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187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187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崇焕对着众人笑着拱手道:“如今能与大家共事,袁某荣幸之至,今后有不到之处还请诸位海涵。”

    “袁督师客气了。”那些知道袁崇焕大名的士子们非常激动,这可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抗辽大英雄啊,今天居然能够亲眼见到,所以他们习惯上还是称呼袁督师,这样听起来比较亲切。

    了解这几个月的情况之后,又布置了今后的工作,朱聿键就让其他人都会去了,只让孙承宗和潘独鳌留了下来。

    “太外父此去朝鲜困难实多,实在太过劳累了。”众人一走,朱聿键连忙对着孙承宗施礼道。

    孙承宗摇了摇头:“你这次能挽狂澜于既倒,以大军入辽东解了京师之围,也是件好事。这些年来我看得出,你做事很有分寸,大明中兴还要落在你的身上。我此去虽然无多建树,但必定为你守好摊子,就算不能尽灭建奴,至少不会吃亏的。”

    “多谢太外父了。”朱聿键笑道:“如今朝鲜拥有两军两师,其中还有一个骑兵师,但只是刚搭起架子兵力并不算多,太外父不但要防守朝鲜,还需要坚固北海府、琉球府和海参崴。海外之地可以教给王之浪的水师,朝鲜边境有堡垒防线可以依托,最危险的就是海参崴了。”

    “我想那里处于极北之地,建奴应该也不会太过关注。”孙承宗捋着胡子说道。

    朱聿键点点头:“的确如此,但是我们正在开发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的土地,早晚会与他们碰上的。另外我们要一直向西开拓土地,占据尽量多的地方。”

    “恕我直言,这些地方似乎无多大用处。”孙承宗皱眉道。

    “现在的确无用。”朱聿键微微一笑:“但是今后就不一定了,如果我们不取之,将来比受所害。我们要一直向西推进,同时要防止建奴和蒙古的破坏,另外还要警惕一种白皮肤金发蓝眼的人。这些人是俄罗斯的哥萨克骑兵,他们凶残好杀,从无什么道德观念。如果太外父见到这些人,必须立刻消灭不留后患,否则必然危及自身。”

    “还有这样的蛮人?”孙承宗点头道:“我会记住的,如果发现立刻消灭。”

    “那就多谢太外父了。”朱聿键笑着说道,他将孙承宗送走之后,将潘独鳌带到了书房中。

    能够被王爷单独接见,潘独鳌已经高兴的快要浑身发抖了,他感觉自己已经成了王府的核心成员,心中不禁暗自窃喜。“潘司长,你最近的工作可是很忙啊。”朱聿键笑着说道,他看得出来潘独鳌是个虚荣心非常强的人。

    这样的思想并无多大害处,这样的人无多大野心,只要对他时常有所关注,让他认为自己受到重视,再多给他一些工作,他会越来越有工作热情的。朱聿键一直以来就是这么做的,结果潘独鳌不但埋头努力工作,而且不会如历史上总与徐以显较劲那样做事,这对封地内的工作很有好处。

    听到朱聿键的关心,潘独鳌赶快施礼:“王爷过奖了,工作多一些没关系,这是臣应该做的。”

    朱聿键坐在自己的位子上说道:“最近你可要辛苦了,我们有许多新工厂需要建造,你这个工商司可要忙活了。”

    “这是属下份内的事情,只是资金问题还需要财政司协调。”潘独鳌笑着回道。

    “这个没有问题,我叫你过来是打算让你将纺织厂扩大五倍的。”朱聿键点头道。

    “扩大五倍?”潘独鳌连忙阻止道:“王爷不可,苏、松二府的棉花根本不够我们扩大后的纺织厂使用,我看还是不要如此扩建才好。”

    “你不明白的,河南越来越干旱,最近几年可能有更大的旱灾,我打算在那里全面推广种植棉花,粮食则由朝鲜和夷州岛供应,此外我们还能让北海府提供肉食。另外我计划在江西和南直隶大量买地推广优质水稻,粮食是不成问题的。”朱聿键解释道:“我给你的要求非常简单,全面收购江南种植的棉花,我们甚至将有棉籽的棉花以与无棉籽的棉花一样价格收购。你们要在棉花收获的第一时间就行动,甚至可以提前定价预购棉花。”

第三百九十九章造船厂() 
“王爷这是要做什么?”潘独鳌听得有些不明所以。

    朱聿键冷笑道:“我要将浙南的棉纺织变成规模化产业,我们要利用机器的优势,大量生产优质低价棉布,然后在整个大明低价倾销,也要向欧洲倾销。”

    “王爷这是何意?”潘独鳌惊讶的问道。

    朱聿键微微一笑问了个不相干的话题:“你认为去年的大旱,对浙南有利还是有害?”

