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庄子的故事 >

第580部分

庄子的故事-第580部分

小说: 庄子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子怎么把叔山无趾排斥在外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先前说的话,是说他不完美了,不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无论是人的外在形体,还是一个人的道德品德,你都有问题了。

    你受了刑了你成为残疾人,你的身体是不是不完整了?你受了刑了也说明你这人人品有问题。

    所以!叔山无趾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觉得孔子的认知境界还没有他高。所以!他就离开了孔子,然后去找老子学道。

    孔子的境界怎么就不高了呢?

    叔山无趾认为:孔子是站在社会学人的高度上来看待人和人生的,没有站在道的高度上看待人生。

    他虽然是一个受了刑罚的人,有过错,可那不都是过去的事?在成长的岁月里,谁没有犯过错?

    我这不是?我在努力改正,努力学道,明白人生啊?

    再则!作为人,作为天地间的一个物种,我还活啊?我既然存在于天地之间,就没有谁可以将我排斥在外的。天地都能容我,你孔丘怎么可以不容忍我呢?

    第三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呢?

    主要讲孔子是站在“人德”的角度上看待事物和人生的,而不是站在“道”德高度上看人生世事的。

    从第三个故事开始,《德充符》由道德说到人德,往人德方面讲了。

    叔山无趾就把自己的遭遇和看法对老子讲了,老子对他说,你怎么不就借这个机会,给孔子讲讲道呢?你对他讲一下道家的“生死观”啊?让他明白人生啊?

    叔山无趾回答说:“天刑之,安可解!”

    这是他自己给自己的刑罚,是谓‘天刑’,别人哪里可以帮他解脱呢?

    老子叹道:“唉!固执己见的人都是这样,明明自己错了,就是不承认,还找各种理由来辩解。要想让他们明白过来,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天刑’!这就是天刑!天刑之,安可解!”

    skbshge

第1095章 庄子的道德与人德(四)() 
庄子内篇第五篇《德充符》中的第四个故事,讲一个哀骀它的人的事。这个叫哀骀它的人长得奇丑无比,但是!世人都喜欢跟他相处。男人舍不得离开他,女人都想嫁给他,怎么回事呢?

    鲁哀公就把哀骀它的故事告诉给了孔子,孔子就解释。

    这个故事所要表达什么呢?

    根据孔子的解释,我们可以看出来:德的重要性。以及正确地德才是根本。

    我们不仅要有德,还要有正确地德!我们要有“道”德,而不是人德。

    人德是应世之德,而道德是指明人生正确方向的大德。

    人德是应世之德,是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的。而道德是永恒之德,是不会变的。

    只有我们有了正确地德,有了人生大德——道德,别人才离不开我们。

    哀骀它因为有大德,世人才离不开他,鲁哀公也一样离不开它。

    然后!鲁哀公就问:“何谓才全”?

    孔子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能与不肖、诋毁与称誉,饥渴、寒暑,这些都是事物的变化、自然规律的结果。其中!也包括着命运在内,不同地人会有不同地结果;

    日夜更替于我们面前,而世人的智慧却很少有人能够窥见其中的奥妙。这些虽然都不足以搅乱本性,也不足以侵扰世人的心灵。但是!要想让心灵平和安适,通畅而欢悦,就必须明白其中之奥妙。让心境跟万物融会为一体,保持春天一般地活力。这样!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内心里有那种新的生命开始的感觉。这就叫做‘才智完全’。正确认识道,明白人生,这就叫‘才全’。”

    鲁哀公又问:“什么叫德不在形呢?”

    孔子说:“平!什么情况下才是最平?水静止时的状态是最平。我们可以效法水的平静,内心里充满而外表毫无所动。德,什么叫德?就是成就事物而不居功,别人都感觉不到你的存在的境界。德不外露,大德无形。但是!外物都无法离开它。”

    还是那个意思:你必须明白道,你必须明白道家的“生死观”,然后处世,你就会有人缘,别人就离不开你。

    你是一个糊涂人生的人,别人追随你,想犯错误没有人带是不是?

    你是一个明白人生的人,一个有大德的人,别人追随你就会得到幸福的生活。

    有一天!鲁哀公把孔子这番话告诉闵子,说:“起初我认为君王当政统治天下,他的首要任务是,掌握国家的纲纪而忧心人民的死活,便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了。如今我听到至人的名言,真忧虑没有实在的政绩,没有尽到一个君王的职责而使国家危亡。我跟孔子不是君臣关系,而是以德相交的朋友关系。”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告诉世人:要想得到真正地幸福,必须打破现在这种“君臣等级关系”,人人平等。

    我们光明白人生是没有多大地用的,只有现实大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变,人类才有真正地幸福可言。

    其实!这个故事的最后这段话,是庄子的感叹。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要以为你得道了你就能“升天”你就能过上幸福生活,还必须打破旧有的社会大环境。

    你得道了,明白人生了,只有说你能够在这个乱世中寻找了生存下去的理由、理论根据。而现实大环境,我们是无法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主观认识上明白了人生,但是!客观环境是恶劣地,不容乐观。

    《德充符》中的第五个故事,是讲两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与君王的故事。

    一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游说卫灵公,卫灵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这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后,再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

    一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游说齐桓公,齐桓公十分喜欢他。看惯了这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后,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的了。

    然后!就这个故事进行一番解说。

    再然后!从道德回到人德,解说得道之人如果在人世间生活。

    这是道德应运于社会实践,要我们抛弃人德,接受道德。

    人德!人为制定的德。道德!以道的理论依据而延伸出来的大德。

    这也是《德充符》这篇文章最终的用意:用道德应人德,用道德来实践人生。

    这个故事开篇讲的那两个事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的观念变了,一切都会变!

