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李唐王朝二十帝 >

第1部分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1部分

小说: 李唐王朝二十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简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的朝代之一…近三百年的的峥嵘岁月,从崛起到强盛再到没落…一切都那么耐人寻味,大唐的兴衰,尽在《李唐王朝二十帝》!
 ://202708

第1章 唐高祖李渊(李唐王朝的诞生)() 
隋朝末年,社会矛盾突出,底层人民实在忍无可忍了,所以只能频频起义,天下因此动『荡』不堪。

    公元617年9月,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短短五个月(够迅速),就攻破都城长安,由于当时的隋炀帝杨广兄台没在首都,所以李渊就发布檄文,说这个隋炀帝如何如何的昏庸(就是人有点儿坏,但确实很有作为),将其帝位废掉,遥尊为太上皇,另立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为帝,即隋恭帝。这一举措很明显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毕竟当时李渊的实力还不是很强,得要有个名义上的天子才行(是这么个理儿)。

    入住长安后,接下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四周围还有很多的割据势力,如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王世充、萧铣、窦建德等等,这些或是农民齐义军的领袖,或是原本隋朝的一些手握军权的将领。

    李渊一边敬奉着自己扶持的傀儡皇帝杨侑,一边加紧壮大自己军事力量的李渊,与四方割据势力形成了对峙。话说这新皇帝杨侑也才十四岁而已(这么年轻),但他也知道自己的皇帝一职不会干太久,因为他就是枚棋子,一枚可有可无的棋子,当他这枚棋子没有使用价值的时候,李渊会毫不吝惜的将其扔掉。

    这不,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给弄死了。李渊见杨侑已经没有什么作用了,随即『逼』其禅位,隋恭帝杨侑自知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到头了,于是就诏令天下,禅位于李渊。

    但作为仁臣良相的李渊你得把持住啊,不能人家一说让位,你就迫不及待的接受,这会儿得懂得谦虚,得学会推辞,要不怎么体现自己优良的道德风范呢?反正皇帝一职是非就任不可了,何不谦让谦让,落个好名声呢,但事实上后人也并不在乎这个。

    在群臣的再三请求下,李渊这才同意走马上任,还故作不乐意的样子,其实他心里比谁都兴奋,皇帝谁人不想当啊!就这样,貌似很难为情的当上了皇帝。

    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改元武德,618年即武德元年。唐朝就此在历史的长河中开门立户了。

    其实李渊本就是贵族出身,可以算的上是官二代了,不!他家往上数个十几代都是官僚阶级的,他应该是官n代了,总之,唐高祖李渊的出身还是很显赫的。

    再说说这可怜的隋恭帝杨侑,他是历史上一个悲剧的人物,他是隋炀帝之孙,他的父亲就是不幸早早死掉的炀帝长子杨昭,也就是元德太子,杨侑在一岁左右杨昭就病死了,他可以算作是个孤儿,但其生『性』聪慧,深得隋炀帝喜爱,但在他之上还有俩哥哥,分别是杨倓和杨侗,他排行老三。

    杨侑也于禅位后第二年在长安病死,才15岁(虚岁),也可能不是病死的,至于是咋死的,我就不说了,你懂得。

    在这一年半载里就任皇帝一职的不单单只有李渊,毕竟这是个动『荡』的时代,各方的军阀大佬们也都想当当皇帝过过瘾。比如在陇西称帝的薛举、在岳阳称帝的萧铣、在乐寿称帝的窦建德,等等。这真是个当皇帝像闹着玩儿似的年代。

    其实想到使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计策的不止李渊一人。当隋炀帝被杀后,宇文化及就立隋炀帝的侄子杨浩为帝,傀儡皇帝,在之后不久就被宇文化及毒死。还有在东都洛阳留守的隋炀帝的另一个孙子杨侗,也被拥立为帝。

    在隋炀帝南游江都时,东都那些留守的官吏中,有段达、元文都、皇甫无逸等人,但后来拿事儿的就数王世充一人,此人也成为唐统一中原的劲敌之一。话说这王世充,是名武将,在东都留守的官员中,级别不是最高的,但那能怎样,手中的利剑才是撑起腰杆子的东西,这年头,有兵权就是爷(真理啊)!

