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文学名著电子书 > 2005年第11期 >

第16部分

2005年第11期-第16部分

小说: 2005年第11期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在约瑟夫山谷,
  不在忘川旁的树林,
  甚至不在真空的宇宙,
  开尔芬和贝克勒耳,②
  在那里是主宰的神灵。
  葡萄酒在滴落。云朵
  飘在滚烫六月的头顶。
  
  声响与众人一同离去,
  但手艺却没有改变——
  把时间兑换成诗句,
  让恐惧积攒为意义。
  只有灰尘和声音在颤动
  这声音不会知道,
  它那孤独的闪光
  吸收进了多少真理。
  *布罗茨基在彼得堡的故居所在的街道。
  ①这是奥登的(1939年9月1日》一诗中的一句。布罗茨基曾撰长文《析奥登的》(1984),详解奥登此诗。
  ②“开尔芬”是热力学的温度单位;“贝克勒耳”是测定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强度的单位。
  
  “布罗茨基诗群”三诗人简介:布罗茨基去世之后,世界上许多著名诗人都曾发表意见,说当代国际诗坛上突然出现一个“空白”。作为俄罗斯文学研究者的我们也感到,随着布罗茨基的离去,俄语诗歌的世界影响似乎在逐渐下降,俄国侨民文学也仿佛走到了尽头。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更清楚地意识到布罗茨基在二十世纪俄语文学、乃至世界诗歌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意义。然而,让我们这些布罗茨基的爱好者和世界诗歌的阅读者感到欣慰的是,布罗茨基的影响并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迅速地减弱,在国际诗坛上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布罗茨基诗群”,他们或是受到布罗茨基的影响,或是对布罗茨基施加过影响,或是布罗茨基生前的好友,或是自视为其继承人的后来者,但在诗歌创作的内容和风格上,他们却都显示出了某种相对一致的取向,而这一取向又往往会使人不由自主地回想到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念和诗歌实践。
  让我们还能意识到布罗茨基“在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所谓“诺贝尔诗人圈”的存在及其活动。在近二十年中先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近十位诗人中间,布罗茨基无论是与其前获奖的米沃什和塞弗尔特,还是与在其后获奖的帕斯、沃尔科特、希尼和希姆博尔斯卡都保持着非常亲密的关系。这些大师级诗人们之间的友谊,是有利于世界诗歌的。他们借助诺贝尔文学奖强大的辐射力,把自己的诗歌美学散布给全世界,在—定程度上抑制了大众文化的泛滥,对人类的美学趣味也有所矫正,从而对诗歌传统的延续和诗歌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严格地说,“诺贝尔诗人圈”和“布罗茨基诗群”并不是两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吻合的概念,把米沃什、帕斯等人归入“布罗茨基诗群”显然是不合适的,布罗茨基自己就一直把米沃什奉为自己的诗歌“导师”之一。但是,这两个概念又毕竟有相互重叠的地方,作为“诺贝尔诗人圈”中的一员,布罗茨基既是影响者,又是受影响者,既是那个圈子中具有个性的个体,又是那个诗群富有象征意义的代表。如今,布罗茨基在那些诗人中又最先驾鹤西去,这便使得他的象征意义显得越发地醒目了。
  布罗茨基真正的诗友,就是他在列宁格勒开始写诗时结识的那几位伙伴,即莱茵、奈曼和博贝舍夫等人,他们曾一同拜阿赫玛托娃为师,被阿赫玛托娃称为自己的“孩子”。对于布罗茨基等人来说,失去了公开、自然地接受诗歌遗产的机会,他们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诗歌的孤儿”。但是,他们却幸运地遇到了阿赫玛托娃这位“诗歌的养母”。“孩子们”经常围坐在她的周围,聆听她关于诗歌的教诲;而阿赫玛托娃也希望通过他们来延续自己的诗歌思想和诗歌艺术,将行将熄灭的白银时代的诗歌薪火传递下去。
  在这个诗人小组中,当时对布罗茨基影响最大、后来的诗歌创作成就也更高一些的,要数莱茵。
  叶夫盖尼·莱茵,生于1935年, 1959年大学毕业后曾在工厂和地质队里当过工程师。他从1962年就开始发表诗作,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得以出版诗集,他相继出版的诗集有《桥的名字》(1984)、《镜子的黑暗》(1990)、《逆时针》(1991)、《预言》(1995)等。他的诗形式严谨,色调古朴,被认为是诗歌中的“彼得堡传统”的延续。有人评价说,他的诗似乎泛着—层青铜的光泽。1996年,他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国家文学奖。当年,莱茵把布罗茨基当成小弟弟,正是他把布罗茨基带到了阿赫玛托娃的家里。后来,布罗茨基也曾多次温暖地回忆起莱茵对他的“指点”。1992年,“第三浪潮”出版社出版了莱茵的一部《诗选》,布罗茨基为诗集写了序。后来,莱茵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描写了他和布罗茨基的道别:“然后,这就是最后一面,在布里克街的灵堂里。在大厅的门就要被关上的时候,我放慢了脚步,于是,我们两人单独在一起又多呆了几分钟。”
