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 >

第4部分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第4部分

小说: 正说鲁迅 作者: 孔庆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弃医从文     
        鲁迅在日本学医期间就萌生了济世救国的思想,试图从思想上唤醒沉痛的国人,这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由?     
        鲁迅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才开始写《狂人日记》为代表的小说,结集成《呐喊》这本小说。其实鲁迅的呐喊并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早一点说,鲁迅当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就开始了他的呐喊。鲁迅当年在日本一开始选择的是科学救国的道路,我们经常说,鲁迅是学医出身,虽然是学医,但并不是为了将来的高收入,不像我们现在学医,一把手术刀在手,全家吃饭穿衣不愁。他不是为了这个,而是为了国家,他发现日本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医学,再加上小时候鲁迅父亲生病,自己受到很大的心灵创伤,他就想我如果学好了医,就可以救治平时被病耽误的病人。我们古人也说过,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不能当一个好的宰相,就当一个好的医生吧,同样都是为国家作贡献的栋梁之才。可是后来,我们知道鲁迅他弃医从文了。 
       
        我们提到鲁迅弃医从文的转折,一般都会提到著名的幻灯片事件:在鲁迅日本上学期间,放时事的幻灯片,两个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打仗,日军抓到一个中国人说他是俄军的间谍,要砍他的头,围观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看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看外国人砍头,表情都是麻木的。看这个幻灯片,日本学生很激扬,高喊万岁,这个事件使鲁迅受到了很大的刺激。鲁迅想,我将来学好医就是给这些麻木的人治病吗?看上去他们都很健康,那些看热闹人的身体并不比在战场上军人的身体要差,我学医有什么用啊?鲁迅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也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务,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清末的时候,由于中国落后,连续战败,就产生了这样一个词,叫〃东亚病夫〃,由于有了这个词,我们长期认为中国人身体不好,说我们体格不如西方人,一直到现在我们也说,中国人身体不行,你看人家NBA的球员,我们老认为自己身体不行。当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有一次德国军队遇到义和团的伏击,德国的军事部门觉得很奇怪,说中国人身体不是很差吗?怎么能够袭击我们,打败我们?他们在北京的城门设置关卡,检查每一个从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的身体,检查的结果令人非常吃惊,从这个城门进出的中国男性身体的平均状况都达到了德国军人的水平。还有很多材料证明,中国人的身体并不差。 
          
        我们为什么老打败仗?第一不是我们身体差,第二不是我们这个国家没钱,你看我们国家战争赔款赔多少,西方很多国家都是靠我们殖民地给他们的赔款才完成了他们的现代化,通过把我们的钱抢去给他们家里搞了装修,这是事实的本来面目,他为什么打我们?不就因为我们家比他们家过得好吗,不就是因为我们家富吗,不是因为我们没有金钱,而是我们贪图享乐胆小怕事,是我们的精神出了问题。所以鲁迅先生那个时候看到了这点,治病虽然很重要,第一重要不是治病,鲁迅认为更重要的是精神,所以他弃医从文了,他在日本期间,断然放弃了医学,鲁迅就是这样走上了呐喊的道路。 
          
        在日本期间,他写了很多很重要很深刻的文章,可是这些文章在当时没有重大的反响,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章,回过头看他年轻的时候写的一些东西,我们发现,原来鲁迅先生在年轻时就写了那么重要的文章。鲁迅和他的兄弟周作人还翻译了非常重要的外国小说,在当时非常前沿,名字叫《域外小说集》。这本小说集今天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当时这个小说集出版之后,在中国和日本加起来一共只卖了40本,日本卖出了21本,其中有一本是他朋友去卖的。原来鲁迅的呐喊在日本就开始了,但是没有回音,于是,他就带着一身寂寞回国了。 
          
        二、消沉的〃周树人〃     
        鲁迅在科学救国的梦想破灭后,他弃医从文,试图以振兴文艺来改造国人的精神,然而他最初的喊声并没有得到响应,这也使得鲁迅陷入了寂寞和苦闷当中。鲁迅在日本经历了挫折后,于1909年回到了中国,那么满怀济世救国梦想的鲁迅回国会去哪里,他的呐喊之路还将遭遇怎样的坎坷? 
          
