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金手指 >

第351部分

大宋金手指-第351部分

小说: 大宋金手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

    他们此行,虽然不算是九死一生,却也是危机重重,超过两成的人折损,能活着回来的,都算是幸运儿了。因此,对于回到临安,他们都是甚为欢喜。

    华亭在望,临安还会远吗?

    船缓缓靠近了港,鸣笛、减速,港口附近的海水很浑浊,不过方知行对此并不曾注意,他目光在港上逡巡,然后听得水手当中传来一声更大的欢呼。

    “旗子,旗子!”

    有资格老的水手指着港口处高塔上的两面旗帜,这两面旗帜当中左边的是五爪金龙日月旗,上头还书着一个巨大的“宋”字,那是大宋的国旗。右边一面却是蓝底绿纹,隔得远,方知行不知道那上面是什么图案,问了一个水手,才知道那便是香樟旗。

    对于大多流求出来的水手来说,香樟旗意味着什么,众人都是一清二楚的:大宋天子御驾在此。

    从水手口中得知,天子竟然亲临港口来接他们,便是方知行这种旅倦思乡的人,也觉得热血翻涌:这可是出征军士打了大胜仗才会有的事情!

    “诸位,少不得勋章了,现在大伙都发了笔财,又得了勋章,可谓富贵双全,大喜,大喜啊!”

    船长也是这支舰队舰长的林夕也来到了水手当中,他此时没有大宋水军都督的那种威严,而是满脸喜滋滋的神情。听得他的话语,无论是水手还是普通船员,都开始相互道贺,颇有些即将衣锦还乡的激动。

    又过了半个多小时,船终于靠上了岸,所有人都看到码头上铺着的红毯当中,站着一个笑吟吟的人物,他头戴珠冠,身着龙袍,正是大宋天子赵与莒。

    文瞳在高处看着这一幕,他早就准备好了,立刻命两个随从打开那口箱子,将三脚支架架了起来,然后又将一个小木盒放在支架上,一根管状的东西从木盒中伸了出来。

    吴文英也紧紧盯着站在船前的赵与莒,看着大宋帝国最高的统治者,他心里却在想锒铛入狱的邓若水与赵景云。

    做了这惊天动地的大事……邓若水与赵景云会有救么?

    那管状的东西对准了赵与莒。

    两个近卫军发觉楼顶上的不对,快步爬了上来,一个厉声喝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文瞳没有理采他们,他全神贯注,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赵与莒身上,随着赵与莒的步伐,他微微调整着那管状物的角度。

    吴文英被近卫军的喝斥惊动,慌忙迎上去,脸上赔着笑,拿出特别证件:“奉命在此做件大事。”

    近卫军中的一个接过他的证件,确认是朝廷特颁的,又狐疑地看着文瞳一眼:“那东西是什么?”

    吴文英面上闪过一丝异样,好一会儿,也没有回答他的问题。

    就在这时,文瞳已经寻着了最好的时机,舰队都督林夕从船板上登岸,向赵与莒行礼,而赵与莒则笑着向他伸出手。

    “就是这时了!”他在心中大叫,然后一按。

    “砰”的一声响,火光腾起,那两个近卫军愣了,足足过了三秒,这才反应过来,猛地扑向文瞳,将他整个人都扭住。

    “你们干什么?”文瞳这时才有余心理会他们,厉声喝道。

    “刺客!”两个近卫军心中甚为懊恼,竟然放着刺客在他们眼皮底下行刺皇帝,这不仅仅是不容宽赦的大罪,也是他们的奇耻大辱!

    再看向天子处,赵与莒已经紧紧抓住了林夕的手,林夕则刚弯腰鞠躬完后站直身躯。

    “卿来得真巧,也真好!”赵与莒畅快地大笑道。

    “臣不胜惶恐,此次东胜洲之行,幸不辱使命!”林夕脸上浮起自豪的笑容来。

    他所带领的舰队没有从北航道,而是取道南线,经过南洋、新洲、东大洋中的群岛,然后抵达东胜洲,正是逆林夕第一次从东胜洲回来时的方向。他们的船都是经过特制的风帆蒸汽两用船,虽然载量上为此有所牺牲,但此行的主要目的还是确认航道的安全性,随船携带的货物在其次,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在考虑之中。

