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宋帝国风云录 >

第678部分

大宋帝国风云录-第678部分

小说: 大宋帝国风云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帅,风暴越来越大了,最终我们用什么办法才能平息这场空前的风暴?”长孙康宁接着又问到了一个最为棘手的难题。

    李虎笑了起来,“这还要问我吗?你难道不知道?”

    长孙康宁当然知道。李虎发动这场风暴的直接目的就是推行府署和官员俸禄货币化,而为了推行这一变革策略,首要之务就是官田私有化,把官田给卖了。官田私有化是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牵扯的利益太大。官田就象一块大肥肉,人人都想吃一口,包括最低层的农夫也不例外。这件事若是办不好,李虎的变革策略不仅会遭受重挫,李虎和虎烈人的威望也会急骤下降。

    “官田私有化的实施需要时间,但风暴太大,席卷全国,我担心它无法承担这一重任,甚至会加剧风暴的肆虐。”

    官田私有化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一旦处理不好,等于引爆了一个巨大的“震天雷”,其后果不堪设想,这也是长孙康宁非常害怕的重要原因。这件事依照长孙康宁最初的设想,要慢慢来,一步一个脚印,谁知李虎突然发动了这场风暴,逼得官田私有化必须即刻实施,否则无法平息这场风暴。

    大宋旧官僚贪污腐败的原因很多,但官田无疑是滋生腐败的最大温床。现在天下百姓都盯着官田,朝廷只要把官田私有化,基本上也就能平息百姓心里的愤怒,平息这场可怕的风暴。这其中牵扯到几个重要问题,一是货币的统一,二是货币供应量的充足,三是府署开支和官员俸禄货币化,把这三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官田就可以私有化,可以卖了,但问题是,上述三点现在都没有具备,官田私有化寸步难行。

    李虎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了,但这世上的事自有它的运行规律,违背了运行规律肯定要失败。长孙康宁完全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他一筹莫展,只能求助于李虎,希望李虎给他一个办法。

    “北伐的胜利。”李虎笑道,“北伐胜利了,虎烈军的威望空前增长,这时候虎烈人就成了百姓的希望。”

    以虎烈人为代表的新官僚将在北伐胜利后奔赴各地,出任各地的军政长官,清除各地的旧官僚,惩处一批罪大恶极的贪官,继而赢得百姓的拥戴,并拿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来安抚百姓,其中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官田私有化。

    官田私有化的确需要时间,官田的买卖要照顾到各个阶层的利益,但只要开了头,让百姓看到希望,风暴就会慢慢平息下来。

    “官田私有化有几个步骤,但每一个步骤的实施,都意味着府署和官员收入的减少,这个矛盾如何解决?”

    依照长孙康宁的方案,官田私有化必须在货币统一、货币供应量充足和府署、官员俸禄货币化之后进行,现在颠倒了,官田私有化先开始了,这导致官僚阶层的利益受到重创,改革的难度因此成倍增加。

    “府署开支和地方官员的俸禄并不都是出自官田,官田之所以成为风暴的目标,是因为官田收入成了官僚阶层贪污腐败的金库,所以先把官田私有化,并不会导致中央和地方各级府署、官员们无法处理公务,甚至吃不饱肚子。”李虎说道,“另外,各级府署机构和官员的精简同步进行,这可以大大减少开支。”

    说到这里,李虎指了指范直昌和长孙康宁,“我还有个建议,你们条例司要考虑调整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现在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路、州、县三级,我觉得各路的州、县可以合并,两个州可以合并为一个州,或者三个州改为两个州,县也是一样,这样又能减少地方府署机构和官员,进一步节省朝廷的开支,从其它方面来说也是利大于弊嘛。”

    范直昌和长孙康宁暗自叫苦。

    李虎说得轻松,要坚决推行官田私有化,立即实施,甚至要求机构和官员精简同步进行,但不论是官田私有化,还是精简机构和官员,都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实施起来的难度非常大,而且需要时间,目前偏偏缺少的就是时间。

