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300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300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作战方式就与对方比机动性,只要派出足够的骑兵,才能达到这种效果。不过唐军内部成建制的骑兵都在北方作战,要想以大队骑兵入京勤王,就要从北方抽调兵力,因此宋献策和茅元仪联名给在高丽省坐镇的孙承宗写了封信,向他说明了情况。

    看了两人在信中的解释,孙承宗也认为可行性很大,因此他立刻将吴之番的第一枪骑兵师从前线抽调了回来,准备投入到勤王的战场上。本来这个骑兵师如果从朝鲜出发,越过关宁军的防线入卫京师是最近的路程,可是先不说能否通过关宁军把守的山海关防线,这样做也等于直接暴露了朝鲜成为八贤王附庸的事实。

    提前暴露自己的实力,这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因此吴之番的骑兵师没有直接走陆路入京,而是坐上大船从高丽省出发,被运送到了浙南登陆。在经过数天的修整之后,骑兵师全部换回了唐军军服,从宁波出发北上勤王。

    上次唐军被调动前往山东平叛之后,等于是崇祯皇帝开了一个先例,承认了八贤王所部唐军事实上的存在,这等于是给八贤王松了绑,让他不必遵循藩王不得拥兵的禁令,可以堂而皇之的率兵前往国内任何地方了。

    这次崇祯发出勤王令,唐军自然也有北上勤王的法理依据,出兵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根本不需要再向兵部报备。茅元仪和宋献策商量之后,将驻守封地的各部陆军之中骑兵连都集中起来,统一编组成骑兵团加强到吴之番的骑兵师之中。

    这样吴之番的骑兵师临时加强到了两万人的规模,对付满蒙联军也就更有把握了,另外也可以让在北方大战连场拥有丰富骑兵作战经验的吴之番所部,向这些封地内的新手骑兵们传授作战经验。

    只要经历这次长途奔袭的大战,临时编组的骑兵们技战术会得到极大提升,未来再编回原部队他们可以作为骑兵的火种,训练出更多的强力骑兵来,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听说是北上勤王,吴之番大为高兴,他当即表示必然打败满蒙联军,给皇太极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大军随即起行,为了战时决策的准确性,孙传庭也临时作为师参谋长加入此次行动。

    在国内打响八贤王手下强军的名号,这是茅元仪的本意之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战准备相当充分,所有人甚至都配备了三匹马,用于携带物资和换乘。吴之番和孙传庭率军很快渡过了长江,向着北方前进,然而当他们再次渡过淮河之后,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问题。

    夜枭为骑兵师送来了一个加急情报,农民军正在向中都凤阳进发,而在那里却没有多少朝廷守军驻守,明皇陵危在旦夕。接到这个消息之后,吴之番与孙传庭商议了一番,他们都认为明皇陵事关皇室龙脉不能不保。毕竟朱聿键也是朱家子孙,被刨了皇陵声誉有损,因此两人临时决定停止渡河,全军转道向凤阳进发。

    为什么在山西的农民军会跑到安徽的凤阳去了,其实这还要从高迎祥率军进入山西说起。自从洪承畴担任了山陕总督之后,大批官军进入山西围剿高迎祥所部,农民军的日子变得越来越不好过了。

    洪承畴用兵沉稳滴水不漏,虽然进取心不足,但在步步为营的作战方式下,农民军的作战空间被大大压缩。高迎祥率领农民军与官军接战几次都遭遇了挫败,损失数万人却无法打破这个包围圈,最终张献忠提议全军向南离开山西,去更加富庶的南方获取粮食,同时还能避开洪承畴的围剿。

    对于这个提议农民军的头领们全都表示支持,因此高迎祥率军转而向南,很快越过了濮阳进入山东境内。对于河南北方屯田的卢象升,高迎祥等人没敢去碰,他们选择了山东作为突破口。

    在菏泽打破了几个城寨补充粮食以后,他们发现山东去年同样遭遇了大旱,粮食筹集并不容易。农民军头领们商量之后决定继续向南,因为越往南走灾情就越轻,粮食储备也就越丰厚,因此他们很快进入了徐州境内,并一举攻克了淮北府。到了这个时候,农民军的头领们突然发现,原来他们距离大明朝的中都凤阳已经不远了。

    这些年被官军打压,农民军的肚子里都憋着一肚子气,结果张献忠提议进攻中都发大财,大家想都没想就同意了。在淮北府征集充足的粮食以后,各路义军开始向着凤阳方向前进,这让各地官员大为惊恐。

