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万里河山别样红 >

第255部分

万里河山别样红-第255部分

小说: 万里河山别样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吧?”

    “不管他们是真疯还是假疯,我们提前做好应变准备就是。”赵振中伸手拍拍刘成林的肩膀,又道,“只要有确切迹象表明日本人要动手,那么我们的准备也就提前发动。到时候,自然有日本人替我们背黑锅。”

    尽管心中惊异于赵振中提前一年多就在沈阳布置下几处隐蔽工程,不过,如同李云天一样,已经见惯赵振中所创造一切的刘成林并没有询问其中原因,而是问道:“那我们怎么判断日本人是否真的要动手?”

    “任何大的战略行动总会有迹可察的。那个花谷正不是说日本国内在7月份要提供两门大口径重炮到沈阳这边么?现在辽南大水,日本人无法从营口向沈阳运输,那只能从大连过来了。只要盯住日军有没有在大连港口戒严的消息,就可推断一二。”赵振中提点道,“另外,日本人要想解决东北,那沈阳这边是重中之重,沈阳这边的日军届时肯定也会有不少动作。相信到9月初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判断日本人到底会不会行动了。”

    “这样确实可行。”刘成林思索道,“不过,我们现在在沈阳这边的人手基本上都是工程人员,无法承担师叔所说的任务。”

    “既然这边的工程已经结束,那我这两天查看没问题后,你就可以带他们撤了。后边的任务自然有其他人接上。”赵振中从怀里掏出于学忠、臧式毅所开的两份手令,说道,“这两份手令我明天就要交给慈善联合会的人,你趁今天剩下的时间,把这两份手令上的字迹给临摹下来,同时把手令专用笺的纸张样式牢牢记住。等过两天你回山东的时候,利用我们在那边的条件,制作出两份字迹相同,内容不同的手令来,过两个月我有大用。至于所制作的手令内容,等走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这没问题,我晚饭前就能把手令还给师叔。”刘成林也不多问,接过手令后点头说道。

    “华美公司和民生工厂合作生产的汽车已经成功,据说都组装生产几百辆了。说说那边的情况现在怎样?”赵振中转念问道。

    “那种载重3吨左右的汽车质量确实不错,这大半年来已经组装生产了5、6百辆了,李宜春现在可是高兴得很。”刘成林笑道,“而且,由于和华美公司在汽车生产方面的合作成就斐然,今年春天开始,张学良在得知有关成果后,便派他的上校机要秘书叶弼亮与华美公司方面洽谈,希望能得到华美公司的帮助,将东三省兵工厂改为民用。”

    1929年8月,张学良为振兴东北工业,同时为解决兵工厂的亏欠问题,计划将东三省兵工厂改为民用工厂,并准备引进外国专家帮助建设。他派长官公署谘议王卓然和机要秘书叶弼亮出国考察,到欧美联络外国专家来改建兵工厂,并准备制造汽车和拖拉机。叶弼亮一行到了美国,联系到一家美国工程公司,该公司派一名叫胡欣的技师到兵工厂了解情况。但由于那个美国公司报价过高,而华美公司同民生工厂合作又非常顺利,使得张学良最终将选择放在了华美公司上。

    “兵工厂改民用?张学良这个败家玩意,真以为现在天下太平,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对张学良这种自废武功的举措,赵振中极为不屑,又问道,“改造现在开始了吗?”

    “没呢。”刘成林摇头道,“双方现在只是就一些技术上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距离实施的那一步还远着呢。”

    “那有关兵工厂内部的布置,查清了吗?”赵振中心里转着念头。

    “基本上不用查,臧式毅这个兵工厂督办和叶弼亮这个机要秘书,秉承张学良军用改民用的意思,是把整个兵工厂展现在华美公司有关人员面前啊。”刘成林很是感叹,“真不敢想象,这些人对内防得那么紧,对外却几乎不设防。不过,这倒是方便了我们。”

    “日本军队就驻扎在沈阳城附近,可张学良不但对杀父仇人视而不见,甚至还对日本人待若上宾。听说就连兵工厂里也有不少日本技术人员。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