        鲁迅回国之后,先在浙江绍兴任教,在那里他也尝试过进行改革。像鲁迅这样的一个人,不会因为受到挫折一蹶不振,有机会他还是想尝试改革的,有多大光就发多少热。比如说在学校里讲生理卫生课,讲人体的生殖系统,这个事是冒天下大不韪的,但这个事情在中国是第一次,是很了不起的。在浙江期间他也参加了当地的教育风潮,比如说驱逐腐败的教育会会长。后来,很快就发生了辛亥革命,鲁迅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轰轰烈烈起来到失败的完整过程,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是不彻底,只是改头换面?皇帝好像是推翻了,但是中国的实际结构并没有改变,一群革命党轰轰烈烈地进来了,但是又迅速地腐败、瓦解,革命变成了一场做戏。鲁迅后来看事情为什么那么深远,对什么事情都首先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他看过太多的表演,看过太多的做秀,所以他不轻易相信一个事情会成功。 
          
        1912年鲁迅来到了北京,在教育部任职,直到1919年11月,鲁迅都居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1915年袁世凯登基,蔡锷发动护国战争;1916年护国战争节节胜利,各省纷纷独立、1917年张勋扶持溥仪复辟失败,段祺瑞、孙中山开始发动护法战争;1918年护法战争失败,刚刚推翻封建君主制的中国,又一次陷入了连年的动乱中。这一时期的鲁迅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的思想又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鲁迅当时住在北京的绍兴会馆,后来住在旁边的一个叫补树书屋的地方,院子里有一棵槐树,据说吊死过一个女人。鲁迅就喜欢这种鬼气森森的地方,鲁迅是不怕鬼的,什么地方越恐怖就越住在哪里,所以他不害怕。他住在那里,日常生活怎么过?一个单身男人,把自己的家属都留在绍兴,一个单身的三十多岁的男人怎么过?他周围的同事每天都吃喝嫖赌,北京是一个消费城市,人们有很多打发自己时间的办法,鲁迅消磨时间的办法则是收集古董、抄写碑帖,另外读一读佛经。但是对他这样雄心壮志的先觉者来说,这不是上策,毕竟他心里怀着一份寂寞,一份说不出的苦涩的滋味,没有人可以交流,也不知道时代怎么变化。所以鲁迅写他那段时间,夏天的晚上坐在院子里,一个人,呆呆地望着天上的星星,槐树的毛毛虫掉到他的脖子里,冰凉的,鲁迅就是这样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夜晚,用这样的方式,鲁迅消磨着自己的生命,消磨来消磨去,到1918年,这位周树人先生已经37岁了,但这时他还不是鲁迅,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周树人,鲁迅是他写作品的笔名,他平时叫周树人。这个周树人先生从小经历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又学习了古今中外的知识,参加过革命,经过改朝换代、世态炎凉,熟读典籍,经史子集全装在心中。就像武侠小说写的那些练成了绝世武功的大侠一样,在山上修道,功夫特别高。可你功夫那么高有什么用,一出手确实打下十几个人,可是下山一看,山下全部都是机关枪了。时代发生变化,鲁迅这种人,到了这个时候,有这种感觉浑身的本事,没有用武之地。所以我们想,如果中国没有发生新文化运动,如果上天不给他一次机会,这位周树人先生可能就这么沉默过一辈子,抄抄古籍,读读佛经,买点古董玩一玩。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你想闲着,上天让你出来做事,上天要你出来做事,你是躲不过去的,姜子牙都躲到80多岁了,还是给周文王请出来打工。周树人起初想算了,可是在他不想干的时候,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一场文学革命已经在中国开始了。 
          
