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唐朝公务员 >

第263部分

唐朝公务员-第263部分

小说: 唐朝公务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放手去做就是,出了事情有我”,唐成笑着摆了摆手,“好了,现在大家的差事都清楚了,这就干活去吧,忙完这几天后年关再好生休息”。

    两人出来后,贾旭扭头见离唐成的公事房远了,遂低声向杨缴问道:“先生刚才不让我说话,怎么转眼过去便又反对县尊大人的主意?”。

    “怎么,还没想明白?”,杨缴浅笑声道:“这得看是什么事儿?我反对的是无关痛痒之事,而你一力力顶的却是涉及唐明府威权之事,这二者如何能比”。

    路上走着倒也有时间,杨缴遂就把话说的通透,“经过这几天的事情你还没看明白,如今龙门县的稳定与各项事情的推进皆都寄托于唐明府的威权之上,明府又岂容别人损及他的威权?对上级衙门的问询据实而答,从道理上来说那些人是没错,但在衙门中像这样的事情本就不是能用对错衡量的,以龙门县如此浅薄的根基要推动如此大事,众志一心就是第一要义,这个一心是谁的心?”。

    “唐大人?”。

    “对呀,所以凡是衙门中不能与唐明府同一心思的,便是做的再对也是错。反之只要不触及于此,唐明府此人还是有容人纳言之量的,某适才让你不要再说正是缘自于此”,说完之后,杨缴沉吟着又提点了贾旭一句,“唐明府是个有大前途的人,贾旭你要跟着他奔一个前程的话,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忘了这一点,否则……赏功罚过,这于唐明府而言可绝不仅仅只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

    贾旭闻言悚然一惊,人已停住脚步向杨缴郑重的行了一礼,“谨受教!”。

    …………………………………………

    唐成回衙那天在东谷说的话还真是很快就应验了,仅仅在他回来的五天之后,当日由杨缴如何挽留依旧决然而去的阿史德支就主动的找上了衙门。

    听说他来了,唐成从公案后站起身向图也卓拱了拱手,“那就这么说定了,图也族长,合作愉快”。

    “好说”,图也卓也是一脸的笑容,起身时还特意伸出一根手指比划了一下,唐成见状笑着点了点头。

    唐成已经从牛祖德手上全盘接过了与龙门奚的贸易事务,正式成为垄断龙门奚所有出产的唯一经销商,作为对图也卓支持县政的回报,唐成答应给龙门奚出产的所有货物加价一成。

    就不说闵潜,单是牛祖德又岂是省油的灯,此前他们依托着强大的行政权力其实已经将龙门奚货物的价格压的很低,图也卓一则是走大宗货物,再则也需要在政治上换得州衙的支持与庇护,是以也就答应了这价格,有这么个前提在,唐成就有了现在加价一成的空间。

    从另一方面而言,那牛祖德在经营上就是个傻瓜,分明做的是垄断生意居然只有这么低的利润,他还真不如一头碰死算了。

    将图也卓送到公事房外,唐成转身回来在公案后稳稳坐定后这才好整以暇的对那杂役道:“去,把阿史德支带进来”。

    跟着杂役往唐成公事房中走去时,阿史德支心里实在不是个滋味儿,想他上次见唐成时,走到哪儿不是他亲自陪同?现在可好,不说陪同的话,人都到县衙门口了也不见他来迎一下,居然就只打发了个杂役带路。

    但是这心里的难受还就是说不出,怨谁呢?怪只怪自己太没眼力,或者说世事变化实在太出人意表,前趟来时看妫州州衙摆出的大清查架势,任谁想着的都是唐成得完蛋,那成想唐成不仅没完蛋,反倒是查人的牛祖德完蛋了,如此以来当日执意要走的自己倒成了小人,生生要活受这冷遇。

    见阿史德支进来,唐成只是略一拱手,也没什么寒暄,径直用一副公事公办的腔调道:“阿史德领队此来是为何事啊?”。

    看着唐成那张板板正正的官腔脸,心底狠啐了一口的阿史德支只觉嘴里发苦,但他也不愧是走南闯北经见多的,尽管嘴里发苦脸上还是硬挤出了灿烂的笑容,“县令大人贵人多忘事,某正是为此前的约定而来”。

