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唐朝当王爷 >

第124部分

回到唐朝当王爷-第124部分

小说: 回到唐朝当王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处默肩挑两桶酸梅汤,高宝藏拿着木瓢和粗碗。一行人往田里面奔走,那边田里的人,早早就看见了这么一伙人,大家都在议论,又是那里来帮忙的农户,跟在公孙婉身边,提着小篮子丢种子的二丫,只是看了一眼,就高兴地嚷嚷起来:“婉儿姐姐,老爷来了,来田里的是老爷;你看。”

    二丫指着远方那几个人,公孙婉也看见了,的确是陈华。

    “他跑田里来做什么。”公孙婉有点小媳妇的语气哀怨道:“不知道一家之主,是不能下地的吗?传出去,肯定又要被人笑话。”

    公孙婉让二丫放下篮子;跑过去迎接陈华。并且给二丫交代,不许让老爷下地种田,被人知道了要笑话蓝田侯府,二丫点头答应了。

    小丫头飞快跑过去,她首先盯上的就是程处默肩膀上吊着的两桶酸梅汤。此番前来的人,都去侯府蹭过饭,二丫都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小丫头脸色不善地剐了几人一眼,高兴地跳到陈华面前:“老爷,婉儿姐姐说,不让你下地种田。她还说,这是妇道人家做的事,老爷不用操心。”

    说完;二丫盯着那木桶里面的酸梅汤:“老爷,二丫渴。”

    陈华蹲下来,捏了捏小丫头被太阳嗮的红彤彤高原红的脸:“你去告诉大家,都停下手里的活儿,然后找个阴凉避暑的地方喝酸梅汤,马车上还有肉饼和包子,不能饿着肚子干活儿。” 

第四十六章农家少闲月(下)() 
几十个农户;端着酸梅汤;拿着肉饼包子;就蹲在路边几颗树荫下休息。

    他们嘴里议论着,原来那位短打青衣的人就是侯爷啊,他居然亲自送来中午吃的东西,看着年轻;说话和气;不像有臭脾气的贵族老爷;能在这样的老爷眼皮子底下讨生活也容易的多,于是农户们心里对侯爷一阵好评,酸梅汤喝着,就不感觉有先前那么渴了;而且浑身充满了力气;等会儿干活准能出成绩。

    二丫找来一堆干草铺树荫下;然后拿着包子;饿疯了;不顾吃相;抓了抓贴在额前的头发;喝一口酸梅汤吃一口包子;小丫头卖之前;肯定受过苦;所以很珍惜粮食;绝不出现lang费的情况;连掉干草上的馅儿;都要拾起来丢嘴里吃了。婉儿和谢韫坐在了陈华左右手边,两个女人,都是属于那种内敛美,胚生就是出色的美人儿,哪怕是和庄户上农家女人穿一样的荆钗素衣;天生丽质的阳春白雪是不会轻易被遮掩住的花容月貌;两个小娘子羞羞答答;落外人眼里,她们都是侯爷夫人,代侯爷到田里劳作来了。农户的眼里;家里能有一个这样贤惠的婆娘,那就是一桩美事,侯爷一次就取了两个;侯爷真是有福气。

    庄子上,淳朴的农户们八卦声,小小地传到了两个女人耳里。两个女人同时低下头吃着饼子,不知道想那儿去了,耳根子红的,就像那儿被人亲了一口。

    都是脸皮儿薄的女人啊,一句话就羞成这样,要是当众搂搂抱抱,指不定变成一个红人儿了。

    眯着眼睛,看着远处田里面抡锄头的程处默出卖劳力翻地,高宝藏打窝子,李承乾后面丢种子,三人尽管学耕地很生疏,不是泥土没铲碎,就是种子丢窝子外面,连忙用手刨,看他们喜剧的表演,老半天才弄出一行,陈华暗自决定,春种这一个多月,天天让他们下山来劳动,还不愁改教不了。

    心里决定了,就不会去想李承乾的太子身份程处默好歹也是个小国公,要是被人知道拉来种田;指不定上朝会被参一本。不过他们现在是玉山书院的学生,一切就得按照书院的教育模式培养成材;种田也是一种锻炼。