    “别管他怎么想,我们还是要做好自己的事。”赵振中挥手打断了刘成林的感慨,继续说道,“当然,有关情况我们也要好好加以利用。不过,这几天我就先看看你们这一年多来的工程成果。”

    

第二章 :预警东北(四)()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

    在随后几天里,赵振中查看了刘成林等一干工程人员在沈阳这一年多来的建设成果。

    “看来你们这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这几处工程都做的不错。”查看完有关工程后,赵振中比较满意,“到时候我们通过这几处出击,肯定会有个不错的收获。”

    “师叔的手笔自然不一般。”刘成林几乎可以想象的出赵振中等人行动后会是怎样的惊世骇俗,苦笑道,“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将来闹出的动静会太大了。”

    “我不是说了么?到时候会由日本人替我们背黑锅的。”赵振中说道,“你看看这两天报纸上报道,仁川、汉城等地由日本人纵容的仇华事件已经导致几百华侨死伤了,日本人已经在做舆论宣传,对其国内和殖民地民众进行有意识地引导了,其秋后动手的可能性也更高了。”

    “在日本人动手之前发动,不但有日本人替我们背黑锅,我们还能尽力降低日本人的收获。虽然无法让日本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但也能尽量避免日本人以战养战,延缓其国内经济形势缓解的速度,为我们争取更多时间。”

    以前世界中,赵振中在看过一些关于九?一八事变前后中日实力对比的数据后,就对老蒋所谓的延缓冲突以谋求国内实力上升,为将来全面抗争做准备的论调不屑一顾。

    由于1923年东京大地震和1929世界性经济危机的连续打击,在整个20年代日本都不得不压缩军费开支,甚至裁减军队。在1931年,如果日本经济按正常情况运行,其生产能力根本无法满足全面侵华战争需要。实际上,1931年日本军费为4。54亿日元,仅生产步枪3613支,机枪514挺,火炮90门,坦克12辆,飞机410架,这些数字甚至弥补不了一次大规模战役的消耗。也就是说,1931年的日本并没有足够的国力来侵略整个中国,其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政治体制、动员程度、军事能力都不可能支持一场大规模战争,甚至无法支持一场长期的局部战争。

    最能明显反映出当时日本窘状的,是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过的一段话。当时,由于19路军积极抵抗,日军4易主帅,3次增兵。在战局僵持不下时,日本藏相高桥是清曾说:“我国海外信誉正在急剧下降,目前在海外筹划资金已不可能,这样下去,军费连3个月都维持不了。”

    对比之下,在九?一八前后,中国虽然实力也差,但与日本之间的差距却远没有37年的时候大。此时中日间力量的对比,就如同在起跑线上,日本骑着的是没有油的摩托车,中国蹬的是自行车。如果中国不尽快想办法把自行车换成性能更好的跑车以全面超越日本,那日本在得到加油之后,其速度就绝非中国所能赶上的,两者之间的差距必然会越来越大。

    不幸的是,九?一八之后,资源丰富的东三省给日本加满了油。由于日本在“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冒险成功,对东三省的占领又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财富、资源、劳动力、商品市场,帮助日本早日摆脱了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其政治、经济、军事上完成了向军国主义道路转变。经过几年积累后,从军事冒险和一次次的对华挑衅中尝到甜头,并且实力已经甩出中国老大一截的日本便迫不及待地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此消彼长之下,老蒋在九?一八之后,又认准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死理,不但同**打,还同国民党内的其他派系和地方军阀打,几乎从31年打到了37年。一些人为老蒋粉饰的所谓“黄金十年”,其结果就是丢了东北后,中国国内到抗战爆发前连105以上口径的重炮都造不了。而张学良被日本人占去的东三省兵工厂,至少在九?一八之间就已经能造150口径的重炮。

    虽然知道这些历史上的情况,不过,赵振中也知道,如果自己现在带领人马跳出来到东北抗日,那不用日本人打,东北军、中央军就会先朝自己扑上来。毕竟在历史上,老蒋不但借**力量消灭地方势力有一手,借抗战消灭地方军阀更有一手;而西安事变前的张学良大多数时候又听从于老蒋的命令。