    这次东胜洲之行,是大宋组织的第二次远洋航行,随着秋爽的《东游记》流行,那个盛产黄金与奇珍异果的东胜洲,成了不少富有冒险精神的宋人所向往的所在。赵与莒亲政之后,民间先后组织了不下五次东行,希望能找到那大片的土地和其中的黄金,结果都失败了。炎黄九年的时候,为了让国库更加富庶,在解决了蒙元这个大敌,赵与莒便将注意力又投到了大洋之上,花了两年时间准备,他组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支舰队,这支舰队又被一分为二,一部向西去探索通往欧洲的航道,另一部则在炎黄十一年深秋时出发,再次远征东胜洲。

    这次远征东胜洲不是赵与莒一人出力,而是大宋许多人家共同出力,特别是宗室,在得到赵与莒的担保之后,他们将大量的财富都投到了远征舰队之中,从而使得这支远征舰队成为大宋第一家海外经营的联合体,赵与莒自己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宗室占据了百分之十的股份,大宋国库占据了百分之四十的股份,而临安的富庶人家和官僚士大夫们,也在大宋银行购买了剩余的百分之三十股份。

    整个舰队由十五艘蒸汽风帆两用船组成,总载重量超过二十四万斛(一万二千吨),人数三千人,携带有轻型野战炮、火枪等武器,还有五十匹战马。在花费了两个半月的时间航行后,炎黄十一年年底,他们抵达东胜洲,寻找到十五年前的旧地,而十五年前被从东胜洲带来的男孩赵当归,成了这支庞大舰队中的重要人物。花了近一年的时间,舰队在东胜洲西海岸遍游,同时在赵当归的故乡处天赐港,建立起永久性的居住地,赵当归被任命为天赐府判知州事,他带领五百人留在这里,他们的最重要工作是教会他的族人宋语、汉字。舰队接下来又分为数部分,一部分北上,去寻找第一次远征时最初登陆处,那里还立有赵与莒亲自拟文的石碑,而且据说那附近便有金矿可以淘金。另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则开始南下,抵达昌昌,在向奇穆王国展示了火枪的威力之后,这个王国的国王心甘情愿地请求成为大宋的藩国,同时派出军队为向导,带领大宋水军陆战队翻过群山,从峡谷间向丛林深处开始远征。远征的结果便是整袋整袋的黄金、白银、玉石,各种各样的奇珍异宝。

    时隔一年半,这支舰队在损失了三艘船、五分之一的人手,终于从东胜洲回来。同船带回来的,还有超乎众人想象的黄金白银与宝石,他们在流求时遇着风暴,不得不停船休整,同时派遣使者将消息传给赵与莒,正是这个消息,被赵与莒拿来作为分化宗室与士大夫的利器。

    仅这一次,宗室们投入的钱财,便化为二十倍以上的利润,如何不让赵善湘高兴的!

    不仅如此,赵与莒还准备将这次远征的成功充分“炒作”起来,这世上有什么能让士大夫们暂时忘掉赵景云的大胆言论的?自然是那些黄灿灿的黄金了。

    “陛下,臣此行还带了二百土人少年来。”林夕低声汇报道:“途中病没了十六个。”

    赵与莒点了点头,东胜洲的土人与宋人在外貌上还是有些区别的,因此,除了在当地对他们教化之外,还要从中选拔出大量的送到大宋来,让他们亲眼看到大宋的强盛,与大宋百姓一起生活,体会到一个古老而又文明的国度的吸引力。当他们成人之后,再将他们派回东胜洲,成为东胜洲土人的首领,那时大宋的文化与影响力,自然也会随着他们而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大宋文化的传教士。

    “林卿辛苦了,对卿的赏赐已经定下,回临安便知。”赵与莒又拍了拍林夕的肩膀,表示对他作为的赞赏。然后他向后挥了挥手,船上的船员们纷纷下船。

    “放开我,我奉钦命在此,你们竟然把我当成了刺客!”文瞳还在与那两个近卫军纠缠,吴文英见情势不对,看得外边有个近卫军将领是向来认识的,便叫了声,那近卫军将领爬到楼顶上之后,犹自见着文瞳被死死按住,问明情形之后不禁哑然。

    “啊!”那近卫军将领正要说话的时候,突然听得一阵惊呼。

    船员们下船的同时,船上的货物也被运了下来,每一口沉垫垫的箱子被放在码头中央的小广场上,便有人将箱盖打开,在阳光下,那黄澄澄的金色,让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嘴干舌燥眼花耳鸣。便是按住文瞳的两个近卫军,看到这一幕也不禁用力咽了口口水。