    农民军越来越靠近中都凤阳,而那里却没有防御的城池,这可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当年朱元璋害怕城墙切断了龙脉,因此只在明皇陵周围修建了三道城墙,而附近的凤阳城墙却被完全拆除了。如果农民军发动进攻,凤阳总兵朱国相非常清楚,凭他手下的四千官军完全无法抵挡,为此驻守凤阳的几位大员不得不聚在一起商讨。

    “四十万流贼正在向凤阳而来,诸位大人有何良策?”朱国相首先提出了现在的危机,让另外几人眉头紧锁。

    此时驻守凤阳的大员除了凤阳总兵朱国相之外,还有凤阳巡抚杨御蕃和凤阳留守太监杨泽。大明朝向来是以文统武,留守太监更是类似于钦差的角色,朱国相此举无可厚非。只是这两人根本不通军事,面对逼近的四十万流贼大军,他们也束手无策。

第六百四十一章互相推诿() 
见到两人默不作声,朱国相说出了今天的他邀请两人议事的意图:“其实我们守住凤阳也非不可能,只不过情况特殊,需要杨大人和杨公公首肯。”

    “哦?能守住凤阳?只要皇陵可保无恙,什么事情都好说。”杨御蕃连忙说道。

    “没错,先保住皇陵为上。”杨泽也表示同意,如果凤阳皇陵有什么损失,他这个留守太监肯定是第一个倒霉的。

    朱国相看了看两人说道:“如果我军进入皇陵守卫当保无辜。”

    朱国相的意思是放弃没有城墙的凤阳府城,将官军全都拉到皇陵中防守。当年朱元璋为皇陵修建了三道城墙,如果官军进入皇陵防守,足以对抗缺乏攻城器械的农民军。

    可是朱国相的这个想法,让两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虽然官军进入皇陵防守,算是个目前最佳的防御策略,但有个无法逾越的问题。因为大明律有明确规定,未经批准私自进入皇陵范围之内就是斩立决的罪过。

    朱国相之所以将这个想法在两人面前提出,就是为了分担进入皇陵的罪责,这其中最要紧的就是凤阳留守太监杨泽。他的职务类似于钦差大臣兼皇陵主管,如果有他的首肯,官军进入皇陵就不用承担任何责任了。

    杨御蕃也很清楚朱国相的想法,他当即转头看向了杨泽。此时杨泽心中思绪百转,他知道如今的情况非常棘手,如果被农民军攻入皇陵有所破坏,他的罪责将会非常重。如果他同意官军进入皇陵守御胜利了还好说,万一失败就是罪上加罪,而且更可怕的是失败以后,罪责就是他一个人的。没有人分担罪责,杨泽必然落得个千刀万剐的下场。

    如果不同意官军进入皇陵情况就不一样了,朱国相与农民军在野外交战,如果败了他和杨御蕃就要付主要责任,这属于守土不利。杨泽在其中的责任就要小得多了,因为是两人守土不利才会造成皇陵失守,这样杨泽说不定还有活下来的机会。

    想到这里杨泽已经打定了主意,他微微一笑说道:“朱总兵说笑了,大明律明令禁止任何人私入皇陵,否则就是斩立决的刑法。我一个小小的留守太监,如何有决定官军进入皇陵的权力?我看此事还是要两位大人商议才好,我只辅助二位即可。”

    杨泽摆明了是推卸责任,如果文武官员都同意进入皇陵守卫,他也没有异议。一旦朱国相兵败,他完全可以反咬一口,找个对方强行进入皇陵,他无法阻挡之类的借口就能完全脱身了。

    杨御蕃才不会傻到去接这个话,失土有责的确会丢了官职,但守卫皇陵是凤阳总兵和留守太监的事情。他丢了凤阳顶多是丢官罢职,如果加上皇陵被毁的罪责那就是斩立决甚至凌迟处死了。

    见到两人都看向了他,杨御蕃摇头道:“此事还需二位费心了,我打算为国捐躯,即刻前往霍邱县城阻挡流贼,我们后会无期了。”他说完起身就要走。杨御蕃的做法可谓相当老道,霍邱县城也是凤阳府治下,他前往是无可厚非的。更何况霍邱县城在北面,等于是在流贼前往凤阳府的路上,他去那里可以说是亲赴前线坚守。

