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07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07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聿键前往南阳府是崇祯特许的,他根本不必偷偷摸摸的,反而可以正大光明的率队前往。虽然一起去的人数多了些,但王爷的仪仗本就很大,带的人多并无不可,只不过其中区别就是别人可能带太监侍女,他自己则带上了大批军队。

    这一次朱聿键势在必得,他是打算给农民军一个教训的,为此他才带上了这么多军队。对于他亲自率领的近卫师,刚刚进行了换装,如今不但有一半的士兵换上了火绳枪,还在团级配置了炮兵。

    原本八公乘级别团长的百人亲兵队被大大扩充,只不过其中只有三十人依然担任亲兵,另有一百人组成炮队,装备六门虎蹲炮和六门千斤佛郎机。为了伺候这支炮队,团级还特意编制了一个五百人的后勤队,负责运送弹药、备件和喂养炮队与后勤队使用的运载马匹。

    朱聿键的陆军部队终于拥有了火炮,这让他的信心大增,对此次作战的胜利也有了信心。唯一有些不安的就是将领问题的,虽然教导团经过了一次轮换,将受了几个月训练的军官都下到部队里,将另外一半军官重新编入了教导团,但这些人毕竟没打过仗,真正能力有多少还是个未知数。

    其实茅元仪也有这样的顾虑,上次去朝鲜因为船只不足没有能够成行,这次在他的要求下,朱聿键把教导团也带上了,让这些训练中的军官也见识一下战场环境,所以此次朱聿键前往南阳府的人数达到了万人以上。

    这也幸好宁波商帮交友广阔,帮助朱聿键联络了漕帮的人。漕帮顾名思义是依靠漕运讨生活的,他们没有能入海的大船,但却有大量内河船只,运送朱聿键的这群人虽然需要调济大量船只过来,但也勉强能够支应。

    在朱聿键付给足够的船资之后,漕帮调动了大量船只前来太湖听用。这样朱聿键就带着自己的大队伍,在水师几艘鹰船和网梭船的保护下,浩浩荡荡的经运河转入长江,逆流而上向着襄阳驶去。

    能够搭上唐王殿下这条线,漕帮上下自然欣喜不已,照顾的更是无微不至,让朱聿键感到非常满意。虽然是逆流而上,他们的速度却不慢,漕帮众人却都是走惯了这条水路的,他们有风时就用风帆,无风的时候就拉纤,仅仅用了十天时间就把朱聿键送到了襄阳城。

    襄阳城位于湖广境内,汉江(华夏的汉江,长江支流,不同于朝鲜的冒牌货)中游平原腹地。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历来都是中原的军事要地,素有“华夏第一城池”、“铁打的襄阳”等称呼,当年南宋就是凭借着此城力抗金兵、蒙古兵南下上百年之久。

    南阳府距离长江最近的口岸就在襄阳城,只要这里能够联通,朱聿键两个基地之间的货物人员就能够迅速流通,对他来说这里的地位自然更加重要。

    朱聿键刚到襄阳城,就惊动了当地官员,知府等一众官员连忙出城迎接。朱聿键希望能够与此地的地方官搞好关系也是好言抚慰,双方相谈甚欢,只不过刚说了几句,突然有太监到了。

    满头花白头发的赵太监到了城外,见到朱聿键连忙跪下说道:“启禀唐王殿下,襄王请您到王府一叙。”

    “哦?襄王请我?”朱聿键一愣,他知道当今的襄王是朱翊铭,按照辈分排下来与自己是平辈的。只不过两人速来没有交往,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对方会邀请自己。

    实际上藩王都不许离开封地哪里会有什么交往,毕竟朱聿键这样被特许的王爷只有一个而已。但是毕竟大家都是皇族,如果能够见面还是要礼数周全的,朱翊铭听说朱聿键经过襄阳必然是要宴请的,一来是为了礼数,二来也是与这位圣眷正隆的王爷拉拉关系。

    见到襄王命人来请,知府等官员知趣的连忙告退,朱聿键只好让茅元仪等人安排住宿,自己只带着郝玉兰等数女去襄王府看看了。

    朱聿键在南阳府的唐王府内也有太监,不过他如后世的许多人一样,对太监有着很大的歧视心里,所以在前往浙南五府之后,他将所有太监都留给了弟弟朱聿镆使唤,自己的府中除了护卫就只有侍女了。

    今天进入襄王府,发现来来去去都是太监,他的心中不禁有着恶寒的感觉。赵太监并不知道唐王殿下对他这样的人有多么的厌恶,他只是低着头将王爷引到了襄王府的东南角。

    见到这里已经靠近襄王府的边缘与城墙毗邻,朱聿键不禁好奇的问道:“你这是要带本王去哪里?襄王不是在银安殿的吗?”