    “这个”潘独鳌思索了片刻说道:“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何以见得?”朱聿键饶有兴趣的追问了一句。

    潘独鳌解释道:“我感觉工商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本来浙南只有四五十万人口,劳动力相当不足,大部分的人都在耕种,很难分出人手来加入工厂,各个工厂最头疼的就是招工。”

    “说的没错。”朱聿键鼓励的话,让潘独鳌的思维越来越灵活了:“这次移民虽然花费不菲,但让我们凭空多了许多劳动力,不光是运往朝鲜和夷州岛的数十万人,单单浙南五府人口也提升了两倍,超过了一百五十万人口。如今新开设工厂,人手已经非常充足了,所以这几个月以来,我们的工厂大多扩建了一倍以上。”

    “不错,我鼓励生育,花大价钱移民就是这个道理。”朱聿键拍案道:“但此事可一而不可再,江南本来富庶,旱灾是非常罕见的。而河南等地流贼越来越厉害,移民也会逐渐减少,这移民的数量是越来越少了。”

    “王爷的意思是用我们的棉布,将苏、松二府的棉纺工坊全部挤垮?”潘独鳌眼睛一亮。

    朱聿键点头道:“说得没错,我就是要挤垮江南的棉纺织业,让那些人大量失业,然后再招收过来,以充实我们的人口。”

    “属下一定尽心竭力,将棉纺厂办好。”潘独鳌这次是真的拜服了。其实有一点朱聿键没有说,据他所知英国之所以能够开始光荣革命,是因为华夏海禁之后欧洲棉布的匮乏,造成了刚性需求。如果他手中机器织的棉布大量涌入欧洲,英国人就没法发展棉纺织业了。没有财富的积累,资产阶级就没有了话语权,那样或许可以让欧洲的工业革命不会到来。

    将潘独鳌打发走了,朱聿键转身又回到了内宅,他本来是想去看看自己的女儿,结果发现众女都在这里。坐在屋子里的不光是孙巧婷和叶纨纨,就连商景徽也拉着海兰珠和布木布泰来了。另外还有郝玉兰、上官芸清和肖甯,更让朱聿键吃惊的是邢红娘和陈圆圆也在。

    “你们全都在啊。”朱聿键看着周围莺莺燕燕的一群绝色女子,心中说不出的兴奋,这大概也是男人的劣根性吧。

    “拜见王爷。”众女纷纷施礼。孙巧婷将怀里抱着的朱淑苧交给叶纨纨,走上前笑道:“王爷这次收获颇丰啊,什么时候迎娶商妹妹?还有另外两个姑娘又是谁?”

    “别把我和这个大坏蛋相提并论,我和姐姐与他没关系。”朱聿键还没说话,布木布泰却先出声了。海兰珠吓得赶快拉了拉妹妹的袖子,对着朱聿键说道:“王爷莫怪,小妹就是这样没大没小。”

    “才不是,咱们可不能和这个大坏蛋扯上关系,你看他身边有多少女人?比大汗多了许多。”布木布泰反驳道。

    “女人多就是坏人?这么说皇太极也不是什么好人啊。”朱聿键笑着说道。

    “每次都是这种歪理,你说,你是怎么把这样的小妹妹拐来的,你真是丧心病狂。”布木布泰说着将陈圆圆拉了起来,两个人才这一会儿似乎已经混熟了。

    陈圆圆刚刚十一岁,年龄自然小了些,看着旁边几女暧昧的笑容,朱聿键连忙摆手:“你可别乱说啊,陈圆圆是我从梨园救回来的,她可不是我的女人。”

    “不管怎么说,我已经看透你这个大坏蛋的本质了,你一定是想等她再大一些就娶进门。”布木布泰叉着腰说道。朱聿键偷眼看了看,旁边的几女都笑意盈盈的看着他。

    他咳嗽了两声说道:“反正与你无关,你现在只是俘虏而已。”

    “好了,别闹了。”郝玉兰上前抱住朱聿键的胳膊说道:“你还是先计划一下,何时迎娶商妹妹吧。”

    “你不想一起嫁过来吗?”朱聿键调侃道,将郝玉兰闹了个大红脸。

    孙巧婷上前笑道:“我看让郝姐姐和商妹妹一起嫁过来好了。”

