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

第3部分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第3部分

小说: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谋略全本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德与智慧有时候可以说是两条平行线,有时候也是两条相交的线。学习《孙子兵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水平,但是,如果把其中所讲的“阴谋”应用到你的当前的环境中仍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美越战争期间,美军司令威斯特摩兰很坚决地要退出战争,原因就是他将《孙子兵法》中“夫兵久而对国之有利者,未之有也”作为自己的行动主张。

    美国共和党『主席』阿特伍德也说过:“《孙子兵法》是我一生仅见最博大精深的战略文件,每天都会读一读,而每读一次就会不由得肃然起敬起来,也愈发觉得自己的渺小。”《孙子兵法》不仅为外国的军事战略家啧啧称奇,也为外国商界人士所应用。在日本,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有人将《孙子兵法》应用到商业竞争和企业管理上了。日本著名的东洋企业总裁大桥武夫就将《孙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胜”的原理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将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救了回来,而且将其发展成了一家成功的大企业。在他的领导下,该企业的发展蒸蒸日上,历久不衰。他不仅将《孙子兵法》中的战略思想与自己的经营理念相结合,并且还将自己在商战中应用《孙子兵法》的方法编撰了一本《兵法经营学》,以供后人借鉴学习。

    孙武在《孙子兵法》的“计篇”中说:“兵者,诡道也。”当然并不是说在战争过程中一定要使诡计,而是在更加具体地阐述在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是“五事”和“七计”:“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其中“诡道”仅是指将士在战场作战。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是要在“五事”的基础上施行,还涉及“七计”中敌我双方之间的较量。“多笄胜,少笄不胜,而况于无笄乎!”“少笄”“无笄”,必然失败,所以说,单凭“诡道”是不能改变必然失败的命运的。

    还有其中提到的“阴谋”,并不是我们现在单单想到的阴谋诡计。其中的“阴”字就是要绝对保密的意思,“谋”是谋略、计谋,算计敌人,在真正的行军打仗中当然无时无刻不在用“阴谋”。在《孙子兵法》中,欺诈和阴谋通贯全篇,所以我们要研究《孙子兵法》中的“欺诈”和“阴谋”,就要时刻记住“欺诈”和“阴谋”只是用在和敌人针锋相对的战场上的,绝对不应该把它们应用到非战争领域的人际关系中。当然“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学懂《孙子兵法》,就会识破邪恶之人的阴谋诡计,这确实也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与智慧有时候可以说是两条平行线,有时候也是两条相交的线。学习《孙子兵法》可以提高我们的智慧水平,但是,如果把其中所讲的“阴谋”应用到你的同事或家人身上的话,那就没有什么道德可言了,也就降低了你应有的智慧水平。

    古人说得好:“小智非大智之类也。”“小智,大智之贼也。”所以说,用智慧让自己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就如同《声律启蒙》中的诗句一样: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所学必有用武之地,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领域才算功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古人说得好:“小智非大智之类也。”“小智,大智之贼也。”所以说,用智慧让自己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

第4章 孙子兵法 (3)() 
就如同《声律启蒙》中的诗句一样: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所学必有用武之地,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领域才算功成,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第一篇计策篇:兵前“五法”,先谋后动题解《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以“计”为首篇,可见孙子对于计谋的重视程度。

    “计”是当时《孙子兵法》一书所用的范畴,它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综合考虑和对比,而古今中外无论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领导人都在采取着同一个方针,那就是“谋定而后动”,这里的“谋”指的就是对胜败的估计和敌我双方有关战争胜败的各种条件的对比。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经典再现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第一篇计策篇:兵前“五法”,先谋后动题解《孙子兵法》共十三篇,以“计”为首篇,可见孙子对于计谋的重视程度。

    “计”是当时《孙子兵法》一书所用的范畴,它是战前对敌我双方的综合考虑和对比,而古今中外无论是著名的军事家还是领导人都在采取着同一个方针,那就是“谋定而后动”,这里的“谋”指的就是对胜败的估计和敌我双方有关战争胜败的各种条件的对比。

