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谱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母爱的阴影 作者:无敌 >

第20部分

母爱的阴影 作者:无敌-第20部分

小说: 母爱的阴影 作者:无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唯一可以换钱的东西。

大妈温和地笑着:

“吃吧,吃吧!唉…, 你们城里的孩子哪受过这苦哟!”

我这个“城里的孩子”真没想到,在农村人的家里能得到如此的厚爱,能消受这样的福。

农校的学制是四年,四年级时有半年的时间下乡实习。实习的内容一是搞田间实验,二是访贫问苦,接受贫下中农的教育。 

农校体力劳动多,为劳动力易于分配,是男女分班,但实习小组是男女生搭配的。一个村是一个实习组,男女组长各一,我被任命为小组长,实习的地方是房山县的周庄。

我们组有二十来人,分几处住在老乡家里,除田间调查记录外,和社员一起劳动,在社员家吃“派饭”。所谓吃“派饭”,就是由生产队指派到各家去吃饭,一家轮一个星期,当然必须是贫下中农家。每天给四毛钱,饭菜由各家自行料理。朴实的农民会拿尽可能好的饭菜招待我们。

好,是指能吃“干”的。六五年的春夏之交,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中午能吃上棒子面贴饼子、窝头,早晚有棒馇子粥喝,即“两稀一干”,就很不错了。如早晚还能搭配点干的,那就是非常的不错了。如果运气好,碰上劳动力多,粮食分配得多的人家,也会招待你一次白面烙饼;要是碰上困难的家庭,三顿饭可能都是以稀的为主,那也没办法。至于菜,是以自制的咸菜为主,等地里能见绿了,便有拌葱,拌黄瓜之类。

农村的生活艰苦,这我们有思想准备。

我们和老乡相处和谐。为了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劳动之余还要帮老乡挑水,推碾子,喂猪。晚上分头到老乡家走访,聊一聊解放前的生活情况,今昔对比,叫做“访贫问苦”。

有一天下午,我和几个同学在劳动间隙回住处拿东西,在院子里就闻到一股香味。一进门,就看见房东老夫妻俩在紧张地吃着什么,锅里还有冒着热气的粉条和几块肉皮。见我们进来,他们很尴尬,也有些慌乱。我们意识到撞上了不该看到的场面,拿了东西赶忙离去。

以前也听说过“派饭”的人家吃“偏食”的事,没承想真让我们遇到了。

那“肉皮炖粉条”对我们并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可那一对老人的神态,却像印章一样,清晰地印在我的记忆里。

我无法忘记他们那惊慌的眼神,那眼神中包含着辛酸,也包含着歉仄和羞愧。

其实他们完全不必那样,在自己家里吃自己的东西,何错之有。那是物质紧缺的年代,我们没有权利要求分享。

可他们在现实的无奈中还是感到了不安。

多么善良忠厚的一对老人!

后来有一天,在村头分派农活的地方,生产队长站在高处,对社员们大声训话:

“咱们队里,有的人,学生分到家里吃派饭,可他们没良心!自个儿吃一样,学生吃一样!留着干的,好的,不给学生吃,留着自个儿吃!我告诉你们说,这可缺了大德啦!赶明儿养活孩子没屁眼儿!也不好好想想,要是你们自个儿家的孩子,出门在外的,能这么待他们吗!……”

生产队长荤的素的一块儿抡。

但他讲的,却是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圣人之道。

 
 
 
 
 

我当时就想,真该让家里那几个“缺了大德”的人也来听听。

有几家“访贫问苦”的对象因为经常去,与我们关系很熟。靠村东头的一家有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个子高,性格开朗,老人家天天到队里干活,推起小车跟小伙子一样。不论他的儿孙怎么劝,也不肯在家里闲呆着。他跟我们说:

“我一天不干活就非得病不可,他们不让我干活,简直就是盼我死!”

后来有一天他病倒了,我和同学去看他,他躺在炕上,伸出粗糙枯瘦的大手握住我的手,叫着我的名字,颤巍巍地说: 

“常无敌,下辈子见啦!…” 

没有悲戚,他说得很从容。

第二天他就过世了。

我们全组同学到他家里去吊唁。按当地的习俗,他的长子披麻带孝,在门前施叩拜的大礼。

我们在他的棺材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

可敬的老人!终生劳作,死而后已,这就是养育我们的农民。

从农校毕业至今,我对农民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们中间,我能感受到人间最淳朴善良的情感,那是在我父母的家里一丁点儿也感受不到的。 

七. 毕 业

实习圆满结束。我的实习总结作为典型之一在全校宣读。我也成了一个后进转变的样板。

但在我的入团发展会上,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发展会通常要邀请要求入团的积极分子参加。当程序进行到自由发言时,有积极分子提出异议,说我的阶级立场有问题,理由是我说过贫下中农 “有油水”。