  在1972年流亡到西方之后,置身于一个陌生的文化和生存环境的布罗茨基,自然会更珍重诗歌方面的知音,更珍重与这些他乡知音的友谊。布罗茨基长期在美国的大学里执教,广泛结交了英美的文学人士,作为一位著名诗人,他早已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圈,但是,他最亲密的诗歌圈子仍然是由几个与他具有相同经历的流亡诗人构成的,而在这些人中,他最看重的可能就是与他共同在流亡的状态中坚守诗歌的洛谢夫和温茨洛瓦。
  列夫·洛谢夫,生于1937年,他原姓里夫希茨,但他父亲为他取了“洛谢夫”这个笔名,因为他父亲是一个著名诗人,看到儿子也喜欢写诗,于是就为儿子改了姓,以免将来的读者会为俄国诗歌史中的“两个”里夫希茨而伤脑筋。1959年洛谢夫在列宁格勒大学毕业之后,当了几年的记者,走遍了苏联各地。洛谢夫和布罗茨基的经历很相似,他同样出生在列宁格勒,同样因为写诗而被视为异端,同样流亡美国,同样长期在美国的大学里教书。他1976年移居美国,三年后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80年起一直在达特默斯学院任教授。洛谢夫很早开始写诗,是一位杰出的俄语诗人,到美国之后又先后出版了好几部诗集,如《神奇的袭击》 (1985)、《私人顾问》(1987)和《后记》(1998)等。但是,在国际斯拉夫学界和国际涛歌界,他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教授,布罗茨基的研究权威。早在布罗茨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的1986年,他就主编了《布罗茨基的诗学》一书,对布罗茨基的创作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后来,洛谢夫又与人合编了《布罗茨基的诗学和美学》(1990)和《作品和岁月》(1998)两书,这两部著作先后在英国和俄罗斯出版,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如果说,所谓的“布罗茨基学”如今已经初具规模了,那么,洛谢夫教授无疑就是其奠基人之一。
  托马斯·温茨洛瓦,于1937年生于立陶宛,曾就渎于维尔纽斯大学,他的父亲安托纳斯·温茨洛瓦也是一位著名诗人,曾获立陶宛“人民诗人”称号,获得过斯大林文学奖,还曾担任立陶宛文化部长和作家协会主席。但是,儿子继承了父亲的诗歌天赋,却没有继承父亲那种“官方诗人”的地位,相反,他却成了立陶宛、乃至全苏联地下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在他的第一部诗集《语言之歌》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版之后,官方便对他施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终于促使他在1977年流亡美国。温茨洛瓦现在是耶鲁大学斯拉夫系教授,据说他精通九门语言,而立陶宛、波兰和俄语则同是他的“母语”。因此,他又被称为“三种文学的孩子”。1997年,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温茨洛瓦的诗集《冬天的对话》,这是一本只收了三十首诗的诗集,可是,布罗茨基却为它撰写了一篇长达十二页的序言。在这篇题为《作为反抗现实之方式的诗歌》的序言中,布罗茨基不仅对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做了思考,对温茨洛瓦的生平做了介绍,而且还全面地评价了温茨洛瓦的诗歌创作。而温茨洛瓦则在自己最新一部诗集《有棱的空气》的自序中,这样谈及他和布罗茨基的诗歌关系:“我的许多诗作都与布罗茨基有关,我曾在俄罗斯、立陶宛、美国等地与他共处。与这样一个人交往,而又不受到其个性和诗歌的最强大影响,是不可思议的。布罗茨基对我过去和现在诗歌创作的影响,无疑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人也许会说,是过于显见了。但我还是希望,与其说这种影响是模仿,不如说是对话。”
  可以被列入“布罗茨基诗群”的,还有其他许多诗人,如与布罗茨基同时开始所谓的“地下诗歌”创作、但后来一直留在俄罗斯国内的亚历山大·库什涅尔(1936—)、安德列·谢尔盖耶夫(1933—)和雅可夫·戈尔丁(1953—)等,如被视为布罗茨基“诗歌教子”的尤里·库勃拉诺夫斯基(1947—)和曾得到过布罗茨基很高评价的现代派诗人伊万·日丹诺夫(1948—)等。这里选译了莱茵、洛谢夫和温茨洛瓦三位诗人的诗作,以飨读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