    “按照你们的办法,每个变革措施都一步步来,那么随着中土统一,各方利益争夺越来越激烈,变革成功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李虎用力挥动着手臂,冷声说道,“王荆公变法为什么失败?蔡京的新政为什么和他的初衷背道而驰?这些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若想变革成功,就得下重手,下狠手。蔡京当年搞了一个元佑党人案,这才有了后来新政的顺利推行。我们也一样,我们要想获得变革的成功,重振中土,首先就要把旧官僚势力一扫而空。破后而立,不破不立,这场风暴就是要摧毁旧官僚势力,摧毁旧制度,并此为契机,建立一个崭新的新制度,新王朝。”

    范直昌和长孙康宁被李虎的豪气所慑服。事已至此,风暴已经起来了,北伐也要开始了,李虎已经没有回头路,其他人也只能跟着他义无反顾地走到底,成败在此一举。

    “我马上拟制官田私有化的具体实施方案。”长孙康宁不再犹豫,断然下了决定。

    “年底之前,你必须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李虎嘱咐道,“在这个方案里,必须照顾到百姓的利益,尽可能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拥有自己的一块土地。”

    长孙康宁连连点头。风暴越来越大,稍有不慎就会牵连到地方上的巨商富贾,而要平息这场风暴,当然要照顾到百姓的利益,否则当官的死定了,有钱人也死定了。李虎这一手太厉害了,一箭多雕。

    =

    =

第939章 一言堂() 
十一月中,李虎主持召开御前司议事,在京东西两府所有宰执大臣、三高官官、台谏长官、京兆尹、三大禁军主帅都参加了这次议事。

    放眼一看,大堂上的中枢官员几乎是清一色的虎烈人,而其中出身行伍的武人又占据了大半。

    西府有董小丑、罗青汉、侯概和折可求,三大禁军主帅是楚逍遥、方进和王大忠。

    东府有黄涉、柴云、范直昌、王渊、宋江、高缘、长孙康宁。

    汉王府长史胡涂、大帅府长史原野,京兆尹是杨可世。

    这其中折可求和杨可世虽然出身西北将门,但不管是折家还是杨家,都已经早早投奔李虎,如今也算是半个虎烈人了。

    大宋的旧官僚只剩下李纲、宇文虚中、赵明诚、刘延庆和吴敏。

    这其中赵明诚算是李虎的至亲,两家关系非同一般,关键时刻赵明诚肯定要背弃自己的理念,绝对支持李虎,这一点毋庸置疑,除非赵明诚把家族利益至于王国利益之下,否则他没有选择。

    刘延庆自从虎烈军吞并了西北军之后,他的重要性急转直下,他在中枢的地位也岌岌可危。这次李虎把他安排到台谏,事实上把他调离了中枢,而刘延庆也有自知之明,为了保住刘家的地位和权势,他竭力和虎烈人保持一致。台谏自从李虎主政,职权大为削弱,这次李虎让刘延庆出任台谏长官,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进一步削弱台谏职权,免得台谏过份干涉军政和变革,以便更好地发挥中枢的作用。

    台谏在大宋官制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监察,而是分权,尤其在台谏职权增长的时期中,台谏直接干涉军国大事,分宰相之权,监察的职能反而成为次要的了。大宋历代皇帝,在任命宰相人选的时候,常常在台谏安排宰相的对手,互为牵制。王安石变法,便深受台谏的挚肘。到了蔡京主政,他把元佑党人赶出了朝堂,这一情况才得以改变。宰相和台谏长官出自同一个派系,军国大事的决策就容易多了。

    张孝纯出任台谏长官的时候,和宰相李纲互为声援,屡屡给国家决策制造麻烦。当初罗思南建立御前司,就是迫于议事大堂和台谏的重压,不得已而为之。现在李虎把张孝纯赶出了中枢,让刘延庆主掌台谏,正是希望借助刘延庆的“变通”进一步削弱台谏权力,老老实实地做好“监察百官”的本份。

    至于宇文虚中和吴敏,不久前从东南投奔而来,虽然李虎许以高位,保留了他们的宰执官职,但上至李虎、罗思南,下至中央府署的普通官员,对他们的信任大打折扣。某种意义上来说,继续让他们留在长安中枢,主要是安抚东南官僚,以便加快平定东南的进程。事实上这也的确起到了作用,很多东南官员正是听说宇文虚中和吴敏投奔长安后,依旧官居原职,这才纷纷效仿。如今东南平定在即,李虎又以雷霆手段把李复、宗泽、刘韐、张孝纯等一帮原大宋旧臣赶出了中枢,接下来,就要轮到他们了,这不过是时间长短问题,所以宇文虚中和吴敏非常低调,先前的雄心壮志更是在李虎发动的巨大风暴面前灰飞烟灭,他们根本没有实力阻止李虎夺取赵氏大宋的江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李虎独霸中土。