原来是“访贫问苦”时,越是解放前穷苦的家,材料就越多,我就说 “有油水”;而一般的家,我就说“没油水”。当时没在意,还自以为很幽默,现在一上升到阶级立场问题,我还真不知怎么解释。团支部书记让我表态,我承认了这个说法不妥当,但声明确实没有什么别的意思。

虽然十一名团员最终表决通过,我成为毕业前班上发展的最后一名团员,这件事还是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随便讲话可是要惹麻烦的。

毕业前爸爸和妈妈到学校来看过我一次,在床底下的一堆脏衣服中,妈妈挑了一两件说拿回去帮我洗,这真是破天荒的事。表示善意总是好的,只是一下子还真有点不适应;随后不久的一次“谈话”,才让我明白了他们这么做的用意。

毕业分配的时候到了,在“一切听从党安排”,“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的召唤下,我们个个慷慨激昂。

校领导在大会上郑重地公布了分配方案。我们那一届多数是分配到农业局、农科所、

农场,还有一部分人留校。出人意料的是,居然还有分到教育局的,我就是其中的一个。

我们这部分大约有六七十人,到北京市教育局报到。老局长亲自接见并给我们讲话。我们听过他的传达报告,知道他是教育界很有威望的专家。他告诉我们,北京市的农村中学开设了“农业基础”课,缺少这方面的师资,才把我们分配了过来。为打消我们的顾虑,老局长风趣地说:

“不是师范毕业不要紧,哪个老师都是从第一节课过来的。我还是个科班出身,第一节课慌里慌张,在讲台上没站稳,一脚踩到痰桶里,那个笑话可大喽!”

后来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还真注意地看了看墙角的痰桶。

局长讲完话后发给我们一个意向表,让我们根据自己的家庭情况选择远近不同的区县,供组织参考,我选了最远的密云。

一九六五年秋,我奔赴密云,开始了我的教书生涯。

四年的农校生活,努力回忆,也找不到什么浪漫的色彩。这似乎让现在的年轻人难以理解。

我们那时没有“早恋”的称谓,对此有另一种说法,叫“受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没有人会表露自己“受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所以即便有,也极为秘密。毕业后虽有几对同学间的婚姻,他们也声明是参加工作后发展的,在学校真的没发现过一点蛛丝马迹。

但青春的萌动如“暮春三月,江南草长”,“好逑”的“君子”还是不少。

校舞蹈队有一名叫李红的女生,圆圆的脸蛋,苗条的身材;表演舞蹈时总是甜甜地笑着,样子很可爱。她成了我们班好几个男生暗恋的对象,我也是其中一个;但都仅限于集体活动或打饭时多看她两眼,不敢有什么别的举动。

毕业后各奔前程,几乎把她忘掉了。

“文革”后老同学见面聊天,才知道了她的遭遇。运动中她先是因出身不好受到冲击,后来在生活中屡遭坎坷;再后来,她年纪轻轻的就死了。

真是红颜薄命。

这个回忆还是不够浪漫。

在一般人眼里,“北京农业学校”不过是所不起眼的中专,没有什么可引以为傲。

但我感激我的母校。在我的心目中,任何学校无法和她相比。

 
外篇 心痛的记念——写在清明节(外篇)
(更新时间:2006…4…5 5:13:00  本章字数:645)


心痛的记念——写在清明节
清明时节,没有纷纷的雨,已然让我感到一种彻心的痛。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亲人已经离去。一位是我的母亲,一位是我的奶奶。

母亲给了我生命,但我还在襁褓中便遭生离;奶奶把无私的爱倾注在我的身上,可未及我回报,就骤然仙逝。

命运给了我两次打击。

我一生中最遗憾的事莫过于此。

我一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

但是,她们那爱的慈光,永如阳光照耀我身。有她们的精神护佑,我没有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

这是两位伟大而平凡,善良而坚忍的女性。她们的懿德品性,至今仍在指引我,教诲我,激励我。

我又是何等的幸运!

斯人已逝而母范犹存,

黄鹤西去而仙容犹在。

在这桃花心碎,春风唏嘘之时,我双手举杯,祭酒于天地之间,遥拜

奶奶大人

母亲大人

之灵:

哀哀我母,生我劬劳。

儿方六月,氓之无行。

自敬自强,乃成其德。

天上有归,乃成其神。

祖母贤慈,雍雍母德。

嗷嗷育我,恩重于山。

反哺未能,天实为之。

如或能改,当有来生!

碧落有灵,飞花告之。

我心伤悲,天亦阴霾。

因果有报,天道无极。

呜呼善哉,莲台归来!

不孝孙 

不孝儿 无敌 

悲悼于二零零六年清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