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李唐王朝二十帝 >

第24部分

李唐王朝二十帝-第24部分

小说: 李唐王朝二十帝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京师被占,皇帝仓皇出逃,远在前线的李晟、朔方节度使李怀光等军不得已从河北撤军,返回关中,唐德宗的削藩之战被迫终止。

    李晟、李怀光等班师勤王,解了奉天之围。鉴于形势,德宗在784年正月颁布“罪己诏”,声明自己的皇帝做的不够好,公开承担了导致天下大『乱』的责任,表示这都是自己“失其道”引起的。德宗在诏书中宣布,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叛『乱』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故而赦免了这些叛『乱』的藩镇,并表示今后“一切待之如初”。

    除了朱泚以外,甚至连朱滔也予以宽大,许其投诚效顺。从此,中央开始调整了对藩镇用兵的政策。王武俊、李纳、田悦见到大赦令,取消了王号,上表谢罪。

    此时,前来护驾的朔方节度使李怀光起了坏心思,他暗中联通朱泚,再举反叛大旗。

    德宗不得不又逃往梁州,也就是今天的汉中。按德宗的意思,他其实想直接去蜀地避难,因为他对于自己还能再回长安城,已经失去了信心。好在李晟勇猛,经过数月的激战,将朱泚打败,收复了京师,德宗这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重返长安。

    785年,李怀光兵败『自杀』。786年,李希烈被部下所杀。至此,“四王二帝”事件终于平息。

    唐德宗在经历了逃亡生活重回长安城后,一下子像变了一个人,主要体现在这样四点。

    第一,由原本信任文武百官,演变为对大臣的猜忌、多疑。因为在“泾师之变”中,朝中大臣们的表现难以令皇帝信服。

    第二,由原本的武力削藩,演变为对藩镇的姑息。这点不用说了,只因为各个藩镇已经形成了各自为政而又相互联系的小集团,中央很难再干预了。

    第三,由继位之初对宦官的排斥,演变为委以重任。还是在“泾师之变”中,公公们的表现绝对称得上忠心。

    第四,由前期的勤俭节约,演变为崇尚金钱。因为他觉得只要自己能够给予手下人一些额外的财物,他们就会很痛快的帮你办事,而且乐此不疲。德宗甚至还劝自己的大臣们不要太清廉,别人送的礼物收几个也是无妨的嘛!

    这就是唐德宗,登基之初雷厉风行,想重振大唐的雄威,但没过几年就被迫与藩镇妥协。碌碌无为地虚度着自己的皇帝生涯。。。。。。

    时间来到了公元九世纪,805年正月里,唐德宗李适驾崩,被葬于崇陵。太子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

    唐德宗李适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皇帝,但藩镇割据已经开始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李适对于削藩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纵观李适的一生,在位早期励精图治,想匡扶社稷,打压藩镇,但却急于求成,导致叛『乱』。不过在他执政的26年里,所说没有大的惊艳表现,但也未酿成全国藩镇的大叛『乱』。而且他还采取大臣李泌的建议,北和回纥,南通南诏,西结大食、天竺,以困吐蕃的计划,使得之后的中唐政局得以稳定。

第44章 唐顺宗李诵(改革未遂)() 
唐朝第十位皇帝,唐顺宗李诵,当了26年的太子之后终于登上皇位,他也是一位颇有政治想法的君主,他继位后,虽然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但他还是授权自己最信任的臣子王伾、王叔文,让他俩领导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进行政治改革,史称“永贞革新”。

    在王伾、王叔文的领导下,展开了一系列改革,最主要的两点分别是:其一,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其二,严禁宦官干政。

    王伾、王叔文等人也没辜负皇帝对他们的期望,确实在改革的事情上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有改革就有反抗,因为改革总会涉及到一些人的利益,这些既得利益者就会竭力的反对改革派,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想要完成改革的任务,首先就要确立自己的领导地位,这领导地位不能是光靠嘴上说说就行,最重要的是先要掌握自己的武装力量,因为此时的朝野,兵权是掌握在宦官集团手中的,所以接下来的目标很明确:将宦官手中掌管的兵权一步步夺过来。

