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

第23部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第23部分

小说: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古文译读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战地大致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多种。诸侯在自己领地内作战,这种战地称为“散地”。进入别人国境不远的战地,称为“轻地”。那种我先占领于我有利,敌先占领于敌有利的战地,称为“争地”。我可以前往、敌人也可以来的战地,称为“交地”。多国交界,谁先得到便容易取得天下支持的,为“衢地”。进入敌境纵深地带,穿过敌境许多城邑的地方,称为“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这种难行的地方,称为“圮地”。进入的道路狭隘,回归的道路迂远,敌人用少数兵力就可以阻击我方大军的地方,称为“围地”。迅速作战便可生存,不速战就会灭亡的,称为“死地”。因而在“散地”不应交战,在“轻地”不要停留,在敌人占领“争地”时不可进攻,在“衢地”则要注意诸侯间的外交,在“重地”要掠夺粮草,在“圮地”则要迅速通过,在“围地”要用计谋,在“死地”必须殊死奋战才行。

    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能使敌人前后不能相互策应,大部队与小部队无法相互依靠,官与兵之间无法相互救援,军中上下难以相互统属,士卒溃散而不能集合,即使集合在一起也无法展开统一行动。作战的时候如果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立即行动,不能造成有利于我的局面就停止。或许有人问:“敌军人数庞大、队伍整肃,将要向我进攻,应该如何对付它?”回答是:“先夺走敌人所珍爱所依恃的方面,那么,敌人就只能被动屈从于我了。”用兵的情理是贵在神速,就是要趁敌人措手不及的时机,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道路,攻击敌人未加戒备的地方。

    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这样的:深入敌人腹地时军中要心志专一,那敌人就不能战胜己方;掠夺敌人富饶的乡野,就能满足三军的粮食给养;认真养练部队、不使他们疲劳,再不断鼓舞士气,积聚作战的力量;部署兵力、制定计谋的时候,要使敌无法测知我方虚实;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他们就会至死也不败退,死都不怕,那么士卒就会人人尽力作战。当士卒真正深陷危亡之境时就会无所畏惧;在无路可走的时刻反而军心稳固;进入敌境纵深处,士卒就会自然地相互依附而不敢涣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必然会死战到底。因而,在遇到这些情况之后,军队即使不用整治也会加强戒备;不用鼓励,都愿意出力;不用约束,也能亲和互助;不用申令,也能遵守纪律。在军中禁止『迷』信占卜活动,士兵也不再疑虑,至死也不会逃逸。士卒们不留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因为厌恶财物;士卒们不顾生命危险作战也不是因为不想活命。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坐着的士卒们眼泪打湿了衣襟,仰卧的泪流满面。而一旦把他们『逼』到无路可走时,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

    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挥的部队就如“率然”一样。“率然”是生活在常山地方的一种蛇。击打蛇的头部,它的尾部就会弹过来救应,袭击它的尾部,头部弹过来救应,如果击它的腰部,则头尾一齐弹过来救应。有人问:“军队有可能指挥得像‘率然’一样灵活吗?”回答是:“可以。”吴人与越人互相仇视,但是当他们同船渡河突遇大风时,他们互救时也会如同左右手一样熟练。因此,缚马埋轮,不是足以倚恃的稳定军阵的办法;要想让三军严整、勇敢得像一个人一样,要靠统兵治军有方;要让军队中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能够发挥其战斗力,要靠巧妙地运用地形。所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他们能使部队携手作战如同一个人一样服从指挥,是因为将部队置于了不得已的情况下。

第23章 孙子兵法 (22)() 
统率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静而幽深莫测,公正而治理有方。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变得无知。经常改变所行之事,经常变更原本制定好的计谋,使人难以识破用意;驻扎地要经常变换,行军时要经常迂回绕道,使人无法捉『摸』真实意图。将帅给部队下达战斗命令,要像登高把梯子抽走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将帅与士卒深入诸侯重地,要准确捕捉战机发起攻势,焚掉舟船,砸烂锅灶;像驱赶群羊一样,赶过去,赶过来,让人们不明白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起全军士卒,将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这是将军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是领兵者不可不认真考察的事。

    进入敌国作战时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心越要专一;进入越浅,士卒反而越容易离散。离开本土穿越边境去其他国家作战的地方,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战地称为“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方称为“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称为“轻地”;背靠险固前面道路又狭窄的地方称为“围地”;无路可走的地方称为“死地”。

    因此,作战时如果在“散地”,我将要统一士卒心志;在“轻地”,我要注意使部队保持连续行动,防止脱队;遇“争地”,我将在后面驱赶部队使他们加快速度;在“交地”,我就要慎重地加强防守;在“衢地”,我将巩固与诸侯国的联系;在“重地”,我将注意保证军需充足;在“圮地”,我将率部队迅速通过那里;在“围地”,我将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会向士卒表示必逸。士卒们不留多余的财物,并不是因为厌恶财物;士卒们不顾生命危险作战也不是因为不想活命。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坐着的士卒们眼泪打湿了衣襟,仰卧的泪流满面。而一旦把他们『逼』到无路可走时,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一般的勇敢了。

    善于用兵的人,他指挥的部队就如“率然”一样。“率然”是生活在常山地方的一种蛇。击打蛇的头部,它的尾部就会弹过来救应,袭击它的尾部,头部弹过来救应,如果击它的腰部,则头尾一齐弹过来救应。有人问:“军队有可能指挥得像‘率然’一样灵活吗?”回答是:“可以。”吴人与越人互相仇视,但是当他们同船渡河突遇大风时,他们互救时也会如同左右手一样熟练。因此,缚马埋轮,不是足以倚恃的稳定军阵的办法;要想让三军严整、勇敢得像一个人一样,要靠统兵治军有方;要让军队中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能够发挥其战斗力,要靠巧妙地运用地形。所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他们能使部队携手作战如同一个人一样服从指挥,是因为将部队置于了不得已的情况下。

