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支点 >

第62部分

支点-第62部分

小说: 支点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和总部联系。”

    又经过了大半夜的冒雨急行军,先遣队终于抵达了安顺场附近,经侦察核实,敌人的兵力部署较之前掌握的情况没有太大变化,一团长杨得志便指挥部队迅猛攻入了镇内,仅用三十分钟就打垮了两个连队守敌,夺取了一条渡船并控制了安顺场渡口。

    天刚朦朦亮,先遣队的电台一开机就和一直等待的总部电台联系上了,并立刻开始接收总部的回电。

    总部在来电中除了同意先遣队分兵夺取泸定桥之外,还特意明确了夺桥部队统一由谢昌云指挥,肖华协助,谢昌云有最后决断权。

    经过清点战果和审讯俘虏,刘伯承和聂荣臻以及谢昌云获得了一条令人宽心的消息。原来在昨天之前,敌人确实在安顺场和泸定之间六十里的地方放了一个连的兵力驻守。可是为了防备红军来夺占渡口,就把那个连撤回了安顺场,结果在安顺场住了还不到一个晚上,就被一团连同原来的一个连给一锅给端掉了。

    此时尽管一团已经开始进行强渡准备,但谢昌云来不及等待结果,在经过简单的准备和动员以后,他和肖华就带领四团二连冒雨向大渡河上游出发了。

    但不利的消息也有。据在安顺场请的向导介绍说,从安顺场到泸定县城的小路基本上是顺河走的,但由于沿河山体地形的原因,有的地方要爬很高的山,有的地方还要从山谷间绕路,所以实际路程总共有三百二十里,正常走需要四天的时间。

    谢昌云计算了一下,前世红军抢夺泸定桥的时候,所记载的从安顺场到泸定这一段路的后面大半段,红四团仅用了一天一夜,就走了二百四十里,就是说平均每小时要走十里路。以这样的速度走几十里还好说,可是要携带武器弹药和干粮,连续不停的走一天一夜、二百四十里的路程,无疑是创造了徒步行军的一个奇迹。

    不过这次上级并没有下达时间上的死命令。所以,谢昌云途中和肖华商议了以后,便把到达泸定桥西岸的时间定在了第三天的拂晓前,也就是四十四个小时以内。

    之所以要这样来定,是由于谢昌云考虑到手上只有一个连的兵力,不管是在途中还是到达目的地之后,都必须要保持完整的战斗力,同时又可以利用黑暗接近西岸桥头,如能紧接着过桥更好占领桥东最好,如不能,则在天一亮就隔河用火力封锁住东岸桥头堡不准敌人接近,防止其把桥破坏掉。

    但是,这一系列的环节之中,最大的困难还是在路上。四十四个小时要赶三百二十里的路,就算全都是平坦大道,其强度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更何况行进途中的道路和天气情况还极其恶劣。

    二连从出发伊始,忽大忽小的雨点就下个不停,而脚下的道路蜿蜒曲折,时而乱石硌脚,时而又泥泞不堪,时而还要翻高山下陡坡。有的地段的路就开辟在陡峭的岩壁上,一不小心就有跌到下面河谷里的可能,致使部队不得不放慢速度,把绑腿解下来绑在腰上,互相拉住前走。

    行军还不到一个小时,谢昌云浑身上下就湿透了,也说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一个劲的顺着身体往下流,再看看身后的肖华和其他人也都一样,有的摔过跤的战士甚至满身都是泥浆。

    将近中午的时候,看到路边有几户人家,问过向导已经走了将近六十里,谢昌云就叫部队停下休息。

    命令刚一下,也不管地上湿不湿,几乎所有的人都就地躺在了路边。

第八十章万水千山(13)() 
谢昌云尽管也累得不行,但并没有顾上休息,而是和肖华一起叫上几名干部敲开了几家老乡家的门,态度和蔼的向老乡解释了一阵,又给了每家二块银元,从老乡手上买下一百多斤包谷和极少量的大米,然后再把战士身上的米袋里的粮食和挎包里的腊肉、牛干巴集中了一些过来,又让老乡们帮忙不分是什么肉都剁碎了和包谷、大米掺在一起,借着各家老乡的锅灶柴火连续做了十几锅还没有彻底闷透的混杂饭。