    有个年老的农户端着一碗酸梅汤过来;他见到了陈华;老人家脸上写满了岁月沧桑的皱纹;看年龄七十岁都不止;下地干了活儿;比年轻人都还精神。

    这样的老农,在庄户上,就是一个宝,他有许多种地的经验,会教会一批批的年轻人如何翻地播种,直到死去,农村就是如此一代代延续自食其力的精神。

    “侯爷。”老人家想要跪下,陈华立刻制止了。谢韫和公孙婉乖巧地让开,老人家就坐在陈华身边;皮肤松垮的手掌端着碗;浑浊暗黄的眼神愣愣地望着远方:“灌溉农田的沟渠被淤泥堵住了;播了种的稻子;发了芽;要立刻放水灌溉;不然地燥天热;两天光景就会熟根;肯定要死一大拨。玉山不能开采玉石,庄户上的男丁,稍微有力气的,都到了作坊里面赚钱补贴家用,留下老弱病残;能把田里面种上庄稼;已经不易;灌溉农田的沟渠;侯爷一定要想法子疏导通顺;否则农户们辛苦的春耕就白费了。”

    老农闲聊家常一样,和平易近人的侯爷聊着庄稼的事。毕竟庄户上的农户,都是在为侯府劳作,每年庄稼收成了;会拿出很大一部分上交侯府。说白了,这些庄户,都是蓝田侯府养的下人,只负责种田,收成了,留下很少的过活日子;根本就没有余粮。

    陈华承诺道:“明天,我就让人把沟渠疏通,让灌溉的水源流进来。”玉山书院有那么多学生,带着一批下来搞农业也是极不错的选择。

    没想到侯爷爽快答应了,老农哆嗦地说了声:“老朽代庄户上百来口人,谢过侯爷。”老农说完就把手中碗放下,吆喝着吃饱了喝足了,就准备干活了。贵人们能耍,庄稼汉不能休息。老农在这几十号农户中还是有威望的;他这么一吆喝;许多人都拿起来工具;妇人们提上篮子;准备继续耕种。

    日照当空;应该是正午时间;此刻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耕种也不忙这一时半会儿;就在那群农户收拾工具;婉儿和谢韫也拿上了篮子准备一起出去劳作时;陈华看着他们成群结伴,全然不怕天空中的骄阳;这种天气;老年人身体不好中暑了怎么办;于是自己出面,很人性化地说了一句:“大家都回来休息吧,等过一个时辰在下地。”

    众人面面相觑地看着侯爷,再休息一个时辰?贵人们不都希望庄子上的农户一整天拼命的干么?

    陈华确信自己不是头脑发热,让这群从小就养成早出晚归,终日劳作的农户适应所谓的午休,他也知道那群农户全听明白了自己的话。

    “休息吧,天气太热了,虽然是初春,但带来的酸梅汤不多,等会儿要劳作到夕阳西下,时间那么长,人疲了,种庄稼就会不上心。”这群农户都是老弱病残,偶尔有几个男丁,年龄也在四十岁以上,陈华其实是不忍心看着他们现在就出去干活儿;要干三个小时才能回去。

    先前那谈话的老农看了看侯爷,终于说了句:“听侯爷的,那就休息吧,养足了精神,今天晚点儿回去。”

    老农是庄户上的老把式,他说话众人就听,大家一致叫好,放下锄头篮子,许多人抱来干草垫地,然后三五成群地躺在路边树荫下休息。

    这面呼声很高的休息声,把远处正在刨地的程处默羡慕的要死。李承乾热着了,吐着舌头,丢种子的时候老不专心,先前的新鲜劲一过,他就坚持不了多久,坚持了没一会儿,终于丢了篮子,瘸跑过来。

    “累死孤了,华哥儿,孤也要休息。”李承乾躺在干草上,看着头顶的天空:“真蓝。”

    “太子觉得累?”周围没人,小声说话,不会有人听见。

    李承乾认真点头,嘴里面嚼着一根甜草根,是二丫给他的,瞬间让李承乾觉得宫里自己的妹妹,还没有二丫一个人乖。

    “累,全身痛的要死。皇宫中,父皇和母后都开垦有一块小田,每年春天会带着我们们一大帮儿女种田,说那是千百年传下来的农耕不能忘,可惜孤从来没像今天一样卖命地干过。”

    陈华细声道:“那太子可知道,大唐有多少农户?”

    李承乾面露难堪,他虽然是太子,可从来就不参政,那里知道大唐有多少农户。

    陈华给陈华伸出两个手指:“两千万农户。”

    “两千万?”李承乾吃了一惊:“那么多?”

