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血沃轩辕 >

第165部分

血沃轩辕-第165部分

小说: 血沃轩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李自成率百万大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捷足先登,已于三月十九日进入京师,形势发展之快,大出清朝的意料之外!多尔衮闻讯,迅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

    当时,刚到盖州汤泉养病的重要谋臣汉官范文程被召回,参与决策。

    范文程老谋深算,胸有成竹,侃侃而言,明确指出了闯贼虽然攻陷北京,但其内部将会出现的重大问题,并指出了李自成的三败。

    其后,范文程建议趁明朝刚被推翻,局势混乱之机,挥师进关夺权,建立全国统治。他提出的这一战略目标,无疑大大鼓舞了以多尔衮地勃勃雄心。而他阐述农民军“三败”的论点,又加强了他们夺取整个中原的信心!

    无论对吴三桂,李自成,还是满清具有命运攸关的一次进军即将开始。多尔果断作出决定,下达紧急动员令,征调兵马迅速集结。

    这年四月七日,清军举行仪式,向太祖、太宗神灵祭告出师;八日,七岁的顺治皇帝驾临笃恭殿,大会诸王诸将,向摄政和硕睿亲王多尔颁赐“奉命大将军”敕印,以自己年幼,授权多尔衮“代统大军,往定中原”,战守方略,一切赏罚,俱都便宜从事。

    多尔衮受敕印,行三跪九叩头礼。顺治帝又赐给黄伞等御用之物,以重事权。其他随征将领也都按军级赐给衣服、鞍马等物。

    九日,多尔衮率多罗豫郡王多铎、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续顺公沈志祥及范文程、洪承畴等一大批满汉蒙古将领,还有留质于沈阳的朝鲜世子等人,奏乐行礼,再行向天叩拜。

    拜礼毕,顿时炮声大作,多尔衮统率满洲、蒙古兵及汉军与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启行。此次出征中原,满清志在必得,共出动大军十万余人!

    及至四月十三日,大军已渡过辽河,前进至辽河西一百二十里地地方宿营。

    多尔衮身任统帅,全军乃至清朝兴亡命运系于一身,他感到一种沉重的压力压在肩上。说实话,他对此次事关重大的进兵似乎还感到没有把握。这也难怪,因为清兵多年来一直同明兵作战,已熟知它的作战特点,但从未与李自成交过锋。能否取胜,他确实有几分担心。

    无法入睡地多尔衮,特意请来了洪承畴,征询他的见解。

    洪承畴原是大明蓟辽总督,在松山决战中战败被俘,降了清朝。他出任蓟辽总督前。已任陕甘三边总督,统率

    剿农民军达十余年,积有丰富的经验。而多尔衮正畴了解农民军,才召他来谈谈想法。

    洪承畴根本不假思索,说道:

    “我大清兵丁之强,早就已是天下无敌。只要将帅同心,军纪严整,进退得当。闯贼的军马根本就不堪一击。贼军得京师后,只顾贪图享乐,先前地那些斗志飞到了九霄云外,一经听到我大清强军将至,必定携财焚宫殿而遁,我军应限定时日,以精兵为前驱,速行追剿,即使贼军据京师不撤,也可以给我们造成攻破和消灭它的最好机会……

    但是。不管贼军堕落到了什么样地地步,李自成亲自指挥的竟日战斗力很强,不可与明军等同看待,轻视不得。为慎重起见,保证万无一失,我建议用马步更迭之法。以防止误中了贼军地埋伏……”

    “况且,我们还有最有利的一面,那就是朱斌死了。”洪承畴着重说到了这点:“我和江南军一起剿过贼军,其战斗力之强,不在我大清之下,但老天要使大清夺取天下,遂使朱斌早亡,江南军更是内讧。此次夺取中原,我八旗铁骑必能所向披靡!”