    饭刚做完,谢昌云就让干部们连推带喊的把战士都叫起来,然后宣布道:“现在抓紧时间开饭,每个人只能吃一碗,剩下的分着带走,路上没有命令虽也不准吃东西。”

    连休息带开饭,一共用了一个小时零五分,匆匆吃过饭的部队又急忙的赶路了。

    到了下午五点钟的时候,谢昌云又下令部队暂停半个小时。这次除了要到山坡上砍伐松明火把外,每个人还必须把剩下的一碗饭都吃掉。

    肖华对谢昌云的做法有些不解。

    谢昌云道:“我这是看着表分段计时,来合理分配体力和补充热量。我们是急行军,不吃饭不行,吃多了也不行。现在这顿饭吃了,到了半夜有合适的地方我们就停下宿营,这样就又可以走至少六十里,加上现在走的就是一百八十里,已经超过了一半的路程。从明天早上五点半开始我们就昼夜赶路,二十四个小时,一百四十里路,抛去休息和发生意外准备的四个小时,平均每个小时只要走八里路,我们就可以按计划赶到泸定了。”

    肖华也大致一算,确实如同谢昌云所说,便不由道:“昌云,我算是又领教了一回。原来看起来是很难的事,让你这么一分配,心里就变的有数多了。难怪上级对你这么信任。”

    谢昌云一边吃着搪瓷碗里的混杂饭,一边道:“合理计划只是一个方面,能赶这么多的路出来,主要还是要凭借全体同志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否则我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正说着的时候,看到弟弟谢昌华拖了一颗小臂粗的树干往这边走来,谢昌云便起身走近前去道:“昌华,晚上还要走几个小时的路,等挺不住的时候就把枪给我。”

    谢昌华一撇嘴道:“哥,你可不要小看人!参加红军以后我行军还从来没有掉过队呢!”

    后面一个战士也抢道:“参谋长你放心!我们二连的战士都是铁脚板,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怕!”

    “对!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谢昌云一感动,竟把前世肖华所作的一段词给念了出来。

    “对不起了!老兄。”谢昌云向身后的肖华看了一眼,心里暗暗的表示着歉意。

    谁料肖华一听却眼睛一亮。他紧走几步站到了一个高一点的地方,挥臂向周围的指战员们喊道:“谢参谋长说得好!我们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同志们!我们现在已经走了一半的路,只要大家在努一把力,我们就可以按时到达泸定桥,就能完成党中央和总部交给我们的任务,就无愧于中国工农红军战士这个光荣的称号!同志们有没有决心呀!”

    “有”

    二连指战员的士气顿时被鼓动得嗷嗷叫!

    当过团县委书记、历任过连、营、团、师政治委员的肖华,其宣传鼓动能力可不是吹的。

    其后的一段路完全在按谢昌云的计划执行。部队将近半夜十二点宿营后,早上五点半就又出发了。

    白天和前半夜还好一些,可是到了后半夜,昼夜行军造成的疲劳就开始显现出来了。几乎所有人都是机械的拖着脚步在走,有的人甚至走着走着就站下睡着了。有些人身上装有辣椒面,便赶紧分出来给大家往脸上嘴上抹。所有干部们都背着步枪或扛着机枪,强忍着疲倦在队列中不停的鼓动战士。这时候可不敢停下来,否则就不一定起的来了。

    谢昌云的胶鞋早已给了一个弹药手,自己则穿着一双草鞋,脚不知道磨起了多少血泡,也一直懒得看。他先还感觉到刺辣辣的疼痛,走路一瘸一拐,可到后来就完全麻木了,就向脚从腿上分离了似的,走起路来反倒不瘸了。

    又经过几乎一天一夜的连续艰难跋涉,谢昌云带领二连于凌晨前的三点四十五分,终于赶到了离泸定桥只有两里的地方。这时,除了大渡河水哗哗作响之外,整个前方黑沉一片,听不到半点的动静。

    从安顺场带来的两个向导尽管也算能走长路的,但像这样不要命的赶路却从未经历过,所以在半夜里就已经掉队了一个,剩下的这一个此刻连坐起的力气都没有,躺在地上有气无力的向谢昌云等介绍了泸定西岸的情况。

    “廖连长,派几个人过去侦察一下,重点是要设法看到泸定桥现在的真实情况,把我的手电筒带上。其余的人原地休息吃干粮,不准大声响动。”向导说完之后,谢昌云紧接着就做了布置。

    过了二十多分钟,带队前去侦察的刘贵回来报告道:“参谋长,泸定桥桥还在。我过去用手摸了一下,好粗的铁链子,上面还还铺着木板。河对面好像有人在抽烟,我不敢亮手电筒,其它的就没看清。这边桥边的街上没有人,房门都关着,只有两间屋子还有灯光。”

    “桥还在!”关键的一句话,让所有人都放下了心来。

    不要命的跑了几百里,不就是为了这座桥吗?