    陈华点头:“他们如今和你一样,也在烈日下不停地耕种,甚至中午有的人连一口茶水和饼子也吃不上。”

    李承乾听了自觉愧疚:“那他们真累。”

    “他们不累。”陈华反驳李承乾的感慨。

    李承乾坐起来,疑惑道:“他们怎么不累?孤做一会儿就累了。”

    陈华摇头:“因为,你父皇还算是个明君。” 

第四十七章 阿斗也会变聪明() 
闻鸡起舞这个成语;现在可以用来形容李承乾暂时的境况。

    每天早晨天未亮,李承乾就偷偷摸下玉山,带个防太阳的斗笠,穿作很顺便,黑衣短打,干练精神,他打扮如农家小哥,腿儿依旧是瘸的,走路的样子别扭;因为他的腿伤为此获得不少人嘘寒问暖。因为长期养成被人欺负的性格,不论大人小孩,都能叫得动李承乾帮忙,李承乾也乐意包揽脏活儿累活儿,所以李承乾很受玉山脚下农户的热爱,几天时间已经和几个庄户的农户打成一片,虽然不清楚,他现在的执拗劲儿能坚持好久,是否真因为陈华一句话就做出改变,想要立志成为一名有得的明君,让天下的黎明不受苦,但改变总归是好的,至少不像以前,李承乾啥生活目标都没有,纯行尸走肉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lang荡儿,不然老李不会打断他的腿儿送玉山书院来再教育。

    玉山脚下的农户,忙着春种的事情,无暇顾及灌溉农田的沟渠。所以玉山上的学生,就在院长大人的组织下拿着铁铲和竹篓,推着独轮手推车,沿着沟渠一直干着清淤的工作。

    沟渠引水源头取自南山畔,那里有流过蓝田县的一条渭水支流,玉山书院组织了几十个年龄十五岁以上的壮劳力,以程处默和尉迟宝林领队,严宽夫子现场监督;从南山开始,把沟渠里面因为淤泥或者前一年收割后扔在沟渠里面的农作物茎秆打捞起来,沟渠也就横竖六尺宽,工程量不是很大,玉山书院的学生干的非常卖力,因为每天到了中午会有人专门送饭,而且还是玉山书院食堂的特色饭菜非常爽口,干活有饭吃;一来不用上课,二来那些干清淤的学生,以前都没做过这种事儿,觉得新鲜,说说笑笑,工程进度颇快,十天左右,都已经完成了大半,颇受农户的感恩戴德。

    玉山脚下的几十个庄子上的农户;庄稼收成了;自然是要上交给侯府;而蓝田侯是玉山书院的院长;换句话说;玉山脚下的农田;都是种养活玉山书院几百人老师学生的粮食基地;陈华也给书院的学生灌输玉山书院是山下农户养起的这种思想;而且还准备让严宽夫子带队;在玉山脚下弄出两块试验田用来选优良的种子;一代代选下去;总能选出亩产高抗旱抗虫强的种子。造福山下的农户,就是造福书院,不能有读书人眼高于顶,瞧不起农耕桑种的人,否则会受到书院的责罚。

    玉山书院的学生帮忙清理沟渠的事,在农户见的口碑传的很好。

    古往今来,读书人,不管是读什么类别,都有清高的念头,农户他们是看不起的,觉得干的活儿累,地位又低下,但玉山书院此举,完全打破了书院学生高高在上的形象。非但玉山脚下几十个庄户上的农户有此赞美的议论,就连长安城,躲在弘文馆中天天研究学问的几个儒家老学究,都对玉山书院亲民的行为深感诧异。

    一来,他们觉得,玉山书院去帮组农户耕种,是一件助人为乐的事值得赞扬,二来想到玉山书院的前身是格物院,一帮研究奇yin技巧的学徒,地位比农户还低下,帮组农户解决耕种问题,此举谈不上自降身份,只能说是互助。研究学问的,多少是看不起格物院能做出多大的贡献,无非是专研世人不明白的怪力乱神现象,来蒙骗眼球罢了。

    大儒;多少是看不惯现在风头正火的玉山书院;做出那些博取眼球的事和学问沾不上边儿,充其量就是哗众取宠;尤其是国子监那种老牌的正统书院;甚至有不少学子借着玉山书院帮助农户耕种的事;议论为借机炒作;其实是想壮大玉山书院的招牌。

    有关于外面的议论,陈华或多或少,还是从几个人嘴里听到了风声。

    玉山书院该怎么管理,那是他自己的事,用不着外人来训斥管理的方式是否想夺人眼球。玉山书院的学生,绝对不会是国子监里面那帮坑货,只知道明经、进士,写文章;研究诗词歌赋;典型的纸上谈兵,当官或许需要这种思想固执的人维持社会的平稳,但要论发展,他们就有思想的局限。

    陈华心里有个打算;全书院放假十天;全体出动;帮助玉山脚下的农户完成春种;不仅仅是玉山;玉山附近的庄户也要亲力亲为。而且打出的口号是,死读书,只能把书读死,亲近自然,才能明白格物的道理,才能想到更多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