    关于进京路线,洪承畴认为须从蓟州、密云接近京师的地方突破。这一方略,当然没有把吴三桂开关请兵考虑在内。他没有料到吴三桂会有如此惊人的举动。

    洪承畴一席谈,确实进一步坚定了多尔衮的信念,大军按着奔蓟州、密云的方向前进。

    十五日地早晨,满清大军进至翁后,才只行军五里,突然停止前进,众将士都觉奇怪,只听范文程神秘地告诉他们,山海关总兵吴三桂遣副总兵一人,游击一人来,说山西流贼犯围皇城,三月攻陷,皇帝与后妃俱赴国难。

    国事至此,已无可为,贼锋东指,列郡瓦解,惟有山海关独存,力而弱兵单,势难抵挡,吴三桂业哀求多尔衮,若及时促兵来救,当开山海关门以迎清军,清军一入关门,则北京指日可定……

    原来,来的两个人正是郭云龙、杨?。他们兼程疾驰,终于在翁后遇到了清军,面见多尔衮,递上吴三桂的信。多尔衮展读后,一下子了解了目前形势变化的真相,大感意外!

    他对先帝皇太极曾一再招降而不顾的吴三桂如今自找上门来,又是一阵惊喜。自己在宁远的所作所为,甚至不惜让两名亲信断手以博吴三桂好感等等的举动,到现在终于有了回报……

    但稍稍可惜的是,吴三桂的信仍无降意,但这年仅三十余岁的摄政王多尔衮确实精明过人,他思前想后,没有轻信三桂千恳万恳地话语,却是更多地想到了此中有诈,却又不便说明。

    他很友好地安顿好郭、杨二位使者休息,便急忙召来阿济格、多铎等人商量。

    结果,他们都无法确认吴三桂的真实意图。明清长期处于交战状态,双方积怨甚深,很难取得相互信任。吴三桂一直同清军作战,拒降坚守,这封求援的信来得太突然,他们思想上毫无准备,仅凭一纸书信,怎能叫他轻信!

    最后,议定取慎重戒备态度,先搞清虚实再说。于是,多尔衮把杨?留作人质,派其妻弟拜然与郭云龙一起回山海关探视真情。

    尽管多尔衮对三桂疑虑重重,他凭其敏锐的目光,仍然看到了某种希望,这就是他信中所说,未必都是假话。况且又有人质在手,谅吴三桂也不致大胆轻举妄动。

    多尔衮入关心切,决定冒险一试,不按吴三桂所约走中协、西协,而是改变行军路线,转向山海关。为加强清军的攻击力量,以防不测,又遣学士詹霸、来衮前往锦州,调汉军携来攻城用的红衣大炮发往山海关。

    次日清军进至西拉塔拉,多尔衮给吴三桂复了一封信,派人飞马送去,这封形向吴三桂昭示了清军出兵之本意,打出了“期必灭贼,出民水火”地旗号,从而与吴三桂提出的为君父报仇,与流贼不共戴天的呼吁取得了完全一致。

    但这封信的主旨,还在最后几句话,即劝吴三桂来归,以裂土封王的最高奖赏诱其动心。

    劝诱吴三桂投顺,是多尔衮执行皇太极在世的一项既定政策。他感到在吴三桂眼前遇到危难,无所凭依的情况下,进行劝诱,可以说是抓住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吴三桂投顺地可能性便大大增加……

    从十七日开始,清军行速稍加快,每天行八十里,十九日中午进至锦州,在城中歇息半天,第二天早才开拔。多尔衮不急于进兵,目的还是等待他的妻弟拜然随郭云龙探听消息后,尔后再做决定。

    二十日这天中午,清军已至连山驿城,忽见原使者郭云龙与新来的孙文焕两人飞马而至,叩见多尔衮,十万火急地说道:

    “贼军已经迫近,早晚就到山海关下,请摄政王尽快抵达!”

    终于,多尔衮不再一律,当即下令急行军,轻骑疾驰。入夜,大风刮得很猛,尘土蔽天,夜色如漆,睁不开眼,咫尺不辨。

    急行军到半夜时,经宁远城不顾飞驰而过。拂晓,至沙河所城外,此处距山海关仅一百里左右。多尔传令住兵小歇。天刚亮,又急行军四十里,稍作短暂休息,然后,继续疾驰,连续越中前所、前屯卫、中后所。

    至傍晚,夜幕低垂时,已抵山海关外十五里地地方,多尔衮下令停止前进。至此,清军疾行了一昼夜,奔驰了整整两百里。

    似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一支力量的存在,那就是曾经强大无比,但现在却已经“四分五裂”的江南军,而这个时候的江南军,却将发出石破天惊的怒吼!