    而谢昌云听了刘贵的报告反倒吃了一惊!“桥上的木板竟然没拆掉?难道是就是因为自己抢出了这一两天的时间,致使敌人还没来得及行动?不过这样一来更好,趁敌人还没察觉就直接可以打过桥去。只是可惜,今世再不会有二十二勇士攀铁索的故事了!”

    不容再多想,谢昌云很快就定下了心。他召集起二连的连排干部们布置道:“由于情况比预想的有很大变化,我决定不必等到天亮再行动了。我们把全部人员分为两部分,由肖政委、王指导员带一个排和两挺机枪在西岸建立阵地,负责肃清西岸的敌人并支援东岸,由我和廖连长、刘副连长带其余的部队冲过桥去占领桥头堡并相机扩大阵地。同志们,这是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我们就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要坚决拿下和守住泸定桥,等候主力部队的到来。肖政委还有什么补充没有?”

    “我支持谢参谋长的决定。我们一定要不惜一切牺牲拿下泸定桥!”肖华坚定的表示。

    “好!部队准备十分钟,然后立刻开始行动。”谢昌云起身命令到。

    部队悄悄的进入了西岸街道后,便立刻布置了阵地和警戒,并守住了亮着灯的那两间房屋。然后,二连长廖大珠和刘贵就带着一个班和一挺机枪踏上了泸定桥,在黑暗中慢慢的向东岸桥头摸去,其余部队则在谢昌云带领下隔着一段距离紧跟在后面。

    当距离东岸桥头只有三十多米的时候,在桥面上一团移动的人影终于被敌哨兵发现了。

    “是哪一个?要不回答就开枪了!”接着就是拉动枪栓的声音。

    “长官,我们是康定过来的商队,急的要到雅安去!”红军这边一个在会理入伍的四川籍战士回答到。

    原来是个商队!哨兵根本就没有往红军会来这方面去想。他们日常的职责也就是把守桥头,不要让过往的商贩漏了税。现在一听来的是一个商队,而且天还没有亮,只有自己一个人在桥头,这个机会可不能放过。

    哨兵心里不由打起了小九九,端起的枪也随之放了下来。“快点过来,让我检查一下偷偷摸摸的带了啥子东西?”

    “是了,是了!都是皮货和药材,没得啥子好东西。”川籍战士又随口应付了一句。

    就这对话的一会儿功夫,红军离桥头也就几米远了。

    敌哨兵突然发现不对!没有马匹,手上端着的好像是

    哨兵下意识的再想举枪时已经晚了,刘贵和一个战士已经冲到了他的面前。

    “啪!”

    哨兵对着地上胡乱的扣动了扳机后,随即就被刘贵连人带枪扑倒在了地上。

    “快!向前三十米建立阵地。”廖大珠挥着驳壳枪越过刘贵率向前冲去。

    寂静的黎明前,枪声是格外的刺耳,仅几秒钟的时间,泸定桥两岸就有了动静,先是西岸连续响了几枪,而后东岸桥头的附近也传来了凌乱的吆喝声和脚步声,还有几个油灯和电筒在闪动。

    “准备战斗。把俘虏带过来。”谢昌云带着后队已经跑步到了桥头。

    刘贵把俘虏刚拖到面前,二连阵地上的枪声就响了起来。谢昌云没顾这些,而是立刻向被俘的敌哨兵询问道:“泸定城里你们有多少人?番号是什么?”

    敌哨兵浑身哆嗦的回道:“长官,我们是守桥的自卫队。城里原来住着二十四军的一个营,昨天听说又到了一些,有多少我也不清楚。都是自家人,长官莫要搞误会了!”

    敌哨兵到现在都还没转过弯来。

第八十一章万水千山(14)() 
虽然探听到了泸定城的敌人还不少,不过,对刘文辉属下川康军的战斗力,谢昌云并不很放在眼里。他们一个团最多只有几挺机枪,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