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崛起从挽明开始 >

第77部分

崛起从挽明开始-第77部分

小说: 崛起从挽明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骆秉章问李翰章:“左宗棠这个人人品怎么样?能否来我的巡抚衙门当个师爷?”

    李翰章说:“听恩师说,这个人廉介刚方,秉性良实,与时俗迥异,他也知兵事,知道古今地图兵法,精通时务。但我也听说这个左宗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要是巡抚大人要请他当幕僚,必须要有容人之量。”

    骆秉章说:“当今用人之际,本巡抚也当以才取人。原来胡林翼也曾写信给我,说那左宗棠也算是当今奇士,满腹经纶,夸赞此人长期潜心舆地,埋首兵书,对天下山川尤其是湖南之地了如指掌,古今战事,也如数家珍。本官当时因为

    胡林翼和左宗棠是姻亲,怕他有点言过其,就没派人访左宗棠。”

    此时,江忠源也大力推荐左宗棠,说:“湘阴左季高,此人卑职也听说过。据说道光二十九年,林文忠公自云南引疾还闽,路过长沙,还招来左宗棠,在湘江夜饮,诧为绝世奇才。”

    骆秉章平生最为佩服林则徐,听说林则徐也召见过左宗棠,说:“照两位的说法,左宗棠确有真才实学。”

    李翰章说:“恩师也看中左宗棠,说他平生所学,是真正经邦济世的学问。一般举人和他相比,那是以驽马比骥骐、寒鸦配鸾凤,百不及一也。”

    骆秉章说:“既然曾侍郎也这么说,本巡抚就为长沙百姓着想,高薪礼聘左宗棠入巡抚衙门。”

    李翰章说:“我刚说过了,左宗棠这人狷介高傲,怕不是一点钱财所能邀请的。大人真心用他,我来想办法。我有个小计策,大人不妨一试。”

    那天,长沙城的陶公馆门,李翰章去拜访了左宗棠的女婿陶桄。陶桄是前两江总督陶澍的独生儿子,这时正寓居长沙。

    一番客气之后,李翰章开门见山,说:“抚台大人说了,近来长沙危急,湖南官绅士民为保卫长沙,需要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听闻陶家世受国恩,当此国难之际,应为富贾之榜样。特请陶公子筹办饷银十万银子,以供军需。”

    陶桄说:“这种事情,恐怕给我所长。”

    “这个巡抚大人就管不了,反正骆秉章大人给你们的期限是十日。”李翰章说:“巡抚大人的亲笔信在此。”

    “啊?十万两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李翰章走后,陶桄立即打发家人陶恭,带着骆秉章的这封信,骑一匹快马,去找左宗棠。

    湘阴城离长沙也不远,在老城东六十里外,有一大片逶迤相连的山岭叫东山。

    自从长毛围攻长沙,离长沙只有百来里的湘阴富户人心惶惶,不少人收拾金银细软,带着家人到东山的深山老林避难。

    左宗棠这时也带着全家老少隐居在东山。

    左宗棠此时有一妻一妾,夫人周诒端,字筠心,出身书香门第。

    左宗棠曾花一年时间画了一张全国分省地图,周夫人为之影绘,被他当做宝贝。

    左宗棠还有一小妾张氏。道光二十三年,左宗棠在湘阴的柳庄买下水田七十亩,和妻妾一起举家从湘潭迁到柳庄。

    这柳庄离东山只有三十里,左宗棠虽多住东山,但也常回柳庄去看看。

    那天,他刚到柳庄,乡人告诉他,巡抚特使李翰章来访了。左宗棠以为骆秉章派人来找他,邀他出山,一听大喜,迎李翰章进门。

    左宗棠四十来岁年纪,五短身材,背厚腰粗。仔细一看,他的面白略胖,眼圆鼻直,下巴饱满,历史上说他燕颔虎背,有大将风范,今日一见,果真是这样的。

    “稀客!巡抚大人的特使,来我这一介草民的庄上。”左宗棠拍着李翰章的肩膀,说。

    “晚辈特地在长沙给你买了一篓茶叶,上好的浮梁茶,你品尝一下。泡一杯浮梁茶,读几首陶潜的诗,左前辈可就是真正的隐者了。”李翰章说。

    “嗯?读陶公诗,要斟一杯白鹤液。”左宗棠说:“小兄弟,你只知道陶公诗中多茶,那是陶公常于酒后作诗之故。这写诗要酒。”左宗棠说。

    左宗棠对李翰章的到来,很期待,但是他却只字不提来意,有点不悦。

    李翰章看客厅,尽管是避难寓居,陈设简陋,但四壁整整齐齐地堆着书箱。正面墙壁上挂一幅题为《隆中对》的水墨画,画上诸葛亮正指着地图侃侃高谈,刘备在一旁洗耳恭听。

    画的两边是左宗棠自撰的对联:“身无半文,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对联左边,悬挂着一把斑斓古剑。剑柄的丝绦上系着一块晶莹的玉佩,仔细看时,是一只龇牙踢腿的麒麟。

    李翰章说:“听说左前辈在家里写了不少诗歌,将它们付梓了吗?”