    一个个箱子被搬了下来,每个箱子都比得上百姓家中装衣衫的大箱笼,每个箱子里都是黄金、白银和宝石,在最初的震慑之后,众人接下来的便是数有多少口箱子了。

    “那一天整个港口都疯狂了,所有人一辈子看到过的黄金白银和宝石加起来,也没有那一天看到的多!我一个箱子一个箱子地计算,一个有二十大箱子的黄金,五百大箱子的白银,还有数以十计的箱子的宝石!以每个箱子两百宋斤计算,这里的财富,足够买下整个世界!”

    一个在现场的大食商人当夜用颤抖的笔记下了他所看到的一切。

    (修改加入:发了笔大财啊……有组织的军队掠夺,比起探险者的个别行动,就是要有效率,嘿嘿。)

    注1:1502年到1660年间,西班牙人从美洲掠走的黄金白银分明是200吨和18600吨,未被登记在册的不计其数。而宋人此次自美洲掠来的,是积累了两千年的财富,这个数据,应当不算多吧。

第390章 三四七、财帛动人心() 
《大宋时代周刊》被查封之后,这份在大宋发行量最多的报纸就成了过眼云烟。这是士大夫们的底线之一,赵与莒心知肚明,因此并未干涉刑部查抄周刊公署的事情。于是这家大宋最早的报纸寿终正寝,但赵与莒并不愿意就此放弃对于报刊的支持,从邓若水那里得知他将后事托付给了吴文英之后,赵与莒便将吴文英找来,又将正在试验新发明的文瞳召来,二人与邓若水都是甚为密切的,听说有办法可救邓若水一命,哪里有不竭力去做的!

    于是,一家新的报纸《大宋日报》新鲜出炉,全部人手、销售渠道,都是继承地原来周刊的,如同曾经被查封而改头换面的《武林秘闻》一般。而第一期日报的头版头条,便配上了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图片新闻:天子亲临华亭府,迎接满载而归的远洋英雄。

    自从文瞳在周刊中使用板画来图解新闻之后,各家报纸也都配上了板画,板画甚至成为一门新的金石技艺,为一些风雅之士所追崇。但板画写意,而此次日报上的画面却是写形,仿佛将当时的情景完全不差地记了下来一般。

    这便是照相机的功劳了,这几年来,大宋的化学发展极为迅速,溴化银在几年前便能于试验室中提取,赵与莒在流求高等学堂研究所给他的报告中得知此事后,立刻便开始命人着手研究利用溴化银的见光分解特性来研制照相机。他将整个五十余人的研究小组都搬到了临安,为的就是就近指导,而且终于在三年之后,研制出了第一台可以携带的照相机。溴化银的曝光时间要短,不到两秒钟,对于摄影来说,这是可以接受的了。

    这个发明赵与莒原本想等到更成熟一些再拿出来,毕竟现在的照相机还非常昂贵,一台的成本就有上千贯之多。但恰恰此时林夕的东胜洲远征舰队回到流求,在流求休整时派人来报告,他便想到利用此事来转移士大夫们的注意力。

    赵葵看着门房送来的报纸,报纸上那张大图片中,虽然只是黑白色,但天子微笑着紧握住林夕手的模样,还是栩栩如生。他用力挤了挤自己的眼睛,再用心去看,确认确实是天子之后,他喃喃地道了一句:“鬼斧神工,鬼神莫测……”

    这是一种全新的图样,它所带来的冲击,几乎可以说是颠覆性的,即使是赵与莒自己,看到日报上自己的相片时,也不禁端视良久。

    “当真是与陛下一模一样!这……这是哪位国手的妙笔!”

    端庄如谢道清,也禁不住失了仪态,在赵与莒面前惊呼道。

    “着实了不得……‘文瞳印影’……这是何意?”耿婉问道。

    作为这世上第一张正式的新闻图片,赵与莒当然要向他的妃子们炫耀,因此不仅是谢道清、耿婉,杨妙真与韩妤也在此,众人无不啧啧称奇,耿婉看得图片下方的那四个字便问道。

    “文瞳是个人,印影便是印下这个影子。”赵与莒笑着解说道。

    初时看到“印影”二字而不是摄影,赵与莒有些不适应,但仔细一想,“摄”这字现在可不能乱用,若是被人认为是摄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