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参透记忆 >

第311部分

参透记忆-第311部分

小说: 参透记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使许多人信而不疑。郗愔服符,王献之“画符及神一卷,咒小字”,其影响文士艺人也可见一斑了。

总之,道符的文学意蕴和思想是比较丰富深刻的,宋代道士们在总结书符的经验时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中有神气穴,内有坎离情”,这“窍”和“神”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颇可借鉴,颇有启发,因此,对道符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三清祖师

2“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区别于历史的是,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从汉代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7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实则两者有承继关系。

8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在当时的道教神系里,轩辕黄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是汉初黄思想的发展延续。

9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颠破不灭的哲学理论,以“道德”教化天下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伟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返朴归真——道教修炼秘诀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

无极:道;

太一: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北斗七星四季简图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他概念:有为、齐物、逍遥、玄、玄学、有、无、不朽、真、隐居、隐士

第四百五十九章

总之,道符的文学意蕴和思想是比较丰富深刻的,宋代道士们在总结书符的经验时说:“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惊得鬼神叫”,“中有神气穴,内有坎离情”,这“窍”和“神”对文学创作、艺术创作颇可借鉴,颇有启发,因此,对道符从文学角度进行研究,是有一定意义的。

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固有宗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深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据道经记载道教起于盘古开天辟地,元始立教说法。传至世间,创始于黄帝崆峒问道、铸鼎炼丹,阐扬于老子柱下传经、西出函谷。故以黄帝为纪元,至今已有道历4700多年的历史。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宗教意识和信仰心理,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道教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经济、军事谋略、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国民性格、伦理道德、思维方式、民风民俗、民间信仰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它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全世界唯一大力促进科技发展的宗教以及全球最珍爱生命和尊重女性的宗教。

据道书记载,始于龙汉祖劫,玉清教主元始天尊说法度人,传至世间,开宗演教于轩辕黄帝(前2717—前2599)祭祀天帝与崆峒问道,阐扬理论于道祖老子(约前570—前400)函关授经和西行传教,活跃民间于汉末建立太平道的张角(活动于约16884年)和组织五斗米道的张修(活动于约17891年)。故奉元始天尊为鼻祖、轩辕黄帝为始祖、太上老君为教祖。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道家与道教有着严格区分,而“黄老”是属于道家范畴的,对于国外将道家与道教混为一词深表不满。当代要论古人语汇中的黄老、道家即是道教,事实如此,难有他论。一言难尽,就先从黄老、道家、道教这三个概念谈起。

1“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

2“道教”概念今日指宗教。区别于历史的是,魏晋时代,人们用“道家”指称我们今天所说的道教,同时用“道教”指称儒家或儒教。

3道家和黄老一直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4从汉代开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

5葛洪到寇谦之,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

6唐代及其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是异名同实的概念。

7严格区别道家和道教乃是今天学术界对古代情况的误解,实则两者有承继关系。

8汉初黄老并称,是由于在当时的道教神系里,轩辕黄帝是的五方天帝之首。汉末张角、张鲁等为首之道,乃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承。今天所说之道教是汉初黄思想的发展延续。

9道教不只是求长生的方术之教,而是有一套颠破不灭的哲学理论,以“道德”教化天下为己任,和儒佛并列的伟大的宗教。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且对近代世界也有着不可小窥的影响性。尊道贵德,天人合一——道教最高信仰

敬天法祖,寻仙访道——道教神仙崇拜

天人感应,天道承负——道教善恶报应

性命双修,返朴归真——道教修炼秘诀

上善若水,柔弱不争——道教为人品质

清静寡欲,自然无为——道教处世方式

我命在我,不在天地——道教逍遥精神

忠孝节义,仁爱诚信——道教伦理道德

福禄寿喜,吉祥如意——道教民俗风情

无极:道;

太一:炁;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北斗七星四季简图

两仪:阴、阳;

三宝:精、气、神;

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五行:金、水、木、火、土;

六合:上、下、东、南、西、北;

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瑶光;

八卦: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九宫:乾宫、坎宫、艮宫、震宫、中宫、巽宫、离宫、坤宫、兑宫;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其他概念:有为、齐物、逍遥、玄、玄学、有、无、不朽、真、隐居、隐士。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但是,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很难考定。

据说在公元前二年,大月支国(原居中国北方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另有传说:在印度阿育王(约公元前272--226)和中国秦始皇(公元前246-210)时代,已有印度的沙门室利房等18人来到中国咸阳传教。阿育王在公元前250年举行了第三次结集,会后派大德赴各国传教,他也将佛教传到了中国。智度论二曰:“父母名字悉达多(S。Siddhārtha,P。Siddhattha),秦言成利;得道时知一切诸法,是名为佛。”佛姓新称乔答摩(S。Gautama,P。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寂默故不住生死;能仁故不住涅槃。

翻译名义集:“佛陀(浮屠)。大论云。秦言知者。知未来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后汉郊祀志云。汉言觉也。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原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师云。生死长寝莫能自觉。自觉觉彼者。其唯佛也。妙乐记云。此云知者觉者。对迷名知。对愚说觉。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2'

正如季羡林所说:“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

五明即科学

佛教相信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佛教其实并不推崇科学的敌人——迷信,相反,佛教是推崇理性、反对迷信、注重因果的,它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并一向支持科学技术发展。'4'

“佛教是无神论和理性的宗教。在很多方面,佛教与科学精神具有一致性。”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院副教授蒋劲松说,“佛陀反对盲目崇拜权威,反对不加思考地接受任何理论。”宗教学专家也指出,历史上佛教从来没有反对过科学,不仅如此,历代僧人中有不少本身就是著名科学家或技术人才,如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与他人共同制造了观测天象的浑天铜仪、黄道游仪,也是世界上第一位测量子午线的人。'4'

佛教和科学没什么不同,如马铃薯和土豆,只是名称不同而已。六祖慧能大师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你要脱离人间去找寻佛法,犹如找兔子角一样好笑。心外求法之辈相貌如此。

正如窥基法师在《因明入正理论疏》(简称《大疏》)中说:“因明者,唯源佛说,文广义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