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515部分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515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影响和同化关学核心思想。”赵明诚说到吕氏兄弟转学洛学的时候,眼里多了些轻蔑之色。

    李虎稍加沉吟,问道:“叔父,如果我们以关学为变革的学术思想理论,那要不要承认关学洛学化?”

    “当然要承认。”赵明诚毫不犹豫地说道,“学派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是好事,这也表明了儒学博大的胸怀。”

    “张载是二程的表叔,关学和洛学本来就有很深的渊源。”李清照在一旁补充道,“洛学就在洛阳,它的门生弟子非常多,而洛阳的西京国子监和嵩阳书院又是各学派集中之地,如果你打算把关学做为未来变革的学术理论,那你就要走关学洛学化这条路,不但要让关学吸收洛学的精华,还要吸收新学、朔学、蜀学的精华,甚至包括象数学的优点,这样博采众长,关学才能发扬光大,才能给大宋国策以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将来关学如果成为官学,朝廷以关学取士,你还怕没有人推行变法?”

    李虎连连点头,接着问道:“叔父,接下来我们干什么?”

    =

    =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718章 黑暗中的明灯() 
“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未来大宋变革的方向,它的策略,它的具体政策,然后改造关学,而改造关学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把新学的变革思想融合到关学里。”赵明诚说道,“改造传统儒学是变革最重要的内容,儒学不改,我们就无法为变革提供理论根据。”

    “关学的新学化?”李虎好奇地问道。

    “不,是新关学。”赵明诚的口气非常坚决,“以后关学洛学化可以提,但最终我们的目标是新关学。”

    “那我们是以潏水先生李复的正传关学为主,还是以吕氏兄弟的洛学化关学为主?”

    “吕氏兄弟都不在了,尤其吕大防还是元佑党人,而他们的后代又没有特别出色者,所以,这个重任只能交给潏水先生李复。”赵明诚说道,“潏水先生李复是张载晚年收的一个弟子,无书不读,犹钻横渠气学,以博学称著关中,是世所公认的关学正传之人。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李复登进士第,后来入仕为熙河转运使、中大夫、集贤殿撰,现为秦州知州。这个人经常在长安大学堂和横渠书院讲学,门生弟子遍及西北。”

    赵明诚看着李虎,非常严肃地说道:“李复今年七十有四,是关学硕果仅存的第二代弟子,由此可见他在西北的地位。假如他能辅佐你,愿意帮助你推行变革之策,中兴大宋,那么近期,你可以不费吹灰之力,稳定西北,并在西北迅速扎根。你拥有了西北,成了大宋的西北王,你什么事不能做?你什么事做不成功?”

    李虎心潮澎湃啊,太激动了。他可以想象的出来,一旦李复公开支持自己,那么西北各地的关学的门生弟子马上就会响应,而李复的这些门生弟子大多在西北各地府署供职,如此一来,自己在西北就能迅速立足扎根,在西北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也会迅速得到落实,发展壮大的日子指日可待啊。

    不过,李复七十四岁高龄了,说死就死了,没多少年活头,要利用的话趁草,否则就迟了。

    =

    “叔父……”李虎迟疑道,“潏水先生一直坚持关学之正传,他愿意改造关学?”

    “关学的核心思想不会改动,这是毋庸置疑的,而这也是李复的底线,越过了这个底线,你就是杀了他,他也不会干。”赵明诚笑道,“关学的变革思想较为温和,而荆公的变革思想非常激进,我们称之为顿革,但这次我们的变革步伐更大,变革思想更激进,所以我们必须对关学做出改造,而我们所要改动的,就是张载在关学‘太虚即气’和‘天人一气’的学术思想上所提出来的一系列政治思想和变革思路,好的保留,不好的废弃,没有的我们就加上去。”

    “比如关学提倡‘学贵以致用’的思想,这个很好,这和‘坐而论道’的洛学、蜀学有质的区别,风格上和王荆公的新学几乎一模一样,这显示出了关学独树一帜的在实践上的理性思考,这个我们要保留。”