    统率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静而幽深莫测,公正而治理有方。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变得无知。经常改变所行之事,经常变更原本制定好的计谋,使人难以识破用意;驻扎地要经常变换,行军时要经常迂回绕道,使人无法捉『摸』真实意图。将帅给部队下达战斗命令,要像登高把梯子抽走一样使士卒有进无退;将帅与士卒深入诸侯重地,要准确捕捉战机发起攻势,焚掉舟船,砸烂锅灶;像驱赶群羊一样,赶过去,赶过来,让人们不明白到底要到哪里去。聚集起全军士卒,将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这是将军的职责。各种地形的灵活运用,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特征,是领兵者不可不认真考察的事。

    进入敌国作战时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心越要专一;进入越浅,士卒反而越容易离散。离开本土穿越边境去其他国家作战的地方,称为“绝地”;四通八达的战地称为“衢地”;进入敌境纵深的地方称为“重地”;进入敌境不远的地方称为“轻地”;背靠险固前面道路又狭窄的地方称为“围地”;无路可走的地方称为“死地”。

    因此,作战时如果在“散地”,我将要统一士卒心志;在“轻地”,我要注意使部队保持连续行动,防止脱队;遇“争地”,我将在后面驱赶部队使他们加快速度;在“交地”,我就要慎重地加强防守;在“衢地”,我将巩固与诸侯国的联系;在“重地”,我将注意保证军需充足;在“圮地”,我将率部队迅速通过那里;在“围地”,我将堵住可逃生的缺口;在“死地”,我会向士卒表示必死的决心。

    所以士兵的心理变化一般是这样的:被包围时就会合力抵御,不得已时就会殊死作战,处境危难时就非常听从指挥。

    不了解各诸侯国企图的人,不能预定外交方针;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人,不能领军作战;不用向导的人,就不能得地利。这几个方面,如果有一个方面不知道,就不能算霸、王的军队。所谓霸、王的军队,在攻伐大国时,行军迅猛使敌国来不及集结军队;兵威加之于敌人,敌人的外交就无法成功。因而不必争着与任何国家结交,也不需要培植他国的权威来辅助自己,只要多多施恩于自己的民众和士卒,把兵刃指向敌国,那么敌国城池就可以攻下,国都也可以毁灭。实行破格奖赏,颁发打破常规的政令,驱使三军部队像使唤一个人一样方便。授给任务,却不要说明意图;告诉办事者有利的条件,却不告诉他危险的一面。

    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士卒才会拼死奋战从而生存下来;把士卒陷于死地,他们必然舍命奋战得到生路。士兵们陷入危险境地,才能『操』纵胜败。

    领兵作战这种事,就在于假装顺着敌人的意图行动,实际上却集中精锐兵力指向敌人一处,哪怕奔袭千里也可斩杀敌将,这便是所谓的机智能成就大事。

    决定开战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通行凭证,停止与敌国之间的使节往来。在庙堂上反复研讨战争计划。一旦敌人出现可乘之隙,就要马上攻入,首先夺取敌人要害的部位,最好不要与敌约期决战。将士在执行作战计划时要随敌情变化而灵活处置,来争取战争的胜利。因而,开始作战时要像处女一般沉静,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如同脱逃的兔子一般敏捷出击,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前沿诠释当事实无法改变时,我们就只有面对。要学会正视困难和现实,然后为改变不如意的现实而努力奋斗,这样才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南北朝十六国时期,夏王赫连勃勃率领精兵两万攻入南凉境内,大肆掠夺,掳走了数不清的财宝和数十万头牛羊。

    南凉国君秃发傉檀听说之后,立刻率领大军追赶。他的部将焦朗建议他守住赫连勃勃必经的险关,然后再想破敌的办法。因为赫连勃勃治军甚严,军队士气勃发,南凉军队怕是难以抵挡。

    南凉的大将贺连笑话焦朗胆小:“焦将军怕什么,我军人数众多,赫连勃勃再强大,还有那十几万牲畜累赘,有什么可怕的。”军让他指挥。大军。军让他指挥。大军。

    赫连勃勃听说南凉大军追来,开始想应对之策:如果迎战,南凉的军队人马太多,夏军怕会寡不敌众;要是退却,又舍不得掠夺来的珠宝和牲畜。想来想去,只能采取“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个办法,这样既能迎战,又可以不用丢弃那些到手的东西。经过仔细观察,赫连勃勃选择在阳武下峡与南凉军决一死战。此时刚刚初冬,阳武下峡的河水已经封冻,但是冻得不够结实。赫连勃勃命令士兵把峡中的冰块全部凿开,又让他们用所有的车辆把通道塞住,使得众将士没有退路可走,不战必死,战还可能有条生路。

    秃发傉檀率领南凉精兵追赶到阳武下峡,看见夏军退路已断,非常高兴,觉得这次一定能把夏军打败。但是他想错了,夏军因为没有了退路,为了求得一线生机,士兵个个奋勇拼杀,以一敌十。在作战过程中,夏王赫连勃勃左臂中箭血流不止,他都面无惧『色』继续拼杀,挥剑砍倒了一个西凉士兵。夏军看到他们的君主如此勇猛,军心大振,把南凉军队杀得溃不成军。赫连勃勃乘胜追击南凉军队八十里,仅有少数南凉士兵逃掉。

    无独有偶,在历史上项羽也是使出过“置之死地而后生”计策的将领,同样地,他也成功了。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诸侯起兵反秦。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朝二十万大军围困在一个叫巨鹿(今河北平乡)的地方。双方兵力悬殊,赵王无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