    “噢”,唐成闻言沉吟了好一会儿后,这才“恍然”道:“对,是有此事,怎么,这事你已经有准主意了?”。

    “是,当日告辞之后某就四处奔走联络了几位同族大贾,愿共同承担市集建设之事,至于条件嘛就按大人说的办,只要唐县令点头,这第一批粮食至迟五日内就可启运”。

    阿史德支说的顺溜,唐成听着却有些失神,不对呀,他此前所提的条件居然一点没驳,这可不像九姓商胡做事的风格,事物反常必有妖异,想了想后,唐成几乎已可确定,阿史德支必然另有要求,他现在答应的越爽快,后面的要价该就越高。

    随手把玩着那块温玉雕成的镇纸,等阿史德支说完之后,唐成沉吟了片刻后猛然一笑道:“说吧,你们还想要什么?”。

    “大人明见万里”,阿史德支干干的一笑后深吸了一口气道:“我等还有一个请求,便是希望龙门县能接纳我九姓胡族到此定居”。

    一旦这句话说出口之后,阿史德支双眼就紧盯在唐成身上,随着唐成沉吟的时间越长,他的呼吸声也在不自知之中越来越重……

    …………………………………………

    PS:月关的历史架空类新作《步步生莲》我看了,的确很不错的说,强烈建议还没看过的书友去瞅瞅。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skbshge

第258章 大生意与小丁男() 
原本是摆条件谈生意,阿史德支却奇峰突起的说到了九姓胡的定居问题,对于这个此前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的条件,唐成在最初的错愕之后,仔细思忖的却不是阿史德支这个要求能不能答应,他想的更多的是为什么这个九姓胡的商贾会提出这么个要求。

    追根溯源,只有把根源上的问题想清楚想透澈之后才能做出最准确,或者说最有利于己方的决定。

    深思许久,唐成对阿史德支突然提出的这个要求有了八个字的判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出乎意料之外的是九姓胡的定居问题是个纯粹意义上的民政问题,本不是阿史德支这一介商贾应该操心的事;意料之中却在于因为九姓胡人尴尬的,无法在北方大地上被认同的族群身份,注定了他们对稳定定居地的寻找必将是锲而不舍的。

    因为阿史德支提出的这个要求,唐成终于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审视九姓胡人,审视的结果就是他赫然发现这个特殊的族群跟后世历史书中看到的犹太人极为相似。

    “神之奴隶”的犹太人因为信仰上的差异在欧洲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不断被利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这个种群始终在遭受着歧视、迫害以及杀戮,仅仅是在二战期间就有高达六百万的犹太人被种族灭绝。直到一九二二年一战结束有了自己的居住地之前,犹太人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城市里都难以稳定的安居,他们盼望稳定不受歧视的生活盼望了两千年,也流浪了两千年。

    大唐北地的九姓胡人与犹太人唯一的区别就在于犹太人是因为信仰使自己成了“异类”,九姓胡人却是因为血统背负了原罪,除此之外,他们那不断遭受歧视和颠沛流离的生活并没有什么两样。

    或许还有一点区别就是犹太人是靠宗教将分散在各国各个城市的族人连结在一起,而九姓胡人则主要是靠共同的谋生手段。身份决定了他们很难有固定的农田和牧场,从事商贾之事就几乎成为了这个族群最大的外在特征,以至于他们因此而有了另一个“九姓商胡”的称呼。那么在这样的族群里,大商贾的地位自然最高,若从这个特定的情况来考量的话,由阿史德支提出这么个要求也就是正常的了。

    唐成长时间沉默的思考对于阿史德支来说就是最大的折磨,在刚才说出那个要求之后他一度非常的惊喜,毕竟唐成没有像过去许多个官员那样一听到这要求就当即色变拒绝,没拒绝就意味着有希望,这个希望对于九姓胡人,对于他到底有多重要,不是九姓胡出身的人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

    跟锁阳关内那些成熟的县治比起来,龙门县很大,这就意味着有足够的土地来容纳九姓胡;除此之外现在的龙门县令是个很强势的人,强势到能降伏龙门奚、且连一州刺史都弄不翻他,这就意味着一旦九姓胡迁入的话他能有足够的能力压服可能存在的民意反弹;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龙门县令对待商贾之事的态度跟此前遇到过的所有官员都不同,他能主动联络商贾,他确确实实明白商贾之事的重要性,或者从谈判的老练程度上来看,他就是一个积年的商贾,这一点对以商为生的九姓胡人而言尤为重要。