    正是基于种种考量,赵振中才会在一年前就在沈阳做出相应布置,并决定自己还是闷声发大财,趁日本在东北发动的时机尽力降低其夺取东三省战果,同时暗中获取一些资源发展壮大己方实力得好。

    ……

    沈阳这边的情况了解完毕后,赵振中便与刘成林等工程人员乘坐腾空救灾物资的汽车去了葫芦岛。在那里乘船南下。

    7月10日上午,在轮船抵达天津时,赵振中交给刘成林一张纸条,低声说道:“这上面所写的,就是你回山东后要制作的手令内容。另外,除了手令,还要制作几份张学良副总司令部的军官证件,军衔上就按中校、上校来,到时候我们用得着。”

    刘成林打开纸条看了看,大吃一惊,有些迟疑地问道:“师叔,这能行么?这可比我们原定的那个行动更难,危险性也更大啊!”

    “做事要胆大心细,大胆假设后,经过充分、仔细的论证,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赵振中自信地笑了笑,“既然有些东西东北方面不在意,那干脆还不如我们拿来派更大的用场。放心吧,只要我们多做准备,基本上还是可以趁乱取利的。不过,手令和证件的事情你亲自处理,准备好后就先去沈阳坐镇。等我到时候再调人过去。”

    “回山东那边后,你和马仁明商量着再调100辆汽车到葫芦岛,以运送救灾物资的名义,奔波在葫芦岛到沈阳之间,提早熟悉情况。另外,我会让天津的华美分公司在葫芦岛和沈阳之间的黑山一带,设立一个车辆维修和油料补给点,方便物资运输。不过你记住,从山东调来的车辆驾驶人员必须是我们的可靠人员。”

    “师叔放心,我会和马仁明处理好的。”想了想,刘成林又问道:“那我们不用提醒东北方面提防日军么?”

    “就怕我们提醒他们也不会信啊。”赵振中心情沉重,苦笑道,“不过,我会和于学忠说的,能不能听进去,那就要看他们了。”

    不出所料,当天晚些时候,在平津卫戍司令部,于学忠在听了赵振中的提醒后,第一感觉就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老弟,你不是和我开玩笑吧?日本人在东北充其量也就两万来军事人员,敢和我们近40万东北军打?”于学忠一副不可思议的神色,“虽说我们眼下有不少兵力抽调到关内,可东北那边正规军和其他军事人员加一块仍然有近20万人,几乎是日本人的十倍!况且,我们东北军的装备也不比日本人差,关内部队又可通过铁路及时驰援关外,到时候我们就是40万大军对付他们两万来人,日本人怎么敢和我们真打?!”

    “老哥,我知道这很难让人信服,可日本人那种疯子是不可用常理来衡量的。”赵振中无奈地苦笑道,“而且战争中往往会有很多意外因素,并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据说现在东北军的精锐基本上都被抽调到关内,关外的部队基本上都是张大帅时的几个老兄弟在掌握。可那几位东北军的元老麾下的战力如何想必老哥也清楚。如果万一日本人和他们打起来,你说结果会如何?”

    “虽然他们几位的部下尚未经过新式整编,不过想来20万人怎么也能对付得过两万来日本人吧?”于学忠不以为意地说道,“别的不说,沈阳那边王以哲旅可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光他们就能对付日本人一阵。退一万步说,哪怕关外部队对付不了日军,可至少抵挡一阵总没问题吧?怎么也能给我们关内部队驰援留出足够的驰援时间来。”

    见赵振中还想再劝,于学忠又说道:“我知道老弟是好意提醒,不过,你说的这种情况也太匪夷所思了。我要是把你的这种说法拿到副总司令部和其他人说,非让他们笑掉大牙不可。再说,我们眼下刚从关外调集部队防备石友三,总不能因为老弟的这番猜测就让老哥我出面说动大家,置平津、河北等地的安危于不顾,再回师关外防备日本人可能的袭击吧?”

    按照常理来说,于学忠的说法没错。不过,他在低估日军战力的同时,又高估了关外东北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