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44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44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的组合方式,避免了精锐骑兵的训练难度,同时发挥了尚不完善的火器威力,又提高了前进的速度,可谓一举三得。龙骑兵在欧洲已经出现了近八十年,但在亚洲却尚未出现过,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之番和袁宗第都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这样的作战方法。这既是在没有骑兵资源之下的一种妥协,也可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当阿克敦率领的女真骑兵前进到距离马匹一百米之外的时候,密集的火枪声突然传了过来。随着大片的硝烟逐渐升腾,正在高速冲击中的女真骑兵纷纷倒地。

    冲在最前面的那些骑兵,都是年纪超过了六十岁的老者,他们最先遭到第一轮的打击,几乎是一瞬间的工夫这些老者就纷纷中弹坠马了。所有的女真骑兵都是一愣,但如今已经将战马提速到了最高,任何犹豫都会造成己方重大的伤亡,所以他们别无选择,只能咬着牙往前冲。

    为减少自身的伤亡,不少人收起近战武器,拿着弓箭进行对射,以扰乱对方的攻击。然而在剧烈的疾驰之中,与平时坐在马上射箭不同,起伏极大的颠簸让弓箭的命中率降低了许多。更何况女真骑兵本就人少,面对以三段式轮流射击的火绳枪兵要吃亏不少。

    仅仅经历了四轮射击之后,女真骑兵们已经冲到了近前,然而他们所要面对的是横在前面的战马。阿克敦身中三弹,已经是血流如注,他仍然咬着牙,催动着战马继续向前。见到对方以战马作为掩护射击,气得他七窍生烟,他挥动着手中战刀,想要砍开一条路冲锋的道路,然而这样的做法是徒劳的。

    就在阿克敦挥动着战刀,企图将前面的战马砍死时,一枚铅弹从他的左眼射入直贯入脑。他的手在一瞬间无力的垂落,身体往后一仰倒在了遍布枯草的荒地之中。

    在激烈的战斗中,能够冲过战马防线的人少之又少,最终吴之番的骑兵团以七个人阵亡的代价,全歼了三百多女真骑兵。通化城的所有防御力量尽去,来不及打扫战场的吴之番命令骑兵团四面包围,将剩下的女真妇孺和包衣奴才都俘虏了。

第三百零七章消息确实() 
六万多包衣奴才和三千多女真妇孺都被俘虏了,吴之番的所得还不止这些,数万斤粮食和多达十万头牲畜才是最大的收获,仅通化城一地就比之前所有收获的总和还要多了。

    对于这样的作战效果,吴之番兴奋不已,曾几何时女真人仗着骑射功夫,四处劫掠华夏人,让百姓们承受着无尽的苦难。如今吴之番率领的骑兵团也能反杀过来,让女真人也知道不是只有他们才会劫掠,这一次吴之番要将所有女真人屠杀,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战斗能力。

    吴之番本打算将所有女真俘虏杀掉,将汉人包衣奴才都交给后续的步兵管理,但是他的想法却被刘体仁制止了。朱聿键曾经给将领们上过课,所有大陆上的黄种人都是华夏民族的分支,只要对方放下了武器就应该优待,应该用华夏灿烂的文明去感化他们,让他们成为我们之中的一员,而不能以杀戮去摧毁对方。

    对于这样的要求,大家都感觉到非常别扭,但也只能照做。在战场上他们肆无忌惮的对任何敌人展开屠杀,一旦对方投降却是另外一回事了。更何况这次俘虏的多是老弱妇孺,其中大部分都是女人,少量孩子也都只有几岁而已,根本不具备反抗能力,屠杀他们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对于刘体仁的劝说,吴之番也只好同意了。不过这样的战果对于他们来说还远远不够,吴之番的骑兵团休整了一天之后,再次向着沈阳的东大门抚顺进发,刘体仁除了随后跟进以外,同时派出了一个团将俘虏全部送回朝鲜境内安置,以免拖累军队作战。

    这次作战让刘体仁看到了甜头,如果能够解救更多的辽东华夏人,就能极大的改变朝鲜人口结构。后金建国之后,大部分的女真人和华夏人都在铁岭、沈阳和通化组成的三角地区附近生活,这里的人口密集程度最高,也是女真立国的基础。

    如果能够对这些地区进行清剿,将包衣奴才都解救出来,同时大量消耗女真人的人口数量,将会从根本上削弱对方的战争能力。因此刘体仁在派出吴之番加速进军的同时,也派出了以团为单位的几支步兵部队,让他们跟在后面扩大战果,将一切能见到的女真村镇统统清剿一遍。