    综合以上几点,由唐成坐堂的龙门县就是九姓胡人在一次次失望后最合适追寻的新目标,只要能居中达成此事……仅仅是想想这个结果,阿史德支就觉得满身的鲜血都在沸腾的往脸上涌,这将是他一生中做的最大的一铺生意,一旦成功的话他就将成为拯救危难的英雄,被众多族人甚或还有后世子孙顶礼膜拜。

    这些日子以来每每想到这里时,阿史德支脑海中总是会不期然浮现出唐人历史书中记载到的几个名字,子贡、吕不韦、范蠡……能把商贾之事做到他们那种境界才不枉走南闯北白辛苦了一辈子,小商谋财,大贾谋名,利随名走,跟这样不朽于身前身后的令名比起来,眼下这些钱粮的小得失又算得了什么呢?

    期望越大就越怕失望,渴望的收获越多就越输不起,现在的阿史德支就是如此,而决定着他这铺平生最大生意成败的唐成却已经沉默的太久了,久到阿史德之的双手攥出了水,一颗心吊的马上都要喘不过气来。

    公案后的唐成还在沉默,阿史德支却再也忍不住了,“大人……”,安静的公事房内,这声带着轻颤的呼叫是如此的干涩,恍若病入膏肓者临终前的呓语。

    一直沉默着的唐成眼神瞥过阿史德支的脸后终于开了口,“阿史德领队,你真是给本官出了个大难题呀”,口中边为难的长声叹息,他边起身拎过茶瓯倒了一盏茶水递过去,“喝盏茶吧,杂居在各处的九姓胡有多少人?”。

    听唐成问到这个,阿史德支正接着茶盏的手猛然一抖,浅浅盏内的茶水顿时漾起了一圈圈波动不休的涟漪,一如他的心情,“具体我也没个准数儿,约略着在二十万上下吧”。

    “就是把龙门与饶乐算一起,整个奚人也不过六十余万,二十万……这实在太多了,本官便是准了你这要求也接不下来”。

    唐成摇着头刚把这话说完,阿史德支当即就接过道:“都是拖家带口的,未必二十万人还能都过来?大人放心,至多四一之数而已”。

    “好一个‘而已’”,唐成继续摇头道:“就按阿史德领队所说的四一之数计,那也是五万人上下,龙门县现在也不过就是这么个数儿,这等于生生又多了一个县治出来……”。

    唐成边说边站起身从公案上端过自己的茶盏,添满水后依旧在阿史德支身边坐了,小口的呷着茶水继续道:“一家一户的安置,户籍的编订,赋税的征收,地方理盗的安排,还有官司诉讼及刑断之事,这五万人要多出多少事儿来,那一件又是容易的?”。

    阿史德支听到唐成开始叫苦后,不仅没有沮丧慌忙,反倒是心下一阵狂喜,作为一个走南闯北的积年老商贾,他比谁都明白凡是大宗的生意总是免不得要先从叫苦开始的,否则后面还怎么抬价?

    在这个事情上,心急火燎的阿史德支实在没那个耐性来弯弯绕,他也害怕在绕的过程中一下把生意给谈崩了,这铺生意对他而言实在太重要,重要到根本就崩不起。

    “一切有劳大人了”,阿史德支放下手中的茶盏,两只豹眼紧紧盯着唐成,“只要能成就此事,大人但有所命某绝不敢辞”。

    “你这是在逼我,不过本官倒还就是喜欢你这股爽快劲儿”,说这话的时候,唐成一脸难色的苦笑摇头不已,“罢了,本官就舍了一身剐把这事儿应承下来!毕竟都是天可汗的子民,本官实也不忍九姓胡人不得安居。然则兹事体大,阿史德领队一个人怕是应承不起”。

    “这是涉及全族的大事,某一人自然难以决定,不过大人但可放心,本族在北方各地的主事人我倒都能说得上话,此事自可找他们商议。唐县令有话便请直言就是”。

    “好,爽快”,唐成放下茶盏就从胡凳上站了起来,负手于后边在公事房内踱步边道:“只要人数是在五万以内,愿意来龙门定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