    “比如张载极力提倡恢复西周典章制度的宗法制。所谓宗法,就是封建世族的继承法与继统法,宗法制就是周代首创的典章制度中最核心的内容。张载论宗子法,基本上可以说是一种复古主张,而朝廷则一直宣扬要恢复礼制,正好,两者不谋而合。我们姑且不论是否要恢复宗法制度,也不管宗法制是否着重于从观念上强调以宗法意识统人心厚风俗,我们只要求恢复礼制。有了这个改革思路,我们就可以着手修改官制,重新分配皇权和相权,调整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尽可能解决或者缓解因为过度中央集权而造成的一系列弊端。”

    “张载还提倡研习兵法和恢复井田制。这两点提得好,这符合我们的变革思路。我们可以从研习兵法出发,修改兵制,可以从研究田制出发,修改赋税制度……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我就不一一例举了。”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告诉李复,只要他能用关学来给我们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将来关学就是官学,就是大宋唯一的官方正统儒学,这个诱惑太惊人了,李复根无法拒绝,而由此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惊人利益,更是李复和关学所不敢想象的,所以,李复一定会答应,关学一定可以为我们的变革大计而服务。”

    =

    李虎呆呆地望着赵明诚那张兴奋的脸,惊叹不已。

    很长时间以来,李虎对大宋几十年的变法没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对未来大宋的变革也没有一个清晰而完整的方案,但今天赵明诚给了他一个惊喜,不但让他更加全面地了解了大宋过去的变法,也给他提供了一个未来变革的思路和策略。

    李虎非常激动,有了这个变革的策略,他就找到了走向未来的路,找到了虎烈府发展壮大的方向。

    赵明诚夫妇给黑暗中的李虎点亮了一盏耀眼的明灯,这份恩情太厚太重,李虎不知道如何报答他们,一时间感激涕零,情绪有些失控。

    李清照明白李虎的心思,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他的后背,“我们是你的亲人,我们愿意为你做一切事情。”

    李虎心里一酸,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从未谋面的母亲,泪水霎时盈满了眼眶。李清照眼圈一红,当即把李虎揽进了怀里,“孩子,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不会再离开你。”

    李虎心弦颤栗,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顿时滚了下来。

    赵明诚和李清照相视无语,想到过去的事,想到二十多年来的坎坷,两人也是黯然伤痛。他们这么做,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自己,但更多的是把李虎当作了他们的孩子,为了这个孩子,他们可以牺牲一切,甚至不管对与错。

    良久,李虎稳定下来情绪,问道:“叔父,我是不是陪你一起去秦州拜见潏水先生?”

    “不,你暂时不要去,汴京的形势错综复杂,而河北战局更是瞬息万变,你哪里都不要去,就待在洛阳,以便应对局势。”赵明诚笑道,“我和你婶娘去秦州,多则两个月,少则一个月,一定回来。”

    “叔父有多大的把握说服潏水先生?”

    “我有绝对的把握。”赵明诚说道,“但是,在离开之前,我必须知道大宋未来的变革方向,或者,你心里大概的一些想法。”

    李虎稍加沉吟,说道:“我们最早的想法是推倒重来,也就是要,颠覆大宋的基本国策,重建礼法制度,但这几个月到了洛阳后,我们对大宋有了更详细的更直观的认识,我们意识到推倒重来的危险性非常大,难度更是极其惊人,于是打算在大宋礼法制度上的基础上做出修改,继续走文荆公的变革之路,不过相比他的改革思路和策略,我们的步伐要更大一点,不但要在财经制度上进行矫正,还要在官制上做出修改。”

    赵明诚赞许地点点头,问道:“能具体的说说吗?”