    卫灵公看惯了这个跛脚、伛背、缺嘴的人后,再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了。

    齐桓公看惯了这个颈瘤大如瓮盎的人后,再看看那些体形完整的人,觉得这些人的脖颈实在是太细太细的了。

    天刑之,安可解!

    如果我们不改变观念,我们就无法改变面临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就无法根治这个混乱地社会,人类就没有幸福可言。

    最后一个故事,是惠施与庄子的辩论,辩论“有情与无情”。

    惠施是名家代表人物,后世公认他是名家鼻祖,在辩论上一套一套地。庄子经常与他辩论,常常的情况是这样地:庄子开始时辨不过惠施,但最后的结果还是赢。

    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

    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

    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

    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

    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

    简而言之,庄子认为:道赋予了人的容貌,天地赋予了人的形体,人不能因为好恶而致伤害自身的本性,人要顺任自然而不要随意增添什么,人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所以说!人是无情的。

    如今你又展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整天靠着树干吟咏,依靠在几案后面闭目假睡,你这不是折腾吗?自然授予了你的形体,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活着只是完成生而为人的任务,你却以‘坚白论’而自鸣得意!以为你会说是吧?

    庄子的意思是,站在人的层面上来讲,人是有情的。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人怎么没有情呢?人有父母子女亲情、朋友之情、爱情等等。这是基本之情,但我们不要多情。

    什么是“多情”?

    最终还是一句话: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你不要沉溺于“人情”之中,活得那么复杂。何必“展露你的心神,耗费你的精力,整天靠着树干吟咏,依靠在几案后面闭目假睡,你这不是折腾吗?”

    这就是多情!

    skbshge

第1096章 庄子的大宗师白话文(一)() 
知道天地的运行规律、作为,知道人类社会、国家的运行规律、来源、人的所作所为。那么!这个人就达到了认知的极点。

    知道天地的运行规律、作为,他就知道明白人与万物都来自于天地,天地是人与万物的父母。

    知道人类社会、国家的运行规律、来源、人的所作所为,用知道的这些知识来保全自己的生命,来应对随时发生的意外和不可知事件,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了。

    虽然这样,还是存在忧患的。

    因为!判断事物所依据的理论方法是否恰当,所判断的事物事实是否清楚,都将影响到判断的最后结果。我怎么知道面前的事物是出于自然而不是出于人为的呢?我怎么知道面前的事物是人为的而不是出于自然的呢?

    只有那些真正明白了人生的人,他们才有正确地认知,才能达到这个认知的高度、境界。

    那么?什么样地人才能算“真人”呢?什么样地人才算真正地明白了人生呢?

    古时候的真人,不倚众凌寡,不自恃成功雄踞他人,也不图谋琐事。像这样的人,错过了时机不后悔,赶上了机遇不得意。

    象这样的人,登上高处心中不会颤栗,下到水里不会在意衣服沾湿,进入火中不惧怕灼热。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难道不是人吗?

    原因在这里:他们得“道”了,他们明白了人生,明白了生死。

    人与万物一样,只是天地间的一个物种而已。人生只是一次生命的过程,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有什么可怕地呢?

    古时候的真人,他睡觉后不做恶梦,醒来后也没有忧愁,他吃东西时不求甘美只讲营养,他呼吸时气息深沉。

    真人的呼吸是深呼吸,吸气从脚根开始上行,呼气从头顶下行至根。而一般人呼吸则靠喉咙,短促而浅,气血停顿在胸间。被人屈服时,言语在喉前吞吐,口齿不清。那些嗜好和欲望太重的人,他们天生的智慧也就很浅。就跟呼吸一样,不能深呼吸。

    古时候的真人,好像不知道生命之快乐,也好像不知道死亡很可怕。对于新生生命,他们没有欣喜之情;对于死去的人,他们也没有婉惜之痛。就那么轻轻地走了,就跟来的时候一样。没有忘记自己是从天地间来的,迟早还是要回归到天地间去。所以!不追求多余的东东,完成这一次生命的过程而已。得到了什么,他们欢喜地接受。失去了什么,他们就像根本没有过那样坦然面对。

    这就叫做不用心去刻意追求,不人为地去改变自然规律,这就叫真人。

    像这样的人,他的内心平静,他的容颜淡漠安闲,他的面额质朴端严;严肃时像秋天,豁达时像春天,高兴或愤怒跟四时更替一样自然,和外界事物合宜相称,而没有谁能够知道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极致的。

    之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并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遍施万世,他们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

    乐于交往是为了追求外在的虚荣利益等等的人,他们就不是圣人;

    有偏爱,此亲彼疏的人,就算不上是仁;

    伺机行事,达到自己的某个目的的人,他们就不是贤人;

    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以自己的喜好而行事,他们就算不上是君子;

    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原则立场,他们就不是有识之士;

    追求向外之物如虚荣、利益等等而失去生命,他们不仅仅失去的是自己的生命,也失去了人性的本真。因为!他们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