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379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379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八百零九章银版照相法() 
最早被人们所关注的,是一个叫叫做冯铭章的人,他原来是处州府的秀才,与方以智是好朋友,两人闲暇时经常在一起喝酒聊天。后来他从方以智的感叹中,无意间得知朱聿键向他提到过的照相机技术。因为方以智一头扎进了内燃机的研制,根本没有时间进行照相机的研究,所以才在闲聊中提起,言语间自然是无限的遗憾。

    能与方以智交好的,自然对西方科技有所了解,冯铭章自告奋勇来完成这项研究,同时提出只要能够成功就将利润分给方以智一半。两人一拍即合,方以智将自己的一些设想交给了对方,并以自己的身份帮助他联系化工厂提供一些化学原料,冯铭章就借此开始了照相机的研究。

    冯铭章全心投入到这项研究,而方以智在闲暇的时候也投入了进来,在两人的努力下一种相当实用的摄影方法终于被他们创造了出来。朱聿键并不知道照相机的发展历程,他当年已经全部使用数字化的卡片机了,对于老式的照相机他只停留在使用胶片的程度上。所以当初他给方以智的想法就是利用刚刚发明的赛璐璐作为底板,利用化学药剂的感光度不同来留住影像。

    可是赛璐璐作为宁波化工厂刚刚研制出来的新产品,产量非常低下,大部分都用于化学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很难提供给他们。两人于是另辟蹊径,采用了一些更容易获得的物品,很快被后世称为银板摄影法的照相机就出现了。

    它采用一块镀有薄银的铜板,在洗净抛光之后,放入碘化银溶液内,让碘蒸汽与银发生反应产生碘化银。在经过三十分钟的浸泡之后,这块银板被转入暗盒。等到需要拍摄的时候,暗盒放入暗箱照相机进行操作,在光线的作用下,碘化银依光线的强弱还原为不同密度的金属银,形成了潜影,然后再将银板放入高温度的浓食盐溶液,通过氯化钠的作用定影在水洗后晾干。

    后来经过两人的改进,又生产出一种可以将银板影像印上的相纸,这样照片就出现了。照相机的出现让朱聿键大为高兴,他亲自将冯铭章邀请到家中,为他们全家拍了一张全家福。

    当一张清晰而有层次感的照片被冯铭章亲自用相纸洗出来,所有人都感到吃惊,这种写实的感觉可不是任何高明画师所能完成的。就算是讲究写实的西洋画派也是无能为力,更不要提更加抽象的东方画派了。

    朱聿键对照相机的出现大感兴趣,唯一让他有些诟病的,就是照一次像的显影时间高达半个小时,让他坐得腰背生疼。不过在朱聿键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却遭到了孙巧婷等众女的鄙视,按照孙巧婷的说法,如果找一个画师来给自己画像,每天画四五个小时也至少要一个月时间,而且效果还不如相片的好。也就是说以现在照相机的显影时间,大家还是可以接受的。

    朱聿键因此拍板决定由他私人为冯铭章投资,在宁波府、福州府和厦门府三地首先设立照相馆,为百姓服务。同时宁波日报的新闻栏目开始加上照片,借此为照相机宣传,也更能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

    冯铭章头脑也很灵活,他拍摄了一批人物照和风景照,专门放在照相馆门口展览,吸引大家的目光。为了帮助他宣传,朱聿键甚至专门照了一张立身像送给他当做广告。当朱聿键的立身像被刊登在报纸上所有人都轰动了,八贤王也在照相,而这个福利却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只要在照相馆。

    当初没有照相机的时候,要想留下自己的样子就要找画师画像,但是画像非常考较画师的技巧,而且耗时很长,一般只有大富之家才能负担得起。但是照相不一样,虽然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完成,但价格不贵,只需要一个银角即可。

    银版照相虽然使用大量白银制作底版,但是白银可以回收,再送回工厂重新提炼,所以真正的成本并不算高。一个银角虽然赚不了太多钱,但能够将这项技术普及下去,很快就有商人发现了其中商机,越来越多人加盟照相馆,很快照相馆就开遍了各地府县。