    “我们和西北人结盟的时候,就有一个明确的思路,那就是坚决废弃‘以文制武’之策,未来的大宋不但要提高武人的地位,更要文武并重,文武共理朝政,共享权柄。”李虎说道,“文武并重是未来的大宋国策,我们要在此国策上修改大宋官制。”

    赵明诚略感吃惊,愣了半天。在他的变革思路里,‘以文制武’这个国策还是要贯彻执行的,这是确保中央集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谁知李虎第一个要废除的就是“以文制武”之策,这让他措手不及,并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赵明诚可以估猜到李虎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但将来怎么发展,赵明诚不知道,李虎可能会篡国,也有可能做个中兴名臣。在赵明诚看来,大宋只要坚持“以文制武”的国策,坚持“不杀大臣”这个祖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赵氏皇帝还是有很大机会掌控权柄,而李虎可以做个类似于周公、霍光或者郭子仪那样的中兴名臣。但是,现在李虎要坚决废弃“以文制武”之策,让武人共享权柄,其实也就是给他挟天子而号令天下披上合法的外衣,只是这样一来,李虎得到武人的绝对拥戴,“黄袍加身”不过是时间问题。

    赵明诚略加思索后,决定不再考虑这些未来的问题。未来的问题未来解决,自己只要做到以变革中兴大宋、以变得强国富民的目的就可以了,有些事不是自己这种人物应该思考的或者有能力去解决的。

    “还有呢?”赵明诚问道。

    “守内虚外、将从中御这些基本国策必须废弃,这些东西不放弃,兵制就无法革新,即使了革新也达不到目的。”李虎说道,“对于大宋来说,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都要打仗,所以兵制的改革迫在眉睫。还有就是财经制度要改革,现在大宋的财政已经崩溃了,要马上推出新的制度,要即刻改善财政状况,否则军队拿什么打仗?”

    李虎说了很多,都是当前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实施变革才能解决的问题。

    赵明诚一一记下,并承诺李虎,在他返回洛阳之前,一定拿出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变革策略。

    =

    =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qidian,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719章 初见秦桧() 
七月二十八日,洛阳。

    这天上午,李虎和董小丑、黄涉、柴云等人正在商讨变革大计的时候,原野匆匆走了进来,“总帅,汴京来人了,殿中侍御史秦桧来洛阳宣旨。”

    什么?秦桧?李虎霍然抬头,难以置信。秦桧,那个投降卖国贼,他到了洛阳?李虎心里的怒火骤然爆发,面如寒霜,差一点就要下令把他拖出去砍了,话到嘴边蓦然意识到这是在真实世界,这个世界和老爹故事里的世界并不一样,这个世界里的秦桧未必就是故事里面的那个秦桧。

    李虎摇摇头,颇为自嘲地笑了笑,脸上的冷色和杀气随即敛去。

    “请他进来吧。”李虎坐在案几后面没有动。董小丑看他没有起身迎接的意思,随即带着黄涉、柴云到府门处迎接。

    李虎缓缓站起来,负手在屋里来回走了两趟。记得自己曾在很久以前,大概是第一次见到马扩的时候,从马扩嘴里得知秦桧的存在,当时秦桧好象刚刚进士登第,还没有什么名气。此后再也没有听说过这个人,而自己也把他遗忘了。

    “秦桧……”李虎低声念叨了两遍,极力把对他的憎恨埋藏到心底。这个憎恨来源于老爹的故事,即使老爹的故事是真的,秦桧投降卖国包括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那都是大宋南迁之后的事。今天的秦桧地位不高,声名不响,对朝政根本没有影响力,也没有做出人神共愤的恶事,自己必须以平常心来对待他,再说,他现在不过是个殿中侍御史,是个到洛阳来宣旨的小官,和自己的地位相差太大,没有必要为难他,更没有必要杀他以绝后患。

    李虎很快调整了情绪,把思绪集中到汴京和秦桧带来的圣旨上。这次童贯没有约见自己,而是很快派人来宣旨,这是什么意思?难道汴京迫于形势不得不妥协,向自己低头了?或者,童贯打算将计就计,先把自己骗到河北战场,然后马上带着皇帝南下江宁?

    =

    屋外传来脚步声,跟着房门推开,董小丑陪着一个人走了进来。

    李虎定睛望去。秦桧大约三十六七岁,身材削瘦,长相俊雅,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看上去坚毅而充满了睿智,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好。李虎愣了片刻,他很难把眼前这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