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之大国崛起 >

第443部分

明末之大国崛起-第443部分

小说: 明末之大国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的战争债券,可不是因为军费紧张,而是单纯为了移民。上次为了进攻东印度群岛发行了战争债券,结果短短一个年时间就兑现了,其价值甚至超过了当初答应的利率,所有购买的人都分到了大量每年能耕种三季的肥沃良田。

    华夏的血液之中,已经根植了对土地的热爱,结果以战争债券带动起来的殖民狂潮,让本来荒凉的东印度群岛很快充斥了上千万移民,其速度甚至比陆上有铁路连接的中南半岛还要快。从那一次开始,朱聿键忽然发现了一个移民的好方法,就是出售大量战争债券。

    以唐军战无不胜的风格,战争债券是稳赚不赔的。更何况债券出售收上来的是钱,而人们领回去的却是土地,这等于是百姓们自愿在新开拓领土上购买土地,并且还会自愿前往耕种。这样的做法在百姓们自觉占了便宜的同时,即省去了政府宣传出售土地的环节,又不需花销移民费用,可谓一举三得。

    之前对中南美洲大陆的一轮战争债券,已经让政府又收入了超过三千万银元,如今战线基本稳定,只要适时推出土地兑现战争债券的消息即可,而报纸上对张鼐的报道,又将南亚次大陆推上了风口浪尖。

    沈继荣借着这股东风,不失时机的推出了南亚次大陆的战争债券,结果又是疯狂的抢购。因为南亚次大陆的距离比美洲要近得多,所以这次的债券价格更高,结果以南亚次大陆三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卖出了六千万银元的高价,让财政司赚了个盆满钵满,对于特别申请的军费自然也是相当大方。

    朱聿键接到上次主力决战的战报时,还在为火箭的价钱而肉疼。毕竟一枚火箭的造价就高达二十个银元,一轮齐射一千八百枚,结果特种炮团打得顺手,竟然对着莫卧儿骑兵轰了八轮才罢手,单是这一项花费就高达接近三十万两白银,这还是半个小时内的消耗。

    可是这次战争债券的钱一到手,财政司出奇的豪爽的为特种炮团埋单,甚至提议将特种炮团扩充到师,以加强打击力度,让总参谋部众人等着实惊讶了一把。

    唐军的各项战绩也随着报纸对外的流通,向着全国各地流去,极大的振奋了各地民众士气。尤其是那些能够识文断字的读书人,本来对外有建奴内有流贼的状况相当失望,结果报纸上的宣传却成了他们的一针强心剂,许多人开始关注起唐军的作战来。唐王财团麾下出版社印刷的各种地图册被一扫而光,大家都在查看南亚次大陆究竟在什么地方,甚至连茶馆酒肆这样的地方,大家的谈资也都从风花雪月变成了唐军的作战进度。一些头脑灵活的商家,甚至将宁波日报上所说的唐军进展情况托人绘制在大幅地图上,挂在大堂最当眼的地方以吸引客人。

    八贤王朱聿键的名声再次高涨,已经逐渐压过了崇祯在百姓心目中的地位,成了整个大明新的精神支柱。流贼情况最严重的陕西和山东两地甚至上万民书,恳请皇上派八贤王带兵前去剿贼。

    对于这样的情况,崇祯感觉到有些把握不住了,这几个月随着商税的变更,国库刚刚开始充盈,他又开始为了此事而头疼了。因为新政的发布,各地商路通畅了许多,原本局限于一地的商帮,开始逐渐向外扩张,而扩张速度最快的,就是封地内已经整合完成的六大财团。

    这六大财团中,除了李春玉因为地理优势的原因,向着四川内地发展,高丽财团向着北方各省发展之外,其他四个财团基本上都在长江以南,他们几乎将南方的广大土地都划入了势力范围,让那些原本牛气冲天的地方商帮被打压得欲哭无泪。

    这些事情崇祯是不会知道的,虽然推行了新政,但这种改革只是从大势上来讲,总体的管理非常粗放,并不能深入到具体情况去探查,他唯一知道的就是户部的收入在上涨,今年才刚刚九月,商税已经超过两千万了,这比平时的一年的收入还要多。