        目睹了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失败,鲁迅越发对中国的前景,感到迷惘甚至绝望,这一时期鲁迅靠抄录佛学典经,研究古碑拓片来打发百无聊赖的日子,借此来麻醉自己的灵魂,让自己远离喧嚣动荡的城市。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又将给过着隐士生活的鲁迅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1915年的时候,有一个革命志士叫陈独秀,他创办了一种青年杂志,叫《青年》,这个《青年》杂志,很快改了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叫《新青年》。这是中国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刊物,这个刊物所发挥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随后到1917年又开展了文学革命,因为文学是装载着道德的,要改道德、改思想,就要改文学工具。可是这个文学革命在理论上搞得轰轰烈烈,比如说要打倒陈词滥调,要写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不写帝王将相,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好的说法。但是这些故事讲得不好听,你说要讲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讲了半天,还没有过去讲得好,所以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缺乏扎实的作品来支撑,好像盖大楼,只有漂亮的图纸,没有具体的建筑。你说大楼盖好了怎么样怎么样,可是到今天还没有盖起来。我们今天学习历史,把新文化运动想得轰轰烈烈,其实不是这样,一开始的文学革命没人理你,一堆搞新文化运动的年轻人,都比鲁迅小得多,好多20多岁的这些年轻人轰轰烈烈地在做,好像在胡闹一样。饱学之士、社会的中坚力量不理他们,说让这些小孩子瞎胡闹,过一段时间自生自灭。闹了一段时间,大有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光景,这些热情的小伙子大多热情有余,经验不足,慢慢地撑不足劲了。但是新文化运动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历史赋予重任的一场运动,这种运动还需要有一位深刻的、睿智的、成熟的、革命高手来帮助它、指导它,成为它的中坚力量,这些先觉者,这些奋斗者,他们也在寻找着这样的人。后来他们发现有一个高手还没有出山,还隐藏着,这个人就叫周树人,于是他们就像当年刘玄德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一样,决心动员这位大哥出山。 
            
        三、铁屋中的呐喊     
        鲁迅在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话:〃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这也是〃五四〃运动之前,鲁迅生活的真实写照。究竟是谁扰乱了鲁迅的平静生活?这位高人动用了怎样的攻心策略,让鲁迅出山的呢? 
          
        《新青年》里面有一个编辑,叫钱玄同。我们现在知道这名字,他是大名鼎鼎的学者,他看周大哥在家里抄一些古碑,字写得很好,很古雅,炉火纯青的感觉,于是便问周树人:〃你抄了这些有什么用啊?〃两人开始了很微妙的对话,周树人回答:〃没什么用。〃你问有什么用,我就干脆直接回答你没有用。周树人也明白,你是不是想向我直销什么东西,拉保险?他的意思是说不要指望我,人不做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之生,我就是无聊。知识分子有的事情看起来很高雅,其实是一种伪装,都是为了打发无聊的人生,都是消磨人生的方式。知识分子就会笑话别人,比如看不起女同志逛商场。人家逛商场也能逛得生命力蓬勃,比你天天在家摸这几本书还要更有人间味呢,谁说写文章一定比打沙发高雅,事情和事情本身是不能相比的,要看你有什么意义。你缝一个针线包是一个很俗的事情,送给志愿军马上就不俗了,马上意义就上去了,所以我们不能看行动本身是雅是俗,任何一个事情本身也可能是雅的,也有可能是俗的,还有可能是骗人的,鲁迅清楚地知道这一点。鲁迅的高明之处,就是从来不装孙子,〃我就没有什么用〃,鲁迅经常解剖自己说自己无聊,鲁迅标识了自己的无聊,虽然是无聊,但露出了一个奇门,毕竟有一个套路。钱玄同从这个套路入手,你说你无聊,那我请你出来玩玩,说正好我们这儿有一个事,你看这个事怎么办?我们这儿有一个杂志刚刚挂牌上市,广告造得挺火,可是产品一直打不出去,你看怎么办?大哥在家里,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你为何不出来帮我们兄弟一把,你这么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