    就在吴之番的骑兵团对抚顺展开进攻的时候,北京城内已经得到了侦骑送回的确切消息。皇太极的确已经突破了长城防线,率领着十万大军进攻北直隶地区。

    十一月初四,遵化已经陷落,顺天巡抚王元雅、蓟镇总兵官朱国彦死节。另外山海关总兵赵率教,这个袁崇焕麾下与满桂齐名的骁将生死不明,其指挥的4000关宁铁骑驰援通化城,但是在众寡悬殊之下被后金军所包围,最终全军覆没,仅有数百人生还。

    这个爆炸性的消息是在早朝的时候被送入宫中的,听到了侦骑送回的消息,诸位大臣无不色变,不少文官已经被吓得站立不稳了。

    崇祯的心里也非常紧张,他还从未遇到过如此棘手的事情。以前虽然都风传后金的八旗兵如何强大,但有袁崇焕挡在辽东,让对方丝毫找不到突破的机会。如今对方借道蒙古突入北直隶,已经威胁到了京师的安全,这样的危机如何不让人紧张。

    除了紧张之外,崇祯最多的就是屈辱了,这位向来自比唐宗宋祖的皇帝,被八旗兵攻到了京师,这简直是不能容忍的。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看向了兵部尚书王洽:“兵部尚书何在?”

    这位兵部尚书却也离奇,或者说他当上兵部尚书的过程很离奇。原来王洽是工部右侍郎,因为身材伟硕、相貌威严像“门神”而被崇祯皇帝重用,去年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既然是以貌取人,能力方面自然就不好说了。这位王“门神”中肯的说应该是一位能吏,只是毕竟不懂军事,所以上任一年没什么作为。如果是日常的军事调度,他或许还能有所建树,面对着如此紧急的军情,他却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王洽正在那里满头大汗的想着对策,突然听到崇祯点名,他当即出班跪倒:“臣王洽在。”

    “王爱卿,你身为兵部尚书,可有退敌良策?”崇祯看着下面的兵部尚书,脸色有些难看。

    王洽摇头道:“臣愚钝尚无退敌之策,还请皇上圣裁。”

    崇祯正憋着一肚子火,听到王洽说皇上明鉴,他更加火大了。随手抓起一本龙书案上奏折,劈头盖脸的扔了出去:“什么都皇上圣裁,朕难道什么都要管吗?你身为兵部尚书居然无退敌之策,难道打算尸位素餐不成。”

    听到崇祯的斥责,王洽吓得瑟瑟发抖,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口中连说臣罪该万死。

    朱聿键知道现在不是出气的时候,如今皇太极兵临城下必须拿出解决的办法来。如果金蒙联军未至,自己的朝堂之上先乱了套,恐怕会被他人所趁。看到崇祯正在气头上,他出班跪倒说道:“启奏皇上,臣以为此时必须封锁消息,一旦民间得此消息,恐怕会有不稳。”

    “应当如此。”崇祯点了点头表示同意。旁边的礼部右侍郎周延儒却出班说道:“此事恐怕已经难以控制。”

    “为何?”崇祯好奇的问道。

    周延儒给他解释道:“边关急报向来都是以加急快骑送来,为了让行人避让,骑者途中都会在穿州过府的时候,高喊消息的内容。除非有特殊的谕令,向来都是如此的,现在恐怕不光是北京城,就连周边府县都已经得到消息了。”

    朱聿键听得脸色一变,他这才知道自己的认知有问题,并不知道朝廷传播消息的习惯,封锁消息对于这个时代根本就不现实。听到无法封锁消息,朱聿键又说道:“为今之计必须让京营戒备,同时封锁四门全城戒严,以防止发生骚乱。”

第三百零八章高手过招() 
“王兄说得对,王洽立刻派人封锁四门,京城实行戒严。”崇祯的脑子似乎也灵活多了,他继续命令道:“侦骑继续前往遵化,务必搞清楚对方的真正人数。”古代出兵大多喜欢将真实兵力吹嘘得大一些,以给敌人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敢于吹牛的将领,甚至敢将真实兵力扩大十倍。

    后金兵少这是公认的,如果对方人数并没有这么多,岂不是自己吓自己。对于崇祯皇帝的做法大家都很认可,就连朱聿键也是这么想的,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这次皇太极真的没有吹牛。