    对于这一点来说,崇祯是很感激朱聿键那封奏折的,现在他的内心更加矛盾了。一方面是朱聿键事事为大明江山着想,不但每年坚持为他提供三百万的进献,还给他提了这么好的建议,让大明的财政扭亏为盈。另一方面却是随着唐军在海外的节节胜利,让朱聿键的声威日益高涨,已经有了功高震主的趋势,让他又不免担心。

    实际上朱聿键现在比崇祯更加烦恼,因为随着朝廷新政的全面推广,封地内商家向着全国各地渗透。他们带去新的经商理念和方式,雄厚的资本,也带去了封地内使用的银元。

    银元流通性强使用方便,在交易中省去了许多麻烦,更兼崇祯在取消火耗之后,也宣布以银元缴纳赋税,这让银元成了全国通行的货币。本来崇祯是让户部尚书侯恂主持打造银元的,可是朝廷没有水压机,打造银元只能利用手工方式。尽管将银局的大批工匠召入京中,每天的产量也仅有三百块银元而已。

第九百四十七章通货紧缩() 
这么高的制造成本和如此慢的制作速度,让侯恂头疼不已。他算了一笔账,就算依照唐王银行的方法,让银元的含银量只有九成,户部打制银元也是亏本的买卖。为了能够扭亏为盈,户部不得不将朝廷银元的含银量降低到了七成,这才让户部有了些盈利,可是这样一来民间却又不干了。

    民间多年来流通银两交易,百姓们最擅长分辩银两的成色。以前唐王银行的银元虽然也不足值,但相差不多而且制作精美,同时因为唐王银行保证可以兑换足额白银,信誉是有所保证的。

    户部发行银元含银量只有七成,而且不允许将银元兑换成银两,结果民间根本不予支持。即使朝廷强制推行,并将官员的俸禄全都换成了银元,民间也绝不承认。那些官府家奴都是何等人,少不得一些强买强卖的事情发生,朝廷银元结果变成了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东西。

    一些人被官员家奴强塞了银元的,还希望用之在唐王银行兑换成白银或者是唐王银行发行的银元。对此银行早有对策,自己发行的银元足额兑换,但朝廷发行的银元只按照成色兑换。

    赚来的钱凭空少了三成,百姓们自然不干,结果这些银元由通过税收的形势回流国库了。收税官员很快发现了不对,侯恂立刻宣布交税禁止使用朝廷发行的银元,这下子却捅了马蜂窝。朝廷发行的银元自己却不承认,这如何能让人心服,民间群情激奋相继出现了抗税风潮,官员们也是怨声载道,闹得京畿之地满城风雨。最终崇祯只好下令停止发行银元,改为使用唐王银行发行的银元。

    崇祯不知道制造银元也会有巨大的利润,他以朝廷制作银元为标准,自认为推广朱聿键发行的银元自己非但不会亏本,还会让朱聿键每年拿出许多利益来造币,间接削弱了八贤王的财力。可是他却不知道利用机器的大规模冲压银币成本低廉,其中利润虽然不多但毕竟是有的。朝廷使用唐王银行的银元就是在交纳铸币税,这笔钱每年积累起来,比给朝廷户部进献的三百万还要多一些。

    只是崇祯皇帝这样的乌龙命令,现在却朱聿键痛并快乐着,一方面是随着银元的全国流通,财政司赚得盆满钵满,甚至以如今铸币厂三十台水压机日夜不停的工作,也难以满足需求。

    另一方面同样是因为银元的全国流通,造成银元数量严重不足,通货紧缩的情况初现,市面上的银元价值甚至水涨船高,有升值的趋势,这一点金融研究所已经在警告朱聿键了。

    银元升值就是货物在贬值,这很容易造成市场上的价格混乱。更何况通货紧缩的问题朱聿键也非常清楚,后世苏联解体的时候,俄罗斯就是以银根紧缩的休克疗法,结果造成全国经济遭受巨大破坏,结果整个俄罗斯一蹶不振,再也没有翻过身来。

    尽管并不是很懂金融,但朱聿键很清楚适量的通货膨胀可以活跃市场,刺激经济的发展,而通货紧缩的情况确会造成贸易规模萎缩,工厂成本高昂不得不缩减经营规模,这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一旦大明市场上真的出现大面积通货紧缩现象,必然造成经济的雪崩式塌陷,甚至会出现工厂大量倒闭的现象,这比西方资本主义过度通货膨胀的经济危机还要危险。