    所以在顺宗继位后的日子里,官员更替比较频繁,尤其是一些掌管禁军,以及京城卫戍部队的领导职务的变更尤为突出。但毕竟宦官们也都不是傻子,他们虽然身体上有那么一点点缺憾,但脑袋还算清醒。他们深知如果自己没有兵权,就不可能高高在上,地位也就会一落千丈。所以他们是改革首当其冲的反对者,当然,一些地方的节度使也看出了改革对自己的不利之处,也联合宦官一道抵制“二王”的改革。

    当时的顺宗在一年前就已经中风失去了语言能力,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纵使自己有万般豪情,面对改革的阻力来说也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以俱文珍、刘光琦为首的宦官集团,掌握着神策军(唐朝后期的禁军名称),他们与一些也反对改革的朝内外大臣一起阻止改革的步伐。

    就在唐顺宗李诵继位后不久,三月,宦官们就『逼』迫他立自己的长子李纯为皇太子,因为宦官们也知道,与其让老皇帝消灭我们,不如我们换一个新皇帝。但宦官们也不能太着急,因为事情还没有走到要让老皇帝立马下台的局面,他们只要紧紧攥住神策军的统治权,就能与改革派分庭抗礼。

    时间来到了八月,可能是宦官们等的不耐烦了,他们又以顺宗身体不适为由『逼』(其实李诵的身体状况确实不怎么乐观了)迫他禅位于太子李纯。李诵为太上皇,李纯为唐宪宗。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这样一件事:唐顺宗李诵是贞元二十一年正月继承的皇位,按理说,贞元二十一年要一直用到年底,下一年才能启用自己的年号,这是规矩。但不幸的是,他在继位的当年八月就退位了,没有等到新的一年到来,自己的年号在理论上是用不成了。但毕竟自己是大唐王朝正儿八经的皇帝,没有年号岂不是很尴尬?因此,他也很无奈的把自己父亲的“贞元二十一年”改为了“永贞元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唐顺宗的政治生涯犹如昙花一现,他在位仅200余天,当太子却20余年,这皇帝做的,太不划算了,20多年的战战兢兢就换来了200来天的皇帝之位,自己的雄心抱负还没施展,就要被迫辞职,实在可惜。他也是唐代皇帝中特点最鲜明的皇帝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详细的捋一捋就知道了。第一,他是唐代当太子最长的皇帝;第二,他又是唐代当皇帝最短的皇帝;第三,他是唐代甚至历史上进入太上皇最快的皇帝。

    在唐宪宗李纯继位后,顺宗朝的改革派们失去了最后的靠山,悉数被拉下马,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不久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户,次年赐死;其余的人也被贬或被赶出朝廷。“永贞革新”宣告失败。

    次年(806年)正月,距唐顺宗李诵登基还不到一年,他就以太上皇的身份驾崩于兴庆宫,时年46岁,被葬于丰陵。

第45章 唐宪宗李纯(元和中兴)()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宪宗李纯。他对唐王朝的贡献是可以排进唐朝皇帝前三甲的,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再一个就是他。

    李纯是中唐时期最有可能让帝国重新回到正轨的皇帝,他在位的时间里,主要的功绩就是削藩,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臣,使唐王朝一度看到了复兴的曙光,人们称之为“元和中兴”。

    李纯在很小的时候就凸显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是唐德宗李适之孙,唐顺宗李诵的长子,当他的爷爷德宗李适问他是谁家的孩子的时候,他的回答很令德宗惊讶。他说:“我是第三天子!”

    按照当时祖、父、子的顺序回答为“第三天子”,既闻所未闻,又很契合实际,李适不禁对怀里的皇孙增添了几丝喜爱。

    李纯的父亲顺宗李诵号召一批文人志士包括当年改革未能成功,他当然要继承父亲遗志,把改革事业进行下去,他上位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研究怎么削藩。

    就在他登基的第一年,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使刘辟就进行叛『乱』。

    宪宗派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等率军前往讨伐。

    刘辟这哥们估计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也小瞧了中央惩治藩镇的力度。他屡战屡败,最后彻底溃败被俘,被送到长安斩首。