    恰逢当时元文都与王世充在一些军事策略上有异议,随之就产生矛盾,之后元文都先下手为强,想谋杀王世充,不料被反被王世充『乱』刀砍死,实在可怜,也是从此,王世充成为洛阳地区的实际拿事儿人。

    当李渊在长安称帝登基之时,天下很不太平,中原地区战『乱』不断,瓦岗军领袖李密此时正和东都洛阳的隋军对战,但毕竟隋军也不是吃素的,两方成对峙状态,此时的宇文化及率部正在瓦岗军的东部,李密被隋军和宇文化及的部队夹在中间,进退两难。

    于是,李密假装奏表降服东都洛阳,而东都洛阳的这一群留守的隋朝官员们,也怕宇文化及来抄后路,于是就和李密达成了共识:好吧!我不打你了,你也别打我,我们先联起手来对付宇文化及这弑君的恶人吧。

    在中原地区局势混『乱』的时候,远在长安的李唐王朝也在进一步的完善自己,这国家建立起来需要管理呐,管理是需要制度的,没有制度的国家那能叫国家吗?所以唐高祖李渊在入住长安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缮法律条文,他将隋朝一些很繁琐的律令全都废除,建立了一套简洁易懂的法令,以便使用。

    制度很重要,但也要有会使用制度的人,李渊很大胆的启用原来隋朝的官吏在他的朝廷内为官,这一来能更好的管理国家,毕竟这些人都是有经验的人,对于国家的治理也是有好处的,二来这一举措也能表明自己的宽厚仁慈,你们看看,我李渊对这些隋朝的旧官员们都如此厚待,只要你们能够降服与我,何愁荣华富贵?

    封官拜相那能少了自己的宝贝儿子们呢,他们的骁勇善战对唐朝的建立也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这不,唐高祖立大儿子李建成为皇太子,立二儿子李世民为秦王,立李元吉为齐王,还有自己本家的一些侄子侄孙们,也都悉数封王,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呐!

    各路军阀也都加进笼络人员,壮大自己的实力,一些隋朝的旧官旧将们也都就近归附了不同的新老板,割据势力众多,混战大战指日可待。

    李唐家族也并不满足于关中这块小地方,他们也要扩大自己的统治版图,这是历史的必然,在群雄并起的时代里,对与错已不重要,成败才是左右历史的唯一标杆!

    唐王朝刚建立不久,在周围对其威胁最大的就是陇西的薛举,陇西可以说是关中的后院,想要立足于长安,对陇西的征战是避免不了的。

    大唐帝国的未来,任重而道远……

第2章 唐高祖李渊(稳固关中)() 
在封建社会里,战争是统一的必然手段,大唐帝国想要一统中原,也必须付诸行动,但鉴于西边还有敌对势力,就姑且先不去理睬中原,毕竟中原的好几支军事力量都是不容小觑的,他们之间的相互厮杀对唐朝来说也是没有坏处的。

    还没等李渊发兵去攻打据有陇西之地的薛举,这家伙自己就带兵来讨伐刚刚建立不久的唐朝。薛举本是隋朝的一个小小武官,却凭借着隋末动『荡』的局势,一举混成了陇西的一个大军阀,拥兵数十万,如果他能够正确的实用些计策的话,历史恐怕就要重写了,但他注定是浩瀚历史长河中的一名匆匆的过客,因为其弑杀成『性』,就是一莽夫,成不了什么大事。

    由于唐朝刚刚建立不久,在军事上还很脆弱,而身在陇西的薛举却有着高于唐朝的军事力量,所以自然就会东进攻击大唐。

    公元618年五月,薛举兵犯豳州、岐州一带,唐太祖李渊遂委派秦王李世民为西讨元帅,和刘文静、殷开山等率八总管兵共40000人前往抗击,这刘文静和殷开山都是唐朝开国的功臣,李渊派他们与李世民一道前去也是挺靠谱的,但不靠谱的是,这大唐开国第一战竟是因为此二人的疏忽而吃的败仗。

    当秦王李世民信心满满的率兵来到边境的时候,此时他却不幸的被病魔撂倒了,无奈,只好悉心养病吧,等病好了再行开打,唐军此时驻扎在高墌城内,于是他交代刘文静和殷开山不要出城迎战,还给他们说明了不能急于开战的原因,大意是这样:薛举孤军深入,士兵都很疲乏,粮食也没带多少,所以他们一定急于应战,我军数量没有敌军多,贸然开战一定会吃亏的,所以等我病好之后,再带领大家杀敌。