    现在的情况比较特殊,后世的通货紧缩很少出现,出现的情况大多数也是政府为了限制过度通货膨胀而减少货币流通量造成的。但是如今货币的信用不存在问题,因为银元本身就是足值的,只是制作速度跟不上贸易流通扩大速度问题严重。

    因为没想到崇祯的改革政策推行如此之快,造成财政司事先没有准备库存,现在市场突然扩大了数倍,无论铸币厂如何加班加点也无法生产足够的银元,面对这种情况就必须另辟蹊径了。就在朱聿键左右为难的时候,一个好消息让他看到了曙光。隶属于唐王财团的台州造纸厂,研制成功了一种特殊的纸张。

    这个造纸厂就在台州城外,是唐王财团内级别最高的一个造纸厂,甚至其专门配备有一个小型研究所和试验车间。早在封地建立之初,朱聿键就下令要求设立这个造纸厂,开始研制更好的纸张。

    说起这个小型研究所虽然不起眼,也的确研制出了不少改良的造纸工艺,并在其他造纸厂进行了推广。如今封地内所制造的纸张坚固耐用光洁度高,就是经过多次试验改良的结果,以至于华夏出产的纸张,都已经成为了欧洲抢购的商品。

    这次造纸厂生产的,却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纸张,而是一种朱聿键特别关注的水印纸。

    原来当年朱聿键曾经给他们下过命令,要制造一种耐磨耐揉搓并有特殊水印的纸张。经过多年的研究,这种纸张的制作都不成功,后来经过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原理研究,研究员们认为纸张要想耐磨耐揉搓,就要找到即长又坚韧的植物纤维。

    恰好在西域落入唐军手中之后,那里开始种植从南美洲刚刚找到了优质棉花。因为西域阳光日照长干旱少雨,又有一定的海拔高度,是最适合棉花生长的优良环境,结果第一季就种出了纤维极长的长绒棉。

    造纸厂闻讯后,购买了一批西域出产的优质长绒棉,将其与麻纤维混合起来,终于制造出一种即耐磨又耐揉搓折叠的纸张。后来又进行了改良和工艺优化,工人们用一种特制的网笼过滤纸浆。让纸浆比重不同的各种成分分布沉积,再用水压机加压之后,就形成了各种图案的水印。

    水印部位因为纸浆的疏密度不同而形成了不同层次,造成在强光下能够显现立体成像效果。后来又经过几次工艺改进,终于在规模化生产中完全能够控制水印的姿态和样貌了。一张新制成的纸张,就被送到了朱聿键那里。

第九百四十八章印刷纸币() 
朱聿键拿在手里揉搓了一阵,发现将纸张展开只需稍加抹压就能再次恢复平整。在实验人员的提醒下,朱聿键对着阳光看了看纸上,发现整张纸内部有一条通体墨黑的巨龙水印。因为事先经过了高手匠人的绘制,再刻板做成网笼的,所以那头龙看上去栩栩如生,宛如活了一般。

    “实在太好了,太好了,你们立了大功。”朱聿键兴奋的拿着水印纸,这可是全世界第一张技术成熟的水印纸,比全世界科技水平领先至少两百年的存在,根本不存在仿冒的可能性。有了这张水印纸之后,朱聿键突然萌生了发行纸钞的想法。

    在与沈继荣商量之后,朱聿键立刻召集了唐王财团内最好的印刷厂工人和雕刻匠,一起商讨纸币的版式和防伪设计。纸币最大的问题就是本身无价值,这只是一种信用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所以极易仿冒。

    华夏历史上宋代即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后来大明初年因为金属货币稀少而印制了宝钞。这些货币都没有什么防伪的能力,仅凭国家的严刑峻法来维持,结果还是有许多人仿冒,毕竟其中利润实在太大了。

    后来国家财政困顿,朝廷为了弥补亏损自己也大量发行大明宝钞。那个时候没人懂得金融经济,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通货膨胀,结果超发之下造成宝钞大幅贬值,最终几乎沦为废纸。

    正是因为宝钞的缘故,纸币在大明商人之中的信誉并不算好,如果要发行纸钞,很容易受到商人们的抵制。沈继荣也借此劝阻过朱聿键,但他确是执意不听。随着国家金融的繁荣,以贵金属做货币支撑经济流流通将越来越困难,印刷纸币这一关怎么都要过的,朱聿键希望凭借着如今经济向好,封地财政充裕的时候,抢先发行纸币,这样自身承受冲击力的能力也要强一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