    赵太监连忙回道:“回禀唐王千岁,就快到了。我家王爷在仲宣楼设宴,所以才到此地来的。”说话间赵太监已经登上了城墙,看得朱聿键有点迷糊了。

第二百二十八章发现烟草() 
实际上朱聿键现在要去的这个仲宣楼,在历史上却是大大有名。据说东汉末年刘表治下的荆州相对安宁,有大批文学之士投奔襄阳,著名学者王粲也投奔了过来。但是他在此居住数年,却始终得不到重用,郁郁不得志的他便在此读书作诗,写成了历史上著名的登楼赋。

    后人为了纪念王粲,就在襄阳城东南角的城墙之上修建了王粲楼。万历年间,襄阳知府周绍稷从新翻修此楼,以当时王粲居襄阳为据,更名为仲宣楼,并派人到京城请朋友王世贞作仲宣楼记。如今这里可是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并称为“楚天四大名楼”的地方,所以襄王朱翊铭为了表示隆重,才在这里设宴招待朱聿键。

    朱聿键不知道这么多典故,但他也看得出来,这座仲宣楼位于城墙之上,其双层重檐庄重而不失华丽,整体格局大气磅礴,又能借助城墙的高度远眺,对城内城外的美景一览无余,绝对是名家巧匠手笔。能够在这里宴请宾客,恐怕也只有襄王这样级别的大人物了。

    拾级而上步入楼内,此地已经布置好了宴会场地,太监和侍女们来回忙碌着,摆上各种干鲜果品,其中数人坐在案几前,正在低声说着什么。见到赵太监将朱聿键带入殿内,他们齐齐抬头看去。

    居中一人首先站起迎了上来,随后其他几个人也都起身上前。赵太监连忙抢前几步,对着中间那个人施礼道:“回禀王爷,唐王千岁驾到。”

    那个人自然是襄王朱翊铭,他挥挥手让赵太监退下,自己上前施礼道:“王弟到此鞍马劳顿,本王未能远迎失礼了。”

    朱翊铭是燕王一脉,绝对的正统皇族,其祖上的第一代襄王正是协助明英宗复辟的朱瞻善,与皇帝血缘关系很近,当今天子朱由捡比他低了两辈,所以其正好与唐王一脉的朱聿键平辈,只不过他年岁大了许多,所以才叫朱聿键王弟。

    临来之前朱聿键也做过功课,知道这位襄王的身份血统,他连忙施礼向朱翊铭施礼口称不敢。朱翊铭却是相当热情,连忙给他介绍旁边的几人。原来那几个人也都皇族出身,而且都是朱翊铭的儿子,分别是贵阳王朱常法,福清王朱常澄和进贤王朱常淦。三人都是口称王叔,与朱聿键一一见了礼。

    众人都认识了一番这才纷纷落座,朱翊铭则将朱聿键让到了自己身边的位子,与他聊起天来。一会儿工夫,各种菜肴就端了上来,襄阳以湖北菜的襄陨菜系为主,席间多是以河鱼和肉食为主,什么武当猴头、八宝甲鱼、锅贴鳜鱼、蜜枣羊肉、拔丝猕猴桃等应有尽有,尤其是一道神农熊掌更是美味,吃得朱聿键胃口大开。

    朱翊铭等几人按照祖宗立法,不许离开封地,所以普遍对外面的世界很向往,席间自然多是询问各地风景。朱聿键虽然这一世走的地方不多,但后世那些美景他在网上也都见过,反正这几个都是没出过门的死宅,他就发挥自己的口才神侃一通,把什么古今中外都连在一起,听得几人直发呆。

    “王叔见多识广,小侄佩服之至啊。”福清王朱常澄听得双眼发直,不禁羡慕起朱聿键来。

    朱聿键叹气道:“其实我去的地方也不多,无非是南阳府、京城和浙南数地之间而已,大多数消息还是从他人口中听来的。浙南如今发展航运,各地商贾云集,所以这消息自然就多了。”

    “说起来王叔领地内的东西还真是好用,像那个香皂、还有大块的玻璃镜,都是上品。”进贤王朱常淦也不禁赞叹,如今他在王府里已经用惯了这些东西,都感觉非常方便。

    “那些算什么,还是这个最好用。”贵阳王朱常法说着拿出来一根红木制成的杆子,这根杆子有食指粗细,一头是黄金制成碗装弯头,另一边则是上等和田玉做得嘴子,中间还有用金丝挂着的一个苏绣小口袋,看上去雍容华贵。