    刘文静和殷开山嘴上虽然答应了李世民,但心里却不以为然,毕竟这俩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而此时的李世民不过才二十岁,一个『毛』头小子的话他俩自然是没怎么听进耳去。心中肯定还愤愤不平的:秦王这是在否定我俩的带兵能力啊!我俩一定要给他好好展示展示才对。

    于是这俩自以为是的家伙将唐军调出高墌城,在西南方的浅水原上列阵,其实这俩将大军调出城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害怕当薛举笑话他们,唐军主帅病倒唐军就不敢出城应战,这是个不小的讽刺,基于以上的两个原因,刘、殷二人果断地调兵出城,这多少有点耀武扬威的意思。

    当李世民得知此消息的时候,惊恐万分,赶忙派人去阻止,但,为时已晚。

    薛举此时已经派出一支精锐的骑兵快速绕道唐军后侧进行偷袭,而现在的唐军以步兵为主,没有多少骑兵,据说只有几千匹马而已,而薛举所占据的陇西一向都是产马的地方,战马数量自然多,质量也很好,加之其骑兵大多都是少数民族的人,所以其骑兵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正在浅水原上威风凛凛的刘、殷二人,这时哪能知道,就当他们严阵以待来自正前方的敌军时,他们的后方,杀出一支骑兵,顿时唐军『乱』作一团,不知所措。

    所以,结局是可以预见的,唐军死伤惨烈,大将小将被杀的杀,被俘的俘(俘虏后还是被杀),据史料记载,此战,唐军死者十之五六,也就是说四万人有两万多都战死了,这一仗唐军损失还是很大的。

    秦王李世民连夜整合残部,返回长安。薛举则乘胜占领高墌。唐朝开国以来的第一场大战,竟然以惨败告终,这是远在长安的李渊所始料未及的。

    正当薛举准备一鼓作气,乘胜拿下长安的时候,他也不幸的被病魔给撂倒了,但与李世民不同的是,他这一病就再也没能康复,到武德元年八月(618年),薛举病死,其子薛仁杲继帝位,继续与唐朝作战。

    薛仁杲是个好对付的人,他生『性』残暴,与许多将领都有矛盾,所以当薛举一死,薛氏一族的这股力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而且很快就被唐王朝所灭。

    此时在西北的军事力量除薛举外还有李轨,所以李渊尽量与李轨搞好关系,让他不要帮助薛仁杲,这李轨也就没怎么闹腾,保持中立。

    其实李轨这样选择也是有一定意义的,在他看来,薛仁杲与李唐大军的较量终究会决出胜负,但胜方也肯定会损失惨重,到两者打的差不多了,自己在出兵收拾残局,坐收渔翁之利,岂不快哉。

    但他不曾知道李世民的军事素养是如此的非比寻常,更不知道没有薛举的西秦大军是如此的不堪一击。

    同年九月,李渊又拜李世民为大元帅,西征讨伐薛仁杲,李世民这次还是不打算速战速决,因为他知道薛仁杲大军的实力还是很强的。

    当李世民率军『逼』近高墌的时候,薛仁杲派大将宗罗睺率兵十余万迎击。薛军多次叫嚣,李世民就是不为所动,因为李世民知道自己的唐军由于之前与敌军交战的败绩,士气上肯定不如对方,而敌军打败过我军,所以心气上肯定较我就要高,如果此时应战,孰胜孰负实在难以预料,索『性』按兵不动,等到敌军粮食吃完时,再来决战。

    就这样,两军相持了俩月,到了十一月,薛军粮食都吃的差不多了,众多将士都不耐烦了,薛仁杲的部将梁胡郎等可能是实在饿的不行了,这不让人吃饭能行吗?当兵打仗还不就是为了混口饭吃,都到吃不上饭的境地了,这当的是什么兵。

    于是,梁胡郎等人率部归降唐朝,我估计这梁胡郎本来就和薛仁杲不对付,又加之如今这种没饭吃的的日子,多年来的积怨一并而发,索『性』率部投奔唐朝,不为别的,就图个能吃饱肚皮。

    李世民见时机已经来临,遂选择浅水原上有利的地形与薛军决战,李世民派行军总管梁实扎营于原上,诱敌出战,薛军的统帅自以为很勇猛,所以率全部精锐出城迎击,然而李世民打仗还是有一套的,虽然决定要和你决战了,但还是令梁实依据险要地形不与薛军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