    如今封地内百姓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有了闲钱的人也愿意尝试这样的新奇玩意,更何况这是八贤王也用过的,更增加了大家的兴趣。照相馆的生意变得非常火爆,生意络绎不绝,也让拿专利费的冯铭章和方以智发了大财。

    朱聿键甚至亲自召见了冯铭章,并表示他可以继续在这方面下大力气研究,他应该寻找更加容易感光的化学材料,并增加镜头的清晰度。为了支持他的研究,朱聿键特批每月从化工厂给他一百公斤赛璐璐胶片的份额用于研究,同时允许他到宁波大学化学系免费旁听学习,以增加化学知识。

    大笔的钱财收入以及八贤王的赏识,让冯铭章一时间成为了封地内耀眼的人物,在那些希望在发明创造上有所发展的年轻人之中,他也成了偶像般的人物。因为有冯铭章的成功,封地内许多人投入到科技研究之中,商人也看到了其中的利润。

    华夏科学院自然集中了最多科研人员的地方,但是八贤王的墙角谁敢去挖,除非是不要命了。华夏科学院没戏,但是宁波大学和各个中学的学生却没有问题,他们已经初步的掌握了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以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已经足以承担研究任务了。

    许多商人开始联络学生,以各种优惠条件许诺,拉拢他们毕业后到自己的麾下建立实验室,至于研究方向可以由他们自己决定。这样的情况很快被教育司司长陈肇公发觉了,他立刻将这种情况向朱聿键做了汇报,并表示政务院应当立法,禁止商人的这种挖墙脚行为。

第八百一十章发明热潮() 
对于陈肇公的紧张,朱聿键却是一笑置之:“陈司长太过紧张了,其实这是个好事情啊。”

    “什么?是好事?”陈肇公完全糊涂了,华夏科学院的后备力量正被挖墙脚,朱聿键为什么会说这是好事情。

    朱聿键耐心的解释道:“让全社会都重视科学研究是个好事情,我们应该大大鼓励这件事情。发明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加快社会财富的积累,如果所有人都发现了其中的利益,大家都拼命的钻研学习,提高国家的科技能力,这对国家是非常有利的。”

    朱聿键的话听得陈肇公连连点头,他也看到了发明创造对社会财富积累的重要性,对此深信不疑。朱聿键接着说道:“科学研究需要大量的经费,单纯由政府负担实在太重了,只有将商人的积极性调集起来,才能让全社会的资产都投入到科学研究之中,这样才能让国家真正的发展。更何况华夏科学院能够接触到更加高端的知识,有更专业的研究团队和绝不低于任何商人开出的价码,最好的学生肯定会被吸收入科学院的。至于资质稍差的学生,让他们投入到商人组建的民间实验室,也是不浪费人才的一个好办法。”

    科学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现在唐军的先进武器,以及封地使用的各种机器,已经让政务院上下得到了共识,所以陈肇公对人才流失才会如此着急。可是经过朱聿键的一番讲解,他明白了其中道理:“王爷的意思是不追究这件事情?让那些商人随便招收学员?”

    朱聿键点头道:“非常正确,我们华夏科学院也要去大学招聘人才,充实我们的后备力量。我看这样好了,商人对中学生的招揽我们可以不去管,在大学我们每年召开专门的招聘会,让华夏科学院和那些商人同场竞技,招聘自己的人才,这样显得足够公平也避免暗箱操作,又能向全社会展示大学生的热门程度。”

    “王爷明鉴,我立刻开始筹备这件事情,就以应届毕业生为招聘对象。”陈肇公明白了其中关键,立刻答应了下来。

    回去之后,陈肇公立刻开始着手布置招聘会,同时将其中商人提出待遇较高的那些学生全都列举出来颁发奖章,以肯定他们在学业上的优异成绩。为了加大宣传力度,他在报纸上宣扬学生的成绩和商人给予的待遇,并同时呼吁商家停止私下招聘活动,国家将在每年正式开展招聘会,让商家和学生可以面对面的交谈,互相挑选更好的去向。