    只见朱常法不慌不忙将金色碗状的一头在苏绣袋子里挖了挖,等拿出来时上面已经多些金色的片状碎屑。他将那些碎屑压紧,然后从怀中掏出一盒南阳化工厂出品的火柴,直接擦出火来点燃了那一段,紧接着他吧嗒吧嗒的抽起来,又极其享受的吐出一股青烟。

    对于这个东西朱聿键一眼就认了出来,这正是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旱烟袋,估计那个年代在现实生活中,只有非常偏远的地方还有人用了。朱聿键不禁心中狂喜,他曾经在浙江一带寻找过这个东西,但是没有找到。

    根据他以前在历史课本上学来的知识,烟草原产于南美洲,但什么时候穿入华夏他并不清楚,当时他还以为烟草依然没有传入,还打算以后派船去那边寻找,没想到今天偶然得见。

    实际上朱聿键没有考虑到,古代任何东西的传播速度都非常缓慢,浙江见不到烟草却不等于全国其他地方没有。实际上根据历史所述,烟草传入华夏大概是万历年间的事情,据说传入有两条路线,其一就是来自于南方。

    因为西班牙的缘故,烟草早已在吕宋岛有所种植,后来跟随水手被传入广西,慢慢开始在当地盛行。在这个时空烟草已经在福建培育种植,但价格比较高普通人根本抽不起。当初吴城等船匠抵达象山的时候,吴城就有这样一个旱烟袋,只不过朱聿键当时只顾着造船,并没注意到。

    另外一条路线则是从朝鲜传入到后金,当时后金各个王宫贝勒都很喜欢烟草,视其为必需之物。

    当时对烟草的吸食只不过是个开端,大家的方式五花八门,北方人经过研究,慢慢都开始使用旱烟袋这样的工具,南方则多竹子,许多人因陋就简使用粗大的毛竹,只需稍微加工就能作为水烟袋使用。

第二百二十九章宴席之上() 
水烟袋虽然有水的过滤,吸食烟草更加健康,但在当时没人知道烟草的危害,何况其还有提神醒脑的优势,而北方的旱烟袋较为轻便所以在后世更被推广。贵阳王朱常法的旱烟袋估计就是北方商人所传入的。

    朱常法自然是想要演示一下火柴的便利,他虽然不知道这东西就是朱聿键自家的工厂生产,却知道它是来自于朱聿键所管辖的地方。可是朱常法没有想到,朱聿键感兴趣的却是他手里的烟叶。

    看到朱常法一副陶醉的样子,朱翊铭微微皱起了眉头,烟草对于惯于吸食的人来说是无上的美味,对于从不吸烟的人来说却是呛人的东西。朱翊铭从不吸烟,见到儿子又开始喷云吐雾,不禁骂了一句:“逆子,早就告诉你不要在我这里吸烟草,还不赶快灭了?”

    朱常法本来是想要再朱聿键面前显摆一下,没想到却被父亲呵斥,他只好满脸不高兴的灭了旱烟,嘴里还嘟囔着:“吃饱了饭吸烟是最香的,不让吸烟岂不难过。”

    朱翊铭的呵斥刚刚出口,朱聿键就阻止道:“王兄何必动气,我看侄儿有所偏好并非坏事,不必太过苛责。”朱翊铭自然要给朱聿键这个面子,他至是笑了笑就不再言语了。

    朱聿键又转头对着朱常法说道:“王侄,可否把你的烟袋拿过来,借我一观。”

    见到朱聿键对旱烟袋很有兴趣,朱常法满心的欢喜,他终于找到一个同道中人了,因为父兄每次看到他抽烟都是满脸的怨念。听到朱聿键的召唤,朱常法赶忙起身,一溜小跑的跟了过去,将那个奢华无比的旱烟袋递了过去。

    朱聿键接过来反复看了看,证明了自己的估计,这绝对是旱烟袋,他又打开苏绣小囊,捏了一点烟叶在手里搓了搓,又放在鼻子下面嗅了嗅心中暗暗感叹。这绝对是好烟叶,只不过现在的加工手段不行,这些烟叶是用阳光晒干而非用火加热烤干的,所以味道方面差了些。

    朱聿键看了看朱常法,又看了看旱烟袋最后还是递还给他问道:“这烟叶是从何处买入的?”

    朱常法赶快笑着回答道:“王叔这烟叶如何?这可是辽东商人带过来的,据说在辽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