    妙良策,是不能事先说好或是规定死的。妙良策,是不能事先说好或是规定死的。

    用并且能够接受,我将为您造成军事上的势,作为外在的辅助条件。所谓造成军事上的势,就是在千变万化的战争情况中,抓住有利的时机采取恰当的应变行动。用兵,是以诡诈为原则的。因而,要把“能打”让敌人看为“不能打”,“做”要让敌人看为“不做”,“近”要让敌人看为“远”,“远”要让敌人看为“近”。敌人都是贪图对自己有利的作战时机,就诱之以利而消灭它;就在敌人一片混『乱』的时候,抓紧时机立刻消灭它;敌人如果作战实力雄厚,则需时刻戒备它;敌人如果士气精锐强大,就要注意避开它的锋芒;敌人如果容易着急发怒,就挑逗它,使它失去理智;敌人如果谨小慎微,按部就班,就设法使它骄傲起来;敌人如果休整得好,要设法使它疲劳;敌人如果内部一团和气,就离间其关系。在敌人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的条件下进攻,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条件下出击。这些,都是军事家用兵之奇

    古文译读孙子说:国防军事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关系民众生死的所在,同时也决定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不可以不认真地加以考察、研究。

    可以以五个方面为提纲,通过考虑双方的具体条件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从政治思想上使民众与君主保持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与君主生死与共,将士们自然也会誓死效命,毫无二心。所谓“天”,就是天气的阴晴、冷暖的变化、四季节气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路途远近的距离、地势的险峻或平坦,作战地势的广狭,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要清楚地了解身边的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军队人马的组织整编制度,还有不同军官的不同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配给供应的管理制度等。大凡这五个方面,将领们都不能不知道,但只有透彻熟练地掌握了其中用法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熟练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通过具体实际地比较双方的条件才能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施以仁政、有天道?将士们哪一方更有智慧才能?天时、地利哪一方占得多?军法纪律哪一方执行得好?战士们的战斗力哪一方更强大?战士们哪一方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就凭着以上这些情况的分析对比,知道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如果说您也认同我的军事思想,重用我来领兵,一定能胜利,我就留下;如果您不能接受我的思想,那就一定会失败,我就离开。如果我的军事战略您认为实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很多;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不能胜利的,那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少。所以制胜条件具备多的就能打胜仗,少的就会打败仗,何况一个制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我从双方作战的这些具体情况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一目了然了!前沿诠释孙武在首段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可见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战争。而对于这个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孙武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阐述的是:仁义的统治、各地官员的治理等,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以及严明的军纪、赏罚制度;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军事而言,指挥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五法”,译文中已经清楚地指出了“五法”的重要『性』,只要深刻地理解并且时刻谨记此“五法”,那么定能无往不利。

    就本篇而言,所谓计策,就是贯穿整个作战计划的各种谋略,而这些谋略就是由虚实组成的各种手段,它包含了诱『惑』、反间、安『插』、借助外在因素等手段。而这些手段的应用又无比灵活,必须按具体事情具体『操』作,不可生搬硬套,那样只会纸上谈兵而无法做到真正的阵地指挥。

    公元前206年,为了争夺政权,刘邦和项羽二人之间爆发了楚汉战争。刘邦当时非常看中韩信,把他封为三秦王。韩信的确是个人才,他对当前的形式分析得非常到位。

    韩信对刘邦说:“当年,项羽一声怒吼,把千人吓得腿软胆战。可是项羽对人不信任,舍不得把权力交给那些能力强的将领,所以说他有勇,却只是匹夫之勇,不足为惧。另外,项羽待人恭敬仁爱,说话柔和温顺,他的下属生病了,他非常同情,有时候甚至为生病的下属哭泣,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因为立了功劳该给其授予爵位的时候,他却舍不得把大印交给人家。项羽虽然仁慈,但也只是『妇』人之仁。”“嗯,你说得有理,继续说下去。”刘邦点头称是。

    “目前项羽虽然是天下的领袖,诸侯也臣服于他,可是他不驻守在可以控制楚汉战争形势图。楚汉战争即汉元年(前206)八月至汉五年前202)十二月,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最后以项羽败亡,刘邦建立西汉王朝而告终。

    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会胜利的,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很多;在没有开战之前就神机妙算地认为不能胜利的,那是因为具备制胜的条件少。所以制胜条件具备多的就能打胜仗,少的就会打败仗,何况一个制胜条件也不具备的呢?

    我从双方作战的这些具体情况对比分析来看,胜负的情形就一目了然了!前沿诠释孙武在首段就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可见任何国家都不敢轻视战争。而对于这个关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孙武则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主要阐述的是:仁义的统治、各地官员的治理等,对天时、地利、人和的把握,以及严明的军纪、赏罚制度;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对于军事而言,指挥者更应该注意的是“五法”,译文中已经清楚地指出了“五法”的重要『性』,只要深刻地理解并且时刻谨记此“五法”,那么定能无往不利。

    就本篇而言,所谓计策,就是贯穿整个作战计划的各种谋略,而这些谋略就是由虚实组成的各种手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