    

第三部大地风云 二百五十三 誓雪国耻() 
东,江南军大营。

    周围已被全部戒严,一片白色笼罩着军营的各个地方,远远看去,就像是一座巨大的灵堂。

    进入军营,所有的士兵神情肃穆,紧张忙碌却有序地在那准备着什么……

    李天齐等数员急匆匆走入中军大帐,一进来便大声道:

    “回督帅,北京李自成已动,十万闯军已出北京,正向山海关方向而去!”

    “回督帅,急报,盛京方面,满清摄政王多尔衮引满、蒙、汉十万军正向山海关而去!”

    “回督帅,吴三桂身边探子十万火急报,吴三桂向满清借兵,准备开关迎接金虏!”

    当最后一个黄溪报完,那位已经“病死”的忠勇武英王、蓟辽督师朱斌,全身孝服地坐在帅位上,托着下巴,安静地听着部下们的汇报。

    “动了,终于全部动了。”朱斌静静地道:“我死了,郑天瑞自杀了,江南军诸将翻脸了,没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了,那现在,也该是我们动的时候了……”他抬头看向黄溪:

    “金陵方面的情况呢?”

    黄溪慢慢道来,当三月十九日,李自成进北京时,明朝的陪都南京一无所知,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而由于江南方面的刻意所为,迟至二十九日,京师陷落的消息才陆续传来,南京方面引起警惕,开始戒严。

    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人为首地大臣们感到事态严重。便集合起来,联合发布公告,“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献资财,佐助国家讨伐贼军。

    但他们根本不了解北方的情况,更谈不到星驰赴援。不过发发号召罢了。

    一直到了四月初,北京陷落、崇祯殉国的消息才终于得到江南方面的确认,百官无不震惊,相顾失色,预感到大难临头!

    国不可一日无君,他们意识到必须赶快拥立新君,才能稳定局势。崇祯诸子都落于农民军之手,生死未卜。无法迎立,只能在明宗室中物色合适的人选。

    这时,明宗室诸王纷纷逃向南京,其中福王朱由,潞王朱常?已到了淮安避难,正在受到江南军的保护。南京诸臣想在这两王之中推戴一人。

    而因为事先没有思想准备,一时拿不准该立谁。再说,一些重臣不在南京,如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正在督师勤王,所以不敢贸然做出决定。他们议了一次,不了了之。

    保国公朱国弼建议听听武英王朱由斌地意见,但其后传来的朱由斌病重的消息,却让也在窥视着皇位的朱国弼,打消了这个念头……

    而潞王朱常?是隆庆穆宗帝之孙、简王朱?之子、万历神宗帝的侄儿。福王朱由是万历神宗的孙子、福恭王的长子。

    崇祯十四年的时候,李自成率贼军攻入河南。将其父福恭王处死。十七年二月,贼军攻陷怀庆,朱由逃到卫辉,与他地母亲邹氏失散,仅带内侍数人,辗转逃到淮安。

    论血缘关系,潞王是福王的叔辈,但福王跟崇祯是近支。若论人品。王贤明,为众臣所看重,而福王品行恶劣,他在藩地时。荒淫不法,早有恶名。

    比较两人之下,诸臣多数愿立潞王为君。兵部侍郎吕大器、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等人联名给史可法签发一份文件,明确表示反对立福王,指出他有“七不可立”:不孝、虐待下属、擅权干预政务、不读书、贪鄙、**、酗酒。

    这样五毒俱全的人,当然不该立为君。他们认为潞王贤明,可以信赖。史可法赞成他们的意见,说道:“非英主不足以定乱!”

    但是握有重兵的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凤阳总兵马士英另有企图,欲乘此拥立新君的机会把持朝政。为达到这一目的,他选择了昏庸的福王,一心夺居拥戴之功,以取悦于福王。

    他抢先秘密派人去淮安,向福王朱由传递他的拥戴之意,并派人为福王备舟急速来南京。同时,他又致书史可法、吕大器等人,反对立王,极力主张立福主,声称论亲疏,论贤能,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福王!

    史可法、吕大器表示反对。马士英阴谋内贿操江诚意伯刘孔昭,外结总兵黄得功、刘泽清、高杰、刘良佐等手握重兵的将领,发兵护送福王,以造成既成事实,向诸臣施加压力。

    接着,他又串通诸臣开会,压他们表态支持立福王。可是,谁也不敢提出自己地想法。吕大器负责执掌礼、兵两部印,迟迟不到会,给事中十九人联名送帖,令其速来,吕大器这才从容而至,不肯附和立福王的意见。

    会议从黎明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