    李纲非常孤立,到目前为止,李虎还没有动他的意思,但从现实来看,李虎暂时也不会动他。中土太大,地方机构太多,需要一个庞大的官僚阶层,如今新官僚在人数上还没有任何优势,在行政管理经验上也严重不足,必须依仗旧官僚。由李虎发动的这场风暴虽然势不可当,但中土旧官僚就象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这场风暴或许可以把这颗大树的枝叶吹得一干二净,但若想连根拔除,那是绝无可能,所以李虎需要李纲这样的具有相当威望的旧官僚的领军人物继续坐镇中枢,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中土旧官僚阶层,以免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李纲还是大宋的宰相,未来一段时间他还拥有很大的权势,但这个权势受到了严重制约,已经无法影响到最高决策了。

    =

    李虎提出了北伐大计。

    大堂内非常安静,没有人提出异议。

    在这之前,李虎已经单独约见了黄涉和柴云,要求他们搁置虎烈人内部的分歧,先把足以危害到虎烈人生存的大宋旧官僚势力给打下去,为此,大家齐心协力,一致对外。

    虎烈人内部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变革上,其最尖锐的矛盾就是文官和武将对权力的争夺。文人轻视武将,这似乎是文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傲慢。文人一般认为,给予武将太大的权力会给国祚造成威胁,所以历朝历代,和平时期的治国策略都是重文轻武,到了大宋更是以文制武,干脆把武人赶出了决策层,死死踩在脚底下。

    李虎变革,官制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文武并重,但随着虎烈军在战场上取得了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占据了大量的疆土,更多的武将也开始进入朝堂。李虎这一做法在文官看来显然有“矫枉过正”之嫌,所以有意识阻碍这一改革进程,但无论是李虎还是罗思南,都是从战场上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他们对武将的信任远远大于对文官的信任。

    李虎离京两年,回来后大刀阔斧,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而第一件事就是把大量的武将调入中枢。黄涉和柴云对此持否定态度,认为李虎这一做法将严重危及到中土的安危。

    李虎知道这件事牵扯到文官和武将的利益争夺,如果把精力耗费在这上面,势必延误统一大业,所以他明确告诉黄涉和柴云,搁置争议,先集中力量统一中土,将来的事将来再说。

    黄涉和柴云不敢触犯李虎的权威。虎烈人内部可以有争论,有斗争,但绝不能超过李虎所能容忍的底线,超过了这个底线,李虎肯定要出手整治。

    李虎还亲自去看望了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因此彼此的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虎很坦诚,该说的都说了,就差没有明确告诉赵明诚夫妇,我要做皇帝了。这话现在还不能说,还没有到该说的时候,但赵明诚和李清照一清二楚。形势已经发展到这一步,赵明诚和李清照根本没有选择,即使违背道义和良知,也要坚决支持李虎,这不仅仅关系到赵家和李家的未来,更关系到中土的未来,孰重孰轻,一目了然。如果为了盲目忠诚于赵氏皇帝而反对李虎,那就是自取其祸了。

    赵家也罢,李家也罢,在元佑党人案前后都遭到了沉重打击,真要说起来,他们对赵氏皇帝的忠诚的确有限。很多时候,他们都是把对中国的忠诚转化为对赵氏大宋的忠诚,李虎建立新王朝,取代赵氏大宋,与他们对中国的忠诚并没有任何冲突。

    =

    大堂上的安静让李纲第一次认识到,赵氏大宋真的完了,再也没有翻身的可能了。李虎的实力太强了,而赵氏大宋基本上败亡了,只剩下一个虚无缥缈的大义,但这个大义在李虎发动的风暴面前,脆弱不堪,转眼就会被撕裂,被彻底葬送,大宋王朝很快就要成为历史了。

    李纲抬头望向宇文虚中和吴敏。这两位也是神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