    “我不要了?”郝玉兰黯然的摇摇头:“我比王爷大了好几岁,恐怕惹人耻笑。”

    “怕什么?王爷不会介意的。”孙巧婷知道郝玉兰是真心对朱聿键的,所以极力撺掇。

    “还是算了吧,如果成了侧王妃,我就无法再保护王爷了。”郝玉兰笑得有些腼腆。

    “你呀,总是宠着他。”孙巧婷白了朱聿键一眼说道。

    “我们还是赶快将商妹妹的婚期确定下来的好。”郝玉兰笑着抱住了商景徽。

    “我明天就派人去安徽商家提亲,再让宋先生给我算个良辰吉日,两月之内成亲。”朱聿键宣布道,众女听闻此信纷纷给商景徽道喜,却没有人看到邢红娘眼中那掩饰不住的羡慕。

    第二天清晨,徐骥很早就过来接朱聿键了,今天他说要去船厂看看的。朱聿键索性命人去叫毕懋康,让他也去船厂看看。

    有从宁波直达象山港的水泥路,八匹马拉着的四轮马车速度飞快,仅用了半个时辰就抵达了造船厂。朱聿键已经来造船厂几次了,每次看都是一番新的气象。比起去年这里的人更多了,工作似乎也更加繁忙,而且连附近的厂房也多了许多。

    “王爷安好。”原来是吴城老先生过来接朱聿键了。

    “老爷子身体还这么硬朗,真是难得啊。”朱聿键笑着从怀中抽出一条香烟:“这是朝鲜那边出产的大刀牌香烟,您老试试看。”

    “难为王爷还惦记这我会抽烟这个老毛病,如此多谢了。”吴城知道朱聿键的脾气,当即收了下来。随行的人员却不禁莞尔,都见过有人给王爷送礼的,还没听说王爷给别人送礼的,而且还只是个老船匠。

第四百章新型宝船() 
朱聿键特意让吴城和自己并肩而行,让他讲解船厂如今的新变化。看着一长排船坞内,到处都塞满了正在建造的船只,朱聿键不禁感叹道:“如今的造船厂终于有个样子了,看样子船匠培养了不少啊,竟然能同时建造这么多大船。”

    “人的确培养了不少,如今船厂已经有近十万人了,不过以前造船慢也不是光因为人少。”吴城解释着。

    “哦?还有其他问题?”朱聿键惊讶的询问。

    吴城笑着说道:“造船就离不开木料,浙南是个好地方,出产多种优质的木料,但是木材砍伐之后需要阴干两年以上方可使用。我们初建船厂时没有储备的木料,大多都要从福建各地买入,数量不多而且品质各异,造船速度难免就慢了。”

    “这么说船厂建成以后,咱们就开始储备木料,所以现在就多了?”朱聿键询问道。

    “也不全对,初建厂的时候,怎么可能知道如今要造如此多的大船,就算去砍也没有这么多。”吴城捋着花白的胡子笑道:“这个功劳还是徐光启大人的,他的蒸汽机锅炉帮我们解决了木料问题。以前木料砍伐下来需要阴干两年,现在只需放入有锅炉的烘干室,七天即可使用。”

    “原来如此,我听说造船所选木料也很关键,不知道老人家可否为我解惑?”朱聿键向来非常虚心,他想学的东西不管问谁,都是相当客气的。

    吴城说道:“华夏造船大多就地取材,则优者而用之,例如广东那边造船多用松木。松木太软,造出的船用上五年十年也就到头了,也有用铁梨木造船的,这种船虽然寿命延长十倍,然而价格也是十倍,很少有人用的。浙南多出好木料,这榉木是非常好的材料,如今造船厂所用的大多数是浙南砍伐的榉木。我们以榉木为船身,杉木做桅杆,楸木做舵杆,这样的船造出来,保你能用上三五十年。”

    吴城在那里絮叨,可急坏了他的儿子吴峰。见到老头的话说完了,他赶忙上前道:“爹你又啰嗦了,还是快带着王爷去看宝船吧。”

    “也对也对,我每次见到王爷,总是有说不完的话,真是该打。”吴城捋着胡须说道。

    朱聿键却摇摇头:“我与老人家可谓知己,虽然我对船只所懂不多,也算虚心好学吧。”他这么一说,吴城哈哈大笑了起来。

    “哦,对了。王爷,这就是宝船了,您请看。”吴城指着最远端的船坞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