    “小兄弟,你今天来就是看诗文?付梓了如何?自古以来,诗文写得好的,都是口口相传。正所谓人以文传,文以人传。刻与不刻又有什么差别呢?”左宗棠说。

    “东山可是个好地方,你们在那里住得如何?安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听说湘阴东山也有谢安石。”李翰章笑着说。

    “小兄弟,天生我材必有用。听说新来的骆秉章抚台是个干才,到底怎么样?胡润芝来信说,已向骆秉章作推荐,劝我莫老死柳庄。”左宗棠说。

    “听说左前辈有几句文,‘东作甚忙,日与佣人缘陇亩;秧苗初茁,田水琮琤;时鸟变声,草新土润!’好文。”李翰章说:“大有陶潜遗风。”

    “好甚好,大丈夫不封万户侯,枉此一生。”左宗棠不高兴了,拉下脸来说。

    李翰章最清楚左宗棠的志向,只是不急于表达,弄得本来谈笑风生的气氛骤然冷落,不得不谈起长沙的局势,说起左忠源的楚勇。

    左宗棠闲闲地说:“要是我披甲上阵,一如当年光武败莽军样,杀得水盗鬼哭狼嚎,片甲不留。三千兵卒真可以打败百万之众。”

    望着左宗棠那副得意的样子,李翰章觉得十分有趣,原先总以为他是管仲、乐毅的人物,却不知他也有带兵杀敌之志向。”

    隔一会,李翰章猛然想起一件事,说:“左前辈,我这次回长沙,还去见了一下你的老朋友。”

    “谁?郭筠仙?巡抚也对他感兴趣?”

    “不是。”

    “曾涤生?

    “正是恩师。”李翰章说:“他是奔丧回来的,老太太刚去世了。”

    “那么,他自己还好吗?”

    “恩师这次去江西主考乡试,在途中得到讣告。”

    左宗棠又来感慨了:“涤生这些年,也算是青云直上,年纪只比我只大得一岁,侍郎却都已当了四五年。论才来说,未必是一流。”

    李翰章知道左宗棠和曾国藩之间曾有过一段有趣的互相讥讽。

    道光十九年冬,曾国藩散馆离湘乡赴京,途中路过长沙住了几天。那天,左宗棠与郭嵩焘及弟郭昆焘、江忠源等人一起去拜访曾国藩。

    大家议论国是,兴致很高。左宗棠爱发表一些标新立异的观点,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曾国藩总是说不过他,心中略有点不快。临到客人们告辞时,曾国藩笑着付左宗棠说:“我送你几句话:季子自称高,仕不在朝,隐不在山,与人意见辄相左。”

    话中嵌着“左季高”三字。左宗棠听后微微一笑,说:“藩臣当卫国,进不能战,退不能守,问你经济有何曾?”

    也恰好嵌着“曾国藩”三字。曾国藩惊叹左宗棠的才思敏捷。虽是一段笑话,但左宗棠对曾国藩不服气的心情,便为人所周知了。

    二人正闲扯着,张氏进来,说长沙陶公馆来人了。

    李翰章便起身告辞,丝毫没提骆秉章礼聘左宗棠的事。

    左宗棠颇为失望,他还以为骆秉章会来请他出山。

    门外来的人,正是陶府的家人陶恭,左宗棠出门亲迎。

    坐定后,陶恭将陶桄的信交给左宗棠。

    看完信,左宗棠猛听得一声怒吼:“这骆秉章真是岂有此理!”

    左宗棠平时本声音洪亮,这一声吼,声震屋瓦,吓到他的夫人周氏急忙从内室走出。

    “季高,什么事,你发这样的大怒,小心气坏了身子?”周夫人问道。

    “你们看,这骆秉章真是欺人太甚,我原本以为他是个好官呢!”