    经过刘辟叛『乱』这件事后,一些跋扈的藩镇开始有所收敛,但仍割据一方,暗地里与中央对抗。但也都没有什么大的动静。

    节度使是朝廷任命的封疆大吏,肩负着守卫国土的重任,所以在以前,节度使的更替都是由中央直接管辖的。

    但安史之『乱』后,一些割据的势力为了壮大自己的家族力量,隔三差五的就上书皇帝要求节度使可以世袭罔替,中央就不要再『插』手了。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地方始终由一个家族来担当最高行政长官,大权在握的他们难免会有坏心思。所以中央对于节度使的任命是很在意的。

    元和九年(814年)九月,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匿丧不报,自掌兵权。朝廷遣使吊祭,他拒而不纳,继又举兵叛『乱』,威胁东都。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唐宪宗李纯决定对淮西用兵。淮西节度使驻蔡州汝阳,地处中原,战略地位重要。自李希烈以来,一直保持半独立状态,李纯对其用兵,正是改变这种状态的决心表现。

    元和十二年(817年)七月,李纯命自愿亲赴前线的裴度以宰相兼彰义节度使,韩愈为行军司马。二人率军立即奔赴淮西,与随邓节度使李愬等,大举进攻吴元济。

    九月,李愬军偷袭蔡州,大败淮西军。吴元济没有料到李愬的军队快速异常,毫无防备地束手就擒。持续三年的淮西叛『乱』宣告结束了。

    就在朝廷决定对淮西的吴元济用兵的时候,其他有异心的节度使心中也是惶恐的不行,比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他明面上双手赞同中央的英明决定,但暗地里却偷偷地支持吴元济。

    当不堪一击的吴元济被打败后,李师道准备归顺朝廷,但中途又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平『乱』大军击败。

    一些节度使看到如此时局,或是向朝廷进贡,或是让子嗣去长安为官,大都以实际的行动向中央表了衷心。

    尽管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割据的隐患,但至少在这最近的许多年中,不会再有大的反叛势力了,所以唐宪宗在这方面的用的心还是值得称赞的。

    唐宪宗前后在位15年,在他前期取得一些成就之后,就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怪圈,他开始尝试服用丹『药』,开始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也开始『迷』信鬼神。

    元和十三年(818年),方士柳泌开始为宪宗配制长生『药』。李纯又遣宦官使至凤翔迎接佛骨。

    刑部侍郎韩愈上书,恳请皇帝不要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

    皇帝李纯勃然大怒,准备对韩愈处极刑。

    裴度等奏言韩愈忠直,李纯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元和十四年(819年),李纯开始服用长生『药』,『性』情变得暴躁易怒,经常斥责或诛杀左右宦官,宦官集团又分为两派,吐突承璀一派策划立二子李恽为太子,梁守谦、王守澄一派拥护三子李恒为太子。

    唐宪宗的长子李宁原本被封为为太子,但是这位太子却在19岁时不幸去世,但储君总要有人来当。

    李恒是郭贵妃的儿子,而郭贵妃又是郭子仪的孙女,不论后宫还是朝堂,都形成了极强的势力,她的儿子李恒不当太子是不行的,但宪宗不想被牵制,因为他不并不喜欢李恒。

    宪宗以李恽年长为由,准备立其为储君,但最终未能如愿。

    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唐宪宗李纯病逝,时年43岁。

    李纯去世后,郭妃集团主导了一切,他们与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拥立李恒为新皇帝,纵观唐宪宗元和一朝,掌权的宦官全是宪宗的心腹,全是唐宪宗提拔上来的,宪宗的信任和威信是自己的绝对保障。等宪宗一死,元和朝的宦官除了依附太子李恒(唐穆宗)的以外都尽数被诛灭。

    唐穆宗李恒自此接过了父亲手中的重担,他又会在大唐的历史上书写怎样的故事呢?

第46章 唐穆宗李恒(贪图享乐的帝王)() 
唐穆宗李恒,唐朝第12位皇帝。他能当上皇帝全凭自己有个有实力的母亲郭贵妃,因为他是唐宪宗的第三子,而唐宪宗早早地把自己中意的长子李宁立为储君,但无奈李宁英年早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