    问题是现在谁都看得出来,流贼就是冲着凤阳来的,霍邱县城对方恐怕根本不屑一顾,杨御蕃完全可以将责任推卸。只要上面有人说两句好话,甚至连丢官都不会,他等于临阵脱逃还能得个奋勇当先的好名声,朱国相和杨泽如何肯罢休。

    杨泽上前拉住杨御蕃说道:“巡抚大人恐怕此事不妥,如今流贼向着凤阳府而来,你却前往霍邱县城就是临阵脱逃,我定然要向上面禀报。”

    “哼,守护皇陵那是留守太监的责任,你手下不是有卫队吗?这与我何干?”杨御蕃甩手道:“更何况本官守土有责,前往霍邱县城无可厚非。”

    “大人此话差矣,身为凤阳巡抚却在危急关头前往霍邱县城,显然是弃皇陵与不顾,恐怕其中有失稳妥。”朱国相冷然道:“我身为凤阳总兵,有权临阵决断斩首脱逃之人,如果巡抚大人要走就别怪我手下无情。”

    朱国相的意思很明白,现在他恐怕是难逃罪责,如果杨御蕃要临阵脱逃,他大不了拉上对方一块死,还给对方按上个临阵脱逃的帽子直接斩首。杨御蕃听得脸色大变,他知道朱国相绝对做得出来,要是他敢逃走恐怕立刻人头落地。

    杨御蕃看了看满脸怒色的两人说道:“既然大家是一条线上的蚂蚱,就不要互相推诿了。我们三人联名签署命令,让官军进入皇陵防守,否则就等死吧。”三人推诿的半天,就是因为没人肯担这个责任。既然杨御蕃将话挑明了,大家也就不需要再扯皮了。要不然就是大家眼睁睁看着一起死,要不然就担着天大的干系死中求活,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看了看另外两人的神色,杨泽咬牙说道:“洒家同意了,大家联名出了事一起连坐,好过在这里等死。”

    既然杨泽同意,朱国相的目的也达到了,他立刻表示同意。杨御蕃命人取来纸笔,刷刷点点的写出一份命令,并在上面签了字,随后他将笔递给了杨泽。杨泽颤巍巍的接过毛笔,看了看命令的内容道:“这样不行,必须加上一条,官军只可进入外城。”

    “外城?”朱国相急了:“外城的土城墙周长二十八里设有六门,我四千官军如何防守?至少也要进入砖城才行。”

    朱国相所说的砖城就是皇陵的第二层城墙,其周长有六里左右,相对于四千官军也是太长了些,只不过要进入最里面的皇城肯定不行,而且祭祀用的享殿等建筑都在砖城之内,一旦被毁也要遭到斥责的。

    可是要进入砖城杨泽却不干了:“砖城之内斋宫、鼓房、天池、膳厨、享殿哪一个出了问题你敢担待?那些官军万一有所破坏,你去顶罪砍头吗?你的官军进入皇陵最多只能在土城,砖城自有皇陵卫队守御,否则免谈。我宁可被斩首,也不愿意担这个纵兵劫掠皇陵的责任被凌迟。”

第六百四十二章鼓舞士气() 
官军的军纪那是有目共睹的,杨泽怎么敢将二道城墙开放,那等于是将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可是”朱国相心中大急还要辩驳,却被杨御蕃拦住了:“不用再说了,土城就土城吧,总好过在野外交战,贼兵可是有四十万人的。”杨御蕃无奈,提笔将这一条写了进去,这才将笔再次递给杨泽。

    杨泽看了看没有问题,这才写下自己的大名并加盖了印章,而朱国相不会写字,直接盖上自己的总兵大印。杨御蕃看了看没有问题,将自己的巡抚大印也印了上去。

    拿起那份命令将其递到朱国相手中,杨御蕃说道:“我等身家就仰仗大人了,还请小心守御。城内粮草物资青壮皆由大人调派,我必然全力配合。”

    朱国相恭恭敬敬的结果那份命令说道:“有大人这句话末将就放心了,末将必定全力以赴保护皇陵,还请大人即刻修书一封送往应天府,请求援军。”

    “一定,一定。”杨御蕃点头答应。一次推诿责任的会面,却因为大祸临头让三位大员终于统一了想法。既然大家决定共同担责,朱国相也可以开始大刀阔斧的准备了。

    凤阳府城被整个动员了起来,这里无险可守,因此朱国相下令所有百姓搬入土城中躲避流贼,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