臣子会遵守诏书中的内容,但是对于老百姓们来说却未必。

    天高皇帝远,江南省距离京城蓟州,可是有着一段不小的距离,一来一回传递消息,没有个十天半个月那是不可能的。

    “一切都得靠我们啊!只有我们说动了老百姓,他们才会按照皇上的预想做啊!”徐庆明白这个道理,种了一辈子的稻米,突然改了,推广种植桑树,以让百姓们多养蚕缫丝,那显然有些不适应。

    因此,徐庆能够预见到,推行改稻为桑的过程中,将会出现一大批百姓们的反对。这个时候,能靠的也只有他们这些当官的人了。

    “这些情况,我会发出庭寄给皇上的,也许他会有办法。”

    众人又是议论了许多事,但归根结底,仍旧是对改稻为桑这件事的抗议。徐庆无奈,为了使改稻为桑能够顺利推广,可以初见成效,他不得不承诺下去,先选择一部分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当然,这一过程,他自然是要发送庭寄给朝堂的。

    朱勉收到来自于徐庆的庭寄,已经是在一月十五日了。这几日,各个行省也都有奏表递交,朱勉不用猜,也清楚是为了改稻为桑的事情。

    算算日子,皇后唐凝的生产预期也快到了,朱勉决定将这一件事托付给唐修处理。当然,他也会进行一番查证的。

    事实上,朱勉能够猜得出,这些奏表中,大部分都是反对的声音,毕竟改稻为桑,涉及到了粮食项目,那可是要动摇一个行省财政根本的。然而,如果革新不能够拿出魄力的话,朱勉也就不会坚持下去了。

    “来人,传旨下去,诏令天下,今后但凡有改稻为桑的事情,皆是由各行省单独处置,只需将处置结果,发来朝堂上即可。”

    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朱勉也只能这么做,不然的话,一个一个的反对声音,会扰得他不胜其烦。

    当然,朱勉的注意力,现在在唐凝的身上。

    弘光六年二月一日,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传遍了整个重阳宫。

    skbshge

第143章 请辞() 
那声啼哭,是属于大明国皇帝朱勉亲子的。

    “朕后继有人了!”朱勉从奶妈的手上抱住婴儿,不禁感慨道,“传旨下去,赐名皇子朱昭,依照祖制立为太子,号昭明太子。”

    “臣等恭喜皇上,恭喜皇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