    这样的宣传效果绝对非常厉害,百姓们谁不知道多赚钱是好的,当他们看到毕业之后的学生就能赚取大把的银元,人家刚刚进入社会的小青年,一个月甚至比种地一年赚的还多,顿时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精神。一些本来完成小学义务教育就打算回家务农的孩子,反而被家长要求继续上中学,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供给他们学习的经费。

    华夏自古就是重视教育的国家,如今朱聿键为全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又以利益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这让封地内百姓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了。当然这些刺激的因素,也有一个个发家致富的真实例子,很快民间的成果就出来了。

    手扶式插秧机只需要一个人每天就能完成原来十个人的工作量,而且不需要任何动力来源。新式的翻耕犁虽然仍旧使用畜力,效率却提高了两倍。尽管这些产品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因为商人以敏锐的嗅觉,能够找到民间最需要的产品,所以能够研制出最实用的能够很快产生经济效益的商品。

    华夏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朱聿键的鼓励下,自由研究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这样做得好处是科技全面发展,能够夯实国家科技底蕴,坏处就是但这些东西之中大部分都无法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因为他们的眼光无法与商人相比。如今有了商人组建的诸多民间研究所,填补了这个空白,并让科技很快变成了创造利益的成果。

    这样的研究形势等于是由国家研究基础科技,研究出来的理论由商人的民间实验室变成成品,商人赚了大钱又通过税收反哺国家,这样就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科研体系,以良性循环促进国家科技的发展,这就是朱聿键所想要的。

    当然华夏科学院的研究之中,也不总是效益低下的,例如军事研究所就一直非常务实。毕懋康这次没有亲自登门拜访,而是派人来请朱聿键了,听说军事研究所又有了新产品,他顿时来了兴致。

    朱聿键这次又坐着专列火车,来到了四明山的研究所。如今封地内的铁路建设已经接近尾声,各地铁路线密布,甚至经过与各地布政使商讨之后,由朱聿键牵头购买土地,修筑了深入大明内陆的铁路线。

    如今从封地向来已经多了四条铁路线,第一条就是向北,经过苏杭二州直达上海寨的,这条路线不仅仅是连接了那块长江边的飞地,还将繁荣的江南各府都与封地连接了起来。如今这里的棉纺工人差不多都跑到封地去了,这里成了封地单纯的棉花产地,当地棉农不需要考虑收购问题,尽量扩大棉花种植面积,许多人都因此发了财,他们也感念八贤王的好处。

    有了这条铁路线,让棉花收购的运输成本大为下降,也算是有经济效益的,同时让长江航运与封地直接相连,减少了许多运输成本。

    第二条线就是从衢州府通往萍乡的,那里的大型煤矿如今已经成了封地内几个大炼钢厂主要的煤炭来源,也让江西布政使司有了很大一笔利润收入。同时这条铁路线几乎横穿整个江西,已经与湖南边境相连了,它不但让政务院在丰收之年可以轻松收购湖广的粮食,还能将江西出产的瓷器,以极低的成本运送到港口城市出售。

    第三条线是从厦门通广州的,自从这条线开通以后,广州港也因为有了大量封地特产货物的支持,比原来更加富裕了起来。而最后一条铁路线也是从福建出发的,不过并非是什么利益很高的通道,它实际上是第三条线的一条支路。这条铁路从厦门到广州的铁路沿线开始,向西横穿整个广东和广西省,从镇南关通到中南半岛。

    如今中南半岛已经被唐军完全吞并,这里的铁路线开始了全面修建,有这条铁路线的联通,中南半岛各地等于是和封地连成了一体,大量人员和军事物资可以通过铁路线的陆路运输方式抵达中南半岛,资源那里继续向西挺进的步伐。而中南半岛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也被运了回来,以补给大明越来越严重的缺粮问题。

    现在有了发达的铁路网,朱聿键就特地给自己搞了一辆专列,将车厢里布置得犹如豪宅一般,不但有起居室还有卧室,墙壁上都贴了木板,地板上是软绵绵的羊绒地毯,还有沙发和竹炭丝的电灯,让他能够舒服的旅行。

    这次前往四明山,朱聿键坐得就是自己的专列,因为有线电报网是随着铁路线安装的,也不怕会出现事故。因为朱聿键的专列享有最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