    在攻克通化之后,皇太极深感人数太少,尤其是蒙古大军损失极重,难以进行后续的作战行动。为此皇太极下令继续征召蒙古大军,以凑足十万之数。耽搁了足有十天工夫,终于从蒙古补足了兵员,成为了拥有十万骑兵的庞大军事力量。

    有了足够的兵力之后,皇太极开始四处攻打。这个时候早已得到赵率教传讯的袁崇焕,得知京师危机的消息。他的许多部下认为应该先攻沈阳,让皇太极因为老巢告急而撤兵,但是袁崇焕却不同意。

    作为在朝中多年,也经历过几起几落的袁崇焕来说,深知朝中的利弊。如今京城危急如果他敢不救京师而去打沈阳,就算他能够成功,也会被言官说成图谋不轨。正是因为知道这个事实,袁崇焕不得不选择了抽调兵力回救北京城,从这个时候开始,实际上他已经丧失了战略上的主动权。

    十一月十七,后金军两天两夜强行军西进一百里攻陷迁安,兵锋威胁永平和抚宁。这时没有等待命令果断回防的袁崇焕已经率领二万关宁铁骑入关,督总兵祖大寿、副将何可纲等率领骑兵,亲自疾驰入关,保卫北京。

    见到皇太极兵锋极盛,袁崇焕冷静的意识到,凭借他的两万人马根本不可能正面对抗,因此他完全不去顾及右翼正受到威胁地永平和抚宁,全军倍道而行,取道昌黎、滦州,直奔香河。

    皇太极也不是白给的,三天后金蒙联军攻破了三屯营,明军丧失了将后金军堵在遵化的机会。手段灵活的皇太极命令八百人镇守遵化,兼顾看守他们在附近抢来的财物和奴隶,自己则亲统后金军接着南下向北京进发,兵锋自逼蓟州。而在这个时候,袁崇焕则带领九千兵马急转南进,希望能把后金的军队阻截在蓟州。

    就在皇太极抵达蓟州之前的几天,袁崇焕到了蓟州顺天府。蓟州是横在遵化与通州之间的屏障,距离北京城的东郊通州府约140里。袁崇焕希望在这里挡住皇太极进攻的势头,等到对方疲敝之时,配合京营的数十万大军一举将其围剿。

    然而皇太极一点也不傻,他反而还非常聪明,就在得知袁崇焕率领九千大军进入蓟州之后,他就明白了对方的想法。为了不被袁崇焕拖在蓟州,皇太极不顾侧翼的威胁,冒险越过蓟州向着北京方向冲去。

    两天后,袁崇焕的斥候侦察到后金军大队冲过蓟西,向着通州府的方向而去,这样一来,袁崇焕在蓟州拦截皇太极军队的计划落空了。袁崇焕和皇太极之间的较量虽然没有真刀真枪的拼斗,却是高手过招,一动一静间皆凶险非常。袁崇焕在蓟州拦截失败后,并没有选择直接往西尾随追击后金军,而是往位于蓟州西南的河西务。

    两天之后,袁崇焕的军队到达河西务。河西务在天津和北京之间,大约离北京120里,位于三河西南、通州东南。袁崇焕之所以如此做,是为了配合另外几路已经抵达的勤王军队,四面合围皇太极。

    此时共有四个镇的明军前来勤王,除袁崇焕驻蓟州外,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这四处兵马环绕北京城,如果与京营互相配合可成掎角之势,足以让皇太极无处下口,被困死在京城附近。

    然而在后金军中有魏忠贤这样深晓朝廷内部的人存在,皇太极对崇祯一干人的反应了若指掌。他知道如果四面冲突,他就会如被困在笼子里的老鼠一样,只能最后活活累死,但是皇帝和他身边的重臣都是没有经过战阵的,他们胆子又小又不禁吓。如果能够重兵围困北京城,这些人就会乱了方寸,到时候皇帝急调各路勤王军拱卫京师,这个围剿的圈子就会被打破。

    因为有这样的决断,皇太极决定冒险出击,他率领大军过通州而不入,全军自逼北京城。

    就在这个时候,北京城却先乱了起来。金蒙联军直逼京师的消息传到北京,京城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城内官民纷纷出逃,城门处完全没有了秩序,守城兵勇甚至无法关闭城门。

    见到这样的混乱,崇祯当即下令只许男子出城而不许携带家眷,于是乎,急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