    周夫人接过信,扶着宗棠坐下,吩咐丫鬟又把茶杯端来。

    “陶公子虽然年幼,还有我在,不怕他骆秉章是抚台!陶公为官清廉,朝野上下谁人不知?他骆秉章要陶家捐十万银子,这是勒索!”左宗棠越说越气,把手一扔,高声喊道:“备马!我即刻就到长沙去。”

    左宗棠随即和陶家仆人骑两匹快马,星夜直奔长沙,策马来到巡抚衙门,怒气冲冲地向里面闯。

    李翰章笑着说:“巡抚大人已在此等候多时了。”

    左宗棠怒气并未消除,一脸的不高兴,问:“我家陶公子年幼,家事是我替他料理。天大的事找我左宗棠,不要为难他。”

    骆秉章哈哈大笑,说:“左先生息怒,我昨天是请陶公子来舍下叙谈叙谈的。”他转身对师爷说:“请陶公子。”

    左宗棠听说并不是抓了陶桄,气消了些,并不谦让,说:“骆大人,您知道陶文毅公生前为官廉洁,家里何曾拿得出十万银子,这不是有意叫陶公子为难吗?”

    骆秉章又是哈哈一笑:“所谓捐银之事,只是借口。”

    李翰章大笑,说:“莫怪张大人,此事是我向大人建议的。”

    “你?”左宗棠问道。

    李翰章把骆秉章如何敬慕,自己如何推荐,如何献计,说了一遍。

    此时,左宗棠心情已平复。他对李翰章说:“你不应该献这样的计,我几天劳累奔波不说,内人在家,至今尚以泪洗面。你不觉得害得我们苦了吗?”

    此时,江忠源也走了出来,笑道:“然不如此,仁兄怎能来长沙?又怎能进衙门?”

    正说着,陶桄进来。左宗棠确知陶桄在此备受礼遇后,完全平静下来。他问骆秉章和李翰章:“湘楚地多才俊,不知二位为何非要宗棠到此何干?”

    “特请先生当我的师爷,保全长沙。”骆秉章说。

    左宗棠微微一笑,说:“宗棠乃一平民,长沙城内,文武官员如云,岂容左某来这里插手其间。”

    “先生高才,长沙文武虽多,岂可与先生相比!”骆秉章说。

    今见骆秉章如此诚意,又是李翰章和胡林翼一手推荐,哪有不答应之理。

    左宗棠并不急于表态,他对骆秉章说:“承蒙大人错爱,宗棠荣幸已甚。但宗棠脾气不好,遇事又好专断,丑话先说在前头。”

    骆秉章答道:“先生放心,鄙人今后大事一任先生处理,决不掣肘。既以先生为主,群僚亦不会为难,请先生释怀。我明日就打发人去接你的宝眷来长沙。”

    左宗棠连忙摆手,说:“大人既然如此信任,不容宗棠不来。只是有一点需要事先说明:宗棠一向高傲,不惯官场生涯,若与大人及诸公同僚相处得好,则在长沙多住几天;若相处不好,我会随时拂袖而去。请大人到时莫见怪。”

    “好,一言为定!”骆秉章已从李翰章那里得知左宗棠的怪脾气,对他的这番话一点也不介意,满口答应,并吩咐摆宴,为他接风。

    左宗棠为人还算忠直,不避嫌疑,不答应则已,既已答应,便把保卫长沙视为当然责任,好像半个巡抚,有关守城的一切事务,都往自己肩上压,亲自落实。

    对此,骆秉章很满意,放手让左宗棠去干。

    左宗棠事事过问,桩桩关心,凡他经办的事,无论巨细,没有一件不是有条不紊、妥妥贴贴的,且主意甚多,从此,长沙城里的混乱阶段已过去,各处调兵遣将调度有方、忙而不乱。

第118章 筹集 饷银() 
在李翰章和左宗棠等人的协助下,募集了三万乡勇,长沙稳住了太平军的攻势,贵州和广东的援军也陆续赶到。但如此一来,军饷又成了大问题。

    这天夜晚,骆秉章找来李翰章和左宗棠,说:“现在长沙什么地方都要用钱,真如流水一般,藩库的银子已用得差不多了,朝廷的饷银又一时来不了。倘若军士没有了银子,军心一定不稳,便会涣散。这如何是好?”

    李翰章说:“除了募集军饷,还真没有太好的办法。军士们真是拿命在上战场,可以劝说富户捐款。”

    左宗棠沉吟半晌,也说:“我思来想去,也是别无法子,我们只有向长沙的巨富名绅借钱,以救燃眉之急,不然,长毛进城,他们也不会有好下场。”

    “本官初来乍到,对民情不熟,不知哪些人有钱,能